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赛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足,负荷监控指标,主观评价,比赛表现
比赛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伯,于允[1](2019)在《女足项目部分运动负荷指标与比赛表现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足球是技能主导型项目,体能是为技战术体系服务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跑动以及各种运动行为是否对其比赛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各种跑动数据与具体的运动表现间是否存在着线性关系。对此类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较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自我评价与第叁方(教练组)评价的方式,对运动员的具体比赛表现进行了量化。并与具体的比赛监控的指标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2.1比赛表现主观评价指标的选取采用自我评价与第叁方(教练组)评价的方式,对运动员的具体比赛表现进行了量化。为了使评价更加的接近真实感受,我们在比赛结束的2小时内完成问卷调查。问题相对简单,运动员及教练员可以在30s内完成问卷调查,不会影响赛后物理治疗、营养补充等恢复安排。问题均为5分制,5为最高分,代表情况最佳。1为最低分,代表最差。2.2比赛运动负荷数据的采集本研究利用MT-sports系统对参赛运动员(包括10名首发运动员,及叁名替补上场的运动员),进行了内外负荷数据的采集(GPS信号采样率10HZ,定位精度≤2m;叁轴加速度计采样频率100HZ,测量范围±16G;叁轴陀螺仪角速度量程±2000度/秒;叁轴磁罗盘频率100HZ;光电式心率传感器采样频率1HZ)。比赛前对比赛场地进行GPS定位,将MT采集模块佩戴在运动员上臂部,比赛全程同步采集内外负荷信息,同时在信息收集终端记录比赛事件(如比赛开始、比赛结束、半场休息时间、换人、得失球等)。经过二次计算可获得如下信息,总跑动距离、不同速度下完成的时间和距离、高速跑动的次数、最大及平均速度和间歇等外部负荷数据。以及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心率冲量等基于心率计算的内部负荷指标。内外负荷指标在时间轴上始终同步。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研究3相同。2.3比赛数据的筛选在得到裁判组及比赛对手的许可下,我们全年共对5场国内女足正式比赛进行了数据采集工作,并对北京女足运动员及教练员(教练组5名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比赛级别均为国内顶级比赛,且场次较为关键。比赛对手涵盖国内女足一二叁梯队,基本代表了国内女足的整体水平。评价是以每名运动员为参照对象,不按具体位置分型。每场比赛对各位置的采集人数如下表。比赛中对所有上场队员(包括替补上场队员)均进行了内外负荷的数据采集。并在比赛当日进行主观及第叁方问卷调查。为避免运动员出场时间对跑动距离等数据的影响,跑动距离、冲刺距离、冲刺次数、高强度跑动距离、高强度跑次数、身体负荷、心率负荷等可以随时间的累加而变化的数据均换算成了相对数值(除以出场时间)。2.4统计方法利用IBMspss22软件对5场北京女足国内正式比赛,自我评价与第叁方评价数据进行了Cronbachα系数信度检验。对自我评价指标、第三方评价指标分别与比赛负荷指标间进行了Pearson相关系数统计。通常情况下通过以下R值取值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强度:相关系数0.8-1.0极强相关;0.6-0.8强相关;0.4-0.6中等程度相关;0.2-0.4弱相关;0.0-0.2极弱相关或无相关。研究结果:3.1自我评价与第叁方评价指标间Cronbachα系数检验结果运动员比赛表现自我评价与教练组第三方评价结果可以认为是同一问题不同人的重复解答。α值为0.680。样本回答结果可信,说明运动员的自我评价,与教练组的整体评价基本一致。大家对比赛表现的认知上存在一致性。该项主观评价指标可以作为比赛表现的参考依据。3.2自我评价与第叁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统计结果 P值小于0.05,R值为0.628。运动员比赛表现自我评价与教练组第叁方评价结果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说明运动员的自我评价,与教练组的整体评价基本一致。大家对比赛表现的认知上存在一致性。主观评价指标可以作为比赛表现的参考依据。3.3第叁方评价指标与比赛负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叁方评价指标,也就是教练组对运动员比赛当天的运动表现(综合表现,包括技战术及体能)的评分均值。可以看到,第叁方评价指标与相对高强度跑动次数(单位时间内的高强度跑动次数)、平均速度指标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8和0.499。说明运动员积极、快速的跑动,对比赛中的运动表现及运动员所对应的位置职责存在积极作用。3.4自我评价指标与比赛负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指标中,运动员比赛表现的自我评分与比赛负荷间的相关性,与教练员的评价情况惊人的一致。均与相对高强度跑动次数、平均速度指标呈中等程度的正向相关。另外,自我评分也与相对跑动距离与相对身体负荷指标呈中等程度的正向相关。说明除了快速跑动指标外,跑动的总距离与变向等专项动作的总量也与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正向相关。研究结论:4.1主观评价方案信度运动员自评结果与第叁方(教练组评价均值)评价结果高度相关且结果一致。证明在运动表现的评价上,技战术方案制定方与执行方的标准相一致,评价结果也与已知的研究认知相符。该主观评价方案可以作为运动员比赛中运动表现依据。4.2比赛负荷监控指标与比赛表现间的相关性结论女足项目中,相对高强度跑动次数、平均速度两项比赛负荷监控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员比赛中运动表现情况。