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候选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簇毛麦,白粉病,E3泛素连接酶
候选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牛影,张恒,张旭,肖进,王海燕[1](2019)在《簇毛麦抗白粉病候选基因MIEL1-V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tritici,Bgt)侵染引起的小麦白粉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发掘利用抗病基因、解析白粉病抗性分子机制对于抗病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小麦近缘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2n=14,VV)对白粉病表现广谱高抗,可以作为一个互作体系解析广谱抗性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前期利用大麦基因芯片技术,克隆了一个受白粉菌诱导快速上调表达的E3泛素连接酶CMPG1-V,发现该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以提高小麦的广谱抗性。本研究在前期酵母双杂交筛到一个CMPG1-V互作蛋白CIN1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到一个与CIN1互作的RING型E3泛素连接酶MIEL,在簇毛麦中克隆其全长发现,MIEL1-V存在两种转录形式,命名为MIEL1.1-V和MIEL1.2-V。回补验证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表明MIEL1.2-V可以与CIN1互作,同时也可以与CMPG1-V互作;而MIEL1.1-V与CIN1和CMPG1-V均不互作。二者亚细胞定位也存在差异,MIEL1.1-V主要定位于细胞膜,MIEL1.2-V主要定位于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内质网及点状结构,MIEL1.2-V在细胞膜与点状结构定位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初步功能分析表明,MIEL1-V受白粉菌诱导后显着下调表达,利用VIGS技术在普通小麦扬麦158中沉默MIEL1-V,可显着提高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在扬麦158中瞬间过量表达MIEL1.2-V会显着提高白粉菌的吸器指数。推测MIEL1-V负向调控小麦白粉病抗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向文扬,杨永庆,任秋燕,晋彤彤,王丽群[2](2019)在《大豆抗SC3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在前期对大豆抗SMV株系SC3基因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因(GmR47和GmR5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GmR47和GmR51基因均在抗感品种中存在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而且突变位点都位于保守结构域内,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预测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N蛋白;物种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 GmR47和GmR51基因与野生大豆亲缘较近。qRT-PCR结果表明, GmR47和GmR51能够响应SMV的侵染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2个基因存在IN1、IN2和IN3不同的剪接体,所有的剪接体都能够响应病毒的诱导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 IN1和IN2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明显, IN3的表达量则相对稳定,说明这些剪接体可能参与大豆对SMV的抗病过程。本研究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周瑶[3](2019)在《小麦抗赤霉病QTL Qfhb.yzu-4B候选基因TaG3LEA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前期的蛋白组学研究发现一个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该基因编码叁型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G3LEA),该蛋白只在抗病品种中富集。已有研究表明,该基因在高等植物中广泛的参与了生长、发育及各种逆境抵御的调控过程。本研究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NCBI)获取小麦TaG3LEA基因CDS序列并和测序小麦品种“中国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该基因位于4B染色体上已知抗赤霉病QTL区间。根据前期关联分析结果,日本小麦品种TOKAII66在4B染色体上已知抗赤霉病QTL上携带有利变异,而美国小麦品种Clark携带不利等位变异,然后设计了扩增的引物并分别扩增小麦品种TOKAII66和Clark的TaG3LEA基因,将扩增的特异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根据碱基差异开发了可区别抗、感等位变异的基因特异性标记并利用开发的功能标记对244个小麦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明确不同等位变异在自然群体中的分布。