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悖论论文-潘璋敏,谌瑢荣

空间悖论论文-潘璋敏,谌瑢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悖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开放式构图,立体电影,“出屏”

空间悖论论文文献综述

潘璋敏,谌瑢荣[1](2019)在《立体电影中的空间悖论——开放式构图在“出屏”画面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阐明开放式构图与"出屏"技术在立体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出由于观影空间与电影空间的错位,开放式构图与立体电影"出屏"画面将引发空间上的悖论,分别是不完整的主体导致了纵向空间的深度信息悖论,以及视觉支点在边框外导致在横向空间上的联想悖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空间的构建层面提出规避性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影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何志武,董红兵[2](2019)在《可见性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的空间生产、消费与价值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短视频并非只是信息传播的新形态,更是一个展示自我、获取他人注意的空间。本文以可见性作为切入点,就移动短视频平台如何进行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平台在物质性空间里设置了可见性的"密码",推动了空间内容的生产,同时通过拓展社会关系,再造了一个社交性空间。传播过程中,平台以祛魅及赋魅的方式,增进了空间消费。然而,这也可能引发个人主体的衰落及社会群体的隔阂等价值悖论,需要引起注意和反思。(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9年10期)

刘怡然[3](2019)在《《恋爱中的妇女》的隐喻与悖论的深度审美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恋爱中的妇女》这部小说中深度描绘了人物在社会背景下内心遭受的煎熬与悖论,由此在内心力量的驱使下逐渐走向新的世界。作者试图通过自我复活、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探寻人类的新生,由此隐喻着人们应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0期)

孙志建[4](2019)在《悖论性、议题张力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创新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具可视性、可触及性以及复杂性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相连的接缝地带",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本质上乃是对其悖论属性和议题张力的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悖论属性和"元问题"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必须综合运用"以国家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以及"以使用者为中心"叁种治理模式和相应的治理工具。总体上讲,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和机制创新乃是重视从空间与治理关系视角积极探索的产物。具体而言,二者存在叁种关系,即"作为行为塑造因素的空间""作为中介或作用点的空间"以及"作为治理对象的空间"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文静[5](2018)在《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赖慧婷[6](2018)在《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的运动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增殖性和扩张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的内在增殖冲动以资本的外在空间扩张运动来表现,其扩张运动与空间生产之间内在关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增殖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空间条件的支撑。空间与资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生互动的关系。所谓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即资本的增殖运动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吞噬着这种空间,由此形成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其实质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空间展现。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具体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市场空间悖论,表现为经济危机;二是生态空间悖论,表现为生态危机;叁是人的发展空间悖论,表现为人的发展危机。资本扩张引发的一系列空间悖论,既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逻辑展开也是其否定性本质外在具象化的历史表达。空间生产是应对上述危机的重要举措。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空间生产,包括以挤占和抢占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的市场空间生产、以转嫁污染和“空间置换”为手段的生态空间的生产、以及以劳动者经济和精神双重空间的受损为代价的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都是一种以资本增殖为遵循,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损人利己”的空间生产模式。在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空间生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生产之路。(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文静[7](2018)在《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空间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的空间观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和接受:空间不是单一同质的、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人的主观感知结果,甚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及主体。文学中的空间不再仅仅作为背景出现,也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制造者,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成为文学作品中象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中,空间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甚至被称为“空间的诗学”。《修正》(Korrektur,1975)是伯恩哈德的第四部叙事作品,在主题和语言风格上与作家早期的作品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同时,其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如伯恩哈德本人所说,该小说也是其对自身的一次修正,可谓是其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和转折,印证了其风格的不断成熟。《修正》的主人公—改伯恩哈德早期作品中的“精神狂人”形象,而作为一个医学意义上“健康”的、极度理智的人物出现,与其行为的非理性形成了强烈对比,以此达到人物矛盾的升级,塑造出更为丰满的伯恩哈德式“精神狂人”。空间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叁个重要空间——家宅、朋友赫勒的阁楼以及为妹妹建造的锥型别墅——构成了主人公罗特哈默的外部生存环境以及内心世界,完美地勾勒出人物的发展轨迹。这些空间形象以及囊括在其中的人与物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象征世界,人物的矛盾性在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的空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映照。本文聚焦小说中的空间形象,通过阐释空间的象征意义以及大与空间的关系,来探索罗特哈默的毁灭历程。家宅生活的基本特征——代表家乡的父亲与代表入侵者的母亲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他的根本生存状态,即自我与外界的对立。在这一对立中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空间,家宅成为了一个充满个体压迫的监狱,象征着整个陌生而暴力的外部世界。逃离家宅则意味着逃离整个外界,因而他的我实现之路始终是“向内”的。朋友赫勒的阁楼是一个特殊的中点站,它是锥型别墅的诞生地,有着矛盾的空间结构:一方面,阁楼代表理性和光明,是一个封闭的理想精神界·,而另一方面,阁楼位于赫勒~家的生活空间之上,始终以世俗世界为基础,无法完全封闭。因此,阁楼是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过渡空间。此外,阁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危险的河流隘口处——暗示了这一空间的不安全性。阁楼无法保障罗特哈默的生存,于是他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完美锥型别墅。名义上别墅为妹妹建造,但实际上妹妹象征主人公自身,因此建造别墅是罗特哈默的一次自我实现。锥型别墅位于森林中央,与阁楼相反,它是一个与世隔绝、排除一切威胁的封闭建筑,一间代表精神的冥想室作为其中心。锥型别墅是罗特哈默为自己建造的精神乌托邦,但它却导致了妹妹的死亡,这一乌托邦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根源就在于,罗特哈默根本无法与外界分离,他厌恶母亲的家宅以及世俗世界,但又依赖其生存,自我孤立和封闭只能导致他的灭亡。家宅到锥形别墅标志着主人公从危险的外部世界到极端封闭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罗特哈默一次次通过变换自己的生存空间来“修正”世界,陷入了修正与自我否定的怪圈,最终走向彻底的灭亡:死亡才是真正的修正。他特意选择代表虚无的林中空地作为自杀地点,但空地却因他的出现不再空空如也。在小说的结尾,被破坏的林中空地再次印证了人物的讽刺性。小说中所有的冲突都来自于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和内在分裂,与此对应,空间也呈现出强烈的内化性和矛盾性。从空间视角勾勒出的人物更加接近伯恩哈德意义上的精神狂人的本质,即其内在的极端矛盾性。本文以小说中的空间象征为基础,为解读伯恩哈德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17)

