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流运动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ichards方程,同伦摄动法,非玻尔兹曼变换,孔隙介质
水流运动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尹俊凯,杨奉广,毋敏,刘兴年[1](2016)在《基于同伦摄动法的非玻尔兹曼孔隙介质水流运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在孔隙介质中运动时,采用传统的Richards方程进行分析,在使用玻尔兹曼变换的情况下,大部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不符。对此,根据已有成果修正了广义的Richards方程,并使用同伦摄动法得到了广义Richards方程的近似解析解。最终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解析解取到四阶表达式时可取得良好的拟合效果,且同伦摄动法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相近。另外,利用同伦摄动法求得的解析解可适用于玻尔兹曼变换系数0<a<2的所有情况,进一步验证了同伦摄动法求解Richards方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张芳芳[2](2016)在《梯形复式断面引水明渠水流运动规律及闭闸期闸前泥沙淤积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坝引水工程明渠取水设计简单、造价低廉,是被广泛应用的取水方式之一。前人对矩形明渠的取水特性已作过系统的分析,为研究梯形复式断面引水明渠的水流运动规律及闸前渠段的悬移质泥沙淤积速率,本文基于南亚某待建泵站取水工程,采用悬移质定床河工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水明渠不同运行工况时,明渠段以及取水口门近区的水流要素及流场特征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结合试验观测结果对闭闸期闸前段悬沙淤积速率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在引水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对应于河道洪、中、枯不同工况时,引水明渠口门区均能观测到很明显的水流混掺现象,口门交界面处流速梯度较大,流场叁维特征明显。沿水深方向,该区流速分布表现为相对均匀、甚至“上小下大”的特征。2.梯形复式断面引水明渠的前端,平面回流现象突出,入渠水体横向收缩,水动力轴线集中在明渠前进方向右岸一侧;经过引水明渠前端复杂掺混流动区域,水流形态逐步过渡为一维特征较为明显的常规明渠流动,其一维特征的强度与渠道水深成反比。3.梯形复式断面明渠以大喇叭口与主河道衔接的布置形式,使得取水口处各种次生副流发育。引水明渠内水流速度远较主河道小,因而明渠前端形成以盲肠回流为主,迭加次生环流的复杂流动结构。分析表明,梯形复式引水明渠与主河道以喇叭口相接时,渠道前端盲肠式的回流强度与上游来水流量正相关。4.梯形复式断面取水明渠内,水流速度很小,其携带悬移质泥沙的能力很低。各工况的浑水试验结果表明,渠道内悬移质泥沙含量沿程降低,渠道淤积明显,即复式梯形断面引水明渠内悬移质泥沙为典型的超饱和输沙状态。5.针对实际运行中的极端不利工况,分析研究了泵站停止运行闸门关闭时,引水明渠内悬移质泥沙淤积问题。参考港池内盲肠回流水流挟沙力的研究思路,采用扎马林渠道挟沙力公式,分析并给出了闭闸期闸前段悬移质泥沙淤积速率的估算办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孟宪萌,邵骏煜,尹茂生,刘登峰[3](2015)在《越流系统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越流系统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越流系统研究方法及模型的建立、低渗非达西流的存在性、低渗非达西流的判据以及有关低渗非达西流的模型与运动方程等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越流与低渗非达西流的耦合问题是今后越流系统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对越流系统中水流的非达西作用以及固结、弹性储释水等对水流的影响开展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5年04期)
罗平安,曹慧群,邢江鹏[4](2015)在《选矿尾砂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矿过程会产生大量尾砂,尾砂大部分堆放在尾矿库,而堆放在尾矿库的尾砂可能随降雨进入河道,对河流产生影响。通过在长宽高分别是23,1,0.6 m的水槽中开展试验,研究流速为0.05~0.3 m/s、投砂速率为20~315 g/min条件下的选矿尾砂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分析尾砂扩散、淤积形态和淤积量分布、含沙量沿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尾砂进入水槽后,存在明显扩散;尾砂淤积总量占投砂总量的比例随流速增大而减小,当流速从0.05 m/s增加至0.3 m/s时,淤积比例从75%以上降至不足25%;投砂主要影响区域内含沙量沿程呈减小趋势,含沙量分布与指数公式拟合的较好,相关系数R2值约为0.9。(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5年06期)
左旋峰,卢文蕾[5](2014)在《长尾水渠中电站日调节下泄水流运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安谷枢纽工程以筑坝获取水头,并采用长尾水渠进一步增加水头发电,电站尾水渠与通航共用一渠。运用数模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尾水渠通航条件等技术问题。研究了电站机组增(减)负荷产生的非恒定流尾水渠水流运动规律、尾水渠水力要素与机组启闭时间、流量的关系,提出了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4年01期)
鲁胜[6](2013)在《溶解性物质对粘性泥沙挟沙水流运动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Ca2+为溶解性物质的特征离子,采用玻璃水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流量和含沙量条件下,Ca2+浓度对粘性泥沙挟沙水流中泥沙浓度和流速沿垂线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沙量相对较低时,在流量和含沙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Ca2+浓度下泥沙浓度垂线分布曲线之间、流速垂线分布曲线之间无明显差异;含沙量和流量相对较大时,不同Ca2+浓度下泥沙浓度垂线分布曲线之间、流速垂线分布曲线之间亦无明显差异;含沙量相对较大且流量相对较小时,泥沙浓度和流速的垂线分布呈现出分层现象,不同Ca2+浓度下泥沙浓度垂线分布曲线之间、流速垂线分布曲线之间发生分离,此时,随着Ca2+浓度的增加,近水面区泥沙浓度和流速减小,而近床面区泥沙浓度和流速增加,流速最大值的位置下移向床面靠近,泥沙浓度和流速垂线分布的分层趋势增强。(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3年05期)
刘志刚,栾正伟[7](2013)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泥沙测验资料,采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分析施工运用期、蓄水运用初期等不同时期库区各因子站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形态和水库初期运用的回水影响等,并着重分析2000年洪水期含沙量变化过程以及库区泥沙淤积上延现象,初步得出库区不同时期的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由于受当时设站规模的限制,库区水文泥沙资料尚存在不足.今后需加强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监测,收集更广泛的库区水流泥沙资料,为制定小浪底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4期)
