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外无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思想政治教育
心外无物论文文献综述
龙碧慧[1](2019)在《“心外无物”理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启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的"心即理"包含了两大核心,即"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即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主导人所有的感官。与教育结合起来,即告诉我们"心"是培育重点,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德、美,发展认知之心,才能培养出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心即理"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借鉴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万绪珍[2](2019)在《阳明“心外无物”说及其修养论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外无物"这一经典论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主客体界限,"心"主要指排除感性欲望的道德主体,即良知,"物"主要指事,因此,既无离开"心"的"物",也无离开"物"的"心",这样"心""物"便融通一体,自然是"心外无物",但是,"心外无物"只止于此种辨证关系吗?从道德修养、提升生命境界层面上看,该命题还有更恒久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8期)
祁海群,马明[3](2019)在《聂建明:养老产业的领军人,从“以心应物”到“心外无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聂建明的人,都说他这些年越来越爱笑,眼角细细的鱼尾纹弥漫开来,很有成熟男人的味道。中国的企业家,无疑是最累的一群人,不管事业刚起步,还是处在上升期,或者已经踏上了峰巅,都有无数大小事情要操心,像一把拉满弦的弓,随时要将箭射出去。聂建明也很操心、辛苦,但他的状态很轻松,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本文来源于《决策》期刊2019年05期)
王吉平,孟颖[4](2018)在《论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论的哲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认为陆王心学尤其王阳明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这几乎已成了中国当代学术界一个广为人知的哲学论断。然而,王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客观的天理本体论,这一点就是从王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论的哲学特征也可以看出来。同时它亦是典型的中国伦理型哲学所特有的中国哲学文化语境的产物,其伦理型的本体论、认识论,都有其生长的中国哲学文化语境。只有把它置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特有语境下,方能诠释出其内在意蕴,还原其本来面目。(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桂权[5](2017)在《“心外无物”:王阳明与贝克莱》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和贝克莱的"心外无物"的观点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但也有些具体的差异。首先,关于"心"的问题上,王阳明的"心"或"心体"指内存天理的道德之心,而贝克莱之"心"是认识、产生观念或对象的精神实体。其次,在"物"的理解上,王阳明的"物"虽然可以泛指各种存在之物,但主要指意向性的活动和赋予对象的意义活动;贝克莱之"物"是指观念的集合物(对象、事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依心而在"。最后,在"心外无物"的观点上,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主要包括叁种含义:意之所在便是物,事物之意义因人而存在,仁者的境界;而贝克莱所谓"心外无物"则有两层含义:作为观念的"事物"不能在精神之外存在,心外没有物质实体存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恒,沈顺福[6](2017)在《论王阳明“心外无物”:一个生存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以往学界从存在论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种种理解,是忽视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独特思想背景的误读。王阳明之"心"的主要特征并不在于思考和认知,而在于它是宇宙生存和人类行动之源;王阳明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它一方面指"事",另一方面是前现代"万物有灵"观念背景下的"活的物"。因此,王阳明"心外无物"并不是论述存在(或认识)的本质,而是意在阐明人心对于整个宇宙生存法则的规定和主宰,它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命题。(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杨剑平[7](2017)在《心外无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是儒家四大夫子之一,是圣人之心学的创始人,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所以要想通晓儒学则不得不认真研究他的心学理论,他是儒家修道之集大成者。尽管有些教授在讲解王阳明,但他们也仅是依文说义而已,故从修道实修上,我需要再深入地讲几句。一、心外无物是儒家心学的理论根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7年15期)