邹杞珍[8](2017)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基于《资本论》对资本积累悖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在创造出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者在物质生活、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贫困积累,导致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的出现,这是资本积累的叁大悖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教训,克服伴随资本积累的叁大危机。用社会主义力量处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以开拓和生产新的经济空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应当消除两极分化以生产出更大的消费空间,建立循环经济以生产出持续的生态空间,丰富精神世界以生产出多样的文化空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马蓓蓓[9](2017)在《地理空间下的知识共享研究:关于距离的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理空间特点和知识共享相关文献,通过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距离对知识收集、交换和创新等阶段的影响,构建了距离对知识共享叁阶段的影响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距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提出距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悖论,从地理空间视角探索促进知识共享的策略。(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2期)

王继阳[10](2017)在《从悖论影像到迷惘空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影像美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是当代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导演,本文考察了他的创作经历,尝试对他的电影风格进行概括,他创作了大量剧情片和非剧情片,本文作者主要结合他的代表作,从本体论美学、悖论影像、迷惘空间、作者电影等多个维度,对他的影像美学进行分析,总结其电影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当代电影发展中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7年06期)

空间悖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短视频并非只是信息传播的新形态,更是一个展示自我、获取他人注意的空间。本文以可见性作为切入点,就移动短视频平台如何进行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平台在物质性空间里设置了可见性的"密码",推动了空间内容的生产,同时通过拓展社会关系,再造了一个社交性空间。传播过程中,平台以祛魅及赋魅的方式,增进了空间消费。然而,这也可能引发个人主体的衰落及社会群体的隔阂等价值悖论,需要引起注意和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悖论论文参考文献

[1].潘璋敏,谌瑢荣.立体电影中的空间悖论——开放式构图在“出屏”画面中的运用[J].现代电影技术.2019

[2].何志武,董红兵.可见性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的空间生产、消费与价值悖论[J].新闻.2019

[3].刘怡然.《恋爱中的妇女》的隐喻与悖论的深度审美空间研究[J].长江丛刊.2019

[4].孙志建.悖论性、议题张力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创新谱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

[5].文静.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J].德语人文研究.2018

[6].赖慧婷.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8

[7].文静.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8].邹杞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基于《资本论》对资本积累悖论的批判[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9].马蓓蓓.地理空间下的知识共享研究:关于距离的悖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王继阳.从悖论影像到迷惘空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影像美学初探[J].电影艺术.2017

标签:;  ;  ;  

空间悖论论文-潘璋敏,谌瑢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