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相关抗原论文-茅燕萍,王亿平,陈成,张磊,魏玲

免疫相关抗原论文-茅燕萍,王亿平,陈成,张磊,魏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相关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亏虚证,参地颗粒,CTLA-4

免疫相关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茅燕萍,王亿平,陈成,张磊,魏玲[1](2019)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外周单个核细胞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于脾肾亏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外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外周单个核细胞B7-1(CD80)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探讨参地颗粒对CGN患者的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脾肾亏虚型CG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另选择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参地颗粒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缬沙坦胶囊治疗,疗程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外周血B7-1、IL-2、IL-6、IFN-γ及尿B7-1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1)治疗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3例,最终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完成试验。(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55.56%,临床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62.96%,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疾病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各个时点,对照组的24hUPr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在治疗8周、12周后的24hUPr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其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2水平均较正常组下降,IL-6、IFN-γ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IL-6、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的降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 <0.05)。(6)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和尿B7-1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GN患者体内CTLA-4/B7-1信号系统存在紊乱,引起Th1/Th2细胞失衡,造成炎症因子的分泌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导致系膜增生、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损害加重。参地颗粒可以减少24hUPr,调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刺激信号系统,下调IFN-γ、IL-6等细胞炎症因子,平衡Th1/Th2细胞,抑制免疫紊乱的继续,减轻肾脏病理损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陆梅燕[2](2018)在《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免疫治疗是手术、化疗及放疗之外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根据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可以特异性识别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多肽——这种识别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限制,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摄取肿瘤抗原肽,并以MHC-肽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被呈递于APC表面,CTL可特异性识别该MHC-肽分子复合物,同时被激活,并进一步增生分化,从而特异杀伤肿瘤细胞[1]。T细胞能够识别的抗原是靶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的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呈递的由8~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因此对肿瘤相关抗原的CTL表位肽进行预测并制备其相应的多肽疫苗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关抗原肽的CTL表位可以被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2、A3分子递呈,而HLA-A2在我国人群中最为常见,阳性率高达53%[2],因此筛选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具有更大的代表性。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鉴定主要经过以下4个步骤[3]:(1)应用多种软件和数据库,从目的抗原中预测出可能的T表细胞表位;(2)合成相应多肽,应用TAP缺陷的T2细胞株,对其进行MHC分子结合力分析;(3)体外实验中使用多肽刺激初始型T细胞;(4)使用表达目的抗原和MHC配型符合的肿瘤细胞作为靶细胞,鉴定效应CTL的活性。目前根据这个技术路线,已从相关肿瘤抗原中鉴定出数十个HLA-A2.1限制性的CTL表位[4-6]。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常见原因,在所有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7]。每年在全世界诊断出超230,000个新病例和151,900个女性死于卵巢癌[8]。主要是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有效的筛选和早期诊断方法来检测疾病。