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ORBA中间件的CIPS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政[1](2021)在《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SCA)是在软件定义无线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统一性和可移植性的框架结构。该结构借助面向对象的编程设计方法针对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计了抽象接口。降低了软件无线电维护和重复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兼容性。本论文在SCA结构的基础上针对空中防撞(TCAS)测试系统的射频收发模块进行了软件设计,并将其应用在TCAS测试系统中,发挥SCA结构的优点,提高TCAS测试系统的兼容性和拓展性。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对SCA软件结构进行了研究,逐层设计了符合SCA结构规范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结构。为符合SCA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模式,论文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实时操作系统层设计了不依赖具体操作系统底层功能的多线程调度系统和软件模拟中断及优先级系统,使系统软件操作环境符合SCA的要求。在中间件的选择上,论文对当前常用中间件进行分析比较后,选用开源的Omni ORBA作为CORBA中间件,进行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数据交互。在核心框架层,论文分析了核心框架接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应用程序的实现建立调用逻辑关系。二、以AD9361射频收发器为硬件基础,论文在SCA核心框架基础上实现射频收发功能。借助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特性,论文针对射频收发功能抽象了一套核心框架内部的功能函数接口。这些内部功能接口规范了TCAS测试中具体应用的实现,也方便了软件模块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移植和使用。三、射频收发软件模块设计完成后,论文将其部署在TCAS测试系统中,通过客户端上位机的数据配置和调用,实现了A、C、S等多种模式下询问和应答射频信号的收发,并应用于TCAS主机和S模式应答机的模拟测试流程中。借助本论文设计的射频收发模块,提高了TCAS综合测试系统在软件和硬件上的兼容性,大大降低了重复开发和维护成本。
左家兴[2](2021)在《实时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通信中间件对上层应用软件提供了标准的接口服务,具有屏蔽底层复杂的多链路信息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程序开发效率,解决软件之间、软件与底层操作系统之间的耦合性问题,在分布式雷达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通信中间件架构大多以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为基础,采用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机制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基于这种架构实现的通信系统,存在数据交换的效率低、耦合性强、传输方式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未来雷达通信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传统通信中间件存在的以上问题,开展了一种低时延、松耦合的通信中间件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实时通信中间件的软件架构、关键模块的设计方案、实时数据传输的优化方法以及在多个平台上搭建测试环境对其性能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通信中间件各通信节点动态加入、动态退出的功能难以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差等问题,基于数据分发服务(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DDS)的技术规范,设计了以主题为索引的实时通信中间件软件架构,为分布式实时数据传输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2.针对传统通信技术中各通信节点的耦合性强,实时数据传输的灵活性差等问题,基于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Data-Centric Publish-Subscribe,DCPS)机制,设计了兼容发布/订阅机制的信息库模块,解决了数据的异步传输及通信节点的强耦合问题。3.针对多样化的数据传输模式在传统通信中间件上难以实现的问题,研究了数据缓存模型以及多线程并发技术,设计了相互独立的数据缓存模块、多路数据收发模块,实现了多样化的数据传输模式。最后,本文在通用计算机平台、嵌入式TL5728平台及嵌入式Jetson TX2平台,搭建了测试环境,从实时性、耦合性及平台无关性方面对实时通信中间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通信中间件能够发挥松耦合特性,在实时性方面,相比于Open DDS,获得了7.80%的提升。搭建混合测试平台,并基于行人目标检测算法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实时通信中间件在混合平台间的数据交互。
