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素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鼠李糖乳杆菌,饲料,霉菌毒素,脱毒
毒素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要强[1](2019)在《鼠李糖乳杆菌对3种常见霉菌毒素的脱毒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对3种常见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的脱毒作用,并初探其脱毒机理。试验首先测定了LGG在106、107和108 CFU/mL 3个添加量下对3种霉菌毒素的脱毒作用;以及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对脱毒能力的影响;最后对LGG菌体进行热、酸和冻干处理,测定其脱毒能力,并分析脱毒机理。结果显示,随着菌体数量增加,LGG对3种霉菌毒素的脱毒能力显着增加,且不同菌体数量间均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温度对LGG对3种霉菌毒素的脱毒能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LGG对AFB1和ZEN的脱毒能力随着pH值下降而显着增加(P<0.05),对DON则没有显着影响(P>0.05);LGG脱毒迅速,在约10 min时即达到最大;LGG经不同处理后对3种毒素的脱毒能力呈现出相同规律,相比于无处理,热处理和酸处理显着增强了LGG的脱毒效果(P<0.05),但二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冻干处理对LGG脱毒能力无显着性影响(P>0.05)。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GG对3种常见霉菌毒素AFB1、ZEN和DON具有有效的脱毒作用,菌体数量越高,脱毒作用越强。热处理和酸处理能够显着增强LGG脱毒效果。LGG脱毒作用为菌体与毒素间的结合作用,而非生物降解。(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尹晓瑶,严翩翩,董晶晶,宋婉莹,方敏[2](2019)在《小麦和玉米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暴露水平及毒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未将3-ADON、15-ADON纳入标准,本研究旨在为我国粮食中DON及其衍生物限量标准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UPLC-MS/MS串联检测方法,对2017年我国579份小麦籽粒样品和606份玉米样品进行分析;并通过不同浓度(0.2,0.5,1,2,5,10μmol/L)DON、3-ADON、15-ADON作用Caco-2细胞24,48,72 h,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玉米总样本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总含量(DONs)范围为LOQ-6436.11μg/kg,检出率为99.92%,总平均含量为232.82μg/kg;在采集的2017年全国样品中DON检出率高达99.92%、3-ADON检出率为8.95%、15-ADON检出率为39.32%。全国小麦和玉米总样本中DON、15-ADON、DONs超标率分别为3.29%、0.25%、5.06%。暴露24,48,72 h后,DON实验组细胞活性分别由101.90%下降至53.91%、28.49%、13.07%;3-ADON由111.15%下降至60.49%、33.47%、22.33%;15-ADON由97.99%下降至48.86%、33.47%、13.07%。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省份地区小麦、玉米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含量,发现南方地区小麦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含量明显高于北方地区,中部浓度最高。DON、3-ADON、15-ADON的IC_(50)范围分别为0.497~0.596μmol/L、0.770~0.998μmol/L、0.476~0.560μmol/L,且毒性为15-ADON≥DON>3-ADON。(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杜晓红,陈艳娥,吴国泰[3](2019)在《蜂毒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蜂毒是蜜蜂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的透明液体,蜂毒素是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高血压、抗菌、抗炎作用。总结蜂毒素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发现蜂毒素能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诱导瘤细胞凋亡,也可直接杀伤瘤细胞,还能增加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蜜蜂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蕾,何义亮[4](2019)在《盐度和纳米颗粒物nC_(60)联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氧化应激和微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在盐度存在情况下,纳米颗粒物nC_(60)对微藻的毒性效应,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材料,研究盐度和nC_(60)对M.aeruginosa生长、细胞内外藻毒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藻胆蛋白含量、活性氧水平、丙二醛含量、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C_(60)(0.04 mg/L)对M.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中高浓度的nC_(60)抑制M.aeruginosa的生长,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盐度和低剂量nC_(60)联合作用M.aeruginosa后,盐度增强了低浓度nC_(60)对M.aeruginosa的毒性效应,降低了藻细胞密度和光合色素含量,增加了细胞内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加剧了细胞膜的损伤,促进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和释放,增加了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了抗氧化酶基因sod和gsh的表达。综上,水介质中盐度的存在会影响nC_(60)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因此,在C_(60)生产和使用中不能忽视环境因素与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王松岩,李春光,张世英,王磊,马爽[5](2019)在《单次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作用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最重要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而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因其较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能更充分地清除尿毒症毒素,近年来在我国各大血液净化中心广泛应用。关于HFHD对不同尿毒症毒素的清除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单次HFHD对患者不同尿毒症毒素的清除作用,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10期)
