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碰撞车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体,结构,耐碰撞,碰撞仿真
耐碰撞车体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强,陆军,周礼,曾燕军,诸宁冬[1](2018)在《塞尔维亚六轴货运电力机车车体耐碰撞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塞尔维亚六轴货运电力机车车体结构的耐碰撞设计的特点,并对车体结构进行了碰撞计算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车体结构的设计以及缓冲器的选型完全能够满足EN 15227碰撞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8年03期)
李祥涛[2](2018)在《五模块100%低地板车辆耐碰撞车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低地板车辆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运营,其运行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低地板车辆独特的路权运营模式决定了碰撞事故的发生具有复杂多样性,在低地板车辆结构研发设计过程中应进行耐碰撞性能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低地板车辆安全防护的研究成果,采用显式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开展研究低地板车辆被动安全防护的工作。本文介绍了与轨道车辆碰撞仿真相关的基本理论,对碰撞基本控制方程、显式中心差分法下的时间步长控制、沙漏现象以及非线性接触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调整时间步长和控制沙漏的一些方法。薄壁金属结构被广泛用于制造列车端部防爬器装置和车钩缓冲器装置内部的吸能元件,碰撞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人为可控,可有效地保护车体结构的破损和乘员的伤亡。在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大量薄壁吸能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用LS-DYNA软件对一种铝合金方形薄壁折迭管进行碰撞仿真分析,研究了材料不同参数的设置对结构吸能性和碰撞力的影响;对一种两层嵌套方形铝合金薄壁管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分析了网格划分密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两层嵌套方形薄壁管耐碰撞性能,并通过预变形处理,有效地降低了结构初始峰值载荷。创建合理有效的轨道车辆碰撞仿真模型是进行车辆被动安全防护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对某五模块100%低地板车辆车体、转向架以及防爬器装置等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运用HyperMesh软件平台,本着简化得当、重点突出的建模原则,系统地建立了低地板车辆碰撞仿真模型。碰撞模型中材料本构关系的正确与否是保证数值仿真模拟准确可靠的关键,本文基于两段材料本构关系和多段材料本构关系的头车有限元模型分别与静止15t变形体障碍物进行碰撞仿真,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材料本构关系模型下的碰撞仿真模拟结果,研究不同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得出不同的本构模型使碰撞过程中车辆的生存空间、平均加/减速度等安全指标产生差异。根据EN15227标准要求,在LS-DYNA软件中对某五模块100%低地板车辆进行两种工况的碰撞仿真计算,考核了车辆碰撞过程中能量变化、平均加速度、轮对抬升量和生存空间这几个安全指标,以及提出了一种低地板列车以30km/h速度与相同静止列车对撞工况,对头车车体不同材料以及不同结构区域的能量吸收比例进行分析,为新型低地板车辆车体结构的能量吸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林耀,赵士忠,肖守讷[3](2017)在《跨座式列车车体耐碰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6辆编组的跨座式列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跨座式列车车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显式有限元软件LSDYNA对其进行动态仿真。同时给出了获得跨座式列车最大安全碰撞速度的方法,分析了跨座式列车在整备状态下以一定的初速度撞击另一列处于静止且无制动状态的相同列车。基于EN15227标准,对数值仿真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得出跨座式列车的最大碰撞速度为24km/h。依据仿真结果,提出了将吸能防爬装置靠前安装,弱化司机室的纵向刚度的建议,对改善车体的耐碰撞性,提高列车碰撞的最大碰撞速度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7年11期)
闵阳春,金希红,陆军[4](2017)在《基于带钩尾框的钩缓装置机车车体耐碰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EN 15227标准有关机车防撞性方面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具有四级吸能结构的耐碰撞机车车体方案;并对该方案机车车体进行了静强度仿真分析及碰撞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其满足车体设计强度要求和EN 15227碰撞场景要求,为采用该类钩缓装置的机车满足EN 15227要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7年02期)
杜彦品,陈海俊,李华丽,朱亮[5](2015)在《铁路客车耐碰撞车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客车仍然是乘客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铁路客车的高速发展,乘客对车辆的行车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铁路客车在主动安全方面有系统的措施,在车体被动安全防护方面还不成熟,近几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被动安全防护技术引起高度关注,现已成为铁路客车设计研究的一个热点。大多数国际项目对车体的碰撞吸能也有明确要求,铁路客车车体被动安全技术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阐述了铁路客车耐碰撞车体的设计理念及参照评价的设计标准,结合某具体项目详细介绍了耐碰撞车体的设计思路及车体结构,根据EN15227标准附录D.4单节客车的碰撞工况,对耐碰撞车体进行CAE碰撞计算及分析,论证铁路客车耐撞性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7 综合轨道交通体系学术沙龙论文集》期刊2015-05-23)
