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鼠角膜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角膜移植,杀伤细胞,排斥反应,流式细胞
小鼠角膜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罗媛媛,高玉[1](2019)在《NK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随着排斥反应发生,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ature killed,NK)细胞计数的变化,初步揭示NK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的作用。方法选用远交系Wistar大鼠角膜为受体,以SD大鼠角膜为供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为实验组(20只);自体角膜移植为对照组(12只)。于术后第2、4、6、8、10、12天,断尾取其外周血,进行NK细胞的流式细胞计数,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组术后早期大鼠外周血中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于对照组(P<0.05),NK细胞计数峰值出现在术后第(4.40±0.82)d。结论 NK细胞在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通过其直接杀伤以及抗原提呈等方式,在早期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到一定作用,为后续排斥反应启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娟,罗阿丽,秦莉[2](2019)在《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取14只Wistar大鼠为供体鼠,提供双眼角膜; 28只SD大鼠为受体鼠,均以左眼为术眼,右眼设为正常对照,在显微镜下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手术完成后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以生理盐水滴左眼,实验组(10只)以1 mg·mL~(-1)PDTC滴左眼,均为每天3次,每次1滴,空白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术后第1天起,每组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15天、第25天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各组大鼠NF-κ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植片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0. 80±1. 40) d、(23. 40±2. 30) d、(11. 20±2. 06) d,实验组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对照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3~5天出现,并很快进入植片周边,沿缝线处向角膜植片中央粗大生长。实验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5~7天出现,生长速度较慢,血管稀疏。术后不同时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新生血管面积及排斥反应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组大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内出现较多空泡,角膜基质层内出现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并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缝线及切口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植片中央发生散在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上皮部分脱落。对照组角膜植片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较实验组明显增加,且对照组角膜植片显着增厚,基质结构疏松、紊乱;实验组角膜植片相对基质板层结构排列有序,新生血管数在相同时间内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4. 236±0. 856)个,较对照组[(18. 451±1. 234)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2. 631±0. 238)个,较对照组[(6. 254±0. 721)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NF-κB抑制剂PDTC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贾喆,李斐,吕瑛,曾孝宇,路晓晓[3](2018)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s cells cderived exosomes,MSCs-exo)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MSCs结膜下治疗组、PBS结膜下注射组、MSCs-exo结膜下治疗组。术后第3天开始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植片排斥情况,并对MSCs-exo进行染色及示踪观察其结局。结果空白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9.67±0.56)d,MSCs结膜下治疗组为(12. 33±0. 76)d,PBS结膜下注射组为(9. 50±0.34)d,MSCs-exo结膜下治疗组为(16. 5±1.15) d。PBS结膜下注射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SCs结膜下治疗组与MSCs-exo结膜下治疗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较PBS结膜下注射组均明显延长(均为P <0. 05),MSCs-exo结膜下治疗组植片存活时间长于MSCs结膜下治疗组(P<0. 05)。空白对照组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植片部分厚度比植床角膜厚度显着增厚,上皮层及基质层内见大量CD4+细胞聚集。而MSCs-exo结膜下治疗组植片中CD4+细胞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MSCs-exo结膜下注射后72 h时,仅有少量外泌体可在结膜下被观测到。进一步将观测时间前推至注射后24 h,发现大量外泌体存在于结膜下,而角膜组织和前房内也可见到外泌体的定位表达。结论结膜下注射MSCs-exo可以显着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外泌体治疗可能成为无细胞治疗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11期)
宫玉波,刘勇,赵宏伟,许倩倩,郭惠玲[4](2018)在《Foxp3,IDO在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移植免疫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报道,Foxp3和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与移植免疫有关。目的:研究Foxp3,IDO在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6只;角膜移植组12只;地塞米松治疗组12只。角膜移植组: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kg,分别于角膜移植术后0,2,4,6,8,10 d经腹腔注射给药。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片γ-干扰素表达,Real-time PCR检测植片内Foxp3 mRNA,IDO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地塞米松治疗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20.667±1.033)d,较角膜移植组(14.833±1.472)d明显延迟(P<0.05);(2)角膜移植组术后第14天角膜植片内γ-干扰素及Foxp3 mRNA,IDO mRNA的表达较地塞米松治疗组明显增强(P<0.05);(3)结果提示,γ-干扰素及Foxp3,IDO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降低角膜植片γ-干扰素及Foxp3,IDO表达可能有助于诱导耐受。(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28期)
