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 1999 年 11 月

扫描 1999 年 11 月

一、扫描 1999年11月(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蔡冰[2](2021)在《MLT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及太阳活动效应观测研究》文中认为中间层和低热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是中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日地能量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刻发生着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受到探测技术的限制,目前人们对于MLT区域大气环境的认知仍有所欠缺。充分了解MLT大气环境的变化特性,可有力支撑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国内现有的中频雷达设备可以连续获得60-100km的水平风场,但是对100km以上高度的风场探测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监测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着,研究MLT大气环境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将有利于丰富人们对中层大气和低电离层的认知,对促进大气模型的研究和改进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上述动机,本文利用廊坊站中频雷达设备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中频雷达的原始观测数据,开展了中频雷达流星观测体制研究和流星回波信号处理方案研究,提出了基于Y型天线的到达角估计算法,并在我国中纬度地区首次开展流星观测实验。经数据预处理、PEV检测和CEV检测成功提取出流星回波,得到其高度、方位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流星回波高度集中分布在100km至120km之间,其中可探测到的最高高度为141km;流星回波天顶角大多数在10°-30°范围内,方位偏西南方向。此外,我们提出了获得流星回波完整空间分布的最佳观测方案,即垂直波束和斜波束组合观测,而且实际采样率仅为10Hz时即可成功探测到141km的流星回波,这一方案更适用于目前正在运行的大部分中频雷达设备。(2)基于中频雷达探测到的流星回波信号,反演获得96-115km高度的两小时平均和整晚平均的水平风场,成功将中频雷达水平风场探测高度范围延伸至100km以上。将中频雷达上述测风结果与同站点VHF流星雷达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整晚平均的纬向风和经向风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和风速、风向,有效验证了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此外,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最高可以探测到115km处的大气水平风场,比传统的VHF流星雷达探测高度提高约10km。(3)基于中频雷达2017年9月太阳耀斑事件的部分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耀斑事件期间电子密度的变化规律、X/O波的吸收现象、电子密度与电子产生率的关系、以及等电子密度高度的变化规律等,得到以下结论:1、在本次太阳耀斑期间可以得到较低高度(70km以下)的电子密度,且耀斑强度越高,可探测的电子密度高度越低;2、不同耀斑强度期间电子密度与电子产生率之间是平方关系;3、等电子密度高度在太阳耀斑期间的减小量随耀斑等级增加而增大。这些研究结论,丰富了人们对电离层D层的认知,对于太阳耀斑及其地球效应观测、电波传播应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4)基于中频雷达2009-2020年风场观测数据,分析了廊坊上空80~100km高度范围内大气水平风场对11年太阳周期活动的响应,计算了MLT风场在不同季节、不同高度与F10.7的相关系数和置信度。得到以下现象:1、春季纬向风在80-84km与太阳活动正相关,夏季纬向风在80-82km与太阳活动正相关;2、春季经向风在84-88km与太阳活动正相关,夏季经向风在84-90km与太阳活动正相关;3、80-90km纬向风/经向风周年振荡和半年振荡的振幅与太阳活动以负相关为主。针对这些结论,我们提出了太阳活动通过影响平流层热结构和风场结构、使得上传大气重力波通量发生变化而影响MLT大气风场的机制。

程越茗[3](2021)在《基于空基激光雷达观测和资料同化研究气溶胶的垂直结构》文中提出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大气辐射平衡、水循环及气候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深化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结构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揭示气溶胶的气候环境效应,然而,目前对气溶胶垂直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的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首先利用2015年发射至国际空间站上的云气溶胶传输系统(Cloud-Aerosol Transport System,CATS)观测的气溶胶垂直资料,分析了2015年至2017年间东亚地区以及选取的三个不同典型气溶胶类型区域的气溶胶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不同区域气溶胶的垂直结构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存在显着差异。主要人为气溶胶源区的华北东北地区:全年整层大气主要受沙尘影响,外来烟尘的传输高度明显高于沙尘的传输高度;气溶胶下风向的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消光系数和退偏振比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夏季气溶胶的垂直扩散强于其他季节,消光系数大于0.05km-1的区域能够达到8km以上;沙尘源区的塔里木盆地地区:气溶胶消光系数季节变化显着,夏季有大量大粒径的沙尘被抬升到高于4km的大气中,冬季边界层内的季内变化较弱,边界层高度是控制该地区局地排放的气溶胶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对CATS观测资料分析可知,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存在显着的多时空尺度变化特性。尽管空基激光雷达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气溶胶垂直观测数据,由于观测轨道的限制,观测资料仍然存在时空不连续等缺陷。气溶胶模式是研究气溶胶垂直特征及其时空演变特性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模式中输入量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参数化简化处理,模式模拟的气溶胶的垂直特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气溶胶垂直资料同化可以有效融合模式模拟和垂直观测资料,提升气溶胶垂直分布特性的模拟精度,有助于增强气溶胶垂直特性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影响研究。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基于四维局地集合转换卡尔曼滤波(four-dimensional Local 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4D-LETKF)同化方法和非静力平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ICAM(Non-hydrostatic ICosahedral Atmosphere Model)在线耦合气溶胶模块SPRINTARS(Spectral Radiation Transport Model for Aerosol Species),构建合适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算子,发展了星载激光雷达气溶胶垂直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和格点化方法,建立了拥有垂直观测资料异步同化能力的四维集合气溶胶资料同化系统,研究了水平和垂直局地化半径、集合源排放扰动因子等同化参数对气溶胶资料同化的影响,实现了对2016年11月星载双波长正交偏振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CALIOP)气溶胶观测资料的循环同化。本研究利用同化CALIOP气溶胶消光系数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单一和联合观测同化试验,分析了垂直观测资料同化对模拟的气溶胶垂直结构的改进程度。结果表明:CALIOP资料同化显着减少了未同化试验对生物质燃烧烟尘主导区、人为气溶胶源区、沙尘源区和下风向地区模拟的气溶胶柱信息的低估,有效地将气溶胶垂直观测资料应用于预报模式中并优化了气溶胶垂直结构的模拟结果。同化各层以及整层气溶胶信息都可以对前向模式预报良好的气溶胶廓线进行优化,但是对于预报有误的气溶胶垂直分布,只有同化垂直气溶胶观测资料才能够较好地再现气溶胶垂直结构。对CALIOP和MODIS的气溶胶观测资料进行联合同化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模拟能力,降低模拟的气溶胶垂直结构的不确定性。