袁磊[6](2014)在《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分析及耐碰撞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电气化率达到了52.4%。电力机车作为电气化线路上的重要的牵引工具,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牵引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是世界上公认的机车发展方向。然而,铁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针对某电力机车车体进行了深入的结构性能分析及耐碰撞性能研究。本文首先对铁路机车车辆结构分析及碰撞安全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概述总结,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取得的成果,简述了结构强度分析和碰撞仿真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其次,在充分了解某电力机车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车体钢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依据机车车体结构静态计算和模态分析技术规范,对车体钢结构进行各种载荷及组合工况下的静态计算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车体总体应力分布合理,局部结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改进意见和方法,改进后车体强度和模态满足要求。然后,建立机车车体与刚性墙碰撞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碰撞计算结果。同时,在对锥形薄壁管的耐碰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车体结构特点,设计了附加式吸能结构,并进行了对比碰撞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附加式吸能装置能发挥了良好的吸能特性,装备有附加式吸能装置的电力机车耐碰撞性能较耐碰撞设计前有较大的改善。最后,根据相关标准所对应的叁种典型的机车碰撞工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车体耐碰撞性能满足标准要求。本文通过有限元法对机车车体分别从结构强度和耐碰撞性能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为今后的车体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4-06-30)
刘亚妮,屈海洋,蒋忠城[7](2014)在《新德里RMGL项目车体耐碰撞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W3工况下,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HyperMesh和Ls-Dyna对新德里RMGL项目车体进行被动安全性及耐撞性分析。以弹簧代替车钩建立一列车与另一列车的碰撞模型,运用瞬态非线性有限元碰撞仿真方法,分析两列车的碰撞过程,结果满足EN 15227中车辆的碰撞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4年03期)
单其雨[8](2010)在《高速列车车体耐碰撞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在运行中一旦发生碰撞事故,不但造成车辆结构的破坏,而且还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高速列车的被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对高速列车进行耐撞性研究并设计吸能结构,能够显着降低高速列车在意外碰撞事故中的受损程度,同时有效保护司乘人员的安全。基于被动安全设计思想,本文以某型号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其耐碰撞性能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高速列车碰撞仿真所采用的基本力学方程、拉格朗日法、空间有限元理论、显式积分算法、材料非线性、接触非线性等主要算法以及前后处理软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简单说明了吸能元件几种变形模式理论以及其评价指标,在探讨吸能元件变形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以翻转圆管作为车体碰撞的基础吸能元件,对其吸能特性进行研究并与普通直圆管进行对比,为高速列车车体的吸能元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建立高速列车碰撞仿真模型,根据标准EN15227:2008确定高速列车耐碰撞车体的碰撞仿真情形。在建模过程中通过合理地简化非大变形区域的结构以及去除对碰撞仿真结果不起主要作用的细小部件等方法来控制求解规模,缩短计算时间;同时对车上主要设备进行较为详尽的建模以获取其质心加速度,为对设备的冲击评定提供数据支持;为了准确的分析司机在碰撞发生时的响应,在模型中加入了司机假人模型,并对其碰撞响应进行分析。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几种碰撞情形下车体结构变形合理,而且没有出现爬车现象,基本能够满足标准要求,但仍然需要对司机室结构和能量吸收装置进行局部改进;司机假人仿真结果表明司机假人头部、胸部加速度值均超出人体耐受极限,不能满足标准中规定的要求,说明司机已经受到了伤害,建议在司机座椅前端加装类似汽车上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装置或增加前端防护软垫,以保护司机安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0-04-01)
杜子学,彭丽芳[9](2009)在《跨坐式单轨车辆车体耐碰撞能力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车辆运行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车辆的被动安全性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车体结构不能发生永久变形即为概念应变,它是基于可控制能量吸收过程的设计理念。本文以跨坐式单轨车辆为例,运用碰撞安全设计理念,对跨坐式单轨车辆车体结构进行正面碰撞仿真分析,验证其耐撞性能,并对其结构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提高其耐撞性能,确保司乘人员的安全。(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09年04期)