(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林丽雅,张莉,丛德全[2](2019)在《基于九轴传感器及GPS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微动作捕捉设备的发展,使集体球类项目的实时运动监控得到实现,本研究通过对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跑动能力进行监控,包括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跑动距离、各分级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冲刺次数、冲刺距离、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跳跃次数、变向次数等指标,经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建立运动员特征性体能模型,为教练员把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负荷和体能分配特点,布局比赛阵容、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提高比赛体能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6名广东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平均年龄:23. 87土1.76y,平均体重57.5土5.04,平均训练年限:10土2.67,运动等级:健将以上。在6场全国冠军杯比赛中,运动员通过佩戴MT-SPORTS运动训练监测系统,测试在场上的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速度、冲刺以及高强度下的变向、跳跃次数等。全场跑动速度按5级速度区间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低速跑[1.7,3.3)、中速跑[3.3,4.4)、快速跑[4.4,5.0)、高速跑[5.0,5.6)、冲刺跑[5.6,+∞);通过设备里的九轴传感器探测起跳的加速度、落地时相反的加速度、起跳和落地的时间差,以测得起跳次数。所有测试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在六场比赛中,后卫的平均速度1.29土0.21米/秒,显着高于前锋1.00土0.42米/秒(P<0.05);最大速度在叁个位置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的跑动距离5040.29土556.16米,明显高于前锋的3953.50土1481.77米(P<0.01);走动距离3368.29土254.02米,显着高于前锋2075.35土644.51米和前卫土2507.05土879.61米(P<0.001);叁个位置的慢跑距离和低速距离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的中速距离245.71土133.80米低于前锋387.90土193.54米(P<0.01);高速次数4.58土3.26次显着低于前锋8.63土4.26次(P<0.01);高速距离41.83土31.44米显着低于前锋79.92土41.96米和前卫69.81土46.72米(P<0.01,P<0.05);冲刺次数0.63土1.01次和冲刺距离5.44土9.73米均显着低于前锋的1.60土1.57次和16.69土16.40米(P<0.05,P<0.05);跳跃次数13.25土7.84次显着高于前锋5.28土3.74次和前卫6.17土4.36次(P<0.001);变向次数29.33土12.27次显着高于前卫6.17土4.36次(P<0.05)。2、同一位置在每一场比赛中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在六场比赛中有两场比赛,后卫比赛中的平均心率显着低于其它四场比赛(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前锋和前卫所有的测试指标在6场比赛中无显着性差异。3、6场比赛中运动员最高心率为186.32土11.48次/分,平均心率为140.51土15.08次/分,六场比赛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与文献所报道的"不同位置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场上的跑动没有明显的位置差别"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跳跃次数及高速冲刺的次数存在明显的位置特点,尤其是在后卫与前锋前卫之间。后卫的平均速度、跑动总距离、走动距离、跳跃次数均显着高于前锋前卫,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前卫;但是中速距离、高速次数、冲刺次数、冲刺距离均显着低于前锋,高速距离显着低于前锋前卫;而前锋前卫之间,除了走动距离前锋低于前卫,所有其他指标在两个位置间没有显着差异。提示在体能训练中,前锋和前卫的计划可以基本一致,两个位置的体能特点是瞬时启动、急停和急转等灵敏能力,训练的侧重点是磷酸原系统供能及短距离重复冲刺能力;而后卫需要更多的持续跑动能力和瞬时加速,进行近身抢断,训练的侧重点是有氧能力、下肢的爆发力。2、同一位置在前后六场比赛中,除了心率,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 05),说明对手强弱的改变未显着影响队员的体能的发挥,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比赛中虽然对手水平有所不同,但运动员的比赛体能特征没有显着性差异,在部署比赛阵容和赛后营养的促恢复措施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3、在女子曲棍球高水平比赛中,备战奥运会的国家队运动员比赛最高心率为180土11次/分,平均心率为157土7次/分,本研究中六场全国性比赛,运动员的最高心率达到国家队水平,平均心率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一方面提示省级运动员比赛时的最大强度水平基本达到国家队队员水平,平均强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提示省级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中高强度的跑动能力是提高比赛体能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宇[3](2019)在《不同因素对足球小场地比赛负荷特征影响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现代足球运动训练趋于个体化和专项化,为模拟演练教练员往往会把足球小场地比赛作为主要训练内容之一。相比于标准比赛规则,足球小场地比赛的比赛人数设置和场地大小等设置发生变化。足球小场地比赛可提供真实的比赛对抗场景,球员在小场地比赛中决策机会增加,从而有更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负荷作为训练中的核心因素,不适宜的负荷施加会使得训练发生偏移。足球作为集体性运动项目之一,其负荷构成因素复杂。足球小场地比赛的负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比赛场地大小、比赛人数、比赛间歇和比赛规则四个因素,对足球小场地比赛的负荷特征进行探究。研究通过运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分析足球小场地比赛的内部负荷特征和外部负荷特征。