陈耀轩[4](2021)在《河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模拟研究 ——以第二松花江卡拉店傍河水源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傍河地下水开采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激发河水补给以增大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同时,通过岸滤作用可有效去除源于河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升地下水水质。但由于河水和地下水存在明显的物理和化学梯度,河水入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随着河水中富营养化及氮污染日趋严重,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也面临着潜在的氮污染风险。目前对于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的水动力、氧化还原和物质通量等条件如何控制和影响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于此,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东北第二松花江卡拉店傍河水源地为典型研究区,应用原位监测、环境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室内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在调查分析江水入渗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和氧化还原分带规律的基础上,识别控制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微生物响应规律。该项研究对于科学解释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中NH4+富集成因、优化设计水源地的开采方案与应对突发河水氮污染事件下水源地水质的应急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基于长序列的水位、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动态观测资料发现,受河床沉积物和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各向异性所制约,江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存在浅层入渗水流路径和深层入渗水流路径两条典型地下水流路径。根据水动力条件,江水入渗水流路径可划分为江水强烈影响带、江水中等影响带与地下水开采影响带。距离江岸200m范围内,沿着江水入渗水流路径形成了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序列,依次为有氧呼吸/反硝化作用带、Mn(IV)还原带、Fe(III)还原带与SO42-还原带。受控于水动力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上述氧化还原分带也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规律。2、通过水化学和氮、碳同位素特征分析发现,除受到江水和区域地下水补给的混合作用影响外,控制江水入渗过程中氮迁移和转化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为吸附作用、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作用与有机氮的矿化作用。首次发现了丰水期江水入渗的近岸1.5~6m范围为DNRA作用的活跃带,DNRA作用是引起近岸江水强烈影响带内地下水中NH4+富集的重要原因。NO3-反硝化作用主要位于近岸10~20m范围内,是近岸江水强烈影响带内地下水中NO3-衰减的最主要原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硝化、反硝化、DNRA与有机氮的矿化的氮功能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上述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具有明显的响应,各氮反应功能菌与江水及地下水水化学呈现出较强的协同演化性。3、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含水介质对NH4+的吸附表现为Langmuir吸附模型,NO3-反硝化作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DNRA作用和有机氮的矿化作用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过程。NO3-反硝化作用的环境适应性强于DNRA作用,在温度和碳负荷高的环境下DNRA作用对NO3-的竞争性更强。江水入渗过程中,微生物活性、水力梯度、有机碳和营养盐含量显着改变各异养型还原作用的作用速率,这些因素一方面可通过改变氧化还原分带性的时空分布,影响了抑制项对NO3-还原的抑制性,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变碳负荷改变反硝化作用与DNRA作用程度。4、典型入渗水流路径上氮的反应性迁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江水入渗过程中丰水期和枯水期内DNRA作用对地下水中NO3-还原作用的贡献率分别可达25%~30%和5%~10%,对近岸江水强烈影响带地下水中NH4+富集的贡献率分别可达40%和15%以上。含水介质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丰水期和枯水期内对NH4+富集的贡献率可达75%和85%。

郭立[5](2021)在《抗战后期应征学生译员的身份塑造与消解(1941-1945)》文中研究指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在中美联合抗战的背景下孕育出一批为支援抗战的来华美军服务的特殊群体—翻译员,因其工作对英语水平的特殊要求,应征者多为专科及以上高校学生。到抗战结束,国民政府面向高校的译员征调前后共经历志愿服役、统一征调和公开招考三个阶段,共征调译员4000人左右,他们在征调历程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角色转化和身份调试。为生产出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译员”身份,国民政府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利用行政权力设定了一套制度化的译员身份标准,并形成了以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牵头,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和教育部共同协助的制度化的征调机制,负责面向各大高校征调译员。各大高校为贯彻政令,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率先示范下,皆采用强制征调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生,强制的同时还通过各类精神动员唤醒学生报国之志,强化学生对译员身份的认知。学校将原本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拔出来后,再通过战地服务团统一组织的译员训练班进行技能和思想上的短期集中训练,最终培养出一批代表国家意志的,既承担联络盟军、抗战救国的政治使命,又负责中美友好文化交流的军事“译员”群体。作为被征调主体的学生们,在初闻征调消息时,对“译员”身份的认知是混合且多元的,多数人因对军队的恐惧和迷茫、英文水平的不自信以及政令的贯彻执行等陷入忧虑之中,担忧该身份已超出“学生”的承担范围。在国家意志的影响和各校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改观,经过心理挣扎后多数都自觉地接受了国家赋予的这一“光荣”身份,并不自觉地产生了试图通过“译员”这一身份摆脱当前各自生活困境的期待。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家征调政策的制度性缺损,逐渐打破了他们对译员角色最初持有的想象与期待。在工作中无法获得中心地位的译员,遭遇了来自军衔的虚无、待遇的不稳定、人事安排的不合理、职责的模糊繁杂、与美军相处的弱势地位等困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自我调试,寻找在角色预期与实践中的平衡状态。随着译员自主性的提高,调试中多数译员仍体现出了其较强的国家忠诚度,选择坚守使命。但战后复员过程中,政府效率迟滞低下,原本公开允诺的优待政策也在逐渐变质,直至破产,使得译员最终对政府的公信力逐渐绝望,黯然退场。译员从身份获取到身份体验,从身份体验到身份调试,再到身份退场的过程背后,不仅反应出了国家意志对个人的影响和个人对译员身份的认同变化,更折射出了特殊时期个人与国家之间从良好互动到逐渐背离的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征调政策的有效性。

