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属论文-颜俊清,图力古尔

相关属论文-颜俊清,图力古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关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物种多样性

相关属论文文献综述

颜俊清,图力古尔[1](2018)在《中国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脆柄菇属是蘑菇目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500种,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在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广泛采集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属进行系统的研究。对采集到的447份标本和322份各大标本馆馆藏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真菌50种,包括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真菌46种,其中,拟定新种12个;拟定新变种1个;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1个。相关属研究中,拟定1个新属——异脆柄菇属Heteropsathyrella及其下1新种——巨囊异脆柄菇H. macrocystidia。描述厚囊伞属Homophron真菌3种,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通过对文献中引证标本形态学研究,排除18个名称在中国的分布及6个名称在中国的部分分布区域。自测序列345条,使用ITS+LSU+TEF-1α+β-Tub 4个片段,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将中国材料加入已有的小脆柄菇科系统发育树中,共获得29个稳定的分支。除小鬼伞属Coprinellus及小脆柄菇属外,其他属的系统界限均得到稳定的支持。拓扑结构上,小脆柄菇科显示两个亚科级的分支,一支由拟鬼伞属Coprinopsis,厚囊伞属Homophron,垂齿伞属Lacrymaria,近地伞属Parasola组成。另一支由小鬼伞属Coprinellus,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异脆柄菇属Heterpasthyrella,柯夫菌属Kauffmania,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及Typhrasa组成,该分支即目前广义小脆柄菇Psathyrella s.l.的系统界限。小脆柄菇属下形成明显的3个分支(/PsathyrellaⅠ,/PsathyrellaⅡ,/PsathyrellaⅢ),共19个亚支,中国的材料分布于其中14个亚支上。/PsathyrellaⅠ,/PsathyrellaⅡ均具稳定的节点支持率,与小鬼伞属形成姊妹群,/PsathyrellaⅢ分支节点虽然不高,但具较统一的形态学特征。这一结果暗示着现有的小脆柄菇属并非单系群。基于形态学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小脆柄菇属大致划分为两个属级分支和一个分类地位待定的分支:1)以P. candolleana为代表的/PsathyrellaⅠ,无侧生囊状体,暂拟定为拟脆柄菇属Psathyrellopsis;2)以P.corrugis为代表的/PsathyrellaⅢ,具侧生囊状体,可作为狭义的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 s.s.的界限,该分支下包含两个亚属级的分支,分支界限基本符合Kits van Waveren(1985)划分的2个亚属(排除无侧生囊状体的种),即孢子大于10μm的subgenus Psathyrella及孢子小于10μm的subgenus Psathyra;3) P. multipedata与P. supermula所在的分支仅包含两个种,其系统学地位待定。此外,本文拟定的1个新属及12个新种在系统树均得到分子数据的较好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颜俊清[2](2018)在《中国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脆柄菇属是蘑菇目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500种,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在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广泛采集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属进行系统的研究。