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杨翌翔,韦薇,彭亮,沈雅萍,侯彦强

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杨翌翔,韦薇,彭亮,沈雅萍,侯彦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培训模式,区域性医疗网络

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杨翌翔,韦薇,彭亮,沈雅萍,侯彦强[1](2019)在《区域性医疗网络内检验人员血细胞形态学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区域性医疗网络内检验人员血细胞形态学的培训模式,以期提升网络内检验人员的血细胞形态学辨识水平。方法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基于上海市松江区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建立一个血细胞形态学培训平台,供该网络内检验人员学习培训。对调查对象培训前后分别进行显微摄影照片识别和现场阅片考核,比较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后由调查对象所在单位转诊至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的病例的镜检符合情况。结果培训前后调查对象识别显微摄影照片合格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52,P<0.05),培训前后调查对象血涂片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86,P<0.05),培训前后转诊患者血常规报告中镜检结果符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6,P<0.05)。结论基于松江区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打造的血细胞形态学培训平台及其所推行的培训模式,对提高区域内检验人员血细胞形态学辨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厚荣,杜国伟,殷波,向娟,李倩[2](2016)在《远程心电监测网络系统在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渝东北片区医疗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基层医生心电图诊断水平较低的现状,重庆叁峡中心医院于2014年6月采取"1+X"模式,以"四统一""一共享"为核心,建设了区域性远程心电监测网络诊断-会诊中心,方便区域内的心血管病患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心电检查与治疗。本文介绍了该会诊网络的组织及技术架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应用成效,分享了系统建设运营的经验与建议,并展望了系统其他应用的深度开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改造与社区居民智慧健康医疗体系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方雅,叶森,徐杰丰,屠海霞,叶琴[3](2015)在《余姚市区域性基层医疗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医患满意度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患者和医务人员对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余姚市人民医院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的满意度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4年12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以及网络中其他医疗单位,各选取20名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所有会诊网络医务人员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满意率最高为诊断结果(98.3%),最低为环境设施(94.2%)。维度得分最高是诊断结果方面,得分最低是环境设施方面。医务人员对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满意率最高为运作流程(97.1%),最低为经济激励(93.4%)。维度得分最高是运作流程方面,得分最低是经济激励方面。结论患者对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的等待时间、诊断结果及诊断费用较为满意,但在环境设施和服务态度上有待进步提高。医务人员对会诊网络运作流程和技术培训较为满意,但在经济刺激方面有待进步投入。(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5年11期)

刘铁[4](2015)在《关于区域性医疗网络框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同时带动了信息化技术发展,这使得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变革,医疗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并且在某些特定领域医疗系统获取了模块化应用,这使得医学信息处理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然医疗信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化发展状态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分散性,这也使得不同信息化模块出现了较大差距。从现状来看很多不同类型的医疗系统都是基于不同环境所开发,技术标准并未统一,这也就造成了系统之间出现了兼容性问题以及信息孤岛问题,这显然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作。本文对区域性医疗网络框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供以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5年09期)

黄子通,陈文标,杨正飞,余涛[5](2010)在《广东省区域性医疗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性医疗信息网络平台应具有信息整合度高、功能完善、易于部署、实时监测与指挥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该平台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我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我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我省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依托该平台可实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构建乡村和社区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从医疗技术指导、医学继续教育等方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推进各级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促进城市大型医院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快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信息的高效交互,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与效率。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较大程度解决目前人民看病难、看病贵、城市与农村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等问题。通过合理分配利用医疗资源、共享医疗资源、实时监测居民生命信息、远程会诊等措施,逐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效果。区域性医疗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还可完善我省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区域性医疗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卫生信息专网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医疗单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联动、信息共享,并通过平台实现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联动,支持多种用户接入方式如PC、PDA及手机等,提供预约挂号、广义健康档案、医疗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区域卫生综合服务管理,可以优化区域内医疗业务流程,整合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加强卫生管理部门的监控和管理,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平台还将与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连点成面,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广州(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09-26)