超过75%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III期或IV期),10年生存率只有5%-21%[9]。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以铂类及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是晚期卵巢癌患者标准的一线疗法。这种标准治疗方案使得晚期卵巢癌的完全反应率可达到40%-60%,然而超过90%的患者会在18个月后复发,并出现化疗耐药,最终死于卵巢癌[10]。目前对卵巢癌的治疗取得的进展不大,尤其对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晚期卵巢容易转移及复发,目前癌免疫治疗仅仅作为临床治疗辅助手段,但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四跨膜蛋白超家族成员1(transmembrane 4 L6 family member 1,TM4SF1)也称为肿瘤相关抗原L6(tumor-associated antigen L6,TAL6),其在胰腺癌[11]、肝癌[12]、食管癌[13]、乳腺癌[14]等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其相应正常实体器官组织中低表达。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从卵巢癌腹水肿瘤细胞构建的c DNA文库中筛选出相关抗原TM4SF1,TM4SF1基因及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且恶性程度越高,其表达越高,提示TM4SF1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5-16],从而推断TM4SF1可能具备免疫治疗靶点潜能,来源于该基因的HLA-A2限制性表位肽有可能通过激活CTL,杀灭表达TM4SF1的卵巢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联合使用量化矩阵法、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基于叁维结构和隐马科夫模型预测方法[17-19],对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的CTL表位进行预测,筛选出10条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的预测表位肽,按其筛选得分的高低命名多肽为P1-P10(具体序列分别为:P1 LLMLLPAFV;P2 MLLPAFVFI;P3SLFSILLAL;P4 CLIQVINGV;P5 MLSSVLAAL;P6 GLAEGPLCL;P7AMLSSVLAA;P8 FVWFFSGIV;P9 ALGGIEFIL;P10 TKYASENHL),并选取了其中4条多肽(P1、P2、P8、P10)进行了免疫反应性验证,结果显示表位多肽P1、P10都具有免疫原性,P10的免疫活性更高,本期实验对其余6条多肽进行免疫反应性验证,筛选出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多肽,并对这些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多肽进行了进一步的体外验证,结果证实表位肽P10:TKYASENHL可诱导HLA-A2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特异性CTL,该CTL可特异性杀伤表达TM4SF1及HLA-A2的HO8910PM细胞系,为TM4SF1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预测表位与HLA-A2分子的绑定稳定性检测目的检测预测的TM4SF1 HLA-A2限制性的候选CTL表位与HLA-A2分子的绑定稳定性。方法6条多肽及阳性、阴性对照肽均由商业公司合成。体外培养T2细胞,分别以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的多肽浓度刺激T2细胞后检测其MIF,比较MIF与刺激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的肽刺激浓度下,多肽P3、P4、P5、P7、P9刺激T2细胞后检测到的MIF均随肽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多肽P6刺激T2细胞检测的MIF未随肽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P3(0.679)、P4(0.817)、P5(0.924)、P6(-0.107)、P7(0.625)、P9(0.939)。结论所检测的多肽P3、P4、P5、P7、P9与HLA-A2分子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绑定稳定性,候选表位肽P6与HLA-A2分子复合物绑定稳定性较差。第二部分转HLA-A2基因小鼠的繁育及鉴定,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的体内免疫反应性检测目的对转HLA-A2基因小鼠进行繁育及鉴定,并检测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HLA-A2限制性CTL表位多肽在转HLA-A2基因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性。方法采用近交系长期同居法进行繁殖,对后代小鼠进行HLA-A2基因鉴定,筛选出转基因阳性雌鼠,联合使用弗氏完全佐剂及弗氏不完全佐剂辅助多肽(P3、P4、P5、P6、P9)免疫转HLA-A2基因的小鼠,分离其脾脏淋巴细胞,进行预培养法ELISPOT检测。分别比较斑点形成数目SFC的净值T(T=实验孔的SFC—阴性对照孔的SFC)和斑点平均大小,分析其活化CTL能力和单细胞分泌IFN-γ水平。分析比较各表位多肽ELISPOT结果,初步鉴定出具有免疫活性的表位肽。结果成功繁育并筛选出转基因阳性雌鼠。阴性对照肽、P4、P6、P9均没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阳性肽、P3、P5均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结论1.采用近交系长期同居法可成功进行转基因小鼠繁育,在雌鼠分娩后几小时内可再行交配受孕以提高后代小鼠的产率;2.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P3、P5都具有免疫原性,表位肽P4、P6、P9不具有免疫原性,P5比P3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第叁部分有意义的多肽激发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CTL的免疫反应检测目的检测有意义的多肽在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是否能够激发特异性CTL的免疫反应。方法选取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取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多肽P1、P5、P10刺激培养48h后进行预培养法ELISPOT实验。分别比较斑点形成数目SFC的净值T(T=实验孔的SFC—阴性对照孔的SFC)和斑点平均大小,分析其活化CTL能力和单细胞分泌IFN-γ水平。