周冬仁,徐磊,潘国栋[6](2019)在《碱性电解水对大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去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碱性电解水对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消除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碱性电解水处理黄曲霉毒素样品,去离子水处理样品作为对照品,氮吹仪干燥,样品衍生后采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确定碱性电解水对大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 AFB_1)的去除量。结果高浓度的碱性电解水的AFB1去除率接近100%。电解水体积(V)与样品质量(m)的比值2:1(V:m)时,去除效率接近90%,且不引入二次污染物。细菌培养实验表明,处理后的化合物不存在细胞毒性。不同处理组的色泽、味觉和其他感官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处理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营养流失。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消除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李金龙,王瑶,马娅君,陈庆菊,卢昌文[7](2019)在《色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SD大鼠肠道的防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色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感染损伤SD大鼠肠道的防御作用。本试验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将40只28日龄雌性SD大鼠,体质量(68.41±0.29)g,随机分为4组:基础日粮组(B);ETEC攻毒组(E,1.0×10~8 ETEC K88);色氨酸缺乏组(I,0.1 mL/d、10 g/L依那普利)。色氨酸缺乏+ETEC攻毒组(E+I,1.0×10~8 ETEC K88+0.1 mL/d、10 g/L依那普利),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采用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叁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蛋白印迹、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分别对SD大鼠肠道细胞因子水平、抗菌肽表达和蛋白水平、粪便中ETEC数量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显着降低大鼠空肠和回肠黏膜绒毛高度、淋巴细胞数量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P<0.05);ETEC攻毒显着降低大鼠空肠淋巴细胞数量、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P<0.05)和回肠绒毛高度和淋巴细胞数量(P<0.05)。ETEC攻毒使SD大鼠粪便中ETEC数量显着增高(P<0.05)。依那普利抑制剂对SD大鼠粪便中ETEC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增加空肠和回肠IL-6(P<0.05)和空肠TNF-α质量浓度(P=0.059),降低空肠TGF-β质量浓度(P=0.056);ETEC攻毒使空肠IL-6和回肠IL-6、IL-8和TNF-α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降低空肠TGF-β质量浓度(P=0.059)。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显着降低大鼠空肠和回肠Defa-5、BD-2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P<0.05);ETEC攻毒使空肠Defa-5、IDO基因和回肠IDO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使空肠、回肠mTOR、BD-2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使空肠TLR-4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5)。色氨酸缺乏、ETEC攻毒降低盲肠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拟杆菌门微生物数量,色氨酸不缺乏组盲肠微生物多样性优于缺乏组。结果显示色氨酸通过维持肠道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稳定、促进肠道黏膜发育和提高肠道抗菌肽基因表达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ETEC感染SD大鼠肠道具有防御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爱梅,吴庆华,潘源虎,陈冬梅,陶燕飞[8](2019)在《DNA甲基化在T-2毒素致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毒性很强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损伤与危害。本实验旨在从DNA甲基化和炎症角度诠释T-2所致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以期为T-2毒素新型解毒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一方面以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开展T-2毒素(2 mg/kg bw) 7天毒性试验,检测T-2毒素对大鼠肝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炎性因子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变化,探索T-2毒素下DNA甲基化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以BRL细胞为模型,应用qPCR、Western blot、亚硫酸氢盐测序(BSP)和流式细胞术在分子水平检测细胞损伤。此外,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和T-2毒素的联合孵育细胞,来更进一步证明DNA甲基化参与T-2毒素所致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结果表明,T-2毒素导致大鼠肝炎性增生,且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IL-11、IL-1α和TNF-α)大量表达;同时T-2毒素显着提高全基因组5-甲基胞嘧啶(5-mc)水平和肝损伤部位的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T-2毒素作用下,DNA去甲基化直接增加了炎性细胞因子IL-11、IL-6、IL-α和TNF-α的表达。DNA甲基化抑制剂联合T-2毒素直接或间接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加重细胞凋亡。[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介导了T-2毒素诱导的肝损伤中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表明DNA甲基化是T-2毒素诱导肝毒性的一个潜在机制,这为后期进一步诠释T-2毒素所致的细胞损伤机制以及拮抗T-2毒素炎性的新型药物的研发奠定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郭璞,彭大鹏,刘振利,谢长清,袁宗辉[9](2019)在《PGC-1α在T-2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2毒素是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素,长期威胁畜禽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其毒素作用主要包括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等。