谢之皓[3](2021)在《DDS通信中间件的传输构架和数据一致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分布式已成为系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分布式系统的分布式计算虽然具有较大的规模与较高的可用性,但是在实时性方面却不如并行计算。在软硬件协同的背景下,分布式系统不仅应当具有功能与一致性上的保证,还应当具有实时性与可靠性上的要求。在边缘计算的场景中,节点的资源有限,网络环境复杂,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丢失。以传统的传输链路进行通信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难以满足低延时的需求。同时,以发布/订阅机制进行数据交换也容易发生数据冲突。本文采用了结构化的,兼具可用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的通用DDS通信中间件架构,并重点研究DDS通信中间件的传输构架的实时性和数据一致性的实现。从实时性的角度出发,DDS通信中间件需要建立低延时的传输链路,使得消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分布式系统的某个节点分发到各个节点中。绕过操作系统内核的网络协议栈可以对传输协议的实现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传输场景并尽最大可能减少传输延时。为此,本文通过数据包捕获实现了可自定义的网络协议栈,并同时支持TCP与UDP链路。从高一致性的角度出发,DDS通信中间件应当确保分布式系统中所有的节点具有相同的数据,并在数据冲突时能通过一定的机制维护数据。本文利用DDS发布/订阅的特点,基于Raft算法实现了分布式的共识算法。此外,本文还通过DDS通信中间件实现了具体应用。DDS通信中间件的通信层具有毫秒级的时延,对协议的实现可以高度定制化,具备实时性与灵活性。通过共识算法,系统中的各节点中的数据保持一致,同时具备一定的错误恢复能力,DDS通信中间件的高一致性与可用性也得到验证。DDS通信中间件可以正确地订阅与发布主题,进行节点间通信与数据交换,满足可扩展性的要求。DDS通信中间件的实现达到了预期目的。
程进伟[4](2020)在《航电仿真测试系统中基于CORBA和DDS的中间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航电仿真测试平台的中间件技术研究,探讨了CORBA技术和DDS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出了在航电仿真测试平台中应用基于CORBA和DDS技术的通信系统。该中间件系统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和较强可扩展性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ORBA和DDS的中间件能够满足航电仿真测试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
裴文钰[5](2020)在《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软件无线电系统与传统无线电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配置性,可通过加载软件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需求。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是一种实现了软件无线电思想的结构,提高了波形的移植性、兼容性和可伸缩性,使波形开发的成本大大降低。当前已有非常成熟的基于SCA2.2.2规范的标准框架,然而由于SCA2.2.2有相对严格的接口规范,基于SCA2.2.2规范设计的框架在非分布式的平台设备上运行会有资源消耗过大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小型多协议终端设备的有限资源特点,引入SCA4.1规范的思想设计了一套轻量级的SCA核心框架。轻量级核心框架引入了 SCA4.1规范中接口重组和选择性继承的思想,并且根据核心框架接口的可裁剪性,对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精简,提炼出轻量级平台所必须的功能模块,并根据这些功能模块设计了相应的管理部署流程,最后将设计好的核心框架进行实现并在测试平台上进行功能验证,完成预期的功能需求。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多协议终端应用背景的软件架构方案,结合了轻量级SCA核心框架和优化COBRA中间件。ACE/TAO中间件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COBRA开源实现,本文在研究CORBA中间件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广泛使用的TAO中间件进行了性能分析,并提出了对于TAO中间件的优化策略。最后本文设计了相应的测试应用组件验证了基于轻量级SCA核心框架和优化中间件的平台的基本功能,确认了软件架构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姚斯可,刘龑[6](2020)在《软件通信体系结构CORBA中间件应用及指标评测》文中提出软件通信体系结构采用"组件+框架"的架构设计,将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的波形应用软件资源及平台硬件资源抽象成具有标准接口的组件,通过核心框架对各类资源进行装配部署,形成相应的波形应用。在大规模综合化软件无线电系统中,每个组件之间存在大量接口调用与数据通信,而每个组件都运行于独立的进程空间中,这是典型的分布式应用场景,中间件是实现组件间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关键技术。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对传输机制的要求,对目前主流的中间件进行了选择与应用分析,并完成CORBA中间件的性能指标评测。
李鑫[7](2020)在《面向无人艇控制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质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人水面艇简称无人艇,是一个集成多种复杂任务的水上开放式平台,其发展趋向于模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无人水面艇集成多个任务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间,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存在差异,数据的格式和携带的任务级别各不相同,无人水面艇内异构数据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需求不容忽视。