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型戏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童,叙事原型,戏仿,创新
原型戏仿论文文献综述
储阿敏[1](2017)在《论苏童小说戏仿叙事原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小说以变见长,"变,,体现在包罗万象的写作对象与变幻飘逸的创作风格上。原型作为辨识苏童小说的显着标志,承担起对其风格进行统一定性的责任,并在固定的语言符号使用习惯中不断拆解原型内涵、意义,以期赋予原型新的理解与阐释。苏童在文本中试图调和原型旧与新的对立,寻求新旧之间的平衡点,使因循守旧的原型焕发新生机。但苏童式原型并不是为了一味迎合20世纪80年代西方原型批评理论东渐热潮的出现而产生,他借助戏仿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摒弃原型被简单套用之弊病的基础上,实现对小说风格的创新、丰富与超越。带有抒情性质的原型经常出现在小说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故事的叙述使原型具有可变化的物质载体,并在故事情节的层层编织中被逐渐剥离与整合,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演变轨迹,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作家的成长经历与阅读经验是其创作的基础来源,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其他作家运用原型进行创作的心态不同,苏童对原型创作抱有一以贯之的态度,这些原型存在明显的类型特征,又兼具个性化的内涵指向,形成了具有规模性、独创性的原型创作现象。原型的个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它是区别苏童与其他作家创作倾向、创作风格的标志,多角度多维度的戏仿为当代文学借助原型创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从苏童小说叙事角度出发,深入小说文本,试图对叙事原型的存在与创新进行阐释,探索原型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衡量原型对苏童小说及文学史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从引言、正文、结语叁部分对苏童小说戏仿叙事原型的现象及意义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苏童的创作经历及其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对叙事原型出现在苏童小说中的缘由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追溯,首先从内在的想象思维方式和外在的戏仿表现形式,对叙事原型进行历史演变进程的客观性研究,其次结合外在的市场环境和内在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等,对其进行现实可能性的探求。第二章结合具体文本对苏童小说中出现的叙事原型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分析,分别以人物、空间、时间为戏仿文本的中心,着重探讨苏童在技术层面对叙事原型的发展与创新,从而说明苏童有意通过戏仿叙事原型的创作方法,在小说中建构独一无二的艺术世界,以此彰显苏童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第叁章从具有通用文学性质的母题展开,对弑父母题、放逐母题等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母题,以及漂泊母题、虚无母题等带有中国文化痕迹的母题,进行全方位的挖掘与论述,目的在于表明苏童小说最为显着的审美倾向和创作目的。第四章依据前文对叙事原型存在于文本的缘由、表现、意义的研究,论述叙事原型的戏仿对自我与作品的超越。结语部分主要对苏童戏仿叙事原型进行总结,对苏童的文学地位与文学价值作出评判。(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余天敏[2](2016)在《从《法力》看门罗对童话原型的戏仿与颠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原型批判视角切入,论述门罗着名短篇小说《法力》对童话原型的戏仿与颠覆。泰莎是小说中显性的"灰姑娘",不仅没有得到"王子"的救赎,反而被"王子"送入疯人院。南希是小说中隐性的"灰姑娘",虽然得到了婚姻,但是并不幸福。门罗通过一显一隐两个姑娘的经历,对传统灰姑娘模式进行了戏仿和颠覆,嘲讽了正统男权社会的审美及伦理标准,解构了婚姻救赎女性的童话。(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27期)
郝璐[3](2016)在《浅析《马戏团之夜》中对神话原型的戏仿——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神话原型的戏仿是安吉拉·卡特的小说《马戏团之夜》的一大鲜明特点,也是卡特本人的创作风格之一。在小说中,卡特对西方传统神话原型和荣格的原型理论戏仿,颠覆了传统的男性视角的写作思路,以女性主义为出发点,将女性形象从男权主义的审美模式中解放出了,提出了构建更为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03期)
臧玉洁[4](2011)在《《无名的裘德》对圣经原型的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名的裘德》发表于1895年,是哈代最为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从人物、主题和意象叁个角度深入研究《无名的裘德》对圣经原型的戏仿,具体分析哈代如何通过对圣经原型的反讽式运用大胆揭露宗教和社会的弊病。(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1年11期)
殷喆[5](2011)在《新伊甸园的性爱复归——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圣经原型的魔怪式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魔怪象征与神谕象征相反,表征与人类欲望彻底相反的世界。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借用大量的宗教意象并对其进行魔怪式戏仿,展示出一个痛苦和迷惘的世界,以此表达对现世的绝望。他坚信性爱才是实现救赎的唯一途径,才能使游荡在现代荒原上的人们找寻到新的伊甸园。(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21期)
