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弗拉哈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纪录电影
弗拉哈迪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菲[1](2019)在《对比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的创作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纪录片的发展史中,纪录片的定义一直在被推翻或扩充着,时至今日也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共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罗伯特·弗拉哈迪与约翰·格里尔逊是世界纪录电影史上的先驱,他们的作品对世界纪录片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但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贾恺[2](2017)在《对纪录电影基本观念的重审与反思——以罗伯特·弗拉哈迪早期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纪录片的开山鼻祖,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以其颇具原创性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纪录片人,同时也在纪录片理论领域引发了诸多争议、质疑。本文结合具有"原型"意义的弗拉哈迪电影作品,追根溯源,对纪录电影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反思,尤其试图描绘出纪实与虚构观念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轨迹。(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7年06期)
邢祥虎[3](2017)在《从弗拉哈迪到伊纳里多——路易斯安那州的原罪揭橥》一文中研究指出"《荒野猎人》讲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是所有物种面临最急迫的威胁……我们不要认为这颗星球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我今夜拿到这个奖项也同样不是。"~([1])这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获奖致辞。就在全世界的影迷、媒体人恣意消费着小李封帝的狂欢快感时,而手捧金人的小李却发出了闪烁着理性光辉、撼人心魄的哲学思索。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10期)
李楠[4](2015)在《美国导演弗拉哈迪的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导演弗拉哈迪被誉为"纪录电影之父"和影视人类学的创始人。作为世界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的导演,他在这部作品中做了许多关于电影纪录片故事化的尝试,表现出了高超的叙事策略。本文通过影片《北方的纳努克》对导演弗拉哈迪的叙事策略进行了探索。探索发现,弗拉哈迪采用时间结构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通过恰当的题材选择来弥补非事件性纪录片冲突的不足,采用精心选择的开场来提高观众的兴趣以及调控冲突的节奏来提升艺术表现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5年14期)
武新宏,常远,齐鸣[5](2014)在《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理念”在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纪录片之父"美誉的世界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不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作品《北方的纳努克》,而且开创了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其在中国的影响虽然来得比较迟缓,但影响却内在而深远。本文从弗拉哈迪纪录理念、在中国的本土化呈现等方面切入,比较分析中外纪录理念发展历程以及错(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纪录)》期刊2014年07期)
边恒然[6](2013)在《纪录片的品格是从探险开始的——由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是虚构出的镜像世界。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们的善恶,以及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木乃伊情结决定了人类渴望留住时间本能。弗拉哈迪认为,对于纪录片来说,电影不仅仅是在大银幕上投射出来的影像,更多的是对于世界未知的渴求,对于人类探险的延伸。当你拿起摄影机,开始记录的那一刻,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就已经打破了纪录片饱受争议的真实性原则。自弗拉哈迪开始,人类学纪录片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遥远的世界,确立了纪录片的探险品格:有选择性的,纪录和保存(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3年17期)
贾恺[7](2013)在《雕刻心像:弗拉哈迪纪录电影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纪录片史上,弗拉哈迪不仅是独立制片的祖师爷,更是一种纪录方法的创立者。他通过合理设置摄影机的位置和角色,通过向现实延伸的搬演手法,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假借对遥远族裔生活方式与斗争精神的重现,雕刻他心目中的纪录乌托邦。时至今日,这种工作方法,对当代中国纪录片人仍旧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3年02期)
周振华[8](2011)在《论弗拉哈迪的纪录电影创作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拉哈迪是纪录电影观念和实践的开创者之一。本文着重从他呈现人类生存尊严的主题、一个典型家庭的生活与劳动的表现模式、随物赋形的制作风格以及对"不抱成见"、历史真实的真实观五个方面来总结他的创作观念和电影手法,较为详尽地论证了弗拉哈迪作为纪录电影制作的"探险家""人类学家"以及发现新事物的"科学家"、从新事物中挖掘新思想的"哲学家"。最后本文试图对他在纪录电影史上理论建树与时代局限作出客观的评述。(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1年06期)