对采集到的447份标本和322份各大标本馆馆藏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真菌50种,包括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真菌46种,其中,拟定新种12个——高山小脆柄菇P.alpina,扁桃孢小脆柄菇P.amygdalinospora,锥形小脆柄菇P.conica,吉林小脆柄菇P.jilinensis,小菇状小脆柄菇P.mycenoides,近丸形小脆柄菇P.piluliformoides,翘鳞小脆柄菇P.squarrosa,近可可色小脆柄菇P.subcacao,亚小孢小脆柄菇P.subminutispora,近辛格小脆柄菇P.subsingeri,近灰褐小脆柄菇原变种P.subspadiceogrisea var.subspadiceogrisea,近截孢小脆柄菇P.truncatisporoides;拟定新变种1个——近灰褐小脆柄菇芽孔变种P.subspadiceogrisea var.germpora;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1个——阿玛拉小脆柄菇P.amaura,栗褐小脆柄菇P.atricastanea,双膜小脆柄菇P.bipellis,北方小脆柄菇P.borealis,束状小脆柄菇P.boreifasciculata,卡迈恩小脆柄菇P.carminei,光滑小脆柄菇P.effibulata,北欧小脆柄菇P.fennoscandica,毛莲小脆柄菇P.gordonii,褐盖小脆柄菇P.lutensis,淡褐小脆柄菇P.luteopallida,顶凸小脆柄菇P.mammifera,近小孢小脆柄菇P.microsporoides,密褶小脆柄菇P.oboensis,斑褶菇状小脆柄菇P.panaeoloides,韧柄小脆柄菇P.pertinax,喙状小脆柄菇P.rostellata,皂味小脆柄菇P.saponacea,皱盖小脆柄菇P.senex,近地小脆柄菇P.subterrestris,膜环小脆柄菇P.vesterholtii;中国新记录变种1个—蒲生小脆柄菇双孢变种P.typhae var.bispora。相关属研究中,拟定1个新属——异脆柄菇属Heteropsathyrella及其下1新种——巨囊异脆柄菇H.macrocystidia。描述厚囊伞属Homophron真菌3种,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弯孢厚囊伞H.camptopodum,垂缘厚囊伞H.cernuum。通过对文献中引证标本形态学研究,排除18个名称在中国的分布及6个名称在中国的部分分布区域。自测序列345条,使用ITS+LSU+TEF-1α+β-Tub 4个片段,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将中国材料加入已有的小脆柄菇科系统发育树中,共获得29个稳定的分支。除小鬼伞属Coprinellus及小脆柄菇属外,其他属的系统界限均得到稳定的支持。拓扑结构上,小脆柄菇科显示两个亚科级的分支,一支由拟鬼伞属Coprinopsis,厚囊伞属Homophron,垂齿伞属Lacrymaria,近地伞属Parasola组成。另一支由小鬼伞属Coprinellus,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异脆柄菇属Heterpasthyrella,柯夫菌属Kauffmania,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及Typhrasa组成,该分支即目前广义小脆柄菇Psathyrella s.l.的系统界限。小脆柄菇属下形成明显的3个分支(/PsathyrellaⅠ,/PsathyrellaⅡ,/PsathyrellaⅢ),共19个亚支,中国的材料分布于其中14个亚支上。/PsathyrellaⅠ,/PsathyrellaⅡ均具稳定的节点支持率,与小鬼伞属形成姊妹群,/PsathyrellaⅢ分支节点虽然不高,但具较统一的形态学特征。这一结果暗示着现有的小脆柄菇属并非单系群。基于形态学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小脆柄菇属大致划分为两个属级分支和一个分类地位待定的分支:1)以P.candolleana为代表的/PsathyrellaⅠ,无侧生囊状体,暂拟定为拟脆柄菇属Psathyrellopsis;2)以P.corrugis为代表的/PsathyrellaⅢ,具侧生囊状体,可作为狭义的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 s.s.的界限,该分支下包含两个亚属级的分支,分支界限基本符合Kits van Waveren(1985)划分的2个亚属(排除无侧生囊状体的种),即孢子大于10μm的subgenus Psathyrella及孢子小于10μm的subgenus Psathyra;3)P.multipedata与P.supermula所在的分支仅包含两个种,其系统学地位待定。此外,本文拟定的1个新属及12个新种在系统树均得到分子数据的较好支持。(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丁玉香[3](2017)在《东北地区口蘑属和杯伞属及其相关属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口蘑属Tricholoma、杯伞属Clitocybe、假根杯伞属Rhizocybe、白杯伞属Leucocybe、辛格杯伞属Singerocybe、漏斗伞属Infundibulicybe、假杯伞属Pseudoclitocybe、棒柄杯伞属Ampulloclitocybe进行了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分类学研究发现国内新记录属2个,即假根杯伞属Rhizocybe Vizzini,G.Moreno,P.Alvarado&Consiglio、白杯伞属Leucocybe Vizzini,P.Alvarado,G.Moreno&Consiglio;描述口蘑属Tricholoma(Fr.)Staude 8种、杯伞属Clitocybe(Fr.)Staude 4种、假根杯伞属Rhizocybe 1种、白杯伞属Leucocybe 1种、辛格杯伞属Singerocybe Harmaja 1种、漏斗伞属Infundibulicybe Harmaja 2种、假杯伞属Pseudoclitocybe(Singer)Singer 2种、棒柄杯伞属Ampulloclitocybe Redhead,et al.1种,待定种2个。