接着对接种赤霉菌和接种绿豆汤的小麦TOKAII66和苏麦3号(在目标位点上携带不利等位变异)做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了小麦TaG3LEA家族基因的进化。主要结果如下:(1)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668 bp,包含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在预测的5'和3' UTR区域设计了扩增的一对引物AAGTCCACTTGGTGTAACTTTGTAGT 和 AACTGCAGGGCTATGATCCTTCGCGGT。以抗、感代表性品种TOKAII66和Clark为材料,完成了该基因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TOKAII66和Clark之间仅存在1个SNP变异,该SNP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的位置,是顺式作用元件EBOXBNNAPAABRE(ABA响应元件)的核心碱基。随后我们将该SNP转化为可用于辅助育种的CAPS标记。(2)用该基因特异性标记对244个小麦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共2类单倍型,而且与前期关联分析结果一致。(3)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在接种F.g后6小时,TaG3LEA基因在TOKAII66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比苏麦3号,尽管在接种F.g后6小时后的一段时间内TaG3LEA的相对表达量都呈下降趋势,但在多数取样时间点TOKAII66中TaG3LE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整体水平都比苏麦3号要高,表明这个基因可能与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密切相关。(4)在小麦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6个TaG3LEA基因(TaG3LEA-1~TaG3LE4-26),结果表明这26个基因分布于1A、1B、1D、3A、3B、3D、4A、4B、4D这九条染色体上,串联重复和片段复制是小麦TaG3LEA家族基因扩张的主要方式。五种作物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分为3个组别,小麦的TaG3LEA基因集中在2、3组。MEME分析显示该家族成员都含有motif 2或motif 5,其中存在着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基元序列,是该家族的显着特征。(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鹏,刘盼,周兰,裴婷,甘喆[4](2019)在《枝状枝孢霉MD2的候选基因A00981的克隆及转基因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揭示真菌紫杉醇合成分子机制.方法:克隆了产紫杉醇内生真菌枝状枝孢霉MD2的候选基因A00981,该基因DNA和cDNA序列分别为969 bp和894 bp;其编码蛋白含有298个氨基酸、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与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具有73%的一致性.进一步构建该基因的超表达载体pTFC-A00981,并转化枝状枝孢霉MD2,共获得9株转基因菌株.结果: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其中5株转基因菌株的外源基因是以单拷贝方式插入.结论:该结果为深入分析超表达候选基因A00981对枝状枝孢霉MD2紫杉烷类合成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翠萍,肖麓,李新,杜德志[5](2018)在《比较作图与图位克隆相结合揭示芥菜型油菜多室性状的候选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室油菜在提高油菜产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是一种重要的油菜种质资源。前期的遗传学研究表明,青海芥菜型多室油菜的多室性状受两对隐性核基因Bjln1和Bjln2控制。Bjln1基因位于芥菜型油菜的A7染色体上,候选基因为BjluA07.CLV1。在本研究中,构建了Bjln2基因的BC_4作图群体,并通过AFLP、IP和SSR标记构建了Bjln2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将Bjln2基因定位在0.63 cM的区间内。在与芥菜型油菜基因组同源比对后发现,Bjln2基因位于B7染色体的11.81 Mb~16.65 Mb区段内。同时,通过比较测序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候选基因BjuB07.CLV1,并通过遗传转化证明BjuB07.CLV1具有恢复二室性状的能力;序列分析显示,一个4 961bp片段的插入阻断了BjuB07.CLV1基因的编码,从而导致了心室数目的增加。表达分析表明,Bju07.CLV1基因在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二室材料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多室材料。此外,与Bjln2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开发,为多室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张仁梁,智慧,汤沙,刁现民,贾冠清[6](2018)在《谷子抗旱候选基因SiDDr1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具有突出的抗旱耐瘠薄特性。