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张明,陈宏镇,卢浩扬,陈雨晴,谢焕山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张明,陈宏镇,卢浩扬,陈雨晴,谢焕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氮平,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合理用药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陈宏镇,卢浩扬,陈雨晴,谢焕山[1](2019)在《奥氮平血药浓度/剂量比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性别、年龄、给药剂量及联合用药对服用奥氮平患者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2—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服用奥氮平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剂量、联合用药及血药浓度等基本信息,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中,性别、年龄、给药剂量及联合用药仅能解释26.6%的奥氮平血药浓度变化。女性患者奥氮平浓度剂量比(C/D)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对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较弱;联合应用丙戊酸钠能明显降低奥氮平血药浓度,氯氮平对奥氮平血药浓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奥氮平具有较大的个体间药动学差异,且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复杂,推荐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医师应结合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调整、优化给药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9年07期)

覃小貌,郑卓婷,胡红艳,曾珍[2](2019)在《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ICU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ICU患者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期间,配合药物浓度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侵袭性真菌病ICU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依据是否进行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侵袭性真菌病ICU患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同时依据药物浓度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且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0期)

张琴,欧阳林旗,胡炜航,李聪杰[3](2018)在《利奈唑胺谷浓度治疗药物监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谷浓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本院应用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利奈唑胺谷浓度。结果 102名患者共检测了216次利奈唑胺谷浓度,男性及女性患者间利奈唑胺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vs女:6.0mg·L-1(2.9~12.0 mg·L-1)vs 5.7 mg·L-1(3.1~10.9 mg·L-1);H=1.877,P=0.1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利奈唑胺谷浓度是否>8 mg·L-1独立相关的因素有年龄(OR=1.361,95%CI 1.117~1.529,P=0.039)及血清肌酐水平(OR=1.212,95%CI 1.015~1.407,P=0.007)。利奈唑胺第2次检测(第12日)时大于利奈唑胺谷浓度的治疗范围上限8 mg·L-1,之后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渐升高趋势。结论老年人及肾功能受损患者易出现利奈唑胺过量,治疗药物监测可早期检测利奈唑胺过量,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8年01期)

吴婷婷,张杨,刘玲玲,刘艳,徐叁清[4](2017)在《儿童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μg·m L-1(0.025~9.910μg·m 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μg·m 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μg·m 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μg·m 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μg·m 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5.5μg·m 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23期)

李昊,杨志勇,霍康,李奇,王陶陶[5](2017)在《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ICU侵袭性真菌病患者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并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68例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监测伏立康唑药物谷浓度(voriconazole trough concentration,Cvmin)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ON)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组(TDM),其中TDM组患者在伏立康唑治疗期间监测Cvmin,并根据Cvmin调整药物剂量,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失败率和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一步将TDM组患者按照Cvmin水平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组(Cvmin<1mg/L),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组(Cvmin在1~4mg/L)和高于有效治疗浓度组(Cvmin>4mg/L)。比较不同亚组之间年龄、性别、白蛋白水平和持续肾替代治疗率之间的差异,寻找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结果和CON组相比,TDM组患者具有更低的治疗失败率,17%vs 3%,P<0.01;以及较低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23%vs 5%,P<0.01。3个亚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白蛋白水平和APAPCHEII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组及高于有效治疗浓度组的患者相比,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组的患者持续肾替代治疗率明显升高,100%vs 52%,P<0.05及100%vs 29%,P<0.05。结论对于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ICU患者,尤其是那些同时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并根据Cvmin结果适当调整剂量,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范围内,增加治疗成功率,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赵海艳,冯婉玉,于泽,王晓旋[6](2017)在《2015年某院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某院患者血药浓度监测数据,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对某院2015年9种治疗药物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监测品种的构成情况,测定频率情况,监测比例情况以及各个监测品种的监测结果及科室分布情况。结果:该院监测例数和测定频率最多的是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占我院所有监测品种次数的80.3%,其次是甲氨蝶呤和他克莫司。他克莫司、甲氨蝶呤、环孢素A和地高辛监测比例均达到60%以上。90.1%儿科患者的42 h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分布在0.1~1μmol·L~(-1)。抗癫痫药物中监测次数最多的是丙戊酸,但多数仅监测一次,说明医师和患者对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万古霉素和地高辛用药人群为老年人,建议将血药浓度调整在正常范围的中下限。结论:血药浓度"正常"的构成比较高,说明该院临床医师已充分意识到治疗药物监测的重要性,此外仍需要医师与临床药师密切配合,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15期)

