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中国音乐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文化个性,音乐教学,旋律性
当代中国音乐剧论文文献综述
铁笛[1](2019)在《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中艺术个性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论我们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常常被经典作品别具一格的气质所吸引,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就是通常理解的艺术个性。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音乐艺术的魅力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之外,在其实现的叁个创作过程(文本创作、二度表演、叁度创造性的审美接受)中,前两个环节所注入的个性内涵在第叁个环节被感知,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陈律薇[2](2018)在《当代中国音乐纪录片中的民歌传播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以中国民歌及与其相关的事象为主题的音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这一语境中加以考量,可探析中国民歌在音乐纪录片中的运用与传播,及以其为拍摄主体的音乐纪录片历经20多年的发展所呈现出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民歌开始走进音乐纪录片;2000至2013年,主流媒体掀起的"民歌热"构建了音乐纪录片的传播格局;2013年至今,在媒介生态变迁的背景中,民歌的音乐纪录片传播呈现出了更多的文化自觉与自醒。(本文来源于《音乐传播》期刊2018年04期)
[3](2018)在《《音乐研究》创刊60周年座谈会暨当代中国音乐研究专题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4](2018)在《《音乐研究》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暨当代中国音乐研究专题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8年04期)
郭树群[5](2018)在《关于构建当代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这一课题,已经昭示了音乐学研究的开拓性,它必将聚集起众多的有志者投入到这一宏大理论话题的叙事中来。(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晓勇[6](2018)在《平行 交叉 汇流——关于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中国40年来的飞速发展世人有目共睹。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上,进一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和文化的整体,中国的发展与变化,更直观体现在整体文化的各个范畴以及我们的观念、价值观、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音乐也毫无例外是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眼前的现实是,曾为人熟知的百年以至千年形成的传统与在变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并存。它们曾各自毫不相干,却在融合时产生碰撞,这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积极意义上来看,矛盾有时是生长的驱动力。在成长中,我们不应任其"自生自灭"。在进步中更加需要的是智(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8年04期)
王祺[7](2018)在《析论80年代后“五声性十二音”在当代中国音乐中的创作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五声性音阶始终占有重要的角色,它是定义中国民族音乐语汇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十年代后,西方各种新兴音乐理论与相关的现代作品持续且广泛地传入中国,新的音乐语汇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声性音阶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此时的中国作曲家企图在西方音乐语汇的基础上,将五声性音阶融入,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语法,也丰富了西方音乐语汇的道路。其中,罗忠镕将五声音阶与十二音技法相融合,中国音乐评论界将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五声性十二音”,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目前,关于五声音阶与十二音技法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几位当代作曲家及学者,集中在这几个方面:(1)对罗忠铬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归类;(2)对80年代其他作曲家使用“五声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分析;(3)如何将十二音技法与五声音阶在融合技术上推陈出新,这类研究主要以探索中国传统五声音乐理论与十二音技法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主。这些现有的研究皆着重于对个别作品的探讨与分析,并未将这些作品视为一个具有发展历程的有机体。本论文尝试打破以往学者在对“五声十二音”的研究中对个别作品的探讨与分析,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透过历史的脉络,将这些作品视为一个具有发展历程的有机整体,以此勾勒“五声十二音”在八十年代初产生至九十年代后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王丽芬[8](2018)在《当代中国音乐剧的审美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剧是一门源自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后,在众多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音乐剧不但佳作频出,而且还表现出了新的审美特质,既拉近了人民群众和这门外来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对世界音乐剧艺术做出了独到的贡献。鉴于此,本文简述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史,就当代中国音乐剧的审美特质进行了解读,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02期)
龚馨烨[9](2017)在《《歌剧魅影》音乐元素在当代中国音乐剧创作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自1986年伦敦首演以来,以其震撼的音乐魅力广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音乐剧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空前反响,随后掀起一股创作国产音乐剧的浪潮。本文分析了多部当代中国优秀音乐剧,尝试从中探寻所运用的《歌剧魅影》元素,如:摇滚元素的用法和古今中西乐器混搭的不同形式,以及这些创作手法和中国特色元素的融合。(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22期)
杨春强[10](2017)在《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音乐教育也受到了影响,而从我国音乐的产生、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中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反而更多地重视音乐教育的技巧性。而从我国的音乐表达形式来看,音乐的主体地位被大部分教育者所忽视,更加重视西方音乐教育中的客体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音乐教育背景下,提出了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主要探讨了音乐教育的文化性、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和音乐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属性叁方面的内容,用以体现中国音乐文化性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7年23期)
当代中国音乐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以中国民歌及与其相关的事象为主题的音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这一语境中加以考量,可探析中国民歌在音乐纪录片中的运用与传播,及以其为拍摄主体的音乐纪录片历经20多年的发展所呈现出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民歌开始走进音乐纪录片;2000至2013年,主流媒体掀起的"民歌热"构建了音乐纪录片的传播格局;2013年至今,在媒介生态变迁的背景中,民歌的音乐纪录片传播呈现出了更多的文化自觉与自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中国音乐剧论文参考文献
[1].铁笛.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中艺术个性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19
[2].陈律薇.当代中国音乐纪录片中的民歌传播模式[J].音乐传播.2018
[3]..《音乐研究》创刊60周年座谈会暨当代中国音乐研究专题论坛[J].音乐研究.2018
[4]..《音乐研究》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暨当代中国音乐研究专题论坛[J].中国音乐学.2018
[5].郭树群.关于构建当代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6].陈晓勇.平行交叉汇流——关于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8
[7].王祺.析论80年代后“五声性十二音”在当代中国音乐中的创作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8
[8].王丽芬.当代中国音乐剧的审美特质研究[J].音乐创作.2018
[9].龚馨烨.《歌剧魅影》音乐元素在当代中国音乐剧创作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
[10].杨春强.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电视指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