其中包括新种1个,即白假根杯伞Rhizocybe alba Y.X.Ding&E.J.Tian;国内新记录种2个,即叶黄口蘑Tricholoma frondosae Kalamees&Shchukin,多色杯伞Clitocybe subditopoda Peck,吉林省新记录种3个,即长柄杯伞Clitocybe vibecina(Fr.)Quél.,碱紫漏斗伞Infundibulicybe alkaliviolascens(Bellù)Bellù,凹陷辛格杯伞Clitocybe vibecina(Fr.)Quél.。同时对上述分类单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线条图绘制以及编制了口蘑属分种检索表和杯伞属及相关属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此外,将空柄黄杯伞Clitocybe vermicularis(Fr.)Quél.排除其在中国的分布。基于ITS基因序列,运用贝叶斯对上述属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所鉴定的中国新记录属和中国新记录种在分子生物学上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进一步验证其鉴定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修国,马英瑞,夏吉文,高建美,杨春玲[4](2016)在《密格孢(Acrodictys)及其相关属的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格孢及其相关属(六月舟霉属,假密格孢属,破生密格孢属等)是无性真菌暗色丝孢科中重要的类群,该类真菌种类繁多,生存环境复杂多样,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该类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长期以来,该类真菌的分类学研究主要依据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学特征,然而,其形态分类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许多真菌学家采用的分类系统存在差异,导致了属,种分类研究的混乱,给物种的鉴定工作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对该类群真菌的研究。另外,传统的该类群真菌的形态学划分不足反映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难以作为一些疑难属种的鉴定依据。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从我国贵州,海南,云南,重庆四省市采集枯枝标本及其它途径征集,共获得密格孢及其相关属菌株37个,充分结合形态学和ITS,LSU,SSU以及β-tubulin四个基因的信息学分析,深入开展疑难属密格孢(Acrodictys)及其相关属的系统分类研究,从而正确界定该类群疑难种或近似种的分类地位,重新评价了属间及种间的形态学划分标准和分类框架。(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陈晨[5](2016)在《月盾霉属、多臂菌属等煤污病相关属真菌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污病是一类由植物表面外寄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在温暖湿润地区的多种寄主上普遍发生。煤污病菌定殖于苹果、梨、香蕉等果实表面,形成深色污斑和污点,降低果实品质及其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煤污病菌种类多样,目前已发现二十余属的一百多种,但其中得到准确鉴定的仅不到一半,大多数都是暂定种。对该病害病原学研究的滞后阻碍了对其生物学、病害流行学以及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煤污病菌主要类群月盾霉属(Peltaster)、多臂菌属(Trichomerium)等相关属真菌进行分类研究,以解决该类群分类鉴定困难、种类组成不清等问题。通过对来自我国9个省区,十多个寄主的月盾霉属(Peltaster)及相似属的煤污病菌株进行分类研究。建立了两个新属,新月盾霉属(Neopeltaster)和假月盾霉属(Pseudopeltaster),其与月盾霉属(Peltaster)系统发育关系较近,均属于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煤炱目(Capnodiales)。结合ITS、nrLSU、mrSSU、EF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研究,建立描述了新月盾霉属(Neopeltaster)的1个新种,海棠新月盾霉(N.mali);在月盾霉属(Peltaster)中建立描述了3个新种:山楂月盾霉(Pe.crataegi),刻点月盾霉(Pe.punctatum)和蔷薇月盾霉(Pe.rosacearum),并发现1个国内新纪录种,果生月盾霉(Pe.fructicola)。