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革命论文-闫百灵

总体性革命论文-闫百灵

导读:本文包含了总体性革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总体性策略,文化革命,实践性维度,对象性维度

总体性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闫百灵[1](2016)在《总体性策略视角下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的叁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术界对于列斐伏尔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空间的生产理论及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其文化革命理论的研究,只是在研究上述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等问题上一笔带过。因此,学术界出现这样一种困境,即我国学者对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解读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即缺少对于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中“文化”概念的明确界定,而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学者对于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多维性解读视角的缺失直接相关,而这一视角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界对于其文化革命理论解读系统性的问题,而且也会影响我国学界对于列斐伏尔思想认识的全面性。鉴于此,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首先,尝试梳理我国学者解读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叁重视角,并进一步总结其共性的问题,从而引出问题之所在;其次,提出总体性策略视角是理解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前提性视角,并对这一观点展开分析,从而点明其原因之所在;最后,既然总体性策略视角在解读文化革命理论上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在该视角下,列斐伏尔意指下的文化革命应该呈现怎样状态并具有何种维度,这是本文想要回答的最终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以下叁个互相联系、逐渐递进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即分析并提出我国学者关于解读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叁重视角的共性问题,并尝试在规避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并整合出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总体性策略视角,从而形成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解读视角的整合理路。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即对第一部分提出问题进行补充性论述基础上,总结出解读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总体性策略视角。但在补充性论述上述问题之前,我们还需分析文化革命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从而说明总体性策略为何是理解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前提。第叁部分是解决问题,既然前面部分已找到解读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合理视角,那么,最后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利用这一视角来论述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本质,从而得出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在总体性策略视角下的叁重维度。总之,对于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理论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列斐伏尔思想的全面性,并进而深入展开对于马克思异化理论思想的研究,而且从中也为我们准确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5)

温权[2](2016)在《资本主义的空间性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总体性革命——一种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激进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社会的幸存,似乎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必然消亡的乐观预期。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的异化特质,已然凭借成熟的市场机制,渗透到繁芜庞杂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转变为更加隐蔽的微观政治权力;另一方面,资本的形成与交换,也不单纯囿于"物"的范畴,它毋宁跃迁到空间层面,并将自身演化为对抽象空间的重构与再生产。于是,资本对个体的钳制就嬗变为,由它所掌控的异化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曲解与压制。鉴于此,原先以生产力-生产关系间矛盾为出发点的宏观政治革命,必须在微观层面,实现空间批判的转向。而后者毋宁是以实现人的全面性为目的,进而瓦解作为资本生产场域的抽象空间的总体性革命。至于该过程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解读乃至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激进尝试。(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6年02期)

沈朝华[3](2012)在《社会总体性视域中的意识形态革命——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反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过程中,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框架,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理解为总体性方法,并以此为视角,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其观点主要包括:以意识形态为斗争武器,重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调意识形态是政治主体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明确意识形态的目标在于夺取领导权。(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雷颐[4](2011)在《总体性失败与革命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的法国大革命史专家傅勒在《思考法国大革命》(叁联书店二○○五年版)中说,当一个历史事件失去当下一切参照意义、不再是一个世界的想象的镜子后,"它也就从社会论战领域转移到学者讨论的领域去了"。那么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历史事件仍有当下参照意义、仍是一个世(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1年10期)

王金洪,郭正林[5](1998)在《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总体性转换——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检视了中国政治学自80年代以来恢复和重建的历程,梳理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范式,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学基本上仍处于以革命斗争经验为基础的革命理论阶段,仍然局限于宏观政治学的范畴中,这种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从而削弱了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意义。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推进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应从以革命理论为轴心转向以建设理论为中心;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宏观性定性分析的思维模式转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并重,从而建构起中国政治学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叁维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1998年01期)

总体性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社会的幸存,似乎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必然消亡的乐观预期。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的异化特质,已然凭借成熟的市场机制,渗透到繁芜庞杂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转变为更加隐蔽的微观政治权力;另一方面,资本的形成与交换,也不单纯囿于"物"的范畴,它毋宁跃迁到空间层面,并将自身演化为对抽象空间的重构与再生产。于是,资本对个体的钳制就嬗变为,由它所掌控的异化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曲解与压制。鉴于此,原先以生产力-生产关系间矛盾为出发点的宏观政治革命,必须在微观层面,实现空间批判的转向。而后者毋宁是以实现人的全面性为目的,进而瓦解作为资本生产场域的抽象空间的总体性革命。至于该过程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解读乃至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激进尝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体性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1].闫百灵.总体性策略视角下列斐伏尔文化革命的叁重维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6

[2].温权.资本主义的空间性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总体性革命——一种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激进尝试[J].理论与改革.2016

[3].沈朝华.社会总体性视域中的意识形态革命——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雷颐.总体性失败与革命起源[J].读书.2011

[5].王金洪,郭正林.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总体性转换——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J].社会主义研究.1998

标签:;  ;  ;  ;  

总体性革命论文-闫百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