考虑无人水面艇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本研究将数据分发服务用于集成无人艇分布式系统,提出发布/订阅模型作为无人水面艇的数据分发模型,着重研究控制系统和其它功能子系统在数据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需求,为具体需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艇内数据信息按需交互的能力,构建无人水面艇的“总线型”数据分发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基于无人水面艇分布式体系结构,阐述了为控制无人水面艇的行为,其控制系统和受控子系统间需实时进行数据信息交互。明确参与控制流程的数据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需求,分为主要需求和其他需求。主要需求有实时性需求和可靠性需求,其他需求有双机热备无缝切换需求、历史数据存储管理需求、自主排障需求、数据生命期限管理需求和系统资源动态管理需求。顺应无人水面艇“模块化”和“集成化”的发展现状,子系统间应保持松散耦合的关系。研究分析几种典型数据分发模型的结构和耦合程度,提出发布/订阅模型作为无人水面艇的数据分发模型,数据分发服务技术作为集成无人水面艇分布式系统的手段,构建了基于发布/订阅的无人水面艇“总线型”数据分发模型。研究数据分发服务对无人水面艇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交互的通信支持,具体包括数据分发服务的实体概念模型、自动发现算法、匹配算法和通知机制,为实现无人水面艇子系统间的数据发布和数据订阅奠定了理论基础。服务质量策略是数据分发服务约束通信行为的具体支持。本研究从无人艇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交互的服务质量需求成因入手,确定与该需求相关的服务质量策略,研究服务质量策略控制数据通信行为的实现,针对本研究明确的每个服务质量需求制定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搭建基于数据发布/订阅的实验平台,编写量化指标的统计算法,用于测试数据信息交互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数据分发服务,并结合服务质量策略,能够实现无人艇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交互的服务质量需求。
宋铠钰[8](2020)在《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已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车间也逐渐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为智能制造做准备,因此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也备受关注。本文以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为研究对象,对其智能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为数字化车间向智能化车间转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智能技术特征、智能功能特征和智能网络特征共同支撑起了该架构。其中,智能技术特征用来描述数字化车间内现场设备、生产管理和信息知识三个层面的智能化要素和水平,也是三个层面所具有的功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智能化界定基础。智能功能特征则给出了数字化车间内生产制造及计划管理等各层面所应具有的智能化功能技术的整体架构与描述。智能网络特征主要描述了数字化车间为实现智能制造所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模型、网络架构和信息共享机制。(2)针对存在于数字化车间生产制造中数字化控制设备及其与业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中的问题,基于分层建模的方法和面向服务的集成技术,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的信息互联架构。以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信息为对象,定义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言的工单定义格式(Worksheet Definition Format,简称WDF)和过程消息格式(Process Message Format,简称PMF)。构建WDF信息组织结构,将数字化车间生产制造及计划管理等各层面数据信息按照合理的逻辑组织关系统一描述在WDF文件中,以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基于WDF资源驱动机制可实现生产节拍平稳控制。同时,通过WDF信息互联模型可解决不同厂商设备异构和平台差异性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互联共享机制。(3)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种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智能调度方法。目前数字化车间为实现柔性化作业管理而采用的智能调度技术,往往都是在依据人工经验确定的固定的工艺路径及工序设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会导致车间内现场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生产效率有再被提高的可能性。因此,基于有向无环图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工艺的工艺路径规划模型,即PR-AOV网和PP-AOE网。PR-AOV网对复杂工艺进行拓扑排序寻找出所有可能的工艺路径,再通过PP-AOE网计算出这些工艺路径的关键路径。将该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结合,实现柔性作业车间内的准静态智能调度和动态智能调度。此方法为实际生产中具有复杂工艺的智能调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4)首次提出了通过主轴电流杂波成分识别复杂工况铣刀磨损状态的研究思想。目前针对刀具磨损监测的研究方法众多,其中主轴电流监测方法由于不影响到机床的正常加工而被广泛采用,但目前方法很难适用于复杂工况下的刀具磨损监测,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业环境中的应用。