目前T-2毒素细胞凋亡通路的研究比较充分,然而T-2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的机制尚未得到较好的阐释。PGC-1α作为转录共激活因子,与线粒体生物合成与代谢及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但该基因在T-2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以大鼠脑垂体瘤细胞(GH3细胞)为模型,验证PGC-1α是否在T-2毒素作用下参与氧化应激的调控。通过RNAi和过表达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相互作用方式。[结果]在T-2毒素作用GH3细胞后10,40 nMT-2毒素处理GH3细胞24小时后,PGC-1α的表达水平分别达到了1.60±0.07和12.35±0.59倍,Tfam的表达水平分别达到了1.34±0.18和2.98±0.15倍,说明10,40 nM T-2毒素显着增加了GH3细胞中PGC-1α和Tfam基因表达水平。同时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10,40 nM T-2毒素处明显增加了GH3细胞中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RNAi试验显示,GH3细胞在不干扰PGC-1α时,Tfam的基因水平显着增加。但是在干扰了PGC-1α后,Tfam的基因水平显着降低。Western blot结果与基因表达结果相似。此外,干扰了PGC-1α后,检测到抗氧化因子SOD和GSH-Px的活力都上升。[结论]PGC-1α在T-2毒素处理的GH3细胞中高表达,其在调控GH3细胞中线粒体转录因子Tfam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是细胞抵抗氧化应激的一个重要的因子,为后期进行以PGC-1α为靶点的抗氧化应激靶向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张书琳,范旭童,何爱玲,刘文文,李鸣[10](2019)在《新狼毒素B对化脓性感染治疗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狼毒素B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小鼠皮肤化脓性感染的治疗作用,观察其能否有效治疗局部皮肤化脓性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40只清洁级6~7周龄昆明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建立40只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小鼠局部皮肤化脓感染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新狼毒素B组、红霉素组、鱼石脂膏组及对照组,将上述药物外敷于小鼠皮肤局部化脓处,连续给药1周、1次/d,可根据局部感染范围决定外敷用量,观察一周内化脓部位的皮肤变化。结果新狼毒素B对小鼠皮肤化脓性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鱼石脂膏组(P<0.01)及对照(P<0.01),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新狼毒素B对皮肤化脓性感染具有明显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0期)
毒素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未将3-ADON、15-ADON纳入标准,本研究旨在为我国粮食中DON及其衍生物限量标准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UPLC-MS/MS串联检测方法,对2017年我国579份小麦籽粒样品和606份玉米样品进行分析;并通过不同浓度(0.2,0.5,1,2,5,10μmol/L)DON、3-ADON、15-ADON作用Caco-2细胞24,48,72 h,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玉米总样本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总含量(DONs)范围为LOQ-6436.11μg/kg,检出率为99.92%,总平均含量为232.82μg/kg;在采集的2017年全国样品中DON检出率高达99.92%、3-ADON检出率为8.95%、15-ADON检出率为39.32%。全国小麦和玉米总样本中DON、15-ADON、DONs超标率分别为3.29%、0.25%、5.06%。暴露24,48,72 h后,DON实验组细胞活性分别由101.90%下降至53.91%、28.49%、13.07%;3-ADON由111.15%下降至60.49%、33.47%、22.33%;15-ADON由97.99%下降至48.86%、33.47%、13.07%。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省份地区小麦、玉米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含量,发现南方地区小麦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含量明显高于北方地区,中部浓度最高。DON、3-ADON、15-ADON的IC_(50)范围分别为0.497~0.596μmol/L、0.770~0.998μmol/L、0.476~0.560μmol/L,且毒性为15-ADON≥DON>3-ADO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素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要强.鼠李糖乳杆菌对3种常见霉菌毒素的脱毒作用及机制研究[J].饲料研究.2019
[2].尹晓瑶,严翩翩,董晶晶,宋婉莹,方敏.小麦和玉米中呕吐毒素及衍生物暴露水平及毒性作用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杜晓红,陈艳娥,吴国泰.蜂毒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19
[4].陈蕾,何义亮.盐度和纳米颗粒物nC_(60)联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氧化应激和微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9
[5].王松岩,李春光,张世英,王磊,马爽.单次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作用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6].周冬仁,徐磊,潘国栋.碱性电解水对大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去除作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7].李金龙,王瑶,马娅君,陈庆菊,卢昌文.色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SD大鼠肠道的防御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9
[8].刘爱梅,吴庆华,潘源虎,陈冬梅,陶燕飞.DNA甲基化在T-2毒素致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中的作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9].郭璞,彭大鹏,刘振利,谢长清,袁宗辉.PGC-1α在T-2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中的作用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10].张书琳,范旭童,何爱玲,刘文文,李鸣.新狼毒素B对化脓性感染治疗作用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