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教适时放手──也谈陶行知喂鸡

无为而教适时放手──也谈陶行知喂鸡

秦康彬江苏省仪征市谢集中学211413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演讲前,他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只见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

这是一则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它点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而又自然的事,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从这则故事中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无为而教、适时放手的教育思想。

一、无为而教

无为者并非完全没有作为,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擅为,不妄为。凡事都有其规律,鸡吃米是鸡天性的生理需求,但倘若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揪着它强迫它吃,它便认为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威胁,肯定不会配合主人完成喂鸡这一简单的事情。揪着公鸡吃米,违背了鸡的生存规律,属于擅为、妄为。

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如同一日三餐,谈不上求知若渴,但也是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如何让学生持续地致力于学习并能高效地取得学习效果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关注并力图解决的问题。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不随意给学生加压,在教学中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大可能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反观当今的教育,“揪”着鸡吃米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为了升学率,老师用很多励志名言激励着学生;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老师不辞劳苦地讲完45分钟。教师的“苦教”必然带来学生的“苦学”,学生们疲于奔命,整天埋在题海之中,能熬到最后的便算是成功,有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而厌学甚至于弃学,即使是那些所谓成功的学生也大多对今后的学习兴味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作祟,舍本逐末。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学生们在小学时课堂气氛热烈,抢着回答问题;而到了初中,学生们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很少;而到了高中,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几乎没有。本应是学生唱主角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无法实现。

陶行知先生的成功在于“无为”、不擅为,他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留给鸡一个单独的空间,自然他的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过“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人的聪明之处就是顺应事物的天性而已。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学生们如果感觉到在学习的舞台上是自己在唱主角,他肯定会一心一意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导演,提供给学生们一个舞台,控制住剧情的大致走向,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和感悟。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学生对旧教材上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的话,那么让他自学新教材,他至少可以学懂新教材的70%。因此,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机遇,学生都可以依靠自己潜在的主体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美国的教育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留美华人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去图书馆查找参考资料,一本正经地进行课题研究。十岁的孩子可以写出洋洋洒洒20页的《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论文;七年级的学生能写出正正规规的题为《老鼠有决策能力吗》的研究报告。如果在中国国内,这样的事情我们只能感慨为不可能。不是因为我们不作为,而是我们的教师过多地作为、擅为,下不了心,放不了手。

老子在《道德经》也提出了“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无为”的思想是处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一条准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无为”的思想,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手段,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得以提高。

二、适时放手

当前我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相比存在的弊端,身为教师早知一二,但由于功利主义,教师们不敢放手,不敢去尝试。但这不能说现在教师不敬业、不研究,我们的教师也在努力去改变现状,运用各种方法去提升教学效益。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得以提高,课堂容量加大,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在骨子里我们很多的教师还是不敢真正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知识乐园,他们总是在担心一发而不可收。

新课程特别强调模块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很多教学活动以科学探究形式展开,因此只要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学生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研究学习。在给出探究目的之后,教师要适时放手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包括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搜集资料,直至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研究,纠正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说敢于放手是一种心态,那么适时放手就是一种姿态。要想做到放手时从容不迫,教师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既要研读教材教法,又要研读我们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进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活动中,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是否不一样?这一问题的提出缘于他们生活的经验。在进行“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时,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两种方案:1、使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2、将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上升的温度。这两种方案与速度比较的两种方法类似,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得以重现与加深。

三、无为而教的策略

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治,无为而教的重点在于教。只会放开手,还不能很好地喂鸡,还须讲究喂鸡的技巧。从陶先生的做法中我觉得做到无为而教的关键在于引导和激励。

1、引导

教师应明确自己“导”的角色,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当然在将课堂放手给学生之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巧妙设疑,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应以探究式活动为主,不仅是实验教学如此,而且概念教学和习题教学也可以进行探究。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了然于心后,学习效率将不断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将不断扩大,这时学生自学必将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必然会得到充分发挥。

2、激励

精练机智的语言会引人入胜,恰当的点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富有激励的话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不是一个人就能完全解决的,有时需要团队的相互合作。我国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踊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明白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拓展。教师可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阅读课外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尝试进行一些创新探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标签:;  ;  ;  

无为而教适时放手──也谈陶行知喂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