针对主轴电流受切削工艺参数影响无法适应复杂工况条件下刀具磨损监测的问题,本论文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主轴电流杂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复杂工况下刀具磨损监测方法。通过剔除电流信号中反映切削参数变化的相关信息,保留与刀具磨损状态相关性强的杂波成分,并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设计一种Le Net-WSRMC网络,自适应地挖掘主轴电流杂波中蕴含的刀具磨损状态特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围绕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架构及其智能功能搭建了仿真验证平台,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完成两种数字化车间网络架构中MES层和SCADA监控层应用程序的开发,构建了数字化制造车间MES层、SCADA层和设备层三层网络架构。并在该信息互联架构软件环境下对本文提出的信息交互机制、WDF模型、PMF模型,WDF信息组织架构及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智能调度方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模型及信息共享机制在北京北一机床有限公司数字化制造车间进行了应用验证通过仿真平台与现场验证,证明了本文的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及有效性。
张帅林[9](2018)在《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高性能中间件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雷达、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诸多大型嵌入式系统的研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体系集成困难、可移植性差等难题,根据特定的硬件平台和功能需求来设计对应的软件,软硬件具有非常强的耦合性。中间件位于应用软件之下、操作系统之上,能够屏蔽不同硬件架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差异,给应用程序提供一致的调用接口,使开发人员从复杂的硬件结构学习中解脱出来,只需专注软件功能需求的开发即可。本课题是在对国内外使用的中间件技术做了充分的调研后,选择在大型分布式系统中应用广泛的三种中间件作为研究方向,分别是CORBA、DDS以及HAL。前两种是OMG制定和维护的中间件规范,在分布式系统中有较多的应用;HAL是在SCA中提出的对专用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之间实现无缝连接的一种补充性规范,在软件无线电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CORBA和DDS中间件技术研究与性能评估以及基于DSP的HAL软件设计与实现。对前两种中间件的研究主要是详细分析其体系结构及通信机制,并且对它们的体系结构作对比研究,最后对两种中间件进行实际的性能测试。基于DSP的HAL软件设计与实现是本课题的核心,在对其体系结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在异构处理器之间通信的方案,并且对用来标识不同组件的逻辑地址进行了层次性划分,实现了关键数据结构以及阻塞和非阻塞接口的设计,最后在实验室自主研制的通用信号处理平台上作了测试验证,符合预期结果。
雷鹏斌[10](2016)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CORBA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无线电概念的提出使无线电设备从长期依赖于固定硬件的方式解放出来,利用软件思想实现各种功能;为了使软件无线电标准化,并具有更好的移植性和重用性,美军提出了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规范,SCA采用CORBA中间件来实现不同功能波形组件间的相互通信;在软件无线电系统,CORBA中间件起到屏蔽处理器、操作系统以及编程语言差异的软总线的重要作用。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CORBA中间件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的应用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大多数CORBA产品性能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在较大的传输时延、较低的数据吞吐量等方面,CORBA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整体传输效率;另一方面,现有CORBA实现只支持GPP通用处理器,对于DSP、FPGA等专用处理器不能提供有效支持,这将导致DSP上的波形组件不能通过简单的、标准的方式实现与其他组件的通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实现了对CORBA中间件的优化处理和支持DSP的CORBA中间件的研发。首先,本文介绍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和SCA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并对SCA中采用的CORBA中间件的实现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广泛应用的TAO中间件进行性能分析与测试,得出了报文处理过程是造成TAO传输时延大的内在因素的结论,为此,本文提出了简化TAO的工作流程、优化报文中冗余字节等优化策略对TAO进行优化处理。其次,针对CORBA中间件在DSP处理器上的实现展开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硬件抽象层技术存在的缺陷;分析了实际应用中DSP对CORBA中间件的功能需求,提出采用SCA中轻量级中间件标准作为总体的设计原则;详细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如传输协议选择、封装和解析模块等,另外,本文还设计实现了IDL-C编译器,用于将IDL语言描述的接口编译成C语言框架代码文件。最后,搭建了测试平台对本文设计实现的CORBA中间件关键技术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TAO中间件传输时延明显下降,性能得到改善,同时验证了DSP波形组件能够通过本文设计的中间件实现与GPP波形组件通信,从而证明了支持DSP的CORBA中间件的有效性。