王来东[6](2010)在《《天瓢》的原型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西方被广泛地应用到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原型"不仅在文学的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一种经验,一种叙事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小说《天瓢》,作者曹文轩借对"大洪水原型"的戏仿、对"伊甸园原型"的戏仿、对"生殖崇拜原型"的戏仿,在一个虚构的文学时空里,唱出一首独特的生命颂歌。(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期刊2010年01期)
李维屏,程汇涓[7](2009)在《论《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神话原型批评的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吉拉·卡特是当代英国文坛备受关注的一位女作家。她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的经典力作《新夏娃受难记》是对当时风行一时的神话原型批评的一种戏仿。本文从情节、母题和人物叁个角度探讨了小说对荣格神话原型批评的颠覆与掩埋,阐述了卡特对"双性同体"和"两性共存"的冷静反思。(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王来东[8](2009)在《论现代小说对原型的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西方被广泛地应用到宗教、神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原型”、“上帝形象”等,在西方的宗教及神学领域被当成人类物质世界的精神本源。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今天的文学作品,“原型”不仅在文学的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一种经验,一种叙事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天瓢》,是曹文轩的第一部成人小说,被称为中国文学走到今天重新回归文学母体并赋予它现代品格的标志性作品。小说借对“大洪水原型”的戏仿、对“伊甸园原型”的戏仿、对“生殖崇拜原型”的戏仿,在一个虚构的文学时空里,唱出一首独特的生命颂歌,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现代小说对原型戏仿的一个典型个案。论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既有原型理论的梳理,原型思想的产生与精神分析学、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指向是对人类深层心灵结构及心灵动力的探索。论文从精神分析理论、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神话人类学、文学批评和文学色彩六个方面分析了原型概念。从个体婴儿、童年期各种创伤性记忆与情结的形成,到集体无意识、人类种族原始记忆的遗传、凝结、积淀,再到各类民族风俗、巫术仪式,原型理论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也不再局限于基于本能的罪感与阴暗,引入了文明的、美感的想象,引入了历史的更广阔的视野。原型作为一个概念包括以下层次,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本源层次,或者说“原型”之“原”,指向生命的本源、本能,是对心灵生命结构的探索;其次,原型之“型”,显示的是生命动力机制的永恒性、重复性、仪式化。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原型叙事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叙述主体来说要立足于自身的历史境遇,具有自身历史境遇的独特性、现实性,原型叙述并不排斥现实性;其次,原型叙事之称得上是“原型”叙述,应以对现代生命存在的想象性回溯为主要特征,必须具有生命自然维度、本能维度之诗性摹写的内涵,这是一个在既有文学创造中相对被忽略的一个领域;第叁,原型叙事还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不是停留在对人类心灵幽暗的私窥,而是为现代人类的心灵健康开拓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美感空间。第二部分,从叁个方面,即生命轮回结构、童年生命原型结构、生命历史的生长结构,具体结合文本的“大洪水原型”的戏仿、“伊甸园原型”的戏仿、“生殖崇拜原型”的戏仿,分析了《天瓢》原型叙事的审美价值、理论价值。原型戏仿作为《天瓢》创作的审美特质,基本特点是在“古典形态”中对一些永恒问题的眺望和思索。永恒问题就是自然、生命、人类童年的纯净与理想、千年不息的生命激情,与人类远古生命暗河的联系;古典形态,指文本在对自然、生命、童年、生命激情的纯净歌咏中构成的古典的美的氛围,美对人类心灵的滋润是古典形态的本质。第叁部分,论述了曹文轩的创作理念与《天瓢》原型叙事的审美价值。《天瓢》的原型叙事在族类与个体、自然与人类、童年与成人、戏仿与现实之间构筑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审美空间,以自然、童年、生命、激情为讴歌的底蕴,超越庸俗现实主义的羁绊,超越世俗的社会伦理视野,实现“恶”向“美”的转化,不是对于“恶”的屈服、妥协,而是以对生命的敬畏、宽容,拓展人们的心灵空间;以对生命的敬畏、宽容,鞭笞使生命原野日渐贫乏的“仇恨”,以古典美的咏歌承载现代心灵对生命形而上永恒问题的思索。原型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把文本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作品的浅薄化,赋予作品以厚重而丰富的内涵。但同时,简单化地“复制”原型,又有可能导致作品陷入千篇一律的模式,生硬呆板,因而削弱作品的审美力量。曹文轩在创作《天瓢》时,能立基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把原型“化入”到个人化的生存思考与当下时代精神的考辩之中,再由此进入人类、宇宙的思考,有效地避免了现代小说运用原型的弊端。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3)