结果预培养法ELISPOT检测结果提示:阴性对照肽没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阳性肽、P1、P5、P10均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多肽P1、P10刺激下单个细胞分泌INF-γ因子的水平比P5更高。结论P1、P5、P10能够激发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CTL的免疫反应,P1及P10的免疫活性更强。第四部分TM4SF1 HLA-A2限制性表位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特异性CTL体外杀伤作用研究目的检测负载表位肽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表位抗原多肽负载的DC与CD8+T细胞共培养对人卵巢癌细胞HO8910PM及对抗HLA-A2预处理过的HO8910PM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P10抗原肽的DCs诱导的CTL在不同效靶比对既表达TM4SF1抗原又表达HLA-A2的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分别是:40∶1时为(53.31±2.93)%;20∶1时为(32.44±10.81)%;10∶1时为(8.58±7.30)%,均显着高于其余3个肽(P<0.05),而对于抗HLA-A2预处理过的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明显下降,分别是:40∶1时为(28.54±2.04)%;20∶1时为(15.47±2.98)%;10∶1时为(1.49±1.26)%。未负载多肽的DC细胞刺激的CD8+T细胞对于HO8910PM(HLA-A2+,TM4SF1+)没有明显杀伤作用。结论1.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抗原多肽P10负载的DC与CD8+T细胞共培养后杀瘤能力高。2.未负载多肽的DC细胞刺激的CD8+T细胞对于HO8910PM(HLA-A2+,TM4SF1+)没有明显杀伤作用。3.多肽P10具有HLA-A*0201限制性且表达于TM4SF1阳性的肿瘤细胞的表面,能够被自然呈递,是TM4SF1抗原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第五部分TM4SF1表位多肽诱导小鼠体内特异性CTL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杀灭研究目的TM4SF1表位多肽免疫转HLA-A2基因小鼠,收集其脾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检测多肽诱导的小鼠体内特异性CTL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杀灭效果。方法有意义的多肽免疫转HLA-A2基因小鼠,取其脾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CTL表位抗原多肽诱发的CTL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HLA-A2+,TM4SF1+)及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活性。结果P10抗原肽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诱导的CTL在不同效靶比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是:12.5∶1时为(18.98±2.12)%,25∶1时为(29.63±4.46)%,50∶1时为(34.26±2.89)%,100∶1时为(51.38±5.56)%,均显着高于其余3个肽(P<0.05)。而对于沉默了TM4SF1基因的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明显下降:12.5∶1时为(14.47±3.55)%,25∶1时为(14.14±2.67)%,50∶1时为(17.17±5.25)%,100∶1时为(16.50±5.56)%]。结论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P10抗原肽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诱导的CTL在体外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贾征,张立国,李军,陆江,胡红军[3](2017)在《贲门癌及食管癌外周血免疫调节因子TGF-β1和IL-10及相关抗原自身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免疫调节因子及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周血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食管癌和贲门癌89例,作为病例组,临床TNM分期:T1级18例,T2级21例,T3级患者27例,T4级23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11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血清免疫调节分子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抗体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分别为(375.36±28.16)pg/mL、(32.51±3.73)pg/mL和(2.43±0.26)mg/L、(2.51±0.29)μ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患者治疗前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分别为(461.64±31.29)pg/mL、(38.60±4.21)pg/mL和(2.70±0.21)mg/L、(2.69±0.30)μg/L,均高于T1+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分别为(180.94±23.15)pg/mL、(22.76±4.29)pg/mL和(1.38±0.23)mg/L、(1.77±0.25)μ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周血中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显着升高,并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升高,患者经治疗后降低,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延海秀,朱现菊[4](2017)在《利用Cobas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肿瘤相关抗原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obas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肿瘤相关抗原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Cobas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对2 000例患者进行肿瘤相关抗原检测。