研究方法:2018年3月份开始实施本研究计划,本研究对天津体育学院14名足球专项学生进行了实验数据采集,实验测量中借助了GPSPORS运动训练监控系统,实验内容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足球小场地比赛,其中将比赛人数、比赛场地大小、比赛间歇、比赛规则作为变量。采集的外部负荷数据包含了球员的平均跑动距离、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高代谢负荷跑动距离、平均速度、最大速度以及球员的冲击负荷,内部负荷数据包含了球员的平均心率、最大心率、不同心率区间的时间比重以及球员绝对能量消耗和平均代谢率。通过数量统计法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四种因素是否会对足球小场地比赛的负荷产生影响。研究结果:1)关于比赛场地大小要素,足球小场地比赛的外部负荷方面,L型小场地比赛中球员平均跑动距离高于S型小场地和M型小场地,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速度区间,叁种场地大小小场地比赛球员的跑动特征同样存在差异;球员在S型小场地比赛中的高强度冲击次数高于M型小场地和L型小场地,存在显着性差异。小场地比赛的内部负荷方面,S型小场地、M型小场地和L型小场地比赛中球员的平均心率、绝对能量消耗和平均代谢率无显着型差异。2)关于比赛人数要素,小场地比赛的外部负荷方面,A型小场地比赛中球员平均跑动距离高于B型小场地和C型小场地,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速度区间,叁种比赛人数小场地比赛球员的跑动特征同样存在差异;球员在C型小场地比赛中的高强度冲击次数高于A型小场地和B型小场地,存在显着性差异。小场地比赛的内部负荷方面,A型小场地、B型小场地和C型小场地比赛中球员的平均心率、绝对能量消耗和平均代谢率无显着型差异。3)关于比赛间歇要素,当取消小场地比赛间歇时间后,球员内部负荷强度(平均心率)明显增加,外部负荷量(跑动距离)降低,与含有比赛间歇小场地比赛存在显着性差异。球员失去间歇恢复,使得球员主观疲劳程度不断累积。4)关于比赛规则要素,当比赛规则发生变化后,小场地比赛负荷特征发生变化。限制触球次数(二次触球)使球员的外部负荷量(跑动距离)明显减少,而内部负荷强度(心率值)并未出现显着性变化。改变制胜因素(以控球时间为制胜因素),球员的外部负荷量(跑动距离)明显增加,而内部负荷强度(心率值)也同时增加。当采用不等人数小场地比赛形式时,少数球员组的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负荷量都高于多数球员组。研究结论:1.足球小场地比赛的负荷特征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其中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比赛场地大小和比赛人数。另外,比赛间歇要素和比赛规则要素的变化也会对比赛负荷产生影响。2.比赛场地大小和比赛人数要素对足球小场地比赛负荷产生影响是基于对球员相对占有面积(比赛场地面积/比赛人数)S值大小的改变。S值与球员平均跑动距离、叁个区间(低速、中速和高速)跑动距离、高代谢负荷跑动距离呈正相关。不同人数和不同比赛场地大小的小场地比赛球员的心率区间主要集中在>80%HRmax区间。3.比赛间歇因素会对足球小场地比赛负荷特征产生影响,取消比赛间歇会使球员被动施加连续负荷,球员的主观疲劳程度不断累积造成内部负荷强度增加。比赛规则因素会使球员的跑动特征发生变化,而内部负荷强度并未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策,王伟[4](2019)在《Firstbeat训练负荷监控数据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Firstbeat是一套来自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所和芬兰Jyvaskyla大学研发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技术,他基于人类生理学的先进技术,创建了一个关键性的生理功能数字模型。不同负荷的运动训练会影响心率变异性(HRV),使用HRV作为一个窗口来描绘潜在的运动生理学特征,监控运动过程负荷的变化,给运动场地的训练监控带来了近乎实验室的准确性。本文运用Firstbeat对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施加负荷进行监控,通过分析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进而检验训练负荷,反思训练过程,为科学化训练提供保障。研究方法:以First beat训练负荷监控数据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程度为研究对象。以河北省速度滑冰队参加2018年河北省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甲组比赛运动员(4男2女)为监控对象。运动员等级均为一级。运动训练及监控地点为大庆市奥林匹克速滑馆,赛前训练期为4周,比赛期为3天。本研究运用评估法对芬兰·First beat最佳训练节奏调控大数据分析系统模块二进行运动训练负荷监控的评估。评估指标有训练效果(TE)、训练刺激量(TRIMP)、负荷量度、心率。运用统计分析法对First beat训练强度实时监控系统的训练数据与此次赛会6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结果:在动态反馈运动员训练强度、训练效果与训练目标上,Firstbeat最佳训练节奏调控大数据信息系统模块二——训练强度实时监控实现了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监控,教练员在指导训练同时清晰了解每个运动员当天的强度是否练到位,准确把握运动员的能力变化趋势,全面监控各项机能指标。训练效果TE值即Training Effect,反应相同训练负荷对于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真实训练效果,不同TE值对应不同训练目标。训练刺激量(TRIMP)是量化训练负荷的一种方法,将训练负荷通过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Firstbeat不再是在训练中使用平均心率,而是使用训练心率强度公式来不断的计算TRIMP值,确保了体能竞速类项目训练中得到更精确的训练负荷评估。通过6名运动员赛前四周训练监控数据的统计,赛前训练的四周平均训练刺激量成波浪型趋势,总训练强度逐渐增加,赛前第二周全队平均训练刺激量为192,女子平均训练刺激量为194,男子平均训练刺激量为190,周训练呈现小-中-大趋势,监控系统提供的训练刺激量与教练员安排的训练量度相一致。通过假设对男甲1000米四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平均训练刺激量、平均训练效果存在相关关系,由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此次比赛成绩与训练刺激量、训练效果呈负相关,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变量相关程度越高,存在的关系越密切。