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转录组分析手段分离得到了一个谷子旱胁迫响应转录因子SiDDr1,该基因在根中特异高表达,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研究发现该基因受ABA强烈诱导,暗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依赖于ABA的旱胁迫响应网络。此外该基因还受自然干旱、PEG胁迫和NaC1胁迫诱导表达。采用59份代表性谷子遗传种质对SiDDr1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启动子区变异极为丰富,在基因编码区可以划分出7种单倍型,剔除无义突变后,该基因在蛋白质水平可以划分为3种变异型(PrH 1,PrH 2和PrH 3)。综合农艺表现,PrH 2被鉴定为优势单倍型,PrH 2材料的草重、地上生物量和抽穗期与另外两种型之间具有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PrH 2型的这一差异主要是由SiDDr1蛋白的第47位氨基酸(P/S)的差异导致的。通过酵母转录激活试验发现SiDDr1基因全长转录本不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通过CRISPR/Cas9手段在谷子中将SiDDr1基因敲除,编辑植株表现为抽穗期提前,株高增加的表型;过量表达SiDDr1基因则导致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的表型。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抗旱候选基因SiDDr1的功能以及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推动谷子抗旱基因资源的分子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8)
申浩冉,肖栋,侯喜林[7](2018)在《不结球白菜调控开花时间候选基因BcVIL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克隆和研究不结球白菜BcVIL1基因在春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初步了解不结球白菜BcVIL1基因的结构及功能。[方法]以普通白菜PC-175和菜心‘CX-49’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BcVIL1基因全长,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2种材料春化过程中BcVIL1的表达情况。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pEZS-NL-BcVIL1,利用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BcVIL1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位置。[结果]2种材料中BcVIL1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开放阅读框为1020bp,编码339个氨基酸。进化分析表明:BcVIL1基因与大白菜进化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99%)。在PC-175中,春化处理7d就可以诱导BcVIL1基因的表达,且在整个春化过程及春化之后都有较高的水平表达,而在‘CX-49’中,BcVIL1基因在春化过程中的表达与未春化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cVIL1主要在细胞核与细胞膜上表达。[结论]BcVIL1基因在春化过程中其表达具有品种特异性,且在不结球白菜中该基因主要在细胞核与细胞膜上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韩英鹏,孙秋霞,包冬芳,董海冉,张婵娟[8](2018)在《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抗性候选基因GmRSCN4-3克隆与功能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土传专化性内寄生大豆根系的世界性大豆病害,二龄幼虫可入侵大豆维管组织周围,导致大豆根部组织变形并形成"合胞体",造成大豆生产严重损失。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为试验材料,克隆抗病候选基因GmRSCN4-3的CDS序列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3300-GmRSCN4-3,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感病材料东农50验证候选基因抗病性。结果表明,候选基因GmRSCN4-3在转基因植株与空白对照的雌虫指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即GmRSCN4-3参与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抗性反应,研究为大豆抗SCN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区炳明[9](2018)在《构建大肠杆菌Nissle 1917无质粒克隆株重组菌及其作为活菌疫苗候选株免疫功能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 Nissle 1917(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是德国医生 Alfred Nissle 于1917年在腹泻流行疫区一名抗腹泻士兵肠道粪便中首次分离出的一株益生菌,由于肠道内存在该株“强大效能且具有拮抗活性”的大肠杆菌,该士兵免受肠道传染病流行区腹泻的侵扰。大肠杆菌Nissle1917是一株无致病性的益生菌,能赋予不同宿主健康益处,且至今并未发现对宿主有已知的害处和不利影响。在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EcN作为医用Mutaflor(?)的活性成分,在治疗各种肠道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临床应用上,益生菌Nissle1917菌株作为疾病诊治载体被加以改造的报道越来越多,该益生菌已用于疫苗、肿瘤治疗、保健品和诊断制剂等多方面产品的开发与研制。