张译尹[6](2021)在《米芾《书史》补注汇评》文中提出补注就是以注本中的注释为基础,加以考辩与分析,选用恰当的例证予以补充或驳正。对未注却有必要出注之处补充了新增注释与例证。米芾是北宋着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其理论着作有《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山林集》等。其中《书史》作为一部开後世书画着录之风的典藏之作,内容相当丰富,包罗了从西晋至五代书家的品评、碑帖渊源、流转及鉴藏、书画装裱、临摹与作伪、收藏者情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米芾的所见所闻及收藏和鉴赏的经历与经验。为後世的品鉴者提供了鉴藏依据,影响深远,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对《书史》进行补注汇评,主要针对现有的注释版本进行补注,并相应地加入笔者的观点和看法,以便读者理解及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书史》补注汇评进行论述,具体论述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米芾以及《书史》的研究现状,版本问题、米芾《书史》补注汇评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述。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即对米芾进行简单的概括与评述。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主体,即本文的第二章。是对《书史》进行补注汇评的部分。首先,针对现有的版本对《书史》全文进行校对,找出版本差异,并加以解释说明。校对部分主要以卢靖1《湖北先正遗书》民国十二年(1923)影印本为底本,以明王世贞编《王氏书苑》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清纪昀等纂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宋左圭撰《百川学海》民国十年(1921)影印本、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1959)补印本、黄正雨、王心裁1校《米芾集》(2002)本、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2009)本、赵宏注解《书史》(2013)本、《钦定四库全书·书画史》(2014)影印本加以参校;其次,注释部分主要依据赵宏注解《书史》本为注本,对其包含的所有注释进行考究、选择性地补充或驳正以及个别必要注释的新增;最後汇集相关着作、文章对《书史》的评价,不当之处以按语的形式阐述我们的见解与观点来进行汇评总结,综上几方面汇集成篇。

王光燚[7](2021)在《黄土高原草地根系残体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水土流失是当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植物根系死亡分解后形成的根系通道是土壤水分优先流的主要路径,对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土壤水库”的调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黄土高原根系残体调蓄土壤水分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禾本科牧草(白羊草)和豆科牧草(达乌里胡枝子)为研究对象,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采用CT扫描技术对草地根系通道进行原位观测,结合室内模拟根系残体分解实验,分析草地根系形态特征、化学组成与分解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草地根系分解下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探讨草地根系残体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水分入渗速率的研究,揭示草地根系残体形成根系通道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机制,为明确草地根系残体介导下的土壤水文过程、促进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及草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根系形态变化特征,达乌里胡枝子各土层根系分解速率均高于白羊草。根系分解过程中,在0-60 cm土层中,草地根系各土层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随根系分解速率加快而不断减小,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根系分解时间增加,草地根系分解指数K不断减小,且草地根系分解指数K随土层深度加深而不断减小。达乌里胡枝子各土层根系分解50%干物质所需时间为0.413、0.567、0.570、0.571和0.586年,而白羊草为0.440、0.568、0.576、0.582和0.617年,达乌里胡枝子各土层根系分解95%干物质所需时间为1.785、2.449、2.462、2.470和2.532年,而白羊草为1.902、2.454、2.488、2.515和2.668年,且达乌里胡枝子各土层根系分解指数K高于白羊草,这表明在0-60 cm土层中达乌里胡枝子各土层根系分解速率比白羊草快。(2)证明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0-10 cm土层草地根系全碳、全氮遵循释放模式,草地根系全碳、全氮、碳氮比是影响草地根系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在0-10 cm土层中,草地根系全碳、全氮含量随根系分解时间增加而降低,遵循释放模式。草地根系分解后期,在0-10 cm土层,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根系全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5%和25%,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39%和26%,达乌里胡枝子根系养分损失量高于白羊草。在0-60 cm土层根系分解过程中,草地根系全碳含量与根系分解速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草地根系全氮含量与根系分解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但草地根系碳氮比与根系分解速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草地根系碳氮比越小,根系分解速率越快。(3)明晰了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根系化学组成及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特征,发现在0-10 cm表土层达乌里胡枝子提高土壤养分能力优于白羊草。在0-60 cm土层根系分解进程中,草地根系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不断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根系各土层土壤养分不断降低,草地根系分解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表土层。草地根系分解后期,在0-10 cm表土层,达乌里胡枝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显着高于白羊草(P<0.05),由此可见在表土层,达乌里胡枝子改善土壤质量能力强于白羊草。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草地根系全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草地根系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关系不显着(P>0.05)。当土壤缺乏养分时,草地根系会分解释放出大量碳元素,增加土壤养分供给,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4)揭示了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土壤渗透性影响机制,明确了达乌里胡枝子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渗透性的能力优于白羊草。草地根系分解后期,在0-60 cm土层,草地根系各土层土壤含水量、pH值、团聚体百分量、孔隙数和孔隙度增大,而土壤容重则相反。随土层深度加深,草地根系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团聚体百分量、孔隙数和孔隙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容重则相反。在0-60 cm土层中,草地根系分解增大了土壤饱和导水率,且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在0-6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孔隙数、孔隙度和有机碳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水分入渗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而土壤容重则相反(P?0.05)。在0-60 cm草地根系分解过程中,达乌里胡枝子土壤孔隙数、孔隙度、粒径>0.25 mm团聚体百分量、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水分入渗速率高于白羊草,而土壤容重相反,且达乌里胡枝子土壤水分入渗速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白羊草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与白羊草相比,达乌里胡枝子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水分渗透性的能力更强。