胡一波[6](2008)在《区域性医疗网络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发展使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速,医院信息系统逐步普及,临床医疗系统也已经在某些医疗领域得到模块化的应用。但由于医疗机构信息化的过程是渐进的、分散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大,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应用系统,通常是运行于不同的系统平台、使用不同开发环境、技术及标准,这使得绝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处于“信息孤岛”状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疗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其共享程度和范围成为评价现代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标志。如何高效合理利用现有医疗信息,实现各种地理位置分散、平台异构的医疗信息系统的整合,建设与之相应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区域性医疗网络”,成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对区域性卫生信息系统框架研究工作始于2001年。论文提出的区域性医疗网络框架——PassSTU,旨在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为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可扩展的平台,整合现有资源、理顺数据流通、简化功能设计。PassSTU由区域汇聚层、数据汇聚层及终端系统层构成,论文分析了PassSTU的实施模式,亦提出了基于PassSTU的多层应用拓展——基于原始部署的动态拓展,完成了实验性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讨论索引机制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8-05-31)

张文武,冯旭明,田方,王立军[7](2006)在《深圳市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建立健全深圳市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深圳市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状况。结果具有深圳特色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突出表现在叁个方面:高度权威的急救医疗指挥体系;覆盖全市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制定了确保急救医疗网络体系规范运作的制度保障体系。结论深圳市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是要建立健全含社区急救、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有机结合的贯穿急救全流程的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成为“准急救网点”, 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卫生资源,缩短急救半径,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做到“无缝隙”急救, 使伤病员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张文武,冯旭明,田方[8](2006)在《深圳市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深圳特色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突出表现在:①高度权威的急救医疗指挥体系;②覆盖全市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③制定了确保急救医疗网络体系规范运作的制度保障体系。深圳市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是要建立健全含社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病救治(ICU)四者有机结合的贯穿急救全流程的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四位一体化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期刊2006-05-01)

游玉明[9](2006)在《对建立区域性医疗器械维修协作网络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设备快速及时维修一直是困扰医院的一个难题,特别是中小型医院和偏远地区医院更是如此,如何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减少资金浪费,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一种区域性的医疗器械维修协作网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06年01期)

张文武,冯旭明,田方[10](2005)在《深圳市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1 深圳市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基本特征深圳市急救医疗中心于1997年底建成并开始运行。在其建设过程中,认真吸收了兄弟省、市急救医疗中心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初步建立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期刊2005-06-01)

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渝东北片区医疗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基层医生心电图诊断水平较低的现状,重庆叁峡中心医院于2014年6月采取"1+X"模式,以"四统一""一共享"为核心,建设了区域性远程心电监测网络诊断-会诊中心,方便区域内的心血管病患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心电检查与治疗。本文介绍了该会诊网络的组织及技术架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应用成效,分享了系统建设运营的经验与建议,并展望了系统其他应用的深度开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改造与社区居民智慧健康医疗体系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杨翌翔,韦薇,彭亮,沈雅萍,侯彦强.区域性医疗网络内检验人员血细胞形态学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临床检验杂志.2019

[2].李厚荣,杜国伟,殷波,向娟,李倩.远程心电监测网络系统在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

[3].方雅,叶森,徐杰丰,屠海霞,叶琴.余姚市区域性基层医疗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医患满意度调查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

[4].刘铁.关于区域性医疗网络框架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5

[5].黄子通,陈文标,杨正飞,余涛.广东省区域性医疗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设想[C].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广州(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6].胡一波.区域性医疗网络框架研究[D].汕头大学.2008

[7].张文武,冯旭明,田方,王立军.深圳市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

[8].张文武,冯旭明,田方.深圳市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C].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2006

[9].游玉明.对建立区域性医疗器械维修协作网络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6

[10].张文武,冯旭明,田方.深圳市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C].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2005

标签:;  ;  ;  

区域性医疗网络论文-杨翌翔,韦薇,彭亮,沈雅萍,侯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