通过ITS-nrLSU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形态学研究,建立描述了假月盾霉属(Pseudopeltaster)的7个新种:橡胶榕假月盾霉(Ps.ficus),福建假月盾霉(Ps.fujianensis),广东假月盾霉(Ps.cantonensis),古田假月盾霉(Ps.gutianensis),海南假月盾霉(Ps.hainanensis),橡皮树假月盾霉(Ps.heveae)和李子假月盾霉(Ps.pruni)。对来自我国6个省区及从国外真菌保藏中心获得的多臂菌属(Trichomerium)及相关属的菌株进行ITS-nrLSU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腋无柄孢属(Alatosessilispora),序臂孢属(Ordus)及多绺孢属(Tripospermum)这叁个属与多臂菌属(Trichomerium)在系统发育树上为同一个演化分支,将其归为多臂菌属(Trichomerium)的异名属。对相关种做异名处理,建立了6个新组合种:双叉多臂菌(T.bibrachiata),鹿豹多臂菌(T.camelopardus),嘉义多臂菌(T.chiayiensis),镰多臂菌(T.infalcatum),麦提多臂菌(T.myrti)和叁叉多臂菌(T.triramiferum);建立描述了6个新种:山楂多臂菌(T.crataegi),甜竹多臂菌(T.dendrocalami),湖南多臂菌(T.hunanensis),李子多臂菌(T.pruni),绣线菊多臂菌(T.spiraea)和云南多臂菌(T.yunnanensis);发现2个国内新纪录种:鹿豹多臂菌(T.camelopardus)和薯蓣多臂菌(T.dioscoreae)。对其他煤污病相关属进行分类研究,建立2个新种:山楂枝氯霉(Ramichloridium crataegi)和杨凌枝氯霉(R.yanglingensis);发现2个国内新纪录种:椭圆拟维罗纳霉(Pseudoveronaea ellipsoidea)和刻点枝氯霉(R.punctatum)。我国月盾霉属(Peltaster)的4个种分布于6个不同的省区。其中,蔷薇月盾霉(Pe.rosacearum)发生最频繁,寄主范围最广,在我国河南、宁夏、陕西、山西等中西部省区都有发生,寄主包括梨,苹果,山楂和野刺梨等。刻点月盾霉(Pe.punctatum)发生地域跨度最大,从我国东北辽宁,到西北的陕西,和中南地区湖南省均可发生,寄主包括海棠,山楂和李子等。山楂月盾霉(Pe.crataegi)的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均较窄,仅在陕西省的山楂上有发现。果生月盾霉(Pe.fructicola)在我国首次被发现,该种分布在辽宁和陕西,寄主包括海棠和山楂。假月盾霉属(Pseudopeltaster)是新发现的煤污病菌类群,包括7个种,均分布于气候湿热的南方省区,寄主包括李子、香蕉以及旅人蕉等其他热带植物。新月盾霉属(Neopeltaster)目前仅发现1个种,海棠新月盾霉(N.mali),仅在辽宁的海棠上有发现。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以上叁个属的种类除山楂月盾霉(Pe.crataegi)外,均能引起苹果煤污病,为苹果的潜在病原。我国多臂菌属(Trichomerium)的8个种分布于重庆、湖北、湖南、广东、陕西、云南等6个省区。其中,鹿豹多臂菌(T.camelopardus)为该类群的优势种,占总菌株数的41%,分布于4个不同省区,而其他种仅在个别地区零星发生。根据致病性测试结果,多臂菌属(Trichomerium)的种类均不能引起苹果煤污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高柳[6](2016)在《接瓶霉属、链丝孢属、杯梗孢属等煤污病相关属系统学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污病(Sooty blotch and flyspeck,SBFS)是一类发生在世界上高温高湿地区的病害。煤污病菌寄主范围广泛,包含多种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它们寄生于寄主表面,使植物表面布满菌丝层或者黑点,严重影响植物的观赏性及商品价值,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煤污病的病原菌种类丰富多样,至今发现的病原菌涉及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叁十多个属。本研究通过单基因联合多基因(ITS、LSU、TEF、TUB2、RPB1、ACT)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对真菌实验室多年研究中积累与煤污病有关的接瓶霉属(Zygophiala)、杯梗孢属(Cyphellophora)、链丝孢属(Scleroramularia)等7个属相关菌株及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叁省芭蕉上采集分离的煤污病菌株,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及多样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煤污病相关属种类。