雷泽坤[8](2020)在《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价格指数反映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要想得到准确的价格指数,关键在于确保样本的“同质可比性”,而由于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不应在价格指数中反映,需要在价格指数构建的过程中剔除属于核算中物量变化的范畴。特征价格法可以避免传统匹配法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质量调整法。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促使产品更替速度加快、功能增强、质量大幅提升,也使得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从而流通中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波动日益频繁。因此,经典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发展速度空前,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为完善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应用提供新契机。鉴于此,本文力图在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予以全面、系统地优化。首先,详细梳理由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和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构成的特征价格法理论基础,对经典特征价格法(包括: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直接特征法、特征价格估计法和质量调整系数法)的实现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进行详实而细致地梳理和评析,并指出在新经济背景下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诸多困难与不足(包括:数据来源不足、权重缺失、模型设定不足和链式漂移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经典特征价格法奠定基础。其次,针对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不足,提出一个系统的优化方案。就经典特征价格模型的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提出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并采用完全匹配数据下的RYGEKS价格指数化解链式漂移。将直接特征法与特征价格估计法相结合,有效地应对规格品出现的新特征。从应用层面,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分别编制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平板电脑、优盘和移动硬盘等典型ICT产品基于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和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特征价格指数,定量分析改进前后特征价格指数出现的偏差幅度。通过编制相邻时期匹配数据价格指数,测度并分离传统价格指数由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所导致的偏差。最后,产品质量调整不足仍是造成官方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差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实际GDP的低估,影响了对实际经济增速和生产率的准确判断。本文根据现有数据样本编制ICT设备居民消费特征价格指数,分别根据现有数据样本和跨国转移法估计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进而监测传统ICT设备价格指数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产生的系统性偏差,并基于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我国ICT设备的投入产出构成与传统价格指数的偏离对实际GDP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明显高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改进后模型的精确度和解释力显着增强。(2)测算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发现: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而产生的偏差;月度Laspeyres和Paasche指数容易发生链式漂移,Fisher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链式漂移,而RYGEKS指数可有效地化解链式漂移;传统价格指数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均可导致各类ICT产品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离。(3)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导致我国ICT设备价格指数年均降幅被低估约10至12个百分点,导致我国实际GDP增速被低估约0.34至0.41个百分点。

李全平[9](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指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向路[10](2020)在《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高演化的花岗岩多与锡钨铌钽的成矿密切相关。一个岩体成矿与否,具体形成什么类型的矿床,受控于复杂的岩浆、热液过程,包括部分熔融过程中金属的活化,分离结晶过程中金属的富集,流体熔体分离过程中金属的重置以及水岩反应过程中金属的沉淀。而在不同岩体中主导成矿的因素通常并不一致,这使得成矿过程复杂多变。华南地区以多时代(元古代、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的花岗岩和钨锡铌钽矿床闻名于世,占据了世界上超过50%的W和20%的Sn的储量,同时提供了可观的铌钽资源。但被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光芒所掩盖,前燕山期的成矿作用缺少关注,关于不同时代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研究的比较少,对于多时代、多旋回成矿的控制因素仍然不是特别清楚。江南造山带西缘是华南最古老的锡成矿区。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例如花岗岩铌钽成矿潜力、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过程以及金属和流体的来源等,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或者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矿石矿物(锡石、铌铁矿、钨铌铁矿、黑钨矿)及副矿物(锆石、榍石)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Li-B同位素分析、电气石Li-B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江南造山带西缘含锡钨铌钽花岗岩及相关的锡多金属(钨、铜等)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华南多时代锡钨铌钽成矿作用的控制因素、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金属的分离以及Li-B同位素的分馏等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成岩成矿年龄:锆石、钨铌铁矿、铌铁矿的U-Pb年龄指示江南造山带西缘的新元古代含锡花岗岩的侵位发生在~819–832 Ma之间。