卢晓丽,吴京,马明,巫小送,陈林江[5](2018)在《白细胞介素-34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滴泰利必妥眼液,D组术眼滴典必殊眼液。术后各组分别取10只大鼠判断四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作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14 d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提示,A组和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6.00±0.97)d,远高于C组(10.00±1.55)d(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 4±0.005 6)明显高于A组(0.037 7±0.002 3)、B组(0.068 4±0.004 4)和D组(0.044 5±0.004 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RT-PCR结果提示,IL-34、IL-1β、TNF-α、IL-17A的mRNA在C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均为P<0.05)。结论 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彭亮红,周文杰,李征亚,陈倩雯,刘晓岸[6](2018)在《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环孢霉素A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的效果分析及炎症反应因子的参与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环孢霉素A对角膜移植排斥的效果及炎症反应因子的参与作用。方法采用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和SD雌性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尾静脉及肌肉分别注射不含药物的PBS,0.1 ml/kg和1 ml/kg),角膜移植排斥组(尾静脉及肌肉分别注射不含药物的PBS,0.1 ml/kg和1ml/kg)、治疗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MSCs(5×106)+肌注Cs A 10 mg/(kg·d)]、中剂量组[尾静脉注射MSCs(5×106)+肌注Cs A 5 mg/(kg·d)]、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MSCs(5×106)+肌注Cs A 2 mg/(kg·d)],每组8只。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的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并检测血清中相关的炎症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角膜移植排斥组大鼠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治疗组大鼠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且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P<0.01);角膜移植排斥组大鼠炎症反应因子白介素细胞(IL)-2、IL-6、IL-10、纤维介素蛋白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1及Smad3、内质网跨膜蛋白肌醇酶1(IRE1)及其下游转录因子(XB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组大鼠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环孢霉素A对角膜移植排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其作用可能与调控体内炎症反应因子水平异常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卢晓丽[7](2018)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的作用机制及基于高通量测序综合分析microRNA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泰利必妥滴眼液处理,D组术眼典必殊滴眼液处理。参照Larkin等的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做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第14天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提示,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平均存活时间(MST)为26±0.97d,远高于C组角膜平均存活时间10±1.55d(P<0.001)。HE染色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4±0.0056)明显高于 A 组(0.0377±0.0023)、B 组(0.0684±0.0044)和 D组(0.0445±0.004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qRT-PCR 提示,IL-34 及 IL-1β、TNF-α、IL-17A 的 mRNA 在 C 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P<0.05)。结论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第二部分基于高通量测序综合分析microRNA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综合分析大鼠角膜移植后microRNA的差异表达及调控网络,为探讨临床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正常对照组(A组)、自体角膜移植(B组)和异体角膜移植组(C组)差异miRNA的表达。使用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Miranda、miRDB、CLIP)预测miRNA靶基因,并选取共同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KEGG、PPI、MetaCore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RT-PCR验证关键的差异miRNA。结果在B组和A组比较组有22个明显的上调,4个明显下调的miRNA;C组和B组比较组中有17显着上调miRNA和7个miRNA 7显着降低(P<0.01)。其中,miR-155-5p,miR-142-3p,miR-142-5p 和 miR-223-3p 是同时出现在上述2个比较组。GO和KEGG分析表明,miRNAs的功能主要涉及代谢途径、细胞因子的分泌与肿瘤免疫。PPI和MetaCore分析显示,miR-155-5p在miRNA-mRNA基因的调控网络中的重要基因,MetaCore分析表明C/EBPβ、p53、SP1作为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转录因子。结论miRNA参与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miR-155-5p,miR-142-3p,miR-142-5p和miR-223-3p可能同时调控角膜损伤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C/EBPβ、p53、SP1可能作为其中关键的蛋白分子。(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2-28)
