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等收入居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创业政策,工伤保险,养老金标准,退休人员,报销比例,社会保障待遇,社会保险
中等收入居民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刚[1](2019)在《我区出台持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工作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持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区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到2021年,力争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整体收入逐步提高至全国中等水平,实现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经济改革成果。大力促(本文来源于《广西法治日报》期刊2019-06-14)
张开志[2](2018)在《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与税收调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富跨代转移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税收调节研究”(15BGY132)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跨代转移是一种经济行为,在中国伦理背景下普遍发生。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是一个经济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旨在验证税收如何调节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以期拓展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经济学公平、效率和自由叁大目标的相关理论基础,统计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现状,阐述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的调节现状,采用CHARLS微观数据实证分析税收作用下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测度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1)评述财富跨代转移调节中等收入代际分布的相关理论,评述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的相关理论,构建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的理论模型;(2)统计并比较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界定中等收入代际分布内涵,测度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测算KP累进指数并比较分析中等收入阶层税负代际分布现状;(3)理论分析中国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代际收入分层的调节现状;(4)基于非对称短面板模型和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考察不同类型财富跨代转移值对父代不同收入阶层和子代不同收入阶层形成和变动及代际收入阶层匹配的影响;(5)基于工具变量法验证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模型分析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差异的贡献度。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结构、规模及影响因素呈动态多维复合特征;(2)中等收入阶层结构同一时点上呈现提升趋势且代际、城乡之间速度差异显着;(3)现行税制调节居民家庭收入分配不支持“中等收入阶层”形成;(4)财富代际转移因转移过程中主体的异质性和转移方式的不同而福利效应不同;(5)个人所得税在“财富跨代转移影响中等收入阶层形成”机制中功能凸显;(6)不同税种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主要政策建议:(1)公共政策应关注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固化问题;(2)完善健全有助于调节财富跨代转移机制实现的复合性税收制度体系;(3)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激励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4)有效市场应鼓励财富代际流动更应该鼓励智力和教育的代际传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常兴华,李伟[3](2017)在《主报告:“十叁五”时期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七、“十叁五”时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中等收入比重变化的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文按照修正的城乡加权法结合城乡住户调查分组数据测算了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在此对"十叁五"时期的居民分配差距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趋势1.测算方法因为修正城乡加权法对数据要求较为严苛,不仅需要城乡居民分组的收入调查数据,而且还需要各分组的家庭人口数据,这些必要条件显然在统计部门尚未公布实际数据的未来一段时期,是无法满足的。(本文来源于《“十叁五”时期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期刊2017-06-01)
洪源,郭平[4](2017)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约束下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存在门槛效应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分析机制发现,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居民收入动态变化过程中,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非线性效果。然后,结合中国2002-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居民收入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上述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而言,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随着居民收入的动态变化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双重门槛效果,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而言,则都呈现出不断递增的门槛效果。同时,综合了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影响居民消费的两种正反作用之后,最终民生财政起到了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进一步的,为了对在当前居民收入所处的发展阶段下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影响居民消费的绩效进行评估,以民生财政收支活动本身为门槛变量来开展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随着民生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而门槛递增。(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4-21)
洪磊[5](2017)在《我市调整市区城镇居民中等偏下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收入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洪磊)10日上午,从我市召开的1+X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将2017年市区城镇居民中等偏下收入、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收入标准分别由人均月收入1150元和770元调整为1800元和1200元。住房保障是一项重要惠民政策,近年来,我(本文来源于《宿迁日报》期刊2017-04-12)
吕鑫[6](2017)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组,我国于1998年开始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并在2010年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序列。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投资、出口和消费严重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旨在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投入来刺激居民消费,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却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收支政策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因此,政府有必要从收支两个维度对民生财政机制优化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支出视角研究了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线性影响,很少综合考虑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效应。