取自云英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脉型矿石的锡石、黑钨矿U-Pb年龄指示江南造山带西缘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823–831 Ma之间,表明岩浆侵位和热液成矿近乎同时。来自甲龙锡矿锡石硫化物脉型矿石的榍石U-Pb年龄指示~420Ma的区域变质作用叠加改造了这些花岗岩和锡矿,使得部分矿物(如钨铌铁矿)发生重结晶,Pb丢失。另外,在四堡群地层中发现的碎屑沉积的电气石,可能来自华南更老的(>~850Ma)基底岩石。B同位素证据(δ11B=–13.1至+15.4‰)指示这些电气石有多个物源(老的花岗岩、变泥质岩以及海相的或者与海水发生过广泛物质交换的铁镁质岩石)。但没有证据指示该地区存在多期次成矿作用。2.金属和流体来源:与锡成矿相关的岩浆、热液电气石普遍富集Sn、Zn、Li、F等花岗岩特征元素组合,围岩中的电气石和花岗岩内部的电气石具有近乎一致的δ11B值(~–12至–9‰),进一步指示锡成矿流体是来自花岗岩。来自九毛锡矿三种矿石(云英岩型、分别赋存于四堡群和超基性岩中的锡石硫化物矿石)的锡石和榍石的主、微量元素成分表明Sn、W、Nb、Ta、U、Zn等金属来自于富F、B的元宝山岩浆热液体系,而与超基性岩无关。考虑到以下证据:(a)赋存在超基性岩中矿石的锡石更富集Cr、V等元素;(b)锡石与斜方砷镍矿、红锑镍矿等富Ni的矿物伴生;(c)锡石硫化物矿石中出现富Cr的尼日尼亚石;(4)九毛等锡多金属矿床的Cu矿体主要分布在超基性岩周围。我们认为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中超基性岩可能贡献了Cr、Ni、V、Cu等金属。3.花岗岩成矿潜力及控制因素:新元古代铌铁矿和钨铌铁矿的结晶表明江南造山带西缘的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是高分异花岗岩,熔体高度富集锡、铌等成矿元素,有良好的锡铌钽成矿潜力。在未来的新元古代锡铌钽找矿工作中可能需要关注隐伏的高分异岩体。江南造山带西段成矿的花岗岩相对于东段贫瘠的花岗岩,普遍具有更高含量的挥发分(例如B、H2O)。挥发分的加入促进了更广泛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过程,最终造成新元古代花岗岩在西段形成一系列锡矿而在东段成矿作用不明显。华南地区从元古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叠加,这种大陆边缘的沉积物的循环利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矿元素在花岗岩源区的富集。4.岩浆热液转变过程: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云母、锆石和铌钽矿族矿物发育次生结构,表明在岩浆晚阶段有强烈的流体活动。锡、钨、铌和钽在流体和熔体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流体,成矿元素也会在流体与熔体之间重新分配,例如在元宝山地区分离成富Nb-Ta的熔体、早阶段富W-Nb的流体和晚阶段富Sn的流体。另外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Li同位素体系由多种硅酸盐矿物控制,而B同位素体系主要由副矿物相的电气石控制。这种差异性的控制导致岩浆和热液演化过程中Li和B同位素体系的解耦。来自元宝山地区的岩浆、热液电气石的δ11B变化范围很小(–12.5至–9.3‰),反映的是岩浆源区变质沉积岩的特征。相比之下,岩浆和热液电气石的δ7Li表现出三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分离结晶、岩浆热液转变和水岩反应过程。5.水岩反应及成矿过程:赋存在四堡群片岩和超基性岩中的锡矿石成矿氧逸度在~NNO附近,硅酸盐阶段和硫化物阶段成矿温度分别在~570–350°C和~350–170°C。不同围岩中矿石形成的温度、氧逸度等条件相近,矿石品位(四堡群中矿石Sn品位<1.4%,而超基性岩中矿石Sn品位可达29%)和矿物组合(四堡群中矿石富铁,而超基性岩中矿石富镁)的差异可能是受各自不同的水岩反应过程控制的。电气石的化学成分、Li-B同位素组成也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和成矿流体发生了广泛的物质交换(HREE、Mg、Li、B、Sn)。这个过程可能促进了锡在晚阶段流体中的富集。

二、扫描 1999年11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扫描 1999年11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MLT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及太阳活动效应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纬度MLT大气环境概述
        1.2.1 大气结构和动力学
        1.2.2 D层电子密度结构
        1.2.3 MLT大气探测技术
    1.3 MLT中频雷达探测技术
        1.3.1 部分反射探测技术
        1.3.2 流星余迹探测技术
    1.4 太阳活动对MLT影响的观测研究
        1.4.1 太阳耀斑对D层影响的观测研究
        1.4.2 太阳活动周对MLT风场影响的观测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廊坊中频雷达设备及观测
    2.1 引言
    2.2 廊坊站中频雷达设备
        2.2.1 风场数据
        2.2.2 电子密度数据
    2.3 中频雷达风场测量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中频雷达流星观测原理
        3.2.1 流星现象
        3.2.2 流星观测手段
        3.2.3 雷达方程
    3.3 中频雷达流星观测体制研究
    3.4 数据处理方案
        3.4.1 数据预处理
        3.4.2 PEV检测
        3.4.3 CEV检测
        3.4.4 风场反演
    3.5 流星余迹观测结果
        3.5.1 流星分布
        3.5.2 对比分析
    3.6 流星余迹测风结果
        3.6.1 两小时平均水平风场
        3.6.2 整晚平均水平风场
        3.6.3 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频雷达对太阳耀斑期间D层电子密度监测研究
    4.1 引言
    4.2 基本原理
        4.2.1 D层形成原理
        4.2.2 太阳活动X射线影响D层结构的原理
    4.3 耀斑期间电离层D层效应分析
        4.3.1 个例分析
        4.3.2 不同耀斑强度电子密度与电子产生率的关系
        4.3.3 不同耀斑期间等电子密度减小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频雷达MLT风场对11 年太阳周期活动的观测研究
    5.1 引言
    5.2 数据处理方法
    5.3 太阳活动与水平风场的相关性分析
        5.3.1 纬向风
        5.3.2 经向风
        5.3.3 周年振荡和半年振荡
        5.3.4 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空基激光雷达观测和资料同化研究气溶胶的垂直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气溶胶的研究意义
        1.1.2 气溶胶垂直资料同化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东亚地区气溶胶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1.2.2 资料同化理论和方法
        1.2.3 气溶胶资料同化
        1.2.3.1 基于最优插值方法的气溶胶资料同化
        1.2.3.2 基于变分方法的气溶胶资料同化
        1.2.3.3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的气溶胶资料同化
        1.2.3.4 气溶胶垂直观测资料同化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观测资料介绍
    2.1 国际太空站观测资料介绍
        2.1.1 CATS大气探测星载载荷
        2.1.2 CATS气溶胶产品
    2.2 CALIPSO卫星观测资料介绍
        2.2.1 CALIPSO卫星
        2.2.2 CALIOP气溶胶产品
    2.3 MODIS观测资料介绍
    2.4 AERONET观测资料介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东亚地区气溶胶垂直结构多时空尺度变化的观测特征
    3.1 引言
    3.2 区域选择
    3.3 东亚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变化
    3.4 不同区域气溶胶消光系数和退偏振比的纬度高度剖面
        3.4.1 人为气溶胶的重要源区:华北东北地区
        3.4.2 气溶胶下风向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3.4.3 沙尘源区:塔里木盆地地区
    3.5 不同区域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溶胶垂直观测资料同化系统的构建
    4.1 引言
