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弥撒论文-王怀茂

圣母弥撒论文-王怀茂

导读:本文包含了圣母弥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圣母堂,新中国成立

圣母弥撒论文文献综述

王怀茂[1](2019)在《西昌教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会理圣母堂复堂举行感恩弥撒》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9日,西昌教区在会理圣母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圣母堂复堂举行了感恩弥撒。四川省天主教"两会",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宜宾、成都、西昌教区各堂点负责人、教友代表8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凉山州委统战部、民宗委,攀枝花市民宗局主管领导,会理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到会祝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天主教》期刊2019年S1期)

王怡雯[2](2019)在《若斯坎弥撒曲《圣母玛利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若斯坎·德普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释义弥撒曲《圣母玛利亚》运用多样化的声部组合、旋律模进和卡农模仿等手法进行变奏,打破了单声部圣咏固定出现于一个单一声部(通常为固定声部)的束缚,使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入多声部织体中。这种作曲方式直接推动了仿作弥撒曲这一新的弥撒曲类型的出现。若斯坎还运用绘词法将其创作的重心由写作极富装饰性的旋律转向关注歌词的音节重音以及词与乐的和谐关系。他巧妙地将旋律、声部和主题动机等音乐要素都作为描绘歌词或者象征特定的情感和人物形象的工具,借以阐释文本内容和作品的宗教内涵。《圣母玛利亚》作为献给圣母的宗教音乐,清晰地表露出作曲家内心深厚的圣母情结以及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这种情感诉求反映了弥撒曲体裁背后蕴含的宗教意义,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9-06-30)

王诗婳[3](2014)在《帕莱斯特里那:《圣母玛利亚弥撒》》一文中研究指出乔瓦尼·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在西方音乐史,特别是在天主教教会音乐的创作领域拥有其他作曲家无法比拟的地位,这从他在音乐界的"艺名"——"教会音乐之父"这一称号中便可看出。当然,这样的美誉不单来源于他那精致美好、被后世誉为创作典范的复调作品,更在于他对于天主教会的绝对虔诚。所以,在帕莱斯特里那作品中,我们听到的不止是"音乐",更有"信仰"。帕莱斯特里那,1525年或1526年(学界没有确切定论)生于一个毗邻罗马、名(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4年09期)

伍维曦[4](2012)在《《圣母弥撒》词曲结构关系与结构对称性及其艺术史视野下的审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中世纪晚期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14世纪法国音乐家马肖的《圣母弥撒》的词曲结构与节奏对称性的分析,运用艺术史学的方法和审美感知的视角,联系作品所产生的宏观文化语境以及同时期视觉艺术的形态特征,对作品在艺术史视野下的美学意义加以解读。(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伍维曦[5](2009)在《《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与中世纪晚期的圣母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晚期法国诗人、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常规复调弥撒套曲。围绕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的创作背景、版本情况、作曲技法和体裁特征,西方音乐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产生。但对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作曲家乃至其时代的精神特质,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至今尚无学者论及。本论文将音乐史和文学史、美术史、文化史等领域相贯通,联系作品所产生的广阔历史背景、时代精神、社会心理以及作曲家晚年的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利用大量旁证加以诠释性解读,从而对这一作品可能具有的情感内涵进行大胆地探索。(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伍维曦[6](2008)在《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世纪晚期法国“新艺术”代表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形态的分析和对相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重要的文本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论证了《圣母弥撒》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在多个层面的体现,同时也对作品的文本要素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音乐史学的框架下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进行了探索。本文由导言、结语和四个部分组成:导言: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文献情况的概述。第一部分:作曲家和作品。介绍了马肖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以及《圣母弥撒》的产生背景、手稿和版本情况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文本分析。在“新艺术”音乐形态的背景中,分析《圣母弥撒》各部分的内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叁个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文本特性加以解读。第叁部分:文化研究。联系《圣母弥撒》所产生的宏观历史背景与马肖的个人经历,研究作品的创作动机、情感内涵、时空环境等文化因素。第四部分:总结与思考。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评价了《圣母弥撒》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同时对其文本要素和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发和解释。余论:指出从本论文所引出的后续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8-05-01)

圣母弥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若斯坎·德普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释义弥撒曲《圣母玛利亚》运用多样化的声部组合、旋律模进和卡农模仿等手法进行变奏,打破了单声部圣咏固定出现于一个单一声部(通常为固定声部)的束缚,使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入多声部织体中。这种作曲方式直接推动了仿作弥撒曲这一新的弥撒曲类型的出现。若斯坎还运用绘词法将其创作的重心由写作极富装饰性的旋律转向关注歌词的音节重音以及词与乐的和谐关系。他巧妙地将旋律、声部和主题动机等音乐要素都作为描绘歌词或者象征特定的情感和人物形象的工具,借以阐释文本内容和作品的宗教内涵。《圣母玛利亚》作为献给圣母的宗教音乐,清晰地表露出作曲家内心深厚的圣母情结以及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这种情感诉求反映了弥撒曲体裁背后蕴含的宗教意义,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圣母弥撒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怀茂.西昌教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会理圣母堂复堂举行感恩弥撒[J].中国天主教.2019

[2].王怡雯.若斯坎弥撒曲《圣母玛利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3].王诗婳.帕莱斯特里那:《圣母玛利亚弥撒》[J].音乐爱好者.2014

[4].伍维曦.《圣母弥撒》词曲结构关系与结构对称性及其艺术史视野下的审美意义[J].艺术学研究.2012

[5].伍维曦.《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与中世纪晚期的圣母崇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6].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D].上海音乐学院.2008

标签:;  ;  

圣母弥撒论文-王怀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