本文试图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首先,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约束,从居民收入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出发,理论分析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对居民消费呈现出的“倒U型”非线性门槛效应;其次,结合中国2002-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居民收入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影响居民消费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而言,无论是民生财政支出活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刺激影响,还是民生财政收入活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抑制影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动态变化都呈现出“倒U型”的双重门槛效果,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而言,则都呈现出不断递增的门槛效果。同时,综合了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影响居民消费的两种正反作用之后,最终民生财政起到了促进居民消费的效果。此外,基于民生财政收支活动为门槛变量的扩展性检验表明在当前居民收入发展阶段,民生财政收支活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随着民生财政收支规模的增加而门槛递增。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提高民生财政支出的比重,完善税制结构等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进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3-01)
定军,杨红钦[7](2016)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需扩中等收入者比重》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让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一个问题。“最主要的是让低收入者富起来,比如近亿贫困人员,或者容易返贫人员。”10月24日,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说起下一步的收入分配改革方向时说。根据国务院10月21日公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6-10-25)
曾嘉[8](2016)在《教育质量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中等教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不平等分为教育程度不平等与教育质量不平等两类。中国教育质量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教育分流。通过2010年珠叁角、长叁角的调查数据,以中等教育为例,研究不同分流轨道(职高组和普高组)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城市化水平和市场化指数后,教育质量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十分显着。在初职与现职样本中,职高组的收入低于整体均值水平,同时,现职样本的收入差距高于初职样本。这说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应着重改善教育质量不平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玲玲[9](2016)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9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以其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国内居民消费和国外需求情况,分析了代表性国家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消费需求特征;同时选取5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其居民消费、收入差距构造消费结构指标,用面板数据进行FGLS回归,得到以下结论:(1)在代表性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时期,居民消费与一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2)扩大收入差距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代表性国家的产业结构软化;(3)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作用下,居民消费结构偏低,导致居民消费增加对产业结构的软化有反向作用,对低端工业化有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宋建[10](2015)在《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2010年左右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增长方式也面临转型。出口受到外需下降的影响,投资拉动受到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内需驱动型发展方式成为新形势下的选择。但是这一新选择受到居民消费需求不旺的限制,而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高及居民消费不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阻碍了经济快速增长对居民福利的进一步提高。日本、韩国、巴西等跨过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表明,足够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利于经济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转型。因此,有必要对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的关系,首先不仅限于收入分配方面,即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来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其次还有中等收入阶层本身的消费能力及对其他阶层的可能的带动作用,还可能通过推动经济增长间接提高居民消费。具体地,中等收入阶层对产品种类和质量的要求可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可能通过阶层相互影响进而带动其他收入阶层的消费;中等收入阶层所引领的消费结构升级和规模经济可从需求角度促进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对于教育和储蓄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政府提高公共品供给的诉求也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包括相关消费产业发展在内的经济增长又从结构和总量方面促进了消费升级。那么,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目前有多少呢?中等收入阶层通过收入分配、阶层相互影响和经济增长作用于居民消费的具体渠道是什么呢?如何强化中等收入阶层的某些特征并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展开了以下研究。本文基于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等,对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展开了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共有七章,第1章是导论,第2、3章是全文的分析基础,第2章对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3章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界定并度量了中国的城镇中等收入阶层和全国中等收入阶层。第4-6章的实证分析是全文的重点。其中,第4章以城镇为例,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进行阶层分解,并构造了城镇阶层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和统计分析;第5章实证检验了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函数,着重考察了各阶层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第6章首先从消费结构升级的多种比较分析确立了升级类消费支出和相应的消费产业,并结合中国现实从供需角度提出了发展升级类消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然后实证检验了全国中等收入阶层对消费增长的作用渠道。第7章给出了全文的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有:第一,通过对城镇住户调查各收入组的收入和消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将我国城镇居民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个阶层。目前学界通常的做法是将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直接归并为中等收入阶层,但是这种基于收入的划分方法忽视了各收入阶层之间的消费异同。除了考虑各阶层的消费特点以外,本文的划分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由于现有理论模型更常见的是二群体分析法,而四个阶层更容易划分成高低两个收入群体,高低收入群体内部又可进行两两对比;另一方面,四个阶层也可以重新组合成叁个阶层,或者中间两组合并得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或者前两组组合得符合目前中国现实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具有灵活性。另外,四个收入阶层的划分更能体现最低收入组与最高收入组的特殊性。