陈汉珍[10](2008)在《城际列车耐碰撞车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车在运行中一旦发生碰撞事故,不但会造成车辆结构的破坏,而且会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轨道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对轨道车辆进行耐撞性研究并设计吸能结构,能够显着降低轨道车辆意外碰撞事故中的受损程度,同时有效保护乘客的安全。基于被动安全设计思想,本文以城际列车的头车车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其耐碰撞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对轨道车辆碰撞仿真所采用的基本力学方程、薄壳单元理论、显式积分算法、弹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和适用性、接触界面的主要算法进行介绍。介绍耐碰撞车体的总体设计思想,参考国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对轨道车辆耐碰撞车体的性能要求、评价指标以及实现方法进行阐述。吸能元件是耐碰撞轨道车辆的主要吸能结构,在探讨薄壁结构失效模式和吸能特性的基础上,着重对双层壳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吸能特性进行仿真模拟,总结双层壳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缓冲与吸能特点。提出采用内、外层长度不同的组合双层壳设计吸能元件的构想,为城际列车头车吸能元件的设计提供依据。最后,参考相关的规范,确定城际列车耐碰撞车体的性能要求和碰撞仿真速度。建立城际列车头车车体的碰撞仿真模型,在建模过程中通过合理地简化非大变形区域的结构以及将特定区域定义为刚体等方法来控制求解规模。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不安装防爬吸能装置以及安装防爬吸能装置的头车车体在设定速度下的碰撞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并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装防爬吸能装置后,列车头车的耐撞性得到明显提高,界面力显着下降且变化平稳,在设定的最大碰撞速度下,头车客室结构无任何损伤,司机室的变形较小,司机的生存空间能够得到保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9-01)
耐碰撞车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低地板车辆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运营,其运行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低地板车辆独特的路权运营模式决定了碰撞事故的发生具有复杂多样性,在低地板车辆结构研发设计过程中应进行耐碰撞性能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低地板车辆安全防护的研究成果,采用显式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开展研究低地板车辆被动安全防护的工作。本文介绍了与轨道车辆碰撞仿真相关的基本理论,对碰撞基本控制方程、显式中心差分法下的时间步长控制、沙漏现象以及非线性接触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调整时间步长和控制沙漏的一些方法。薄壁金属结构被广泛用于制造列车端部防爬器装置和车钩缓冲器装置内部的吸能元件,碰撞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人为可控,可有效地保护车体结构的破损和乘员的伤亡。在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大量薄壁吸能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用LS-DYNA软件对一种铝合金方形薄壁折迭管进行碰撞仿真分析,研究了材料不同参数的设置对结构吸能性和碰撞力的影响;对一种两层嵌套方形铝合金薄壁管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分析了网格划分密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两层嵌套方形薄壁管耐碰撞性能,并通过预变形处理,有效地降低了结构初始峰值载荷。创建合理有效的轨道车辆碰撞仿真模型是进行车辆被动安全防护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对某五模块100%低地板车辆车体、转向架以及防爬器装置等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运用HyperMesh软件平台,本着简化得当、重点突出的建模原则,系统地建立了低地板车辆碰撞仿真模型。碰撞模型中材料本构关系的正确与否是保证数值仿真模拟准确可靠的关键,本文基于两段材料本构关系和多段材料本构关系的头车有限元模型分别与静止15t变形体障碍物进行碰撞仿真,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材料本构关系模型下的碰撞仿真模拟结果,研究不同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得出不同的本构模型使碰撞过程中车辆的生存空间、平均加/减速度等安全指标产生差异。根据EN15227标准要求,在LS-DYNA软件中对某五模块100%低地板车辆进行两种工况的碰撞仿真计算,考核了车辆碰撞过程中能量变化、平均加速度、轮对抬升量和生存空间这几个安全指标,以及提出了一种低地板列车以30km/h速度与相同静止列车对撞工况,对头车车体不同材料以及不同结构区域的能量吸收比例进行分析,为新型低地板车辆车体结构的能量吸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碰撞车体论文参考文献
[1].何永强,陆军,周礼,曾燕军,诸宁冬.塞尔维亚六轴货运电力机车车体耐碰撞设计[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8
[2].李祥涛.五模块100%低地板车辆耐碰撞车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3].林耀,赵士忠,肖守讷.跨座式列车车体耐碰撞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
[4].闵阳春,金希红,陆军.基于带钩尾框的钩缓装置机车车体耐碰撞研究[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7
[5].杜彦品,陈海俊,李华丽,朱亮.铁路客车耐碰撞车体结构研究[C].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7 综合轨道交通体系学术沙龙论文集.2015
[6].袁磊.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分析及耐碰撞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4
[7].刘亚妮,屈海洋,蒋忠城.新德里RMGL项目车体耐碰撞性能研究[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4
[8].单其雨.高速列车车体耐碰撞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9].杜子学,彭丽芳.跨坐式单轨车辆车体耐碰撞能力的改进研究[J].铁道机车车辆.2009
[10].陈汉珍.城际列车耐碰撞车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