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诗歌论文-蒋林芳

文革诗歌论文-蒋林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革”,诗歌,大众

文革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蒋林芳[1](2016)在《浅谈文革诗歌的叁种类型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时期的诗歌按照思想感情倾向可分为叁类:一是表现革命理想;二是表现困惑、怀疑思想;叁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叁类诗歌随着"文革"的深入依次成为诗歌的主流。从原因上来讲,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脱不了关系的;而从影响上来讲,文革诗歌的变化发展也对后来出现的文学现象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张鸿声[2](2013)在《空间的意义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北京”——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旧北京的文学,当代文学中"新北京"的空间叙述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来对旧京传统性标志性建筑空间的书写,被新的城市景观描述所代替。其间所体现的,是新旧城市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一很显然,文学中的空间叙述,和作者对于叙事对象的认知和想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创作,老舍的北京叙述和沈从文、郁达夫等人就有着极大的差异——老舍的"北京"极少涉及天坛、北海、陶然亭、钓鱼台等这些皇权与文人化的空间,他指向的总是与胡同、四合院等传统社区相关的场景。这是因为,(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3年04期)

张鸿声[3](2010)在《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至当代以来的文学中,北京的城市形象基本上可分为叁种。其一是对典型中国传统古都形态的体现。其二是作为传统城市形态在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中所赋予的"家园"意义。这两者基本上不属于近代以来的现代性城市叙述,也不构成新文学的主流。其叁是所谓"新北京",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新中国首都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中心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性。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前两种城市形象遭到极大削弱,唯有后者一枝独秀。(本文来源于《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5-15)

张鸿声[4](2009)在《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近代至当代以来的文学中,北京的城市形象基本上可分为叁种。其一是对典型中国传统古都形态的体现,其二是作为传统城市形态在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中所赋予的"家园"意义。这两者基本上不属于近代以来的现代性城市叙述,也不构成新文学的主流。其叁是所谓"新北京",即(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09年05期)

高群[5](2006)在《文革诗歌修辞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诗歌是以毛泽东革命文学观念为指导思想,在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之下产生的独特文学。最基本的修辞品格是运动修辞,修辞主体由个体转为集体,呈现出“诗人非诗人、人人皆诗人”的现象,诗歌的个性体验大体消失,诗坛由此分化为公开和地下两类。 公开文本提供给读者的基本上是社会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理念,多是政治性的热情宣泄。其中优秀的“文人政治抒情诗”,在体现那个时代语言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同时,也尽力展示了诗歌该有的韵味与美感。这和“工农兵政治抒情诗”直白式修辞特征有所区别。文本营造了“红”的修辞幻象群,选择了“红太阳”这个最典型的修辞单位作为毛主席和党的光辉象征。 地下诗歌传承了古典诗歌艺术形式,借鉴国外诗歌创作技法,并产生了郭路生诗歌修辞幻象:“游子”。诗人们在努力保持自己精神个性的同时,保持了诗的灵性,人们在拯救诗歌的同时也在拯救自己。 四五诗歌修辞品格具有文革诗歌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双重特征,具有中间状态的复杂性,张扬了政治,也具有一定审美意味。 “文人政治抒情诗”、地下诗歌、四五诗歌中优秀的篇章证明了文革有诗歌。 本文对文革诗歌修辞的研究,展示了文革时期现代汉语诗歌语体特定的风貌,这将有助于现代汉语诗歌史、汉语修辞史、现代汉语史的研究。 本文研究方法强调从语言学向文艺学延伸,从话语分析向文本分析延伸,从文内语境向文外语境延伸。(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6-08-26)

雷业洪[6](1995)在《“文革”诗歌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年"文革"历史中,经验教训的矿藏极为丰富。诗歌是一种群众性较强的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明镜。从诗歌角度回顾"文革"景况,从中开采出一些于今天有益的东西,是"文革"后应做的工作。"文革"诗歌,是以往诗歌传统在一个特定时代的畸变,给以全景式观照,可分为公开发表的与非公开发表的两个层面。前一层面,"文革"前期罕见,后期有"小靳庄民歌"(本文来源于《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4期)

李新宇[7](1993)在《“文革”诗歌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66年爆发并持续十年之久的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它在古今中外文明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它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难以理解的特殊状态,形成了特定的“文革文化”。它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但它的影响不可低估,至少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中仍然可以发现其斑斑点点,因而研究这些课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1993年03期)

文革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对于旧北京的文学,当代文学中"新北京"的空间叙述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来对旧京传统性标志性建筑空间的书写,被新的城市景观描述所代替。其间所体现的,是新旧城市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一很显然,文学中的空间叙述,和作者对于叙事对象的认知和想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创作,老舍的北京叙述和沈从文、郁达夫等人就有着极大的差异——老舍的"北京"极少涉及天坛、北海、陶然亭、钓鱼台等这些皇权与文人化的空间,他指向的总是与胡同、四合院等传统社区相关的场景。这是因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蒋林芳.浅谈文革诗歌的叁种类型及其成因[J].艺术科技.2016

[2].张鸿声.空间的意义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北京”——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J].文艺争鸣.2013

[3].张鸿声.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C].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4].张鸿声.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J].扬子江评论.2009

[5].高群.文革诗歌修辞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

[6].雷业洪.“文革”诗歌新探[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7].李新宇.“文革”诗歌略论[J].齐鲁学刊.1993

标签:;  ;  ;  

文革诗歌论文-蒋林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