    4.2 预报模式介绍
        4.2.1 NICAM_SPRINTARS 模式介绍
        4.2.2 NICAM_SPRINTARS模式的参数设置
    4.3 4D-LETKF资料同化方法介绍
        4.3.1 局地集合转换卡尔曼滤波(LETKF)
        4.3.2 四维局地集合转换卡尔曼滤波(4D-LETKF)
    4.4 CALIOP气溶胶观测资料预处理
    4.5 观测算子建立
    4.6 统计指标介绍
    4.7 气溶胶资料同化参数优化
    4.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CALIOP资料同化分析的气溶胶垂直结构
    5.1 引言
    5.2 试验介绍
    5.3 气溶胶分析场的自检验
        5.3.1 利用同化的CALIOP气溶胶消光系数进行自检验
        5.3.2 利用同化的NRL MODIS AOTs进行自检验
    5.4 CALIOP资料同化对分析的气溶胶垂直结构的影响
        5.4.1 CALIOP资料同化对分析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
        5.4.2 CALIOP资料同化对分析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影响
    5.5 CALIOP和MODIS联合同化对分析的气溶胶垂直结构的影响
        5.5.1 CALIOP和MODIS联合同化对分析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
        5.5.2 CALIOP和MODIS联合同化对分析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影响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4)河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模拟研究 ——以第二松花江卡拉店傍河水源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水入渗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1.2.2 地下水环境中氮的迁移转化过程
        1.2.3 河水入渗过程中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1.2.4 河水入渗过程中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2.1 地质条件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4 江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 江水-地下水样品采集与测试
        3.1.1 监测点的布置
        3.1.2 监测项目与监测频率
        3.1.3 样品采集与保存
        3.1.4 样品测试
    3.2 河床沉积物、包气带和含水介质样品采集与测试
        3.2.1 取样点的布置
        3.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2.3 样品测试
第4章 江水入渗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和氧化还原分带规律
    4.1 江水入渗过程中的水动力特征
        4.1.1 江水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4.1.2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江水-地下水交换与补给特征的识别
    4.2 江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环境性状时空分布规律
        4.2.1 江水中环境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
        4.2.2 地下水中环境性状的时空变化特征
    4.3 江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氧化还原敏感组分时空分布规律
        4.3.1 江水中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4.3.2 江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氧化还原敏感组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4.4 江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氧化还原分带规律
        4.4.1 氧化还原分带指标体系
        4.4.2 江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氧化还原分带
        4.4.3 江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氧化还原分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识别与微生物响应
    5.1 基于水化学的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识别
        5.1.1 江水入渗水流路径地下水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5.1.2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5.2 江水入渗中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同位素识别
        5.2.1 江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15)N_(NO3-)和~(18)O_(NO3-)分布特征
        5.2.2 江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13)C_(DIC)分布特征
        5.2.3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识别
    5.3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微生物响应
        5.3.1 氮主要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微生物响应标志
        5.3.2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主要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微生物响应
        5.3.3 江水入渗过程中微生物与地下水水化学的协同演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实验模拟
    6.1 静态实验
        6.1.1 吸附作用
        6.1.2 NO_3~-还原作用
        6.1.3 含水介质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6.2 动态实验
        6.2.1 实验目的与实验过程
        6.2.2 江水入渗过程动态模拟示踪实验结果
        6.2.3 江水入渗过程氮迁移与转化动态实验结果
        6.2.4 江水入渗过程氮迁移与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数值模拟
    7.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7.1.1 模拟范围
        7.1.2 含水层概化
        7.1.3 地下水氮的迁移与转化概念模型
        7.1.4 边界条件的概化
    7.2 江水入渗过程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7.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7.2.2 地下水流模型参数的选取
        7.2.3 地下水流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7.3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反应性迁移转化模拟
        7.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7.3.2 反应性迁移转化模拟参数的选取
        7.3.3 氮反应性迁移转化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7.4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的主要生物地球作用贡献比
        7.4.1 江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抑制项的关系
        7.4.2 反硝化作用与DNRA作用对地下水NO_3~-还原作用的贡献率