这说明运动成绩与训练刺激量及训练效果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竞速类项目来说,成绩随着训练刺激量与训练效果的增加而提升,说明训练负荷的刺激是有效的,Firstbeat监控数据能够反映训练负荷特征。而训练刺激量与训练效果呈现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说明Firstbeat监控数据中训练刺激量与训练效果的一致性,不同的训练负荷刺激能够呈现不同的训练效果,反应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不同。叁者之间双侧检验P>0.05不具显着性差异,说明四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不同与训练过程中负荷刺激量的多少、训练效果数值,具有一致关联性。通过对女甲两名运动员5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的运动成绩与训练刺激量、训练效果呈负相关,P<0.05,差异显着,说明训练刺激量与训练效果对两个人的成绩都有了一定的作用,但训练效果与运动成绩存在差异性,从个人成绩对比可以证实,此次比赛成绩不是两名运动员在4个项目上的最好成绩,教练员应从比赛恢复、竞赛环境外在条件、运动员心理等方面提高关注程度。研究结论:First beat训练强度实时监控系统的训练效果与训练刺激量的数值与比赛成绩具有相关性,应用于体能竞速类项目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较高,为实现科学化训练提供了新工具。(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二伟,李春雷[5](2019)在《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集体球类项目研究的深入,对于体能负荷特征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运动员体能负荷特征分为内部负荷和外部负荷,本次研究内部负荷指运动员的心率特征,外部负荷指运动员的跑动特征,包括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总跑动距离,每节的跑动距离,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冲刺距离等。通过分析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高水平比赛中的跑动距离、速度区间和最大距离等指标以及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在世界联赛上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负荷特征,从而为训练负荷的安排提供参考依据,保障训练的科学化。研究方法:以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参加亚洲杯的10名主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Catapult Sprint运动监测系统和Firstbeat心率监测系统,对10名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参加2017年亚洲杯和世界联赛进行的比赛中体能负荷的相关数据收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在比赛中使用Catapult运动表现监控设备,主要用来分析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外部负荷特征,通过分析6场比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亚洲杯比赛中,全队平均运动量为766.0,后卫平均运动量为757.1,前卫平均运动量为765.1,前锋平均运动量为775.8。无论是全场还是四个节次,后卫、前卫和前锋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前锋、前卫第四节的运动量明显小于第一节。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跑动与对抗相结合的项目,也可以说是跑动负荷和身体负荷相结合的项目,比赛中的对抗必然会导致体能的消耗,所以在平时技战术训练或者体能训练中,应该考虑总运动量的设计,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值,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的有氧能力。2、运动强度方面,叁个位置同一节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第四节运动强度低于第一节,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卫各节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前锋第四节运动强度虽然明显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全队均值,第四节明显低于其他叁节,P<0.01(第叁节与第一节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总的跑动距离为前锋最高,平均为7678米(5941-9280米),其次是前卫,平均为7519米(6543-8639米),后卫最低,平均为7081米(5385-8810米)。3、分析总的跑动距离可知,前锋最高,平均为7678米(5941-9280米),其次是前卫,平均跑动距离为7519米(6543-8639米),后卫是最低的,平均跑动距离为7081米(5385-8810米),运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后卫与前卫、前锋,前卫与前锋之间,在全场跑动距离、第一、第二、第叁节跑动距离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四节跑动距离方面,后卫少于前卫和前锋,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全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第四节跑动距离明显低于第一节,P<0.01。后卫第四节明显少于第一节,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卫各节次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前锋第四节跑动距离明显少于第一节,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于曲棍球比赛来说每一节比赛都非常重要,领先未必一直领先,落后未必一直落后,往往在第四节能够追回比分或者拉开更大的差距。