二、基于CORBA中间件的CIPS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RBA中间件的CIPS体系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3 TCAS测试系统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CAS测试系统原理和软件需求 |
2.1 TCAS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
2.1.1 二次监视雷达系统 |
2.1.2 TCAS系统结构 |
2.2 TCAS测试系统射频收发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结构设计 |
3.1 SCA系统软件参考结构 |
3.2 硬件平台介绍和资源访问层设计 |
3.3 面向对向编程 |
3.4 中间件的选择和使用 |
3.4.1 常见中间件介绍 |
3.4.2 SCA环境下的中间件选择分析 |
3.4.3 CORBA中间件的使用 |
3.5 多线程系统环境搭建 |
3.5.1 多线程调度设计 |
3.5.2 优先级系统设计 |
3.6 核心框架 |
3.6.1 基于UML的建模 |
3.6.2 基本应用接口 |
3.6.3 基本设备接口 |
3.6.4 框架控制接口 |
3.6.5 框架服务接口 |
3.6.6 核心框架中的各接口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频和TCAS收发应用设计 |
4.1 兼容不同射频收发器的功能接口抽象 |
4.2 射频收发模块功能设计 |
4.2.1 初始化功能设计 |
4.2.2 射频和数字基带频率配置 |
4.2.3 增益控制配置 |
4.2.4 发送衰减配置 |
4.2.5 滤波器配置 |
4.3 TCAS测试功能设计 |
4.3.1 TCAS测试信号数据结构设计 |
4.3.2 TCAS测试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验证与测试 |
5.1 测试平台介绍 |
5.2 功能验证与测试 |
5.2.1 系统初始化测试 |
5.2.2 本振频率和衰减测试 |
5.2.3 滤波器配置测试 |
5.2.4 多种询问应答信号测试 |
5.2.5 TCAS主机测试 |
5.2.6 S模式应答机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射频收发功能涉及的部分寄存器 |
(2)实时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传统通信技术局限性 |
1.1.2 中间件技术研究意义 |
1.2 通信中间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通信中间件技术研究及通信时延分析 |
2.1 常用通信模型分析 |
2.1.1 点到点通信模型 |
2.1.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
2.1.3 发布/订阅模型 |
2.2 数据分发服务DDS |
2.2.1 DDS原理及其规范 |
2.2.2 DDS核心模块分析 |
2.2.3 DDS服务质量策略的研究 |
2.3 通信中间件数据传输时延分析及优化方法 |
2.3.1 通信中间件数据传输时延分析 |
2.3.2 实时数据传输优化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通信中间件总体设计 |
3.1 实时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 |
3.2 通信中间件总体架构设计 |
3.2.1 总体架构 |
3.2.2 应用接口层 |
3.2.3 模块管理层 |
3.2.4 传输控制层 |
3.3 通信中间件服务质量策略(QOS)设计 |
3.3.1 Qos模型分析 |
3.3.2 Qos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通信中间件分模块设计 |
4.1 信息库模块设计 |
4.1.1 基本信息设计 |
4.1.2 信息库模块接口设计 |
4.1.3 信息库模块处理流程 |
4.2 发布/订阅模块设计 |
4.2.1 发布/订阅接口设计 |
4.2.2 发布/订阅工作流程 |
4.3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
4.3.1 数据缓存模型设计 |
4.3.2 数据流的写入流程 |
4.3.3 数据流的读取流程 |
4.4 多路数据收发模块设计 |
4.4.1 一对一模式 |
4.4.2 一对多模式 |
4.4.3 多对一模式 |
4.4.4 多对多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时通信中间件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 实时通信中间件性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1 实时性 |
5.1.2 耦合性 |
5.1.3 平台无关性 |
5.2 基于混合平台的通信中间件验证及结果分析 |
5.2.1 实验测试数据 |
5.2.2 实验测试方案 |
5.2.3 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DDS通信中间件的传输构架和数据一致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数据分发模型 |
2.1.1 点对点模型 |
2.1.2 消息队列模型 |
2.1.3 发布/订阅模型 |
2.2 数据分发服务DDS |
2.2.1 应用层 |
2.2.2 数据本地重构层DLRL |
2.2.3 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DCPS层 |
2.2.4 通信层 |
2.2.5 Open DDS |
2.3 一致性与共识算法 |
2.3.1 二阶段提交算法 |
2.3.2 Quorum算法 |
2.3.3 Paxos算法与Raft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系统的体系架构 |
3.1 CAP理论 |
3.2 体系架构的层次 |
3.2.1 基础设施层 |
3.2.2 通信层 |
3.2.3 中间件层 |
3.2.4 应用层 |
3.3 本章小结 |
4 DDS通信中间件的软件实现 |
4.1 可插拔的传输层 |
4.1.1 可扩展传输层框架 |
4.1.2 UDP链路 |
4.1.3 TCP链路 |
4.2 一致性 |
4.2.1 共识算法 |