        7.4.3 DNRA作用与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对地下水NH_4~+富集的贡献率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抗战后期应征学生译员的身份塑造与消解(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抗战后期译员从军活动的演变
    第一节 志愿征募阶段(1941 年 10 月-1943 年 10 月)
        一、中美合作形势下对译员的需求
        二、战地服务团组织的志愿征募
        三、外事局组织的志愿征募
    第二节 强制征调阶段(1943 年 10 月-1944 年 6 月)
        一、志愿征募译员不敷使用的困境
        二、强制征调政策的出台
        三、征调政策的弊端
    第三节 公开招考阶段(1944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第二章 译员身份的建构:征调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政府对译员身份的认定
        一、志愿征募阶段充任“通译”
        二、强制征调阶段的“翻译官”身份
    第二节 译员的制度化产生机制与折冲
        一、译员的制度化产生机制
        二、译员生产中的矛盾与平衡—以西南联大为核心
    第三节 对译员的身份塑造
        一、学校的译员征调动员
        二、政府相关机构对译员的精神塑造
第三章 译员的角色困境:遭遇与调试
    第一节 学生对译员工作的忧虑与期待
        一、学生对译员工作的忧虑
        二、学生对译员工作的期待
    第二节 译员工作中遭遇制度性困境
        一、军衔设定的模糊
        二、薪津体制的缺失
        三、“国格”与“人格”之争
        四、对译员存在价值的迷茫
    第三节 译员的自我调适
第四章 译员角色的无奈退场:战后译员的复员
    第一节 复学过程中的矛盾
    第二节 复员后翻译官留学考试的破产
        一、留学考选过程中的波折
        二、留学梦彻底破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米芾《书史》补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米芾《书史》补注汇评的重要性
    二、米芾研究现状综述
    三、《书史》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米芾概述
    一、米芾生平
    二、米芾文学
    三、米芾书画
    四、米芾学术着作
第二章 《书史》补注汇评
    一、《书史》注释凡例
    二、《书史》补注汇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黄土高原草地根系残体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根系残体分解过程
        1.2.2 草地根系通道与土壤水分入渗研究方法
        1.2.3 草地根系残体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1.2.4 草地根系通道与土壤水分入渗关系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草地根系残体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草地根系残体分解与土壤根系通道形成的关系
        2.2.3 草地根系残体调控土壤水分能力的机制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域概述
    2.5 研究方法
        2.5.1 实验设计
        2.5.2 室内模拟根系残体分解实验
        2.5.3 根系通道原位观测实验
        2.5.4 土壤水分实验
        2.5.5 样品测定方法
        2.5.6 数据处理
        2.5.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草地根系形态特征对其分解速率影响
    3.1 前言
    3.2 结果分析
        3.2.1 根系形态特征差异
        3.2.2 根系质量损失动态
        3.2.3 根系形态特征与分解速率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根系形态特征与根系分解速率关系
        3.3.2 不同物种根系分解速率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草地根系化学组成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4.1 前言
    4.2 结果分析
        4.2.1 根系分解过程不同根系化学性质差异
        4.2.2 根系化学组成与根系分解速率相关性分析
        4.2.3 根系分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
        4.2.4 根系化学组成与土壤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根系分解变化特征
        4.3.2 根系化学组成对根系分解速率影响
        4.3.3 根系分解过程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4.3.4 根系化学组成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根系分解对土壤水分渗透性能影响
    5.1 前言
    5.2 结果分析
        5.2.1 根系分解下土壤物理特性差异
        5.2.2 根系分解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2.3 根系分解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3 讨论
        5.3.1 根系分解下土壤物理结构变化
        5.3.2 根系分解下饱和导水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5.3.3 根系分解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
        1.4.2 实证研究
        1.4.3 比较分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
        2.1.1 基本思想
        2.1.2 模型构建
        2.1.3 最优决策
        2.1.4 替代效应
        2.1.5 新产品的引入
    2.2 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
        2.2.1 假定条件
        2.2.2 消费者决策
        2.2.3 生产者决策
        2.2.4 市场均衡
    2.3 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
        2.3.1 假定条件
        2.3.2 理论构架
        2.3.3 特征价格模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2.3.4 特征价格理论评述
第3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梳理与评价
    3.1 特征函数的构建
        3.1.1 特征函数的识别
        3.1.2 函数形式的选择
        3.1.3 变量的选择
        3.1.4 残差的解释
    3.2 经典特征价格法介绍与评述
        3.2.1 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
        3.2.2 直接特征法
        3.2.3 特征价格估计法
        3.2.4 质量调整系数法
    3.3 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问题
        3.3.1 数据来源不足
        3.3.2 权重缺失
        3.3.3 模型设定不足
        3.3.4 链式漂移
第4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的改进
    4.1 引入电商平台大数据
        4.1.1 电商平台大数据的相对优势
        4.1.2 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法的优化
    4.2 加权特征价格模型
        4.2.1 权重的经济意义
        4.2.2 权重的选择
        4.2.3 权重对特征价格模型的优化
    4.3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改进
        4.3.1 非参数和半参数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4.3.2 基于截面数据排序的ADL模型
        4.3.3 非参数与半参数模型同ADL模型的比较
        4.3.4 基于ADL模型的特征价格模型优化
    4.4 多边特征价格指数
        4.4.1 GEKS价格指数
        4.4.2 GEKS价格指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3 RYGEKS价格指数