结果:患者的血清CEA、AFP、PSA、CA_(153)、CA_(125)以及CA_(199)水平异常结果检出率分别为33.3%(150/450)、5.0%(20/400)、30.6%(94/307)、21.0(110/525)、16.1(25/155)以及13.5(22/163)。结论:Cobas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用于检测CEA、AFP、CA_(125)、CA_(153)、CA_(199)、PSA等肿瘤相关抗原,对于辅助诊断结肠癌、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陈坤[5](2017)在《肿瘤相关抗原GPC3特异性细胞免疫诱导进行原发性肝癌干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量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我国HCC发生的主要病因。已采取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有效控制了 HBV的新发感染,但目前我国成年人群基本未接种乙肝疫苗,慢性HBV感染率仍高达5%以上;临床上采用的抗病毒疗法,虽然在部分患者体内能够有效控制HBV病毒复制,但是仍难以完全清除病毒,HCC发生风险仍然较高。目前采取的主要干预手段是对HCC发生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这一效果存在很大争议。因此,有必要研发针对HCC发生高危人群的其他相关干预手段。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参与和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HCC的一种重要肿瘤相关抗原。据统计,74%的HCC患者肿瘤组织高表达GPC3蛋白。有临床研究表明:HCC总生存率高的患者,其体内GPC3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显着增加。我们推测:在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中,通过诱导针对肿瘤相关抗原GPC3蛋白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加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可清除GPC3表达的癌变肝细胞,有助于预防/延缓原发性肝癌发生。尽管正常成人肝细胞不表达GPC3蛋白,但它作为一种胚胎抗原,在胚胎发育时期表达于胎盘、胎肝和胎肾等组织中。因此,一般情况下肿瘤细胞高表达的GPC3抗原本身难以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产生。本研究以诱导GPC3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参与为主的细胞免疫,清除GPC3表达的癌变的肝细胞,从而预防HCC的发生。我们过去的研究显示:TLR7/8激活剂(CL097)通过活化单核细胞源性的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是单核源性的树突状细胞(moDCs)可有效增强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从而诱导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本研究中,利用HPLC/MS技术分析显示:联合CL097的蛋白疫苗能够显着上调moDCs中的MHC-I α链分子以及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中TAP1/TAP2,Tapasin等与抗原胞内转运相关的蛋白分子的表达,从而为诱导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产生奠定了分子基础。我们以TLR7/8激活剂(CL097)作为疫苗佐剂,根据moDCs表面高表达甘露糖受体的特性,合成了具有moDCs靶向性纳米材料作为抗原递送载体、并包裹CL097为佐剂的GPC3复合纳米疫苗:简称为LP/Man-GPC3-CL097。研究结果显示:这一复合纳米疫苗LP/Man-GPC3-CL097可非常显着增加MHC-I分子的细胞膜表达,在吞噬相关抗原后,能促进moDC通过早期内涵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途径对抗原进行加工提呈,避免溶酶体对抗原的过度降解,从而可保证有效产生MHC-I/GPC3多肽复合物。上调moDC表面CD83、CCR7等分子的表达,促进DC成熟和淋巴结归巢能力。皮下注射LP/Man-GPC3-CL097后,能促进CD11c+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并能够快速、有效靶向至局部引流淋巴结及肝脏组织内。在LP/Man-GPC3-CL097免疫的正常C57BL/6J小鼠体内,可检测到GPC3特异性IFN-γ产生型CD8+T细胞,肝脏浸润的T淋巴细胞分泌大量IFN-y和颗粒酶B等效应分子。体外杀伤实验显示:这些浸润的T细胞能有效杀伤GPC3表达型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1-6。进而,我们探讨了该复合型疫苗在预防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以C57BL/6背景的雄性HBV转基因(HBV-Tg)小鼠为研究材料,于小鼠出生后2周龄时,按每克体重腹腔注射25μg二乙基亚硝胺(DEN,diethylnitrosamine),诱导肝细胞癌变,在小鼠8周龄尚未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肝癌细胞团时,每隔两周皮下注射LP/Man-GPC3-CL097进行免疫,以LP/Man作为对照组,连续免疫4次。在小鼠22周龄时处死小鼠,结果显示LP/Man-GPC3-CL097免疫组(n=9)小鼠肝脏肿瘤数目显着减少(P<0.01),特别是结节直径≤1mm(P<0.05)的肿瘤数量显着减少;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CL097的GPC3复合疫苗免疫后,小鼠肝脏浸润的IFN-γ产生型CD8+T细胞比例增加,且分泌的IFN-γ和颗粒酶B含量也明显升高。结论:以TLR7/8激活剂为佐剂的GPC3复合型纳米疫苗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及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诱导GPC3特异性细胞免疫,在DEN诱导的HBV转基因背景的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中能够有效预防/延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4-01)

