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婚姻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婚姻圈,集市圈,通婚频度,通婚距离
婚姻圈论文文献综述
柴承晶,杜靖[1](2019)在《婚姻圈与集市圈关系之再探讨——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段氏宗族的婚姻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姻圈与集市圈关系问题,素来是海外中国学和本土中国学经验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本文使用严密而详细的统计学方法对青岛崂山区段家埠段氏宗族的婚姻实践进行了研究,试图检验过往诸家的争论。结论是段氏及为其提供新娘的其它地域宗族的婚姻圈和集市圈是吻合的,但无法证明集市圈在先婚姻圈在后的问题。美国学者施坚雅认为市场圈衍生出了婚姻圈。但对段氏宗族的访谈得知,社会资源才是促成婚姻缔结的主要原因。施坚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怀疑是西方人的市场经验塑造了他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态度,而这种方式和态度于他又习焉不察。尽管如此,本文认为婚姻圈和集市圈都是中国人民所赖以生存的重要文化设置,我们必须努力摈除先验的认知图式对研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翼,尹木子[2](2017)在《村庄婚姻圈变迁及影响机制分析——以华北F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华北F村200对夫妻调查数据,运用定序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从人口流动、结婚变量和个人特质叁个方面解读了在城市化背景下村庄婚姻圈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F村男性村民出生年代越晚,结婚年代越近,通婚范围越远;同时,择偶时间、方式、家庭背景和村庄非农化水平成为影响通婚范围的主要因素。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教育程度、是否外出打工等社会性因素并不对通婚范围构成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择偶时间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郝丽娟[3](2016)在《自小而大:土改前后山西地域婚姻圈的嬗变——以《阶级成份登记表》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地域婚姻圈在土改前后呈现出"自小而大"的转变趋势,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动因。首先,旨在推动土地分配平均化的土地改革运动缩小了不同村庄、不同家庭之间的财产距离,为婚姻圈的扩大奠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其次,建国前后相关婚姻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新型婚姻关系的形成以及新型婚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这对婚姻圈的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最后,土改后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加、家族观念的削弱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婚姻圈的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韩静茹[4](2016)在《典型汉族村落的婚姻圈变动及成因分析——以甘肃省何柳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者研究显示:婚姻半径的变化有婚姻圈扩大、缩小以及内卷和外扩并存叁种形式。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一汉族村落五代女性的婚姻状况做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研究,结果显示该村婚姻圈的范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日益开放、当地婚姻成本上升等。(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万伟,张红[5](2016)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圈历史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变迁,陕西省关中农村婚嫁习俗之"姑娘不对外"逐渐演变为现时的"有女不远嫁"。对这一婚嫁习俗变迁进行考察,发现地理、经济、文化等宏观要素在其历史性原因中发挥影响,人际关系、婚姻效益、家庭亲情等微观要素则在其现时性变迁中愈加重要。(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徐冠华,孙国良[6](2015)在《土改前后山西农村“门当户对”的等级婚姻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改前后山西省7个村庄的《阶级成分登记表》档案为研究中心,文章对土改前后农村的等级婚姻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档案研究、数据对比,从农村传统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农村婚嫁的观念在土改前后虽有所变动,但依然恪守了与传统社会相一致的"门当户对"理念,农村的婚姻圈始终体现出鲜明的阶层性。(本文来源于《山西档案》期刊2015年06期)
潘乐乐[7](2015)在《关中地区婚姻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咸阳市张洪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姻圈涉及一个民族的人口素质问题,婚姻圈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60多年来张洪镇的婚姻圈范围总体十分狭小,但婚嫁距离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不管是物理距离、经济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大;(2)婚姻圈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交通方式、认识方式、职业。(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齐嘉楠,杨华[8](2015)在《流动家庭婚姻圈扩展、性别强势与未婚先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情况进行研究,试图分析婚姻圈的扩展以及性别的强势会如何影响未婚先孕的结果。本文有以下一些发现:流动人口核心家庭未婚先孕的比例较高;婚姻圈的扩展增加了未婚先孕的几率;流动人口的性别在年龄、教育和户籍方面的强势并未显着影响未婚先孕的发生;各省间未婚先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多水平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当前的未婚先孕水平存在省际差异,为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5年04期)
余达忠[9](2015)在《近拒远交与远近无交:边缘族群叁撬人婚姻圈的解体与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撬人是生活于黔东南黎平锦屏县交界区域的一个边缘族群、少数族群,在各大族群的边缘取得生存地位。1950年代以前,叁撬人一直实行严格的族群内婚配制度,在族群内以族姓为单位建立起婚姻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导致叁撬人传统婚姻圈的解体,陷入婚姻困境中。叁撬人面临的婚姻困境,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不平等现象。(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宋冬霞[10](2015)在《宋代士人阶层封闭婚姻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士人之家的婚姻通常源自两个异姓家族,甚至姊妹嫁与兄弟,亦即姊妹变妯娌兄弟变连襟的现象在宋代社会比较普遍,从而形成为数众多的相对封闭的联姻圈子,墓志资料中有大量的相关记载。通过探析这一景观的表征,可以窥见它对宋代婚姻领域及社会结构等层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它加剧了突破等级婚瓶颈的难度,也使得社会板结局势更加牢不可破,这些都将给社会的进步、更替带来负面、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5年06期)
婚姻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华北F村200对夫妻调查数据,运用定序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从人口流动、结婚变量和个人特质叁个方面解读了在城市化背景下村庄婚姻圈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F村男性村民出生年代越晚,结婚年代越近,通婚范围越远;同时,择偶时间、方式、家庭背景和村庄非农化水平成为影响通婚范围的主要因素。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教育程度、是否外出打工等社会性因素并不对通婚范围构成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择偶时间发挥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婚姻圈论文参考文献
[1].柴承晶,杜靖.婚姻圈与集市圈关系之再探讨——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段氏宗族的婚姻实践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2019
[2].张翼,尹木子.村庄婚姻圈变迁及影响机制分析——以华北F村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7
[3].郝丽娟.自小而大:土改前后山西地域婚姻圈的嬗变——以《阶级成份登记表》为中心的考察[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韩静茹.典型汉族村落的婚姻圈变动及成因分析——以甘肃省何柳庄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
[5].李万伟,张红.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圈历史变迁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6].徐冠华,孙国良.土改前后山西农村“门当户对”的等级婚姻圈[J].山西档案.2015
[7].潘乐乐.关中地区婚姻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咸阳市张洪镇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5
[8].齐嘉楠,杨华.流动家庭婚姻圈扩展、性别强势与未婚先孕[J].南方人口.2015
[9].余达忠.近拒远交与远近无交:边缘族群叁撬人婚姻圈的解体与困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宋冬霞.宋代士人阶层封闭婚姻圈探析[J].南方论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