4.2.2 存活性检测 |
4.2.3 数据持久化 |
4.3 发布/订阅 |
4.4 应用层 |
4.5 本章小结 |
5 DDS通信中间件的实验测试 |
5.1 可插拔的传输层测试 |
5.1.1 UDP链路测试 |
5.1.2 TCP链路测试 |
5.2 一致性测试 |
5.2.1 共识算法测试 |
5.2.2 网络分区测试 |
5.2.3 主节点审计测试 |
5.3 发布/订阅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航电仿真测试系统中基于CORBA和DDS的中间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电系统仿真测试平台 |
2 CORBA和DDS技术研究 |
2.1 CORBA体系结构 |
2.2 DDS数据分发技术 |
2.3 基于CORBA与DDS的中间件技术 |
3 基于CORBA和DDS的中间件在航电仿真测试系统中的实现 |
3.1 航电仿真测试系统中基于CORBA和DDS中间件的试验网络系统 |
3.2 基于CORBA和DDS中间件的试验网络系统的延迟性能测试 |
4 结束语 |
(5)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来源 |
1.2 SCA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
2.1 软件通信体系架构简介 |
2.1.1 总线层 |
2.1.2 网络和串行接口服务层 |
2.1.3 POSIX操作系统接口层 |
2.1.4 中间件数据传输层 |
2.1.5 核心框架层 |
2.1.6 应用层 |
2.2 COBRA在SCA中的应用 |
2.2.1 COBRA通信机制 |
2.2.2 ORB |
2.2.3 可移植的对象适配器POA |
2.2.4 接口定义语言(IDL) |
2.2.5 对象引用 |
2.2.6 命名服务 |
2.2.7 事件服务 |
2.2.8 GIOP协议 |
2.3 域描述文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A框架的轻量级设计 |
3.1 轻量级框架设计原理 |
3.1.1 框架接口组成 |
3.1.2 接口选择性继承设计 |
3.1.3 域描述文件解析优化 |
3.1.4 静态部署 |
3.1.5 功能需求划分 |
3.2 轻量级框架的设计 |
3.2.1 域管理模块设计 |
3.2.2 波形管理模块设计 |
3.2.3 文件管理模块设计 |
3.2.4 域描述文件解析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量级CORBA中间件的设计 |
4.1 TAO性能分析 |
4.1.1 数据分布服务DDS |
4.1.2 TAO传输模型 |
4.1.3 TAO时间性能分析 |
4.1.4 TAO空间性能分析 |
4.2 轻量级TAO设计 |
4.2.1 协议层消息结构优化设计 |
4.2.2 消息发送模块优化设计 |
4.3 基于TAO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多协议终端应用背景 |
5.1.1 多协议终端简介 |
5.1.2 系统架构设计 |
5.2 嵌入式环境下系统功能验证 |
5.2.1 平台搭建 |
5.2.2 轻量级核心框架功能和性能测试 |
5.2.3 轻量级中间件性能测试 |
5.3 应用波形的开发与验证 |
5.3.1 波形组件功能模块划分 |
5.3.2 组件设计实现 |
5.3.3 MSK波形验证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内容及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软件通信体系结构CORBA中间件应用及指标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间件的种类 |
1.1 面向消息和分布式消息传递 |
1.2 面向分布式事务 |
1.2.1 远程过程调用 |
1.2.2 远程方法调用 |
1.2.3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
1.3 面向数据分发服务 |
1.4 面向对象请求代理 |
2 SCA环境下适用的中间件分析 |
2.1 中间件对比 |
2.2 SCA传输机制选择 |
3 SCA环境下的CORBA中间件 |
3.1 ACE_TAO |
3.2 AvicORB |
3.3 ACE_TAO和AvicORB的对比 |
4 ACE_TAO和AvicORB的性能测试 |
4.1 传输速率 |
4.2 传输时延 |
4.3 平台差异 |
5 SCA符合性对中间件要求的对比分析 |
5.1 SCA符合性概述 |
5.2 是否采用中间件对SCA符合性的影响 |
6 结束语 |
(7)面向无人艇控制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质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分发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数据分发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结构和数据信息交互需求分析 |
2.1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结构 |
2.2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信息类型分析 |
2.3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数据信息交互的服务质量需求 |
2.3.1 可靠性需求 |
2.3.2 实时性需求 |
2.3.3 双机热备无缝切换需求 |
2.3.4 自主排障需求 |
2.3.5 历史数据存储需求 |
2.3.6 动态资源管理需求 |
2.3.7 数据生命期限管理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研究 |
3.1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集成技术 |
3.2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分发模型 |
3.2.1 数据分发模型概述 |
3.2.2 发布/订阅模型的解耦特性 |
3.2.3 基于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分发模型 |
3.3 无人艇子系统基于数据分发服务的信息交互原理 |
3.3.1 数据分发服务的实体概念模型 |
3.3.2 数据分发服务的自动发现 |
3.3.3 数据分发服务的匹配算法 |
3.3.4 数据分发服务的通知机制 |
3.3.5 无人艇子系统基于数据分发服务的模块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针对无人艇系统数据分发需求的服务质量策略研究 |