不同位置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所有运动员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的跑动距离和每一节比赛的表现都与比赛结果息息相关,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提示教练团队,在位置编排上以及不同位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更加具有正对性的进行训练设计,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基础,发展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提高无氧阈值。4、亚洲杯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心率、最小心率和最大心率分别为149.6±20.9次(76.6±10.9%HRmax),97.3±30.0次(60.6±5.4%HRmax),185.9±10.8次(94.7±6.0%HRmax)。全场比赛的平均心率为189.2±7.1次。对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率分别进行统计,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后卫的平均心率最高,达到193±4.3次;其次是前锋,190±5.0次;前卫平均心率较低,183±9.7次。5、在世界联赛比赛中,冲刺跑为速度≥4m/s时,全队平均冲刺次数为127次,前卫最多,为145次,后卫最少为97次。最大速度前叁名的运动员全部为前锋位置,后7名运动员全部为后卫位置。6、在与澳大利亚比赛数据的分析中,分析全速跑(>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4.4%,前卫为6.8%,前锋为6.3%;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3%,前卫为9.3%,前锋为7.7%。分析快速跑(3-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28.6%,前卫为35.3%,前锋为35.5%;澳大利亚国家队后卫为26.2%,前卫为31.7%,前锋为31.5%。我队后卫走或慢跑(0-3米/秒)的比例最大,为67.4%,前卫为57.9%,前锋为57.6%;对比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7.6%,前卫为59.1%,前锋为60.9%。研究结论:1、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量大,需要运动员具有高强度的跑动能力,身体对抗能力。2、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的变向和加速次数多,需要员具备良好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率负荷较大,尤其在身体对抗相持阶段。3、在与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体能方面还是存在差距,在冲刺跑距离上差距较为明显。需要提高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冲刺次数能力。研究建议:1、建议增加训练监控运动员的数量,监控高水平运动比赛,以更加深入研究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负荷。2、建议将集训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符合比赛时所需的体能水平或者超过比赛所需的体能水平。3、建议在研究中增加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研究,以更好的研究运动员比赛时的体能负荷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恒亮,刘鸿优[6](2019)在《大学生五体球比赛运动负荷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五体球是一项集足球和篮球玩法于一体的新型球类运动,因其较高的场地利用率和观赏性而具备广阔的推广前景,目前广东省已成功举办过4届大学生五体球联赛。本研究通过先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对广东省大学生五体球联赛中的运动员负荷进行监测,获取其在比赛时间内的跑动和心率数据,量化评估大学生五体球比赛运动负荷,并探讨运动员在不同比赛阶段中运动负荷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五体球这项新兴运动的科学训练和有效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方法:以第叁届广东省大学生五体球联赛广州分赛区与全省决赛阶段比赛的51名参赛运动员为对象,在征得赛事主办方和参赛球队同意后,采取PolarTeam2心率传感器(芬兰)和Catapult Optimeye S5 GPS定位设备(澳大利亚)采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率(内部负荷)指标和跑动(外部负荷)相关指标数据,累积测得79人次的比赛数据。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到SAS软件(Studio 3.6版本)中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创建的泊松模型估算大学生五体球运动员在市赛和省赛中的各项心率与跑动指标的均值差异,采用数据级数推断法(Magnitude-based Inference)的非临床推断方法对模型结果进行统计学推断,均值差异被转换成标准化效应值(ES值)。研究结果:1)大学生五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平均心率为164.5±13.4次/min,约占最大心率的82.5±6.9%。外部负荷方面,五体球运动员在比赛时间内平均每分钟跑动67.6±14m,其中低强度跑动(速度<12km/h)距离约占93.1%,中等强度跑动距离占4.8%,高强度跑动(速度≥15km/h)距离仅占2.1%,最大跑动速度为18.4±3.8km/h;五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每分钟要完成0.5次身体冲撞和7.2次变向,其中高强度变向0.4次,仅占5.6%,低强度变向占比为77.8%;五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平均每分钟完成跳跃0.6次,加速1.2次,减速1.6次,加/减速比例达到1:1.33,这反映了五体球运动员在转换区中要先通过减速制动进行手脚转换,进而再加速启动完成有效进攻的专项技术特点。2)在五体球省赛和市赛阶段中,能够反映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运动表现效率值分别为0.85和0.77,省赛阶段的平均心率占最大心率百分比、跑动总距离、加速度负荷、中低强度加速和减速次数、中高强度变向次数、身体冲撞次数和爆发性活动次数皆清晰的高于市赛,而最大跑动速度和冲刺跑距离占比则清晰的低于市赛(ES介于0.95-1.12,可能性介于75-95%),另外在省赛和市赛中,冲刺跑以下各速度段跑动距离占比的变化皆不清晰。