        4.4.4 基于RYGEKS指数的特征价格指数优化
第5章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实证分析
    5.1 改进的特征价格指数构建
        5.1.1 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2 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3 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4 RYGEKS指数构建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数据描述
    5.3 特征变量的量化
        5.3.1 智能手机特征的量化
        5.3.2 计算机类设备特征的量化
        5.3.3 计算机存储设备特征的量化
    5.4 特征变量的选取
        5.4.1 文献总结法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逐步回归分析
        5.4.4 新特征的处理方法
    5.5 测算结果分析
        5.5.1 基本模型检验
        5.5.2 权重影响的差异分析
        5.5.3 模型误设定影响的差异分析
        5.5.4 链式漂移处理效果分析
    5.6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分析
        5.6.1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来源
        5.6.2 传统价格指数偏差的量化分析
第6章 ICT设备特征价格指数与实际经济增速的调整
    6.1 ICT产业的界定
        6.1.1 ICT产业的概念界定
        6.1.2 ICT产业的范围界定
        6.1.3 ICT设备的分类
    6.2 ICT设备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
        6.2.1 ICT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
        6.2.2 数量调整乘数
        6.2.3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与实际GDP增速的调整
    6.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3.1 规格品的选取
        6.3.2 权重的确定
        6.3.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与调整
    6.4 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
        6.4.1 构建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面临的困难
        6.4.2 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6.4.3 跨国转移法
    6.5 实际GDP增长速度的调整
        6.5.1 ICT设备投入产出构成分析
        6.5.2 实际GDP增速调整幅度的估算
        6.5.3 实际GDP增速调整的国际比较
    6.6 关于调整实际GDP增速的几点说明
    6.7 ICT与生产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花岗岩锡钨铌钽成矿的控制因素
        1.1.2 华南的幕式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含锡(钨铌钽)花岗岩
        2.2.1 梵净山花岗岩
        2.2.2 元宝山花岗岩
    2.3 锡多金属矿床
        2.3.1 甲龙铜锡矿
        2.3.2 九毛锡铜矿
        2.3.3 标水岩锡钨矿
第三章 样品采集处理与测试方法描述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3.4 矿物原位U-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3.5 原位电气石B同位素分析(SIMS)
    3.6 全岩和电气石样品Li-B同位素分析(MC-ICP-MS)
    3.7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TIMS)
    3.8 钨铌铁矿U-Pb同位素分析(TIMS)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4.1 引言
    4.2 样品描述
    4.3 分析结果
        4.3.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3.2 LA-ICP-MS锡石U-Pb年龄
        4.3.3 LA-ICP-MS榍石U-Pb年龄
        4.3.4 LA-ICP-MS铌铁矿、钨铌铁矿和黑钨矿U-Pb年龄
        4.3.5 TIMS钨铌铁矿U-Pb年龄
    4.4 讨论
        4.4.1 LA-ICP-MS和TIMS U-Pb年龄的比较
        4.4.3 华南新元古代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
    4.5 小结
第五章 锡矿的金属来源和成矿过程
    5.1 引言
    5.2 分析结果
        5.2.1 围岩和矿石的岩相学特征
        5.2.2 矿物成分
    5.3 讨论
        5.3.1 流体和金属的来源
        5.3.2 锡的热液运移
        5.3.3 锡矿床的形成
    5.4 小结
第六章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6.1 引言
    6.2 分析结果
        6.2.1 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6.2.2 矿物学特征
        6.2.3 全岩Sr-Nd-Pb同位素成分
    6.3 讨论
        6.3.1 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的再分配
        6.3.2 华南幕式的锡钨铌钽成矿作用:物源的控制?
        6.3.3 与其他成矿或贫矿花岗岩的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Li、B同位素对岩浆热液演化及成矿过程的示踪
    7.1 引言
    7.2 电气石的产状
    7.3 分析结果
        7.3.1 全岩主微量元素成分
        7.3.2 电气石主量元素成分
        7.3.3 电气石微量元素成分
        7.3.4 电气石和全岩的Li-B同位素组成(MC-ICP-MS)
        7.3.5 电气石B同位素组成(SIMS)
    7.4 讨论
        7.4.1 岩浆和热液电气石成分对锡成矿过程的记录
        7.4.2 Li和B的源区
        7.4.3 在岩浆分异和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Li的行为
        7.4.4 Li和B同位素体系的解耦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扫描 1999年11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MLT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及太阳活动效应观测研究[D]. 蔡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3]基于空基激光雷达观测和资料同化研究气溶胶的垂直结构[D]. 程越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河水入渗过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模拟研究 ——以第二松花江卡拉店傍河水源地为例[D]. 陈耀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5]抗战后期应征学生译员的身份塑造与消解(1941-1945)[D]. 郭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米芾《书史》补注汇评[D]. 张译尹.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7]黄土高原草地根系残体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D]. 王光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D]. 雷泽坤. 辽宁大学, 2020(07)
  • [9]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10]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D]. 向路. 南京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扫描 1999 年 11 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