第二,通过对城镇居民各收入阶层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低收入阶层对提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作用最大,其次是中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最小。进一步地,对各阶层的相对收入和相对消费倾向因素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收入的作用大于消费倾向的作用。现有研究大多利用以基尼系数为收入分配指标的消费函数对居民总体进行研究,没有细化各阶层的不同影响;少数地对居民消费倾向进行阶层分解的研究也仅仅是进行统计分析,而没有进行计量检验,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不足。第叁,通过对城镇各收入阶层消费函数的总体检验发现,高低两大收入群体中较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更高,较高收入阶层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更大。除高收入阶层以外的阶层都受到相邻较高收入阶层消费的正向影响,表现为模仿效应;高收入阶层受到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的负向影响,表现为区隔效应。与已有研究主要从各收入阶层分别研究或者对同一收入阶层验证不同的消费函数假说,因而忽略了阶层间的相互影响不同,本文既设定了高低两大收入群体不同的效用函数,又设定了包含阶层间相互影响的消费函数,并且基于绝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模型对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函数进行了随机系数模型回归,同时得到了各阶层的不同系数。第四,从消费升级的角度,对中等收入阶层作为消费主体的升级类消费支出和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以及全国中等收入阶层对消费增长的作用渠道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城镇各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对比得出交通通信类消费和教育娱乐文化服务类消费具有升级特征,衣着类消费可作为短期消费升级的支出项目,然后结合中国经济现实提出了发展相应升级类消费产业的对策建议。其次,应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出全国中等收入阶层对于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要素间接起作用。本章的创新之处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确立了升级类消费支出并应用供求分析得出了相关消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揭示了中等收入阶层可从多个方面提升居民消费:从阶层收入分配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来看,应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从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带动来讲,要尽量改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环境并减少居住隔离等阻碍阶层间相互影响的客观因素,适当引导低收入阶层的模仿效应;从中等收入阶层所引领的消费结构升级角度和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来看,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比较大,应当促进会展、传媒等配套服务业发展以加强服装业的转型和升级,通过创建时尚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以服装业为核心的时尚产业发展和集聚,从而扩大居民的时尚消费支出;从中等收入阶层对消费增长的作用来看,应该从增加教育娱乐文化消费的角度采取措施增加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以间接促进居民消费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6-03)
中等收入居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富跨代转移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税收调节研究”(15BGY132)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跨代转移是一种经济行为,在中国伦理背景下普遍发生。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是一个经济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旨在验证税收如何调节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以期拓展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经济学公平、效率和自由叁大目标的相关理论基础,统计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现状,阐述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的调节现状,采用CHARLS微观数据实证分析税收作用下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测度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1)评述财富跨代转移调节中等收入代际分布的相关理论,评述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的相关理论,构建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的理论模型;(2)统计并比较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界定中等收入代际分布内涵,测度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测算KP累进指数并比较分析中等收入阶层税负代际分布现状;(3)理论分析中国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代际收入分层的调节现状;(4)基于非对称短面板模型和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考察不同类型财富跨代转移值对父代不同收入阶层和子代不同收入阶层形成和变动及代际收入阶层匹配的影响;(5)基于工具变量法验证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模型分析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差异的贡献度。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结构、规模及影响因素呈动态多维复合特征;(2)中等收入阶层结构同一时点上呈现提升趋势且代际、城乡之间速度差异显着;(3)现行税制调节居民家庭收入分配不支持“中等收入阶层”形成;(4)财富代际转移因转移过程中主体的异质性和转移方式的不同而福利效应不同;(5)个人所得税在“财富跨代转移影响中等收入阶层形成”机制中功能凸显;(6)不同税种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主要政策建议:(1)公共政策应关注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固化问题;(2)完善健全有助于调节财富跨代转移机制实现的复合性税收制度体系;(3)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激励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4)有效市场应鼓励财富代际流动更应该鼓励智力和教育的代际传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等收入居民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志刚.我区出台持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工作方案[N].广西法治日报.2019
[2].张开志.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与税收调节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3].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常兴华,李伟.主报告:“十叁五”时期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七、“十叁五”时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中等收入比重变化的预测分析[C].“十叁五”时期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2017
[4].洪源,郭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约束下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存在门槛效应吗?[C].中国财政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7
[5].洪磊.我市调整市区城镇居民中等偏下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收入标准[N].宿迁日报.2017
[6].吕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7
[7].定军,杨红钦.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需扩中等收入者比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
[8].曾嘉.教育质量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中等教育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李玲玲.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宋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5
标签: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 居民养老保险; 创业政策; 工伤保险; 养老金标准; 退休人员; 报销比例; 社会保障待遇; 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