杨丹[6](2017)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相关抗原Rv2657c表位预测、重组蛋白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据报道2015年结核病患者已超过1000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MTB感染人体后可出现叁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机体免疫力较好,MTB直接被清除;二是MTB被机体免疫抑制,但也不能完全清除,发展为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叁是MTB在机体内迅速增殖,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3的人口是MTB的潜伏感染人群,而新发现的肺结核患者有85%-90%是由潜伏感染人群发展而来,故若能早期诊断LTBI者,并尽早对其进行预防治疗可大大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但是目前缺乏监测、诊断LTBI的有效而可靠的标志物。LTBI的筛查对于结核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发现LTBI的诊断标记物。在机体处于LTBI阶段时,潜伏感染相关蛋白会上调表达,有可能成为潜伏感染的诊断标志物。Rv2657c是MTB处于营养缺乏状态时上调表达的蛋白,其编码基因位于MTB与卡介菌(M.bovis 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基因组的差异区(region of difference,RD)。Rv2657c蛋白由86个氨基酸组成,基因长度为261bp,相对分子质量为9506.8Da,等电点为9.2211,分泌可能的phirv2噬菌体蛋白,功能未知。本研究应用DNAStar软件预测Rv2657c蛋白的T细胞和B细胞表位;应用Blast方法分析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人类蛋白序列的相似性;分别用BIMAS量化基序法、NetCTL法和SYFPEITHI超基序法预测蛋白的CTL表位;分别用SYFPEITHI超基序法和RANKPEP法远程预测Th细胞表位,从中筛选表位较集中、得分较高者作为候选多肽片段。应用TMHMM软件对蛋白进行跨膜预测,使用PSORT version软件进行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应用SignalP软件2.0和SignalP 4.0 Server进行信号肽分析。构建表达Rv2657c重组蛋白(r Rv2657c)的大肠杆菌(E.coli)工程菌,然后诱导rRv2657c蛋白表达,继而纯化rRv2657c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斑点(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初步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其中ELISPOT检测,以早期增殖期蛋白---培养滤过蛋白10和早期分泌抗原靶6重组融合蛋白(CFP10-ESAT6,CE)为对照,以rRv2657c刺激健康防痨工作人群和活动性结核病人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分泌γ干扰素的效应T淋巴细胞斑点数(SFCs),比较其在不同人群里的差别。Protean软件预测结果表明Rv2657c蛋白亲水性、柔韧性及抗原性较好,表面可及性较弱,α螺旋和β折叠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卷曲、转角结构少,有5个B细胞表位,表位总长度占蛋白氨基酸全长的50%,主要集中在第14位氨基酸之后;预测该蛋白有6个T细胞表位,表位总长度占蛋白氨基酸全长的38.4%,主要集中在第10位氨基酸之后。BIMAS量化基序法、NetCTL法、和SYFPEITHI超基序法预测该蛋白有6个CTL表位,其中以HLA-A2限制性表位数目较多,得分较高;SYFPEITHI超基序法和RANKPEP法预测该蛋白有38个Th表位,其中以HLA-DRB1*0401、HLA-DRB1*0701表型表位数目较多。TMHMM软件、PSORT version软件、SignalP软件2.0和SignalP 4.0 Server预测Rv2657c蛋白是一个无信号肽,不分泌的胞浆蛋白。我们成功构建了表达rRv2657c蛋白的E.coli工程菌,并获得了纯化的蛋白。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rRv2657c蛋白与结核潜伏感染豚鼠血清反应结果为阳性,健康对照组反应结果为阴性。ELISPOT实验结果显示rRv2657c蛋白在健康防痨工作人员组的SFCs值(11)明显高于活动性结核病组(1.5)(p<0.05)。综上所述,Rv2657c蛋白是一个既有B细胞表位也有T细胞表位的抗原,以B细胞表位占优势。重组Rv2657c蛋白分子量为12.8kDa,以可溶性及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但以可溶性表达为主,采用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通过超滤法浓缩蛋白。纯化获得的rRv2657c蛋白在Western Blot试验中证明其有较好的抗原性;在Elispot试验中证明其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有可能成为潜伏感染诊断的标志物。(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7-03-01)

刘原源,安红燕,杨爽,王晓岑,宫鹏涛[7](2016)在《细粒棘球绦虫免疫相关抗原基因的筛选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获得细粒棘球绦虫的免疫相关抗原基因,试验采用SEREX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cDNA文库进行相关抗原筛选,并对获得的细粒棘球绦虫特异性基因进行原核表达与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49个阳性噬菌斑,对其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得到与棘球绦虫属相关的基因序列10个,其中有864 bp的开放性阅读框序列;编码288个氨基酸;经NCBI BLAST氨基酸同源性分析,与多房棘球绦虫诊断抗原gp50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2%,是一个未知的新基因,命名为Ediag A864;经原核表达得到大小约为51 ku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blot分析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21期)

高巍[8](2016)在《肺癌、贲门癌及食管癌外周血的免疫调节因子及相关抗原自身抗体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癌、贲门癌、食管癌是胸部主要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癌、贲门癌及食管癌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调节分子及肿瘤相关抗体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为发现肿瘤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中,选择7个分子(含3个免疫调节因子)及4个肿瘤相关抗原。使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蛋白质结构和性质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7个分子的多肽抗原片段进行设计。采用ELISA法对食管癌患者检测外周血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肽抗原的抗体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对照组超过250例健康体检者的混合血作为质控样本。