4.1 服务质量策略 |
4.2 服务质量策略的匹配模型 |
4.3 针对无人艇服务质量需求的解决方案 |
4.3.1 可靠性需求解决方案 |
4.3.2 实时性需求解决方案 |
4.3.3 双机热备无缝切换需求解决方案 |
4.3.4 自主排障需求解决方案 |
4.3.5 历史数据缓存和永久存储需求解决方案 |
4.3.6 动态资源管理需求解决方案 |
4.3.7 数据生命期管理需求解决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平台搭建和实验测试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1.1 实验平台构成 |
5.1.2 软件环境概述 |
5.1.3 网络环境 |
5.2 数据发布和数据订阅的实现 |
5.2.1 定义数据类型 |
5.2.2 数据发布和数据订阅 |
5.3 实验测试 |
5.3.1 实验方案 |
5.3.2 量化指标确定和统计方法 |
5.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特色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服务质量策略的IDL定义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数字化车间是制造业向着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
1.1.2 制造过程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制造车间智能化的关键 |
1.1.3 信息模型是互联互通的基础 |
1.1.4 制造车间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
1.2.3 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
1.2.4 数字化车间智能调度研究现状 |
1.2.5 数字化车间智能监控研究现状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总体框架 |
第2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研究 |
2.1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的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 |
2.1.1 智能技术特征 |
2.1.2 智能功能特征 |
2.1.3 智能网络特征 |
2.2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互联网络体系结构 |
2.3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交互机制 |
2.3.1 工单定义格式 |
2.3.2 过程消息格式 |
2.3.3 解析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研究 |
3.1 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信息互联架构 |
3.2 工单定义格式(WDF) |
3.2.1 功能模型 |
3.2.2 资源模型 |
3.3 WDF信息组织结构 |
3.3.1 纵向嵌套规则 |
3.3.2 横向链接规则 |
3.4 资源驱动机制 |
3.5 WDF的生命周期 |
3.6 过程消息格式(PMF) |
3.6.1 消息族 |
3.6.2 信息交互模式 |
3.6.3 消息传递级别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的数字化车间智能调度研究 |
4.1 高级计划与排程(APS)概述 |
4.1.1 APS的构成 |
4.1.2 APS的定位 |
4.2 数字化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
4.2.1 传统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
4.2.2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
4.3 工艺路径规划模型 |
4.3.1 PR-AOV网络 |
4.3.2 PP-AOE网络 |
4.4 基于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 |
4.5 数字化作业车间的准静态与动态调度 |
4.5.1 准静态调度 |
4.5.2 动态调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主轴电流杂波的刀具磨损状态智能识别研究 |
5.1 主轴电流杂波映射刀具磨损机理 |
5.1.1 铣削力与刀具磨损关系 |
5.1.2 主轴电流与铣削力关系 |
5.2 铣刀磨损状态的智能识别方法 |
5.3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5.3.1 输入层 |
5.3.2 卷积层 |
5.3.3 池化层 |
5.3.4 全连接层 |
5.3.5 输出层 |
5.3.6 损失函数 |
5.3.7 反向传播算法 |
5.4 试验验证 |
5.4.1 实验装置 |
5.4.2 实验数据集 |
5.4.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验证与分析 |
6.1 现场验证 |
6.1.1 企业概述 |
6.1.2 企业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3 验证现场环境 |
6.1.4 验证方案 |
6.1.5 验证步骤及过程 |
6.2 仿真平台验证 |
6.2.1 系统架构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6.2.2 MES应用程序 |
6.2.3 SCADA应用程序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常用数据类型的描述和编码 |
附录B Function类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C Resource类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D PMF消息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E 典型零件的图纸与工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高性能中间件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中间件技术介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间件技术介绍 |