薛建立[8](2017)在《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视“心外无物”为阳明心物思想的本质表述,试图去呈现这一思想的内在理路,并评述其意义。前辈学者对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及心物观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叁种视角:一是意义建构视角,多强调心之意向对物之定义作用;二是形上实体之创发视角,即心体、良知既是道德实践之根据,又为一切存在之本体论根据;叁是注重明觉感应的存在论视角,多受现象学方法论影响,悬置心物实体义,将心物关系还原到心之明觉感应的原初状态。本文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视角。在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时,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即亦算存在。阳明之所以能够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有两大动因:立必为圣人之志和对朱子格致说的疑难。立必为圣人之志,即本体即工夫,是阳明求道、成道的终极力量;对朱子即物穷理工夫所造成的心理为二的不适感,则化为生命的大疑情,此大疑情之爆破时,必将开展出新的道路。“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外无物”思想的内核。阳明谈论“心即理”,旨在破除世人分心理为二、袭义于外之障蔽,使回归自心。“心即理”离不开原始儒家“天命之谓性”、“尽心知性”的心性架构,即由天而性,心即性,性即理,故心即理。既然心、性、理一,阳明则截断地说心体、良知,当下指认天理之所在。心体、良知“既存有又活动”,其发用无蔽处即天理之流行,即“心在物为理”。“心外无物”思想是对“心即理”的拓展与深化。根据“物”有行为物(事)与存在物(物)两义,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可“分析地”说有“心外无事”与“心外无物”两层意涵。理解这两层意涵,最为关键处是把握好良知之明觉感应。因良知之明觉感应,事事物物皆能成就天理应当之自己而得其位育。此成就一方面是生活世界、意义世界真实之成就;另一方面是本然世界(物自身)完全之成就(人归复到天理应当之中而成一体之仁)。就前一方面来说,离却心体、良知,一切皆自闭,或扭曲不真,自闭不真则不能称其为“物”;就后一方面来说,归复之当下即确立心体、良知之本体地位而为天地之心,于此恳认,则可截断地说心体、良知乃天地万物本体论之根据,一切皆为吾心体、良知之发用流行,此时即产生意义的倒逆与浑全。前一方面只是后一方面之析出。心体、良知本是虚无、体用相即、不息不动、明觉感应,非“道德”能尽,以此审视现代科学、民主,或别有一番意韵。但在此之前,须对之作更深入探讨:其源头处理与气关系如何,如何保证其能够发用得明觉自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幼林[9](2016)在《“心外无物”与“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与贝克莱对心物关系看法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和贝克莱虽然都主张事物只能存在于心内,但两人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两人都把心看作本体,王阳明把心看作道德的本体,贝克莱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两人都从主体性的角度解释物,王阳明把物解释为事,贝克莱把物解释为观念的集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强调要实现心理合一只能在心上下工夫,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只有心灵能够支撑事物的存在。因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王阳明的哲学走向了道德形而上学,贝克莱的哲学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本文来源于《王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包磊[10](2016)在《心外无物—关于雕塑中神仙方士造型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神仙方士题材雕塑创作为写作目的,整理了我研究生学习期间创作的神仙方士类形态的雕塑作品并进行分析。文中第一章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述非雕塑领域的对我雕塑创作影响深远的神话传说与志怪小说,它们最大的意义对我来说便是给我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让我有翱翔于艺术世界的无限可能。小时候看过的古古怪怪的神仙方士的神奇形象植根于我的童年的记忆,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淡出,反而与我的雕塑专业相结合,并且承载了我的艺术理念。第二章从雕塑专业的视角,阐述了我的关于神仙方士雕塑的创作具体操作以及创作改进的过程。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我创作了数件神仙方士题材的雕塑创作,开始的时候,形式比较单一,后来我改进了构图,加入了多种材料的不同对比,以达到综合材料表现神仙方士的飘逸与洒脱。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发现童年时代的幻想与当代艺术有许多接口,有记忆划痕的地方我需要把它们找出来,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对雕塑艺术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再创作。我逐渐了解认识到文化内涵与人文素养才是滋润培育艺术家的充足养料,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艺术创作是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我最好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期刊2016-05-21)
心外无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外无物"这一经典论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主客体界限,"心"主要指排除感性欲望的道德主体,即良知,"物"主要指事,因此,既无离开"心"的"物",也无离开"物"的"心",这样"心""物"便融通一体,自然是"心外无物",但是,"心外无物"只止于此种辨证关系吗?从道德修养、提升生命境界层面上看,该命题还有更恒久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外无物论文参考文献
[1].龙碧慧.“心外无物”理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启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2].万绪珍.阳明“心外无物”说及其修养论价值[J].长江丛刊.2019
[3].祁海群,马明.聂建明:养老产业的领军人,从“以心应物”到“心外无物”[J].决策.2019
[4].王吉平,孟颖.论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论的哲学性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张桂权.“心外无物”:王阳明与贝克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张恒,沈顺福.论王阳明“心外无物”:一个生存论的视角[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杨剑平.心外无物[J].现代养生.2017
[8].薛建立.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7
[9].王幼林.“心外无物”与“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与贝克莱对心物关系看法之比较[J].王学研究.2016
[10].包磊.心外无物—关于雕塑中神仙方士造型的解析[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