程汇娟[9](2008)在《《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原型批评的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二战后英国文坛备受关注的一位女作家。她在70年代发表的力作《新夏娃受难记》曾引起广泛争议。评论界对它的反应经历了一个由低谷走向高潮的过程。引人注目的是神话原型在这部作品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尽管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层面探讨过这部小说中的“炼金术”意象,并结合荣格理论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但他们的研究仍局限于对神话母题的机械性发掘,而对卡特“去神话”的自觉艺术追求则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从情节、母题和人物叁个角度深入探讨《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神话原型批评的戏仿。论文引言部分着重追述小说发表以来,批评家对其神话原型要素的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和可能性,并阐述了论文的基本观点和框架结构。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要点,并简要说明卡特在戏仿荣格原型批评的同时,对一些与该理论一脉相承的宗教思想、精神分析和极端女权主义的颠覆。论文主体分为叁章。第一章是“情节的戏仿”,探讨了小说情节对荣格学派提出的“个体化历程”理论的戏仿。卡特虽在小说情节上摹仿个体化历程的重要阶段,却以“反高潮”的叙事策略颠覆了荣格为个体成长制定的蓝图。小说情节层面上的“戏仿”质疑了荣格对个体心灵发展的过度结构化和原型化的判断。第二章是“母题的戏仿”,探讨了小说中嵌入的宗教、神话母题。荣格学说视母题为一种原型,并认为它是叙事作品最好的表达方式。然而卡特保留了这些母题的形态,却改变了其内核,创造出一个个具有象征性和颠覆性的意象。《新夏娃受难记》在母题层面的“戏仿”是对荣格原型批评中类型化特征的强烈抨击。第叁章是“人物的戏仿”,探讨了这部小说中的叁个女性形象。她们表面上具有原型人物的特点,但其本质却随着小说的发展不断游移,是对荣格学说中“永恒女性原型”的戏仿,也是一次反本质主义的创作实践。小说在人物塑造层面的“戏仿”剖析了原型批评对性别身份,尤其是女性性别身份的奴役。论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原型批评的戏仿。小说借助“戏仿”这一表现手法反拨了该理论中的本质主义、性别歧视和父权主义思想,并表达了卡特对“双性同体”和“两性共存”的冷静反思。与此同时,“戏仿”也将正面的批评转化为一种巧妙的戏谑和讽刺,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戏仿”是卡特在这部小说中表达思想和艺术观点的重要媒介。(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2-01)
陈露[10](2008)在《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其背景是深蕴的,因为它织进了《圣经》中的"基督受难"的原型底色,从基督受难过程中的叁个原型相——肉体、神性、受难入手来透视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是如何在圣经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幕幕旨在揭示与拷问现代人性的悲剧。伍尔夫并不相信拯救和再生。因此,文本是对圣经结构的反讽式运用,这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原型戏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原型批判视角切入,论述门罗着名短篇小说《法力》对童话原型的戏仿与颠覆。泰莎是小说中显性的"灰姑娘",不仅没有得到"王子"的救赎,反而被"王子"送入疯人院。南希是小说中隐性的"灰姑娘",虽然得到了婚姻,但是并不幸福。门罗通过一显一隐两个姑娘的经历,对传统灰姑娘模式进行了戏仿和颠覆,嘲讽了正统男权社会的审美及伦理标准,解构了婚姻救赎女性的童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型戏仿论文参考文献
[1].储阿敏.论苏童小说戏仿叙事原型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余天敏.从《法力》看门罗对童话原型的戏仿与颠覆[J].语文建设.2016
[3].郝璐.浅析《马戏团之夜》中对神话原型的戏仿——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J].新西部(理论版).2016
[4].臧玉洁.《无名的裘德》对圣经原型的戏仿[J].大舞台.2011
[5].殷喆.新伊甸园的性爱复归——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圣经原型的魔怪式戏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王来东.《天瓢》的原型戏仿[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
[7].李维屏,程汇涓.论《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神话原型批评的戏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8].王来东.论现代小说对原型的戏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9].程汇娟.《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原型批评的戏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10].陈露.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