使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水平相比,肺腺癌及肺鳞癌外周血anti-CD25IgG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女健康体检者anti-CD25IgG水平明显低于肺癌患者。anti-CD25IgG检测中,ESCC及NSCLC患者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实验结果表明,诊断早期ESCC和NSCLC,anti-CD25IgG水平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性。抗体检测:肺癌、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anti-P16Ig G在检测中,其水平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但其临床诊断意义不明显。结论在肺癌、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anti-CD25IgG及anti-FOXP3IgG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肺癌、贲门癌及食管癌与anti-P16IgG水平的改变具有相关性,但其阳性率不明显,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朱莹莹[9](2016)在《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抗肿瘤靶向性免疫治疗(ACTL)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 AAV)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为基础的抗肿瘤靶向性免疫治疗(ACTL)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疗效观察,并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5-12期间48例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6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患者接受56天(28天为1个疗程)的2疗程的ACTL(rAAV-DC-CTL)治疗,对照组接受56天的2疗程的DC-CIK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有效率,卡氏评分(Karnofsky,KPS),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观察毒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疾病控制率53.85%,KPS评分提高率65.38%,明显好于对照组(53.85%vs40.91%,65.38%vs50.0%,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率,NK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治疗后较前升高,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IFN-g较治疗前显着上升,IL-2、TNF-ɑ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上升,而IL-10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CTL治疗能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对肿瘤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可推荐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朱丽英,肖卿玉,杨柳,潘卫,李兴[10](2015)在《应用双向电泳、免疫印迹和质谱技术筛选乳腺癌相关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乳腺癌相关抗原。方法:提取乳腺癌T-47D细胞株总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后转膜,分别采用乳腺癌患者血清和对照血清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取差异蛋白点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并通过数据库查询,鉴定抗原。结果:筛选出10个差异蛋白,取其中3个仅与乳腺患者血清反应的蛋白行质谱分析显示,这3个蛋白分别为脯氨酰-4-羟化酶β亚基、人类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γ、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结论:成功鉴定了3个可能的乳腺癌相关抗原。(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免疫相关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免疫治疗是手术、化疗及放疗之外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根据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可以特异性识别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多肽——这种识别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限制,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摄取肿瘤抗原肽,并以MHC-肽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被呈递于APC表面,CTL可特异性识别该MHC-肽分子复合物,同时被激活,并进一步增生分化,从而特异杀伤肿瘤细胞[1]。T细胞能够识别的抗原是靶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的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呈递的由8~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因此对肿瘤相关抗原的CTL表位肽进行预测并制备其相应的多肽疫苗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关抗原肽的CTL表位可以被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2、A3分子递呈,而HLA-A2在我国人群中最为常见,阳性率高达53%[2],因此筛选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具有更大的代表性。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鉴定主要经过以下4个步骤[3]:(1)应用多种软件和数据库,从目的抗原中预测出可能的T表细胞表位;(2)合成相应多肽,应用TAP缺陷的T2细胞株,对其进行MHC分子结合力分析;(3)体外实验中使用多肽刺激初始型T细胞;(4)使用表达目的抗原和MHC配型符合的肿瘤细胞作为靶细胞,鉴定效应CTL的活性。