1.2.2 中间件技术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3 中间件技术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CORBA中间件技术分析与性能评估 |
2.1 本章引言 |
2.2 CORBA体系结构 |
2.2.1 CORBA基本组成 |
2.2.2 对象请求代理ORB |
2.2.3 GIOP协议 |
2.2.4 IDL语言和映射 |
2.3 CORBA的工作方式 |
2.3.1 静态调用方式 |
2.3.2 动态调用方式 |
2.4 CORBA应用的开发过程 |
2.5 CORBA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3章 DDS中间件技术分析与性能评估 |
3.1 本章引言 |
3.2 DDS体系结构 |
3.2.1 DDS主要实体及其关系 |
3.2.2 服务质量Qos |
3.3 发布/订阅过程 |
3.3.1 发布数据流程 |
3.3.2 订阅数据流程 |
3.3.3 DDS和 CORBA对比分析 |
3.4 DDS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1 平台介绍与配置 |
3.4.2 性能分析 |
第4章 基于DSP的 HAL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本章引言 |
4.2 HAL原理介绍及功能需求分析 |
4.2.1 HAL功能需求 |
4.2.2 HAL关键术语介绍 |
4.2.3 HAL体系架构 |
4.3 HAL核心模块设计 |
4.3.1 硬件抽象层通信流程设计 |
4.3.2 关键数据结构设计 |
4.3.3 关键接口函数设计 |
4.4 HAL性能测试 |
4.4.1 平台介绍 |
4.4.2 测试验证与性能分析 |
第5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软件无线电系统中CORBA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工作 |
2. 软件无线电技术基础 |
2.1 软件无线电 |
2.1.1 软件无线电基本原理 |
2.1.2 软件无线电优势 |
2.2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 |
2.3 CORBA中间件 |
2.3.1 CORBA体系结构 |
2.3.2 对象请求代理ORB |
2.3.3 GIOP协议 |
2.3.4 IDL语言和映射 |
2.4 CORBA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面临的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3. CORBA实时性优化策略 |
3.1 ACE/TAO简介 |
3.2 TAO性能分析 |
3.2.1 时间性能分析 |
3.2.2 空间性能分析 |
3.3 TAO性能测试 |
3.3.1 测试环境与方法 |
3.3.2 测试结果分析 |
3.4 TAO实时性优化策略 |
3.4.1 TAO工作流程分析 |
3.4.2 简化处理流程 |
3.4.3 报文内容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支持DSP处理器的CORBA中间件设计 |
4.1 硬件抽象层实现方法 |
4.1.1 硬件抽象层简介 |
4.1.2 存在的缺陷 |
4.2 基于DSP的CORBA中间件总体设计 |
4.2.1 需求分析 |
4.2.2 设计原则 |
4.2.3 总体结构设计 |
4.3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传输协议 |
4.3.2 封装模块 |
4.3.3 发送驱动 |
4.3.4 接收驱动 |
4.3.5 解析模块 |
4.3.6 POA |
4.4 IDL-C编译器设计 |
4.4.1 IDL语言到C的映射规则 |
4.4.2 编译器的设计 |
4.4.3 框架代码自动生成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验证 |
5.1 验证平台 |
5.2 优化后TAO实时性测试 |
5.3 支持DSP的CORBA功能验证 |
5.3.1 与GPP ORB互通能力验证 |
5.3.2 统一波形装配方法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基于CORBA中间件的CIPS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D]. 李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实时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D]. 左家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DDS通信中间件的传输构架和数据一致性技术研究[D]. 谢之皓. 浙江大学, 2021(01)
- [4]航电仿真测试系统中基于CORBA和DDS的中间件技术研究[A]. 程进伟. 第十七届中国航空测控技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5]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D]. 裴文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6]软件通信体系结构CORBA中间件应用及指标评测[J]. 姚斯可,刘龑. 航空电子技术, 2020(02)
- [7]面向无人艇控制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质量技术研究[D]. 李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D]. 宋铠钰.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9]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高性能中间件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帅林.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软件无线电系统中CORBA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雷鹏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