EcNc(EcN cured of its two cryptic plasmids pMUT1 andpMUT2;EcNc)克隆株为大肠杆菌Nissle1917原型野生株改造后去除其胞内两个隐秘性质粒pMUT1和pMUT2,具有比原型亲本株能够携带更多(大)容量的同源或外源基因的特性,该菌株已在本实验室前提研究中制备获得。为了实现微生物中同源或异源蛋白的过量表达生产,大多利用多拷贝质粒的过表达,这种方法由于易于操作和易于调控表达异源蛋白而被广泛使用,但这种方法存在遗传不稳定性。鉴于质粒多拷贝复制,筛选所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过量表达以及异源基因高表达等因素所带来的代谢负担会导致宿主细胞容易耗竭,实际所需表达蛋白的产量损失甚至宿主细胞原始功能丧失。此外,为了维持细菌胞体内质粒的稳定存在,须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选择性药剂,从而增加了整个生物加工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耐药基因传播的几率。近年来,染色体表达同源或异源基因方式具有遗传表达稳定性强,对宿主细胞代谢负担小等优势,细菌染色体表达在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中越来越受青睐。但如何将目标基因整合到单个细胞染色体靶向位点中,并能在宿主菌正常生理状况下,以个体独立调控条件下稳定遗传表达外源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细菌染色体组整合同源或外源的DNA基因分子,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使用转座子、噬菌体、核酸内切酶以及重组酶系统,其中CRIM(conditional-replication,integration,and modular)质粒-宿主系统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分子操作技术。CRIM质粒一宿主系统为噬菌体衍化的分子整合操作技术,其能够将目标基因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靶向位点(噬菌体附着位点attB)中,并能在宿主菌正常生理状况下,以个体独立调控条件下稳定遗传表达外源基因。利用CRIM系统构建表达稳定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筛选标签的重组大肠杆菌益生菌Nissle1917。根据pGFPmut3.1质粒序列设计一对扩增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引物,从pGFPmut3.1质粒DNA中扩增出GFP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入CRIM质粒pCAH63中,化学法转化入含有pir编码蛋白(pir+)工程菌感受态中扩大培养,构建表达GFP的pCAH63GFP重组质粒。然后将pCAH63GFP重组质粒电转化导入含有辅助性质粒Nissle1917/pINT-ts感受态中,通过辅助性质粒pINT-ts上表达的入噬菌体特异性整合酶的特性将pCAH63GFP质粒整合入大肠杆菌Nissle 1917基因组中。而后于42℃过夜培养,消除pINT-ts辅助性质粒,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到重组质粒pCAH63GFP能表达GFP蛋白,荧光显微镜可以检测到Nissle1917::p63GFP整合菌能够产生GFP荧光。本试验构建出能够稳定携带且表达直观的筛选标签GFP荧光蛋白的重组模式益生菌Nissle1917,为该重组菌靶向在体内示踪研究奠定基础。仔猪断奶后腹泻(PWD)和水肿病(ED)为养猪业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病原菌为F4和F18菌毛表达阳性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该病原菌首先通过菌毛黏附、定植易感肠道上皮细胞后,引起仔猪感染发病导致仔猪腹泻和高死亡率,体重降低,生长缓慢等,其药物治疗费用大。临床上防治该疾病主要运用抗生素治疗,但随着养殖业耐药菌的广泛产生,开发新的防控措施和策略迫在眉睫。将黏附素基因整合入无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大肠杆菌益生菌的基因组,持续稳定表达功能性黏附素,旨在增强大肠杆菌的粘附、定植能力,优先占据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结合,且有效而直接阻断病原大肠杆菌的肠道感染,旨在开发一种新型口服活疫苗株。因此,我们试图改造无菌毛的大肠杆菌工程菌SE5000和大肠杆菌益生菌EcNc,使之分别在菌体表面表达和展示ETEC的K88ac菌毛抗原和F18ab菌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使用CRIM质粒宿主系统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分别将K88ac菌毛操纵子基因和F18ab菌毛操纵子基因整合到菌株大肠杆菌SE5000和EcNc的染色体中。使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分析整合重组菌SE5000::p63K88的全菌裂解物,能检测到27kDa的FaeG主要结构蛋白条带。玻板凝集试验测试EcNc::p63F18与抗F18ab兔多抗血清有明显可见的凝集反应。体外细胞粘附试验表明,整合重组菌株能够提高菌株对猪肠道细胞的粘附性能,尤其是SE5000::p63K88重组菌株有较好的粘附性能,且实验室自制的抗K88ac兔多克隆抗体能够抑制SE5000::p63K88对IPEC-J2细胞的粘附能力。上述数据表明,K88ac菌毛和F18ab菌毛整合在工程大肠杆菌SE5000和大肠杆菌益生菌EcNc中,稳定和功能性表达,为开发高效靶向的益生菌活疫苗奠定基础。常规的整合操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细菌染色体整合基因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长片段基因难以整合,效率低,脱靶率高等。