张千山,沈鲁[9](2010)在《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电影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伯特·弗拉哈迪被尊称为"纪录电影之父"。他以探险家的体魄和气质,用独特鲜明的视角纪录拍摄了一部部人类学电影佳作。他在物质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中反思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破坏,借古喻今,使其纪录影片隐含了批评和反思现实的张力,其里程碑之作《北方的纳努克》的一些创作方法和观念对当下中国影像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0年05期)
贾恺[10](2009)在《纪实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实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作为一个不师成法的电影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以纪录的方式作为跳板,抵达的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乌托邦世界。纪实的乌托邦表明了弗拉哈迪电影世界本质特征,一方面它是一个主观化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经由纪实的方法建构的世界。首先,将试图通过研究弗拉哈迪生平行状来挖掘弗拉哈迪创造纪录乌托邦的人文背景与心理动因:成长于20世纪的美国,弗拉哈迪有着和那个社会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质,却映射出维多利亚时代或爱德华时代末期文化传统的影子。究其原因,他特殊的成长经历与家庭环境至关重要。他潜移默化吸收的并不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上的实证主义,而是一种贵族化的精英文化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弗拉哈迪电影世界形成的原动力。探险作为弗拉哈迪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最初方式,为他从事纪录电影创作提供了契机。浪漫主义视野则使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并且不遗余力地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从而最终使他的作品成为关于乌托邦世界的幻想和渴求其次,本文将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弗拉哈迪电影世界的乌托邦性。空间形象,家庭模式,男孩意象是构建这个乌托邦的叁个维度。弗拉哈迪的影像世界是一个封闭的本文:即通过将现实世界排除在外,以抵达他的理想国世界。在这个乌托邦之域中,时间失去了具体性;空间被置换到一个个遥远世界的边缘地带里。就这样,它有意割断了自己与历史的联系,而展现了某种“存在”本身,由此获得了弗拉哈迪孜孜以求的“永恒”,但这种“永恒”毕竟是在现实缺席的语境中产生的,没有上下文的参照,因而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种主观化的表述,凸现着个人的情感向度以及理想色彩。再者,弗拉哈迪电影总是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游移,这无疑是他的一个特点。本文将从摄影机位置、搬演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动作的不确定性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在拍摄方面,弗拉哈迪热衷于让被摄者主动参与拍摄过程,并不介意摄影机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影响与改变。所以,摄影机在这里是一种“参与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等待真实浮现,另一方面,通过摄影机的介入,又不断改变着现实。与传统虚构电影不同的是,摄影机跟随着现实,它以开放的态度朝向现实,并尊重其不可预测性。在长期的拍摄中,弗拉哈迪形成了一个传统:即开拍之前,与被摄者长时间共同生活;在拍摄中,让被摄者介入创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了一种协作与互动的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君临一切的掠夺式拍摄:导演不是操控者,不是上帝,也不是墙上的‘隐形人'。拍摄双方这种协助与互动的关系对作品影响深远。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这是否构成了对真实的另一种阐释?最后,关注当代语境下弗拉哈迪的意义,是本课题的落点所在。从弗拉哈迪的困境入手,分析纪录电影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以基斯洛夫斯基为例,探寻突围的可能。当然作为独立电影之父,弗拉哈迪的整个创作经历对中国独立纪录导演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当真实面临后现代文化的一次次质疑,当非虚构不再成为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关照弗拉哈迪就是尝试着去接近纪录的本体,为纪录寻找安身立命的处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弗拉哈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世界纪录片的开山鼻祖,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以其颇具原创性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纪录片人,同时也在纪录片理论领域引发了诸多争议、质疑。本文结合具有"原型"意义的弗拉哈迪电影作品,追根溯源,对纪录电影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反思,尤其试图描绘出纪实与虚构观念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弗拉哈迪论文参考文献
[1].田晓菲.对比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的创作理念[J].传播力研究.2019
[2].贾恺.对纪录电影基本观念的重审与反思——以罗伯特·弗拉哈迪早期作品为例[J].新闻大学.2017
[3].邢祥虎.从弗拉哈迪到伊纳里多——路易斯安那州的原罪揭橥[J].电影评介.2017
[4].李楠.美国导演弗拉哈迪的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15
[5].武新宏,常远,齐鸣.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理念”在中国[J].中国电视(纪录).2014
[6].边恒然.纪录片的品格是从探险开始的——由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谈起[J].电影评介.2013
[7].贾恺.雕刻心像:弗拉哈迪纪录电影方法研究[J].新闻大学.2013
[8].周振华.论弗拉哈迪的纪录电影创作观[J].电影文学.2011
[9].张千山,沈鲁.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电影探究[J].电影评介.2010
[10].贾恺.纪实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