同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对煤污病代表病原菌威斯康辛接瓶霉(Z.wisconsinensis)在苹果果实表面的侵染扩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明确了煤污病菌在寄主表面的侵染定殖过程和蝇粪状症状类型形成原因,并发现了该类病原菌在田间侵染、传播特性,为煤污病发生、流行和防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接瓶霉属(Zygophiala)、杯梗孢属(Cyphellophora)、链丝孢属(Scleroramularia)等7个属相关菌株分类研究共鉴定出相关种类28种,发现新种17个,厘定新组合1个。其中接瓶霉属(Zygophiala)新种5个:帝国接瓶霉(Z.emperorae)、叁叶接瓶霉(Z.trispora)、芭蕉接瓶霉(Z.musae)、不均接瓶霉(Z.inaequalis)、长孢接瓶霉(Z.longspora)和1个新组合仁果接瓶霉(Z.pomi);杯梗孢属(Cyphellophora)新种3个:毛竹杯梗孢(C.phyllostachysdis)、菠萝蜜杯梗孢(C.artocarpi)和芭蕉杯梗孢(C.musae);链丝孢属(Scleroramularia)4个新种:芭蕉链丝孢(S.musae)、稀隔链丝孢(S.pauciseptata)、叁亚链丝孢(S.sanyaensis)和蠕虫链丝孢(S.vermispora);枝氯霉属(Ramichloridium)新种2个:广西枝氯霉(R.guangxiensis),南宁枝氯霉(R.nanensis);赭霉属(Ochroconis)新种1个:对称赭霉(O.symmetrica);月盾霉属(Peltaster)新种1个:微小月盾霉(P.micro);平脐疣孢属(Zasmidium)新种1个:双型平脐疣孢(Z.dimorphae)。2.对接甁霉属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建议在分生孢子梗长度、顶细胞大小、产孢细胞大小、隔膜数和分生孢子大小等特征基础上,将分生孢子脐点的宽度、“S”型分生孢子梗的大小和产孢细胞上产孢点的数目等特征作为接瓶霉属种级分类形态学标准。3.发现核糖体转录间隔区二级结构对杯梗孢属分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4.多样性分析发现,接瓶霉属在中国具有丰富的种群和寄主多样性。世界上共有接瓶霉种类13个,其中9个在中国有分布,6个类群是中国所特有的。威斯康辛接瓶霉(Z.wisconsinensis)和帝国接瓶霉(Z.emperorae)是中国接瓶霉的优势种群,美国和部分欧洲地区接瓶霉的优势种Zygophiala pomi在中国却并未发现。接瓶霉属在中国分布非常广泛,在中国的南北方均有分布。其寄主也非常广泛,除之前研究所报道的苹果、梨、李等蔷薇科果实寄主外,本研究发现山楂、木瓜、芭蕉、柿子也可以做为接瓶霉的寄主。交叉接种实验显示,芭蕉上分离得到的长孢接瓶霉(Z.longspora)可以在苹果上产生煤污病症状,是苹果的潜在寄主。5.广东、海南、广西叁省气候温暖潮湿,是煤污病的高发区,也是中国芭蕉的主产区,芭蕉煤污病的发生非常广泛。本研究共采集芭蕉标本817份,分离得到307株纯菌株,其中153株为产孢菌株,经系统分类及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链丝孢属为优势类群,占26.1%,其次为月盾霉属,占20.9%。接瓶霉属和杯梗孢属,仅各占3%。6.蝇粪症状为煤污病的一种典型症状类型,通过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发现:威斯康辛接瓶霉(Z.wisconsinensis)在寄主表面扩展中,首先形成菌丝,通过菌丝的相互缠绕形成类菌核体(sclerotium-like body),随着类菌核体的不断发育,类菌核体之间的菌丝逐渐消解,最后彻底消解,从而形成独立的蝇粪点症状。同时还发现,在菌丝的扩展中,在菌丝上可以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释放,随着菌丝的逐渐消解,也逐渐断裂、消解,并最终消失。本研究首次明确了蝇粪病症状的形成过程,发现接甁霉属真菌具有田间再侵染特性,为该类病原菌的流行学研究及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马英瑞,夏吉文,高建美,张修国[7](2015)在《密格孢(Acrodictys)及其相关属的系统学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格孢及其相关属(假密格孢,破生密格孢等)是无性真菌暗色丝孢科中重要的类群,该类真菌种类繁多,生存环境复杂多样,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该类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长期以来,该类真菌的分类学研究主要依据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学特征,然而,其形态分类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许多真菌学家采用的分类系统存在差异,导致了属,种分类研究的混乱,给物种的鉴定工作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对该类群真菌的研究。另外,传统的该类群真菌的形态学划分不足反映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难以作为一些疑难种的鉴定依据。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从我国贵州,海南,云南,重庆四省市采集枯枝标本及其他途径征集,共获得密格孢及其相关属菌株40余个,充分结合形态学和ITS,28S,β-tubulin叁个基因的信息学分析,深入开展疑难属Acrodictys及其相关属的系统分类研究,从而正确界定该类群疑难种或近似种的分类地位,重新评价了属间及种间的形态学划分标准和分类框架。(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20)

