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描述性分析

论文的描述性分析

问:什么是描述性分析?
  1. 答:描述性分析是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的第一个步骤,对调查所得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归纳,以找出这些资料的内在规律——集中趋势和分散趋势。主要借助各种数据所表示的统计量,如均数、百分比等,进行单因素分析。
    事实证明,仅靠百分比或平均差是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仅仅对一个样本进行分析也是不够的。这个样本是否能够反映其总体的特征,还需要进行推断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的目的
    1、描述某个有关群体的特征;
    2、估计某个群体中某种行为方式的发生比率;
    3、测量有关产品的知识、偏好与满意度;
    4、确定不同营销变量之间的关系;
    5、进行预测。
  2. 答:统计的描述性分析一般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四分位表、峰度、偏度、频数等等,一般什么数据都可以作描述性分析,没有数据类型限制的
    描述统计分析的指标通常如下:
    1.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
    2.面熟数据的离散趋势:最大最小值,极差,四分位差,方差与标准差.
    3.数据分布的偏度与峰度.
问: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只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吗
  1. 答:如果本科专业是文科性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只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文科专业对毕业论文的数据分析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有调查问卷和调查结果分析就可以可,所以可以只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但理工科专业对数据的分析非常重视,需要详细描述数据的来源,及数据模型分析,不能只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问:描述性统计分析怎么写?
  1. 答:描述统计是将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类、简化或绘制成图表,以此描述和归纳数据的特征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方法。描述统计主要涉及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相关强度,最常用的指标有平均数()、标准差(σx)、相关系数(r)等。
    所谓描述性统计分析,就是在表示数量的中心位置的同时,还能表示数量的变异程度(即离散程度)。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般有二种方法可以进行:
    1、频数分布分析
    2、列联表分析
    综述
    描述性研究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是流行病研究工作的起点。
    以上内容参考:
问:实证论文中描述性统计有什么作用,怎么分析
  1. 答:规范分析法(Normative
    analysis)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皮尔尼克(S.Pilnick)提出的一种方法,作为优化群体行为、形成良好组织风气的工具.是团队建设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规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现象,对事物运行状态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观价值判断,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是实证分析法,实证,就是讲是什么,比较客观,就是我不做任何评价,只给你一个客观道理,客观描述事物现在存在的一个状态.规范,就是做评价,有自己的主观观点,描述事物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问:Spss中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有什么因果关系吗,或者在做论文时三者有什么先后关系
  1. 答:描述性分析一般常用在基本信息题中,描述定量数据的分布情况。
    相关分析通常在回归分析之前进行,用来分析两变量的关系情况,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无关系。确认有了相关分析,再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分析两种变量之间为何种影响关系。
    具体可查看SPSSAU帮助手册以及智能文字分析。
  2. 答:有了相关性再考虑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也就是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两者之间是否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描述性统计,在前面,相关性分析,分析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的,有了相关性再考虑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也就是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两者之间是否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
  3. 答:描述性统计,在前面,相关性分析,分析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的,有了相关性再考虑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也就是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两者之间是否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
  4. 答:,有了相关性再考虑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也就是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两者之间是否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
论文的描述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