最近几年,CRISPR/Cas(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and CRISPR-associated(Cas)genes)系统正在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性生物技术。CRISPR/cas系统由古细菌的免疫系统衍生而来,现在被广泛用于各种生物体细胞的基因编辑中。本研究使用CRISPR/cas9双质粒系统对益生菌Nissle1917无质粒克隆株染色体进行外源大片段DNA基因片段(包括F4菌毛操纵子编码基因长约8Kb,和F18菌毛操纵子编码基因长约5.6Kb)的整合。基于本实验室制备获得的益生菌Nissle1917无质粒克隆株EcNc(缺失了细菌自身的两个隐秘性质粒pMUT1和pMUT2)细菌染色体基因组序列背景清晰的基础上,选择其基因组上非必需基因(yjcS,pcadA,lacZ,yieN/trkD,maeB,nth/tppB)内的位点X作为插入位点,使用CRISPR/cas9双质粒系统构建含大肠杆菌F18或F4菌毛操纵子基因,其两侧带有插入位点同源臂的CRISPR/cas9重组质粒pTargetT-X::PtetF18/F4。进一步将重组质粒pTargetT-X::PtetF18/F4转化入表达cas9蛋白的重组Nissle1917/pCas宿主菌,鉴于pCas质粒上表达cas9蛋白,结合重组质粒pTargetT-X::PtetF18/F4上的利用sgRNA靶向指导cas9切割酶特异性切割靶标位点和同源重组酶(Gam、Exo、Bet)活性作用,以导入的同源片段为模板实施同源重组,完成F18或F4菌毛操纵子基因整合进EcNc基因组的对应的位点。而后使用IPTG诱导启动pCas质粒上IPTG诱导依赖性启动子(Ptrc),从而启动ptrc启动子下游的靶向于pTargetT-X::PtetF18/K88质粒上的pMB1复制子的sgRNA(sgRNApMB1),高效切割pTargetT质粒上复制起始位点(pMB1),从而消除上一轮的pTargetT-X::PtetF18/K88质粒,同时消除壮观霉素抗生素筛选标志,在完成计划上述多轮的整合重组反应后,在42℃培养,消除温度敏感性pCas质粒,最终获得不含任何抗生素抗性基因且表达F18和F4菌毛的重组Nissle1917大肠杆菌无质粒克隆株。进一步选取已获得的两株整合重组菌,即表达F4菌毛的EcNc△nth/tppB::PtetF4(nth位点整合株)和同时表达F4和F18菌毛的EcNc△yjcS::PtetF18△pcadA::PtetF18△lacZ::PtetF 1 8△yieN/trkD::PtetF 1 8△maeB::PtetF4Anth/tppB::PtetF 4(yjcS,pcadA,lacZ,yieN/trkD,maeB,nth/tppB的六位点整合株),进行下述的功能性测试。上述两株重组菌株通过无抗性培养基多代(至少30代)培养后,Western blot检测验证,重组菌能稳定遗传功能性表达F4或(和)F18菌毛,生长周期曲线与原型亲本株一致,且该方法不会影响宿主菌已知的如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通过体外细胞粘附实验该重组菌能够有效提高重组菌对肠道上皮细胞(IPEC-J2和IPEC-1)的粘附性能,经两次口服免疫8周龄BALB/c小鼠动物实验,二免14天后产生抗F18菌毛和F4菌毛主要亚单位FaeG蛋白的IgG滴度的免疫血清,且其血清能显着降低病原菌F18+和F4+菌株(如猪场田间分离株8516和强毒菌株3030-2)对猪肠道传代上皮细胞IPEC-J2的粘附。进一步进行F4/F18敏感的20日龄仔猪口服免疫试验,用nth位点整合重组菌株和多拷贝整合重组菌株口服免疫的仔猪均能够产生抗F4 IgG抗体应答,多拷贝整合重组菌株免疫的仔猪所获得的血清能提高抗F18 IgG抗体应答水平。强毒株感染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nth位点整合重组菌株和多拷贝整合重组菌株能够防止60日龄的仔猪腹泻,其保护率分别为100%和66.67%。上述重组整合菌株有望成为构建抗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的益生菌活疫苗候选株。本论文所构建的重组整合菌株的制备有望成为构建抗F4+及F18+菌株引起的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益生菌活疫苗候选株的方法,有望实现新型益生菌活疫苗候选株的制备,对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和策略。本论文所构建的整合重组菌菌株所用的分子操作的方法(CRIM质粒-宿主系统及CRISPR/cas9系统)可以为改造修饰其他菌株的染色体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剑飞[10](2018)在《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Duch.)强雌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Duch.),为葫芦科南瓜属重要的蔬菜作物,世界范围内广泛栽植,我国的南瓜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强雌性状的利用可以显着增加南瓜田间产量,有效提高制种效率和种子的纯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是南瓜作物中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而目前,由于印度南瓜强雌性状为隐形基因控制,利用较为困难,且其产生的分子机理也不清楚。而对印度南瓜强雌性状控制基因的精细定位,进而克隆目标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利用,是提高南瓜育种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解析强雌性状分子机理的必要途径。目前,对印度南瓜强雌性状基因定位的报道仅有两篇,存在定位区间较大,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连锁不够紧密等问题,而且候选基因尚未被克隆分析。