研究结果表明,速度素质指标在不同级别的五体球比赛中并未体现出显着性差异,区分五体球比赛水平的运动负荷指标主要是加速、急停和变向等灵敏素质指标。研究结论:4.1结论 1)大学生五体球比赛的总体比赛负荷低于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内部负荷方面,大学生五体球运动员的平均心率与篮球运动员接近,但低于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外部负荷方面,跑动总距离和最大跑动速度偏低,且有可能因为受到五体球特有的场地和规则影响,运动员的步行距离占比较大,减速次数偏多,比赛节奏偏慢。2)五体球比赛的变向、跳跃和身体冲撞动作次数较少,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多是以变速过人和手脚转换运球等技巧性动作来摆脱防守,能有效降低因身体碰撞而发生的运动损伤,表明五体球运动是一项重技巧、轻对抗的球类项目。3)省赛阶段五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优于市赛运动员,其中大部分灵敏素质相关变量也显示为清晰的高于市赛运动员,而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相关变量的在不同级别的五体球赛中则未显示出清晰的差异,说明区分五体球比赛水平的运动负荷指标更多的是加速、急停和变向等灵敏素质指标,而不是单纯的速度素质或耐力素质指标。4.2建议本研究数据结果可以为五体球运动的科学训练和规则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五体球运动从业者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五体球比赛负荷特征,以此为依据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有针对性地加强膝关节力量锻炼,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减少运动损伤。另外,五体球运动比较注重参与者的技巧性和灵活性,整体运动负荷较低,比赛中较少出现激烈的身体碰撞,适合在以健身、益智和娱乐为运动目的的人群中大力推广。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采用了平均心率和平均心率占比两项指标来评估运动员的内部运动负荷,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加入相关生化指标、心理学指标和主观感觉指标等多项指标对五体球比赛负荷进行更科学、更全面的监控与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崔一雄,赵月,刘昊扬,沈燕飞,张广泽[7](2019)在《基于智能追踪技术对高校网球专业球员比赛运动负荷监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当前,微电机系统(MEMS)和全球卫星定位(GNSS)技术的最新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训练与比赛领域中,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的诞生和广泛应用。而利用好这些新技术,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不仅可以在训练和比赛场上掌握单凭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客观信息。这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运动员的活动特征、运动负荷、探索项目规律、评估运动表现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条件。在国内外,针对网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监控、负荷量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高水平球员。因此,本研究利用智能化穿戴技术,对高校网球专业男子球员的比赛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水平球员在比赛中的生理反应、跑动特征和运动负荷。为网球训练中的负荷监控和训练方案优化提供科学化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16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网球专业学生。其中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组8名(年龄19.3±0.89岁,身高184.0±6.0 cm,体重75.5±8.9 kg,BMI指数22.3±1.8kg/m2,参与网球训练7.1±1.4年,国际网球联合会网球等级ITN(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2-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组8名(年龄20.9±0.83岁,身高182.1±4.4 cm,体重73.1±6.0 kg,BMI指数22±1.2 kg/m2,参与网球训练3年,ITN:4-5)。实验在户外硬地球场进行,气温20oC±2.3oC,湿度33%±19%。两个组内部分别进行四场比赛。赛制为叁盘两胜制,如果比赛盘分为1-1,那么第叁盘双方进入"抢十"阶段,由最先赢得10分并至少净胜对手2分的一方获胜。参与研究的球员均佩戴了Playertek(Catapult Sports,Australia)运动员追踪设备和无线心率监控设备(HRM-BLE-400,G.Pulse International Co.,Ltd,China)。追踪设备包含了传输频率分别为10 Hz和100 Hz的GPS传感器和九轴惯性加速度传感器,并拥有良好的测量精度与信效度。研究使用了4个时间相关指标:比赛时长(min)、总比分时长(s)、有效比赛时间占比(%)、单次比分用时(s);5个心率相关指标:最大心率(bpm)、最大心率0-60%时间占比(%)、最大心率60-75%时间占比(%)、最大心率75-85%时间占比(%)、最大心率85-100%时间占比(%);11个体能相关指标:总跑动距离(m)、每分钟跑动距离、冲刺距离、最大速度(m/s)、运动员负荷(player load,a.u.)、负荷比率(work ratio,a.u.)、小位移(0-0.5 m/s)距离、慢跑(0.5-2 m/s)距离、低强度跑(2-3.8 m/s)距离、高强度跑(3.8-5 m/s)距离、高速跑(>5 m/s)距离;12个加、减速相关指标:低强度(0-2 m/s)加、减速距离、中强度(2-3 m/s)加、减速距离、高强度(>3 m/s)加、减速距离、低强度加、减速次数、中强度加、减速次数、高强度加、减速次数。