徐梦琳[8](2015)在《基于四个基因对白环蘑及相关属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PB2、EF1、ITS、LSU四个基因片段序列,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对白环蘑及相关属真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别构建4个基因的数据库,每个基因都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ML),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Analysis,MP)和Bayes分析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用自举支持率(BS)和后验概率(PP)来验证系统发育树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ITS和RPB2基因的变异速率明显的快于EF-1α和LSU基因。(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范宇光,图力古尔[9](2014)在《基于nLSU序列探讨丝盖伞属及相关属的系统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LSU序列、贝叶斯法对丝盖伞属和相关属进行了系统发育树重建。分析表明:丝盖伞属和新近描述的Auritella及Tubariomyces构成一个较好支持的单系群,靴耳科成员与丝盖伞形成姊妹群关系;丝膜菌属和滑锈伞属则相对关系较远。通过分析对丝盖伞科的范畴进行了划分及讨论。(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刘国红,林乃铨,刘波,林营志[10](2011)在《芽胞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相关属的分类系统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我国15个省15份土样标本中分离出322株芽胞杆菌。通过表型特征、脂肪酸成分、ITS测序等手段将322株菌鉴定为3个属,芽胞杆菌属Bacillus11个种,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属2个种,短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属2(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15)

相关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脆柄菇属是蘑菇目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500种,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在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广泛采集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属进行系统的研究。对采集到的447份标本和322份各大标本馆馆藏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真菌50种,包括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真菌46种,其中,拟定新种12个——高山小脆柄菇P.alpina,扁桃孢小脆柄菇P.amygdalinospora,锥形小脆柄菇P.conica,吉林小脆柄菇P.jilinensis,小菇状小脆柄菇P.mycenoides,近丸形小脆柄菇P.piluliformoides,翘鳞小脆柄菇P.squarrosa,近可可色小脆柄菇P.subcacao,亚小孢小脆柄菇P.subminutispora,近辛格小脆柄菇P.subsingeri,近灰褐小脆柄菇原变种P.subspadiceogrisea var.subspadiceogrisea,近截孢小脆柄菇P.truncatisporoides;拟定新变种1个——近灰褐小脆柄菇芽孔变种P.subspadiceogrisea var.germpora;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1个——阿玛拉小脆柄菇P.amaura,栗褐小脆柄菇P.atricastanea,双膜小脆柄菇P.bipellis,北方小脆柄菇P.borealis,束状小脆柄菇P.boreifasciculata,卡迈恩小脆柄菇P.carminei,光滑小脆柄菇P.effibulata,北欧小脆柄菇P.fennoscandica,毛莲小脆柄菇P.gordonii,褐盖小脆柄菇P.lutensis,淡褐小脆柄菇P.luteopallida,顶凸小脆柄菇P.mammifera,近小孢小脆柄菇P.microsporoides,密褶小脆柄菇P.oboensis,斑褶菇状小脆柄菇P.panaeoloides,韧柄小脆柄菇P.pertinax,喙状小脆柄菇P.rostellata,皂味小脆柄菇P.saponacea,皱盖小脆柄菇P.senex,近地小脆柄菇P.subterrestris,膜环小脆柄菇P.vesterholtii;中国新记录变种1个—蒲生小脆柄菇双孢变种P.typhae var.bispora。