张素洁,孙贺伟,郭君君,陈梅,袁想妹[7](2017)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血清中5个叁唑类抗真菌药物浓度及其治疗药物监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清中5个叁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羟基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叁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监测。方法:50μL血清样品加入同位素内标,采用乙腈直接沉淀法处理样品后稀释进样分析。采用XSELECTTM CSHTM C_(18)(2.1 mm×100 mm,3.5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10 mmol·L~(-1)乙酸铵水溶液-0.1%甲酸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 L·min~(-1),进样量5μL,色谱分析时间5.5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反应监测模式,正离子扫描进行测定。结果:5个叁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0.02~20μg·m L~(-1),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 6,各浓度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10.6%,提取回收率为80.5%~98.4%,方法准确度为87.4%~111.0%,收集临床ICU和血液科严重侵袭性真菌病20例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0.24~4.06μg·m L~(-1),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本方法同时定量检测5个叁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血药浓度,可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彭小林,范亚新,张亮,陈代杰,张菁[8](2017)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土壤放线菌产生的一种抗菌药物,为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其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杀菌作用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明显。由于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明显,毒性低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的研发及广泛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祖育娜,张华,周丽娟,陈建丽,楚玉洁[9](2016)在《不同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血药谷浓度(Cmin)、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替考拉宁合理的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52例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3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采集血样,检测替考拉宁Cmin,比较两组患者Cmin、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替考拉宁的Cmin分别为(22.04±11.02)mg/l、(13.62±2.66)mg/l;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8.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6%,两组间患者C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应用高剂量及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可达到有效Cmin,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建议可在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同时提高替考拉宁的用量,以期提高替考拉宁的有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6年23期)

王昆,孙洲亮[10](2016)在《我院6种治疗药物1886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开展6种治疗药物监测(TDM)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TDM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均相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MIT)测定环孢素、他克莫司、丙戊酸、甲氨蝶呤、地高辛、万古霉素6种药物的血药浓度,并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种治疗药物共进行1886例次监测。其中,丙戊酸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窗范围的比例最高72.71%,环孢霉素、他克莫司、地高辛、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所占的比例在30%~40%左右;血药浓度监测对使用甲氨蝶呤的患者在解救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治疗药物监测对临床用药剂量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6年10期)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在ICU患者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期间,配合药物浓度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侵袭性真菌病ICU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依据是否进行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侵袭性真菌病ICU患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同时依据药物浓度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且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陈宏镇,卢浩扬,陈雨晴,谢焕山.奥氮平血药浓度/剂量比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

[2].覃小貌,郑卓婷,胡红艳,曾珍.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ICU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张琴,欧阳林旗,胡炜航,李聪杰.利奈唑胺谷浓度治疗药物监测的初步研究[J].中南药学.2018

[4].吴婷婷,张杨,刘玲玲,刘艳,徐叁清.儿童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5].李昊,杨志勇,霍康,李奇,王陶陶.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

[6].赵海艳,冯婉玉,于泽,王晓旋.2015年某院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7].张素洁,孙贺伟,郭君君,陈梅,袁想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血清中5个叁唑类抗真菌药物浓度及其治疗药物监测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2017

[8].彭小林,范亚新,张亮,陈代杰,张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

[9].祖育娜,张华,周丽娟,陈建丽,楚玉洁.不同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10].王昆,孙洲亮.我院6种治疗药物1886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药学.2016

标签:;  ;  ;  ;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论文-张明,陈宏镇,卢浩扬,陈雨晴,谢焕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