其中,运动员负荷是计算出惯性传感器测得球员在垂直、水平和前后方向上的加速度数据的合力向量值。负荷比率为球员完成速度大于1.5 m/s(普通人进行正常行走的速度)活动的时间与整场比赛用时之间的比值。冲刺距离指速度在3.8m/s以上的跑动距离。原始数据经过整理后导入SPSS25.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以两组球员的网球水平作为自变量,以运动员在比赛第一盘、第二盘和全场比赛中的测量指标为因变量,进行两组间的均值差异性检验。P<0.05被定义为具有显着性差异,检验效应量(ES)以标准化均值差异量(Cohen’s d)来表示,其阈值为:0.2微小无意义差异,0.6小差异,1.2中等差异,2.0大差异,4.0非常大差异。研究结果:竞体专业球员与体教专业球员在比赛用时、比分累计时长、有效比赛时间占比、单次比分用时、最大心率指标上,均未体现出显着性差异。在比赛第二盘和全场比赛中,竞体球员在最大心率0-60%时间占比(%)上显着高于体教球员(第二盘:P=0.045,ES=1.22;全场比赛:P=0.033,ES=1.18)。在全场总跑动距离、冲刺距离、每分钟跑动距离、运动员负荷和负荷比率5项体能指标上的表现,竞体球员显着低于体教球员(P:0.0003-0.047,ES:1.09-2.35)。在第一盘和第二盘比赛中,竞体球员在低强度跑距离上显着低于体教球员(第一盘P=0.0001,ES=2.68;第二盘比赛P=0.018,ES=1.45)。同时,从全场比赛表现上看,竞体球员在低强度跑距离和高强度跑距离上显着低于体教球员(低强度跑距离P=0.0001,ES=2.59;高强度跑距离P=0.04,ES=1.14)。除了第一盘和第二盘中,两组球员在低强度减速距离、低强度加速距离、低强度减速次数和中强度加速次数4个指标上没有显着性表现差异之外,竞体球员在比赛第一盘、第二盘和全场比赛中,不同速度区间下的加、减速距离和次数指标上的表现都显着性低于体教球员(P:0.0001-0.049,ES:1.45-2.35)。研究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网球水平对球员在比赛过程中生理和体能负荷的影响。在比赛时长和有效比赛时间相近的情况下,网球运动水平更高的运动员在生理、体能负荷量和强度上,明显少于网球运动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这也从侧面说明有经验的运动员拥有更合理的网球技术动作和节奏,来完成比赛中的击球和移动。而经验较少的运动员会进行过多加速、减速,导致了更大的比赛负荷。因此,基于上述发现,教练员应在大学生网球运动员教学和训练环节中,增加以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与脚步移动技术为主的体能训练环节。今后的研究应继续将智能追踪技术应用于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负荷监控中,为更具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供有效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黄凡[8](2019)在《浅谈跆拳道训练与比赛负荷的科学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跆拳道运动是一种格斗类项群,负荷量小,而负荷强度大,包括磨合运动员在技战术上的细节,针对比赛的节奏、动作的轨迹、步法移动等干净利落、时机等把控等;而在准备期的跆拳道训练中,则以运动素质训练为主,提高跆拳道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等,逐步改善技术动作,负荷量大,而负荷强度较小。(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庄晓东,毛宁[9](2019)在《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不同类型比赛中,运动负荷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棍球是亚洲传统优势项目。自1975年起,我国便大力推广曲棍球运动,但相较女队,中国曲棍球男队的成绩始终与预期有所差距。本研究运用跑动距离,冲刺跑和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叁种数据为研究参数,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比赛;所产生的不同运动负荷。为往后中国男曲备战准备提供量化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9期)
孙朋,孙涛[10](2019)在《女子7人制橄榄球比赛运动负荷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我国女子7人制橄榄球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方法:采用EKF血乳酸仪和日立7100生化分析仪分别对安徽省12名优秀女子7人制橄榄球运动员比赛后血乳酸、赛后次日晨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每场次比赛运动员平均血乳酸浓度上半场为10.28±2.42mmol/L,下半场为12.46±3.81mmol/L,与乳酸阈值4mmol/L相比,升高幅度明显,且后锋运动员显着高于前锋;赛后次日晨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浓度为531.4±198.7U,血尿素浓度为6.69±1.5mmol/L,和基础值相比,肌酸激酶浓度升高4倍以上,血尿素浓度增加50%以上;女子7人制橄榄球比赛中机体代谢是在有氧无氧混合供能前提下,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结论:7人制女子橄榄球运动员赛后的血乳酸浓度高于15人制运动员,且不同位置运动员血乳酸浓度有明显差异;运用血乳酸、肌酸激酶和尿素浓度增幅可以准确评定女子7人制橄榄球运动负荷大小。(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比赛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微动作捕捉设备的发展,使集体球类项目的实时运动监控得到实现,本研究通过对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跑动能力进行监控,包括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跑动距离、各分级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冲刺次数、冲刺距离、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跳跃次数、变向次数等指标,经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建立运动员特征性体能模型,为教练员把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负荷和体能分配特点,布局比赛阵容、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提高比赛体能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6名广东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平均年龄:23. 