卢晓丽[8](2017)在《初步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为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滴泰利必妥滴眼液,D组术眼滴典必殊滴眼液,每日4次。参照Larkin等的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做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第14天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结果:1.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及生存分析:术后3天内,手术各组角膜植片均出现一过性的水肿、混浊。术后5天,手术各组角膜缝线周围均出现了少量新生血管,角膜植片透明。术后第7天开始,各组角膜植片呈现不同情况:B组角膜植片在整个观察期内均保持透亮,未发生排斥反应,缝线及植片周围可见新生血管长入;C组的角膜植片在第8天开始部分角膜逐渐出现水肿、混浊,虹膜纹理不清,瞳孔轮廓不清,伴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部分象限新生血管长入植片中央,逐渐发生排斥反应(图1c),植片的中位生存时间10+1.55天。D组的角膜植片在第10天透明,缝线可见少量新生血管,术后第20天部分角膜开始出现水肿及混浊逐渐加重,植片的中位生存时间26+0.97天。应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B组、C组与D组角膜植片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图3a)角膜各层结构清楚,无水肿,无炎性细胞浸润;B组(图3b)中角膜各层结构清楚,仅基质层中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新生血管;C组(图3c)角膜植片水肿、增厚,角膜组织各层均可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浸润及新生血管管腔;而D组(图3d)角膜结构基本正常,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34在4个组角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C组阳性染色程度最强,特别在上皮层和浅部基质层(图4c),在其余组染色呈弱阳性(图4a、4b、4d)。利用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IL-34蛋白表达在C组最高,与其余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21,P<0.01)。4.RT-PCR检测结果:术后第14天,B、C、D组大鼠角膜中IL-34、IL-1β、TNF-α、IL-17A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其中在C组最高(表2),且与A组、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角膜移植领域探讨IL-34的作用机制,发现IL-34可能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通过促使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及激酶-2(ERK1/2)发生磷酸化,从而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IL-17A等炎性因子分泌,激活炎症系统及T细胞分化,引发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阻断这一通路抑制排斥反应的进展。结合国内外的报道,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IL-34在角膜移植排斥中的异常分泌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阻断IL-34有望成为排斥反应治疗的新靶点。但是,IL-34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用外源性IL-34单克隆抗体或基因敲除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IL-34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这正是我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明确IL-34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将为预防和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提供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卢晓丽[9](2017)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microRNA在大鼠角膜移植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综合分析大鼠角膜移植特异性的差异microRNAs(miRNAs)的表达及调控网络,为后续的microRNA组学研究提供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9只,SD大鼠3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自体角膜移植组(B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C组)。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排斥指数进行评分,当各项评分之和>5分,或者混浊一项达到3分时,即为发生排斥反应。术后第14天取材,Trizol法提取总RNA,lllumina HiSeq 2500测序仪进行sRNA深度测序。应用TargetScan、Miranda、miRDB、CLIP软件共同预测差异miRNAs的靶基因,取共同预测的靶基因作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注释分析。应用metacore数据库构建以miRNAs为中心的调控网络。寻找其中的关键miRNA并在角膜移植模型及干预组进一步验证其功能。结果:3.1 RI评分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排斥指数进行评分,当各项评分之和>5分,或者混浊一项达到3分时,即为发生排斥反应。3.2 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的差异表达对测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t检验,A组和B组,差异miRNA有26个,上调22个,下调4个。B组和C组,差异miRNA有20个,上调17个,下调7个(P<0.01)。miR-155-5p,miR-142-3p,miR-142-5p和miR-223-3p在两个组别中均有明显差异。3.3 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功能分析取四个软件得共同部分(TargetScan、Miranda、miRDB、CLIP)对7种差异表达miRNA预测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对筛选的靶基因进行了GO、KEGG通路分析。GO类别的富集分析包括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元件、分子功能叁部分。这些结果表明,目标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生长、分泌、迁移和免疫系统的过程。3.4 4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分析通过分析筛选,我们发现miR-155-5p,miR-142-3p,miR-142-5p和miR-223-3p同时在2个比较组中有意义。由此推测,他们可能同时参与了角膜损伤和移植排斥过程。在metacore数据库进一步分析相互作用关系。结论:miRNAs参与了角膜损伤及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关键miRNAs调控网络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miRNAs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角膜损伤及角膜移植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易锐文[10](2017)在《RelA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角膜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主要、最有效的复明手段,但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但价格昂贵且毒副作用大,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因此近年来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诱导受体产生针对移植角膜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已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具有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核因子-κB(NF-κB)与DC发育成熟及抗原呈递功能的关键性调控基因的转录密切相关,p50/RelA是NF-κB最常见的二聚体,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最主要形式。因此,本研究欲通过低表达RelA基因从而下调NF-κB的转录活性,阻断DC的成熟,并经尾静脉注射该DC回输给受体,通过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观察其在角膜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期为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目的探讨低表达RelA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1)应用GM-CSF和IL-4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供体大鼠骨髓源性DC,结合细胞形态、表型及功能加以鉴定。