目前根据这个技术路线,已从相关肿瘤抗原中鉴定出数十个HLA-A2.1限制性的CTL表位[4-6]。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常见原因,在所有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7]。每年在全世界诊断出超230,000个新病例和151,900个女性死于卵巢癌[8]。主要是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有效的筛选和早期诊断方法来检测疾病。超过75%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III期或IV期),10年生存率只有5%-21%[9]。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以铂类及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是晚期卵巢癌患者标准的一线疗法。这种标准治疗方案使得晚期卵巢癌的完全反应率可达到40%-60%,然而超过90%的患者会在18个月后复发,并出现化疗耐药,最终死于卵巢癌[10]。目前对卵巢癌的治疗取得的进展不大,尤其对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晚期卵巢容易转移及复发,目前癌免疫治疗仅仅作为临床治疗辅助手段,但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四跨膜蛋白超家族成员1(transmembrane 4 L6 family member 1,TM4SF1)也称为肿瘤相关抗原L6(tumor-associated antigen L6,TAL6),其在胰腺癌[11]、肝癌[12]、食管癌[13]、乳腺癌[14]等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其相应正常实体器官组织中低表达。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从卵巢癌腹水肿瘤细胞构建的c DNA文库中筛选出相关抗原TM4SF1,TM4SF1基因及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且恶性程度越高,其表达越高,提示TM4SF1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5-16],从而推断TM4SF1可能具备免疫治疗靶点潜能,来源于该基因的HLA-A2限制性表位肽有可能通过激活CTL,杀灭表达TM4SF1的卵巢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联合使用量化矩阵法、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基于叁维结构和隐马科夫模型预测方法[17-19],对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的CTL表位进行预测,筛选出10条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的预测表位肽,按其筛选得分的高低命名多肽为P1-P10(具体序列分别为:P1 LLMLLPAFV;P2 MLLPAFVFI;P3SLFSILLAL;P4 CLIQVINGV;P5 MLSSVLAAL;P6 GLAEGPLCL;P7AMLSSVLAA;P8 FVWFFSGIV;P9 ALGGIEFIL;P10 TKYASENHL),并选取了其中4条多肽(P1、P2、P8、P10)进行了免疫反应性验证,结果显示表位多肽P1、P10都具有免疫原性,P10的免疫活性更高,本期实验对其余6条多肽进行免疫反应性验证,筛选出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多肽,并对这些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多肽进行了进一步的体外验证,结果证实表位肽P10:TKYASENHL可诱导HLA-A2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特异性CTL,该CTL可特异性杀伤表达TM4SF1及HLA-A2的HO8910PM细胞系,为TM4SF1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预测表位与HLA-A2分子的绑定稳定性检测目的检测预测的TM4SF1 HLA-A2限制性的候选CTL表位与HLA-A2分子的绑定稳定性。方法6条多肽及阳性、阴性对照肽均由商业公司合成。体外培养T2细胞,分别以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的多肽浓度刺激T2细胞后检测其MIF,比较MIF与刺激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的肽刺激浓度下,多肽P3、P4、P5、P7、P9刺激T2细胞后检测到的MIF均随肽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多肽P6刺激T2细胞检测的MIF未随肽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P3(0.679)、P4(0.817)、P5(0.924)、P6(-0.107)、P7(0.625)、P9(0.939)。结论所检测的多肽P3、P4、P5、P7、P9与HLA-A2分子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绑定稳定性,候选表位肽P6与HLA-A2分子复合物绑定稳定性较差。第二部分转HLA-A2基因小鼠的繁育及鉴定,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的体内免疫反应性检测目的对转HLA-A2基因小鼠进行繁育及鉴定,并检测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HLA-A2限制性CTL表位多肽在转HLA-A2基因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性。方法采用近交系长期同居法进行繁殖,对后代小鼠进行HLA-A2基因鉴定,筛选出转基因阳性雌鼠,联合使用弗氏完全佐剂及弗氏不完全佐剂辅助多肽(P3、P4、P5、P6、P9)免疫转HLA-A2基因的小鼠,分离其脾脏淋巴细胞,进行预培养法ELISPOT检测。分别比较斑点形成数目SFC的净值T(T=实验孔的SFC—阴性对照孔的SFC)和斑点平均大小,分析其活化CTL能力和单细胞分泌IFN-γ水平。分析比较各表位多肽ELISPOT结果,初步鉴定出具有免疫活性的表位肽。结果成功繁育并筛选出转基因阳性雌鼠。阴性对照肽、P4、P6、P9均没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阳性肽、P3、P5均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结论1.采用近交系长期同居法可成功进行转基因小鼠繁育,在雌鼠分娩后几小时内可再行交配受孕以提高后代小鼠的产率;2.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P3、P5都具有免疫原性,表位肽P4、P6、P9不具有免疫原性,P5比P3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第叁部分有意义的多肽激发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CTL的免疫反应检测目的检测有意义的多肽在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是否能够激发特异性CTL的免疫反应。