87土1.76y,平均体重57.5土5.04,平均训练年限:10土2.67,运动等级:健将以上。在6场全国冠军杯比赛中,运动员通过佩戴MT-SPORTS运动训练监测系统,测试在场上的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速度、冲刺以及高强度下的变向、跳跃次数等。全场跑动速度按5级速度区间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低速跑[1.7,3.3)、中速跑[3.3,4.4)、快速跑[4.4,5.0)、高速跑[5.0,5.6)、冲刺跑[5.6,+∞);通过设备里的九轴传感器探测起跳的加速度、落地时相反的加速度、起跳和落地的时间差,以测得起跳次数。所有测试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在六场比赛中,后卫的平均速度1.29土0.21米/秒,显着高于前锋1.00土0.42米/秒(P<0.05);最大速度在叁个位置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的跑动距离5040.29土556.16米,明显高于前锋的3953.50土1481.77米(P<0.01);走动距离3368.29土254.02米,显着高于前锋2075.35土644.51米和前卫土2507.05土879.61米(P<0.001);叁个位置的慢跑距离和低速距离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的中速距离245.71土133.80米低于前锋387.90土193.54米(P<0.01);高速次数4.58土3.26次显着低于前锋8.63土4.26次(P<0.01);高速距离41.83土31.44米显着低于前锋79.92土41.96米和前卫69.81土46.72米(P<0.01,P<0.05);冲刺次数0.63土1.01次和冲刺距离5.44土9.73米均显着低于前锋的1.60土1.57次和16.69土16.40米(P<0.05,P<0.05);跳跃次数13.25土7.84次显着高于前锋5.28土3.74次和前卫6.17土4.36次(P<0.001);变向次数29.33土12.27次显着高于前卫6.17土4.36次(P<0.05)。2、同一位置在每一场比赛中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在六场比赛中有两场比赛,后卫比赛中的平均心率显着低于其它四场比赛(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前锋和前卫所有的测试指标在6场比赛中无显着性差异。3、6场比赛中运动员最高心率为186.32土11.48次/分,平均心率为140.51土15.08次/分,六场比赛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与文献所报道的"不同位置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场上的跑动没有明显的位置差别"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跳跃次数及高速冲刺的次数存在明显的位置特点,尤其是在后卫与前锋前卫之间。后卫的平均速度、跑动总距离、走动距离、跳跃次数均显着高于前锋前卫,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前卫;但是中速距离、高速次数、冲刺次数、冲刺距离均显着低于前锋,高速距离显着低于前锋前卫;而前锋前卫之间,除了走动距离前锋低于前卫,所有其他指标在两个位置间没有显着差异。提示在体能训练中,前锋和前卫的计划可以基本一致,两个位置的体能特点是瞬时启动、急停和急转等灵敏能力,训练的侧重点是磷酸原系统供能及短距离重复冲刺能力;而后卫需要更多的持续跑动能力和瞬时加速,进行近身抢断,训练的侧重点是有氧能力、下肢的爆发力。2、同一位置在前后六场比赛中,除了心率,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 05),说明对手强弱的改变未显着影响队员的体能的发挥,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比赛中虽然对手水平有所不同,但运动员的比赛体能特征没有显着性差异,在部署比赛阵容和赛后营养的促恢复措施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3、在女子曲棍球高水平比赛中,备战奥运会的国家队运动员比赛最高心率为180土11次/分,平均心率为157土7次/分,本研究中六场全国性比赛,运动员的最高心率达到国家队水平,平均心率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一方面提示省级运动员比赛时的最大强度水平基本达到国家队队员水平,平均强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提示省级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中高强度的跑动能力是提高比赛体能的关键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赛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文伯,于允.女足项目部分运动负荷指标与比赛表现的相关性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林丽雅,张莉,丛德全.基于九轴传感器及GPS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杨宇.不同因素对足球小场地比赛负荷特征影响分析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马策,王伟.Firstbeat训练负荷监控数据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杨二伟,李春雷.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张恒亮,刘鸿优.大学生五体球比赛运动负荷量化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崔一雄,赵月,刘昊扬,沈燕飞,张广泽.基于智能追踪技术对高校网球专业球员比赛运动负荷监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黄凡.浅谈跆拳道训练与比赛负荷的科学调控[J].体育风尚.2019
[9].庄晓东,毛宁.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不同类型比赛中,运动负荷量化研究[J].体育风尚.2019
[10].孙朋,孙涛.女子7人制橄榄球比赛运动负荷特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