相关属研究中,拟定1个新属——异脆柄菇属Heteropsathyrella及其下1新种——巨囊异脆柄菇H.macrocystidia。描述厚囊伞属Homophron真菌3种,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弯孢厚囊伞H.camptopodum,垂缘厚囊伞H.cernuum。通过对文献中引证标本形态学研究,排除18个名称在中国的分布及6个名称在中国的部分分布区域。自测序列345条,使用ITS+LSU+TEF-1α+β-Tub 4个片段,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将中国材料加入已有的小脆柄菇科系统发育树中,共获得29个稳定的分支。除小鬼伞属Coprinellus及小脆柄菇属外,其他属的系统界限均得到稳定的支持。拓扑结构上,小脆柄菇科显示两个亚科级的分支,一支由拟鬼伞属Coprinopsis,厚囊伞属Homophron,垂齿伞属Lacrymaria,近地伞属Parasola组成。另一支由小鬼伞属Coprinellus,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异脆柄菇属Heterpasthyrella,柯夫菌属Kauffmania,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及Typhrasa组成,该分支即目前广义小脆柄菇Psathyrella s.l.的系统界限。小脆柄菇属下形成明显的3个分支(/PsathyrellaⅠ,/PsathyrellaⅡ,/PsathyrellaⅢ),共19个亚支,中国的材料分布于其中14个亚支上。/PsathyrellaⅠ,/PsathyrellaⅡ均具稳定的节点支持率,与小鬼伞属形成姊妹群,/PsathyrellaⅢ分支节点虽然不高,但具较统一的形态学特征。这一结果暗示着现有的小脆柄菇属并非单系群。基于形态学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小脆柄菇属大致划分为两个属级分支和一个分类地位待定的分支:1)以P.candolleana为代表的/PsathyrellaⅠ,无侧生囊状体,暂拟定为拟脆柄菇属Psathyrellopsis;2)以P.corrugis为代表的/PsathyrellaⅢ,具侧生囊状体,可作为狭义的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 s.s.的界限,该分支下包含两个亚属级的分支,分支界限基本符合Kits van Waveren(1985)划分的2个亚属(排除无侧生囊状体的种),即孢子大于10μm的subgenus Psathyrella及孢子小于10μm的subgenus Psathyra;3)P.multipedata与P.supermula所在的分支仅包含两个种,其系统学地位待定。此外,本文拟定的1个新属及12个新种在系统树均得到分子数据的较好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关属论文参考文献

[1].颜俊清,图力古尔.中国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2].颜俊清.中国小脆柄菇属及相关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3].丁玉香.东北地区口蘑属和杯伞属及其相关属的分类学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4].张修国,马英瑞,夏吉文,高建美,杨春玲.密格孢(Acrodictys)及其相关属的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分类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5].陈晨.月盾霉属、多臂菌属等煤污病相关属真菌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高柳.接瓶霉属、链丝孢属、杯梗孢属等煤污病相关属系统学及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7].马英瑞,夏吉文,高建美,张修国.密格孢(Acrodictys)及其相关属的系统学分类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8].徐梦琳.基于四个基因对白环蘑及相关属系统发育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

[9].范宇光,图力古尔.基于nLSU序列探讨丝盖伞属及相关属的系统学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10].刘国红,林乃铨,刘波,林营志.芽胞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相关属的分类系统演变研究[C].第叁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相关属论文-颜俊清,图力古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