陈启刚,钟强,李丹勋,王兴奎[8](2012)在《明渠弯道水流平均运动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频粒子图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系统对明渠弯道水流进行了测量,在两种不同试验方式的配合下,不仅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平面二维流场数据,还成功重构了弯道水流的叁维平均流速场,为深入研究弯道水流复杂的时均流动结构提供了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弯道曲率不连续,水流主流区在弯道入口位于凸岸附近,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转移至凹岸,并一直维持至弯道出口;凹岸顶托及环流运动导致不同横向位置处的纵向流速剖面近床面区域速度梯度及最大流速的位置沿程发生改变;弯道曲率越大,最大水深平均纵向流速转移至靠近凹岸一侧的位置离弯道入口越远;受上游直段二次流的影响,环流运动在弯道入口断面呈叁涡结构,随后快速衰减为双涡结构;弯道主环流的强度沿程先增加后减小,涡核位置沿程往复摆动。(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03期)
哈岸英,刘磊[9](2011)在《明渠弯道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河流经常是弯曲的,使得弯道环流研究成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明渠弯道水流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弯道水面横比降、横向环流垂线分布和环流流速沿程分布等方面。本文对这叁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对弯道水流运动规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通过罗索夫斯基的实验资料对弯道环流流速分布公式和环流流速沿程分布公式进行了检验比较,向工程界推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顾莉,华祖林,褚克坚,刘晓东[10](2011)在《分汊型河道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汊型河道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分汊型河道中分汊口、交汇口、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及分汊型河道中的污染物输移特性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介绍分汊口和交汇口处的水流从其能量损失、水位变化、水流分离等一维、二维过流特征到叁维流动结构和紊动特性的研究过程;从野外现场试验、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模拟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认为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的输运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上,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分汊河道水流水质输移特性研究中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尤其亟待加强不同排放方式、不同污染物密度和不同分汊形态下污染物输移机制的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1年05期)
水流运动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坝引水工程明渠取水设计简单、造价低廉,是被广泛应用的取水方式之一。前人对矩形明渠的取水特性已作过系统的分析,为研究梯形复式断面引水明渠的水流运动规律及闸前渠段的悬移质泥沙淤积速率,本文基于南亚某待建泵站取水工程,采用悬移质定床河工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水明渠不同运行工况时,明渠段以及取水口门近区的水流要素及流场特征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结合试验观测结果对闭闸期闸前段悬沙淤积速率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在引水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对应于河道洪、中、枯不同工况时,引水明渠口门区均能观测到很明显的水流混掺现象,口门交界面处流速梯度较大,流场叁维特征明显。沿水深方向,该区流速分布表现为相对均匀、甚至“上小下大”的特征。2.梯形复式断面引水明渠的前端,平面回流现象突出,入渠水体横向收缩,水动力轴线集中在明渠前进方向右岸一侧;经过引水明渠前端复杂掺混流动区域,水流形态逐步过渡为一维特征较为明显的常规明渠流动,其一维特征的强度与渠道水深成反比。3.梯形复式断面明渠以大喇叭口与主河道衔接的布置形式,使得取水口处各种次生副流发育。引水明渠内水流速度远较主河道小,因而明渠前端形成以盲肠回流为主,迭加次生环流的复杂流动结构。分析表明,梯形复式引水明渠与主河道以喇叭口相接时,渠道前端盲肠式的回流强度与上游来水流量正相关。4.梯形复式断面取水明渠内,水流速度很小,其携带悬移质泥沙的能力很低。各工况的浑水试验结果表明,渠道内悬移质泥沙含量沿程降低,渠道淤积明显,即复式梯形断面引水明渠内悬移质泥沙为典型的超饱和输沙状态。5.针对实际运行中的极端不利工况,分析研究了泵站停止运行闸门关闭时,引水明渠内悬移质泥沙淤积问题。参考港池内盲肠回流水流挟沙力的研究思路,采用扎马林渠道挟沙力公式,分析并给出了闭闸期闸前段悬移质泥沙淤积速率的估算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流运动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尹俊凯,杨奉广,毋敏,刘兴年.基于同伦摄动法的非玻尔兹曼孔隙介质水流运动规律[J].水电能源科学.2016
[2].张芳芳.梯形复式断面引水明渠水流运动规律及闭闸期闸前泥沙淤积速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孟宪萌,邵骏煜,尹茂生,刘登峰.越流系统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
[4].罗平安,曹慧群,邢江鹏.选矿尾砂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
[5].左旋峰,卢文蕾.长尾水渠中电站日调节下泄水流运动规律[J].水运工程.2014
[6].鲁胜.溶解性物质对粘性泥沙挟沙水流运动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3
[7].刘志刚,栾正伟.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分析[J].金田.2013
[8].陈启刚,钟强,李丹勋,王兴奎.明渠弯道水流平均运动规律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12
[9].哈岸英,刘磊.明渠弯道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现状[J].水利学报.2011
[10].顾莉,华祖林,褚克坚,刘晓东.分汊型河道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
标签:Richards方程; 同伦摄动法; 非玻尔兹曼变换; 孔隙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