方法选取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取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多肽P1、P5、P10刺激培养48h后进行预培养法ELISPOT实验。分别比较斑点形成数目SFC的净值T(T=实验孔的SFC—阴性对照孔的SFC)和斑点平均大小,分析其活化CTL能力和单细胞分泌IFN-γ水平。结果预培养法ELISPOT检测结果提示:阴性对照肽没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阳性肽、P1、P5、P10均有达到阳性标准的SFC出现,多肽P1、P10刺激下单个细胞分泌INF-γ因子的水平比P5更高。结论P1、P5、P10能够激发HLA-A2阳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CTL的免疫反应,P1及P10的免疫活性更强。第四部分TM4SF1 HLA-A2限制性表位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特异性CTL体外杀伤作用研究目的检测负载表位肽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表位抗原多肽负载的DC与CD8+T细胞共培养对人卵巢癌细胞HO8910PM及对抗HLA-A2预处理过的HO8910PM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P10抗原肽的DCs诱导的CTL在不同效靶比对既表达TM4SF1抗原又表达HLA-A2的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分别是:40∶1时为(53.31±2.93)%;20∶1时为(32.44±10.81)%;10∶1时为(8.58±7.30)%,均显着高于其余3个肽(P<0.05),而对于抗HLA-A2预处理过的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明显下降,分别是:40∶1时为(28.54±2.04)%;20∶1时为(15.47±2.98)%;10∶1时为(1.49±1.26)%。未负载多肽的DC细胞刺激的CD8+T细胞对于HO8910PM(HLA-A2+,TM4SF1+)没有明显杀伤作用。结论1.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抗原多肽P10负载的DC与CD8+T细胞共培养后杀瘤能力高。2.未负载多肽的DC细胞刺激的CD8+T细胞对于HO8910PM(HLA-A2+,TM4SF1+)没有明显杀伤作用。3.多肽P10具有HLA-A*0201限制性且表达于TM4SF1阳性的肿瘤细胞的表面,能够被自然呈递,是TM4SF1抗原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第五部分TM4SF1表位多肽诱导小鼠体内特异性CTL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杀灭研究目的TM4SF1表位多肽免疫转HLA-A2基因小鼠,收集其脾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检测多肽诱导的小鼠体内特异性CTL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杀灭效果。方法有意义的多肽免疫转HLA-A2基因小鼠,取其脾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CTL表位抗原多肽诱发的CTL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HLA-A2+,TM4SF1+)及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活性。结果P10抗原肽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诱导的CTL在不同效靶比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是:12.5∶1时为(18.98±2.12)%,25∶1时为(29.63±4.46)%,50∶1时为(34.26±2.89)%,100∶1时为(51.38±5.56)%,均显着高于其余3个肽(P<0.05)。而对于沉默了TM4SF1基因的HO8910PM(HLA-A2+,TM4SF1-)的杀伤作用明显下降:12.5∶1时为(14.47±3.55)%,25∶1时为(14.14±2.67)%,50∶1时为(17.17±5.25)%,100∶1时为(16.50±5.56)%]。结论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 HLA-A2限制性CTL表位P10抗原肽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诱导的CTL在体外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相关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茅燕萍,王亿平,陈成,张磊,魏玲.参地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外周单个核细胞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陆梅燕.卵巢癌相关抗原TM4SF1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3].贾征,张立国,李军,陆江,胡红军.贲门癌及食管癌外周血免疫调节因子TGF-β1和IL-10及相关抗原自身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

[4].延海秀,朱现菊.利用Cobas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肿瘤相关抗原的临床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

[5].陈坤.肿瘤相关抗原GPC3特异性细胞免疫诱导进行原发性肝癌干预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6].杨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相关抗原Rv2657c表位预测、重组蛋白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7

[7].刘原源,安红燕,杨爽,王晓岑,宫鹏涛.细粒棘球绦虫免疫相关抗原基因的筛选及原核表达[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8].高巍.肺癌、贲门癌及食管癌外周血的免疫调节因子及相关抗原自身抗体表达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6

[9].朱莹莹.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抗肿瘤靶向性免疫治疗(ACTL)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D].苏州大学.2016

[10].朱丽英,肖卿玉,杨柳,潘卫,李兴.应用双向电泳、免疫印迹和质谱技术筛选乳腺癌相关抗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免疫相关抗原论文-茅燕萍,王亿平,陈成,张磊,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