(2)应用高效抑制RelA表达的shRNA序列,行慢病毒包装并感染未成熟DC(命名为RelA-DC),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病毒感染DC组(命名为SiNC-DC)及未感染慢病毒DC组(命名为Control-DC),分别给予1μg/ml的脂多糖刺激,利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DC中RelA基因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DC表型;ELISA检测DC上清IL-12和IFN-γ含量;MLR检测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3)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60例,随机分成PBS组、mDC组、imDC组和RelA-DC组(n=15),分别于移植前7天经尾静脉注射1ml PBS、mDC(5×106个)、imDC(5×106个)和 RelA-DC(5×106个);术后观察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并评分;第14天取角膜植片行HE切片观察、通过RT-qPCR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mRNA表达水平,取脾脏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CD4+FoxP3+Treg的阳性表达率及通过MLR观察受体脾脏T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能力。结果(1)经形态学、表型和功能学鉴定,证实所培养细胞为DC。(2)RelA-DC的RelA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iNC-DC、Control-DC(P<0.01);其表面分子(MHC Ⅱ、CD80、CD86)的表达水平、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上清液细胞因子IL-12、IFN-y水平亦低于SiNC-DC、Control-DC(P<0.05)。(3)RelA-DC组大鼠受体脾脏T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能力、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低于PBS组,mDC组和imDC组(P<0.05),而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Th2型细胞因子水平、CD4+CD25+Treg及CD4+FoxP3+Treg阳性表达率高于PBS组,mDC组和imDC组(P<0.05)。结论输注低表达RelA基因的DC能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可能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反应、诱导Th1/Th2偏移以及CD4+CD25+Treg和CD4+FoxP3+Treg的扩增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5-21)
小鼠角膜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取14只Wistar大鼠为供体鼠,提供双眼角膜; 28只SD大鼠为受体鼠,均以左眼为术眼,右眼设为正常对照,在显微镜下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手术完成后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以生理盐水滴左眼,实验组(10只)以1 mg·mL~(-1)PDTC滴左眼,均为每天3次,每次1滴,空白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术后第1天起,每组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15天、第25天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各组大鼠NF-κ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植片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0. 80±1. 40) d、(23. 40±2. 30) d、(11. 20±2. 06) d,实验组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对照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3~5天出现,并很快进入植片周边,沿缝线处向角膜植片中央粗大生长。实验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5~7天出现,生长速度较慢,血管稀疏。术后不同时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新生血管面积及排斥反应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组大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内出现较多空泡,角膜基质层内出现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并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缝线及切口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植片中央发生散在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上皮部分脱落。对照组角膜植片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较实验组明显增加,且对照组角膜植片显着增厚,基质结构疏松、紊乱;实验组角膜植片相对基质板层结构排列有序,新生血管数在相同时间内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4. 236±0. 856)个,较对照组[(18. 451±1. 234)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2. 631±0. 238)个,较对照组[(6. 254±0. 721)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NF-κB抑制剂PDTC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鼠角膜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罗媛媛,高玉.NK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9
[2].李娟,罗阿丽,秦莉.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9
[3].贾喆,李斐,吕瑛,曾孝宇,路晓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J].眼科新进展.2018
[4].宫玉波,刘勇,赵宏伟,许倩倩,郭惠玲.Foxp3,IDO在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5].卢晓丽,吴京,马明,巫小送,陈林江.白细胞介素-34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J].眼科新进展.2018
[6].彭亮红,周文杰,李征亚,陈倩雯,刘晓岸.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环孢霉素A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的效果分析及炎症反应因子的参与作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7].卢晓丽.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的作用机制及基于高通量测序综合分析microRNA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8].卢晓丽.初步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9].卢晓丽.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microRNA在大鼠角膜移植的调控机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10].易锐文.RelA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