所以我们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重测序等技术手段对印度南瓜强雌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预测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同时将基因定位结果应用于南瓜育种中的强雌单株筛查与优良自交系的创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重测序技术分别获得强雌性状定位群体双亲各8G左右的序列数据对印度南瓜强雌性状定位群体双亲“强雌无杈150”与“小粒日母162-2”进行高通量重测序,以印度南瓜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基因组,分别获得8.6G和8.4G的测序数据。在本实验室前期该性状初定位的基础上,对初定位附近3 Mb区域内的序列进行了高质量拼接,并筛查获得了双亲间分布于该区域的1015个InDel标记位点和3258个SNP标记位点。2、印度南瓜强雌基因精细定位在第二染色的48 Kb区域内利用获得的InDel分子标记,对包含177株F_2群体及97株BC_1群体的强雌性状分离群体进行分析,将强雌性状控制基因定位在印度南瓜第二染色体48Kb的区域内,两侧标记为Cma02_05和Cma02_09。3、定位区域包内有29个编码基因,Cma3_0000021基因可能为控制印度南瓜强雌性状的候选基因利用印度南瓜全基因组注释结果对定位区域内的基因进行分析,该区域包含29个编码基因,其中基因Cma3_0000021与赤霉素调控相关,可能为控制强雌性状的候选基因。该基因序列在强雌与正常植株中存在2个SNP位点,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4、候选基因Cma3_0000021的表达谱分析对候选基因Cma3_0000021进行了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植株雌花中表达丰度最高。在茎叶中也有少量表达,在根中不表达。5、利用与强雌性状共分离的分子标记Cma02-08进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利用与强雌性状共分离的分子标记Cma02-08进行印度南瓜强雌性状的苗期筛查,辅助选育强雌自交系。根据对近1500株材料的筛查种植结果分析,筛选植株田间强雌性状表型一致。这种鉴定方法快速、可靠,大大节约了育种工作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01-01)
候选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在前期对大豆抗SMV株系SC3基因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因(GmR47和GmR5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GmR47和GmR51基因均在抗感品种中存在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而且突变位点都位于保守结构域内,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预测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N蛋白;物种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 GmR47和GmR51基因与野生大豆亲缘较近。qRT-PCR结果表明, GmR47和GmR51能够响应SMV的侵染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2个基因存在IN1、IN2和IN3不同的剪接体,所有的剪接体都能够响应病毒的诱导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 IN1和IN2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明显, IN3的表达量则相对稳定,说明这些剪接体可能参与大豆对SMV的抗病过程。本研究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候选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牛影,张恒,张旭,肖进,王海燕.簇毛麦抗白粉病候选基因MIEL1-V的克隆及功能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向文扬,杨永庆,任秋燕,晋彤彤,王丽群.大豆抗SC3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分析[J].作物学报.2019
[3].周瑶.小麦抗赤霉病QTLQfhb.yzu-4B候选基因TaG3LEA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D].扬州大学.2019
[4].张鹏,刘盼,周兰,裴婷,甘喆.枝状枝孢霉MD2的候选基因A00981的克隆及转基因菌株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陈翠萍,肖麓,李新,杜德志.比较作图与图位克隆相结合揭示芥菜型油菜多室性状的候选基因[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6].张仁梁,智慧,汤沙,刁现民,贾冠清.谷子抗旱候选基因SiDDr1的克隆和功能分析[C].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8
[7].申浩冉,肖栋,侯喜林.不结球白菜调控开花时间候选基因BcVIL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
[8].韩英鹏,孙秋霞,包冬芳,董海冉,张婵娟.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抗性候选基因GmRSCN4-3克隆与功能初步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9].区炳明.构建大肠杆菌Nissle1917无质粒克隆株重组菌及其作为活菌疫苗候选株免疫功能的探析[D].扬州大学.2018
[10].孙剑飞.印度南瓜(CucurbitamaximaDuch.)强雌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