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成健
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R331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46-01
形成蛋白尿的原因比较多,这里只讨论肾小球性蛋白尿,西医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以及遗传性。原发性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等;继发性见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以及痛风肾等。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肾小球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破坏,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而形成蛋白尿。临床多伴见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中医学没有蛋白尿称谓,大多属于急肾风、慢肾风、水肿、淋证、虚劳等范畴。蛋白尿的多少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肾脏疾病的预后关系密切,控制蛋白尿成为治疗肾脏疾患、保护肾功能的关键环节。笔者在基础治疗同时,运用中医理论,从虚湿风瘀着手,体现中医辨证精神,往往获得满意疗效。就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思路归纳如下,供同道斧正。
1脾肾虚损是形成蛋白尿之根本
蛋白质属于中医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肾脏收藏,正常小便不会出现蛋白尿。肾为水脏,主持水液的转输、排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肾的这种功能出现损伤,就会形成水气病之类,正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脾属土,为后天之本,其散精功能使人体精气正常输布而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同时脾与肾的关系密切,主要是后天和先天之间相互滋生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须得到后天脾胃所化精微的不断补充和濡养;而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需借助于肾中元气的激发和推动。正如《类经》所说:“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圣济总录》也说:“肾,水也,脾土制之,水乃下行。”精气的封藏除了五脏本身的“藏精气而不泄”的功能外,主要依赖脾气的固摄和肾气的封藏。脾肾如有虚损,则升降失常,一则清阳不升,精微不能归藏而下泄,出现蛋白尿;一则水液泛滥而为水肿。因此脾肾亏损是引起精气下泄,出现蛋白尿的根本原因。由于肾脏疾病多与水湿停滞有关,在选用补脾肾药物切忌滋腻阻碍水液代谢,应选择健脾渗湿,补肾利湿药物。
2湿邪郁遏是形成蛋白尿的关键
中医把湿邪分成外湿与内湿。湿为有形之阴邪,其性重浊,具有易感性、趋下性和隐匿性,常常侵犯中下二焦,缠绵难愈,易与寒热结合,形成寒湿或湿热。寒湿侵犯下焦而形成水肿。湿与热合,相互胶结,湿在热中,热伏湿内,湿浊与邪热相互裹结,难分难解,病势缠绵,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正如吴菊通在《温病条辨》所云:“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湿邪侵犯中焦则出现脾胃湿困,升降失调,不能升清降浊。浊邪上僭清阳出现眩晕等症,清气下泄则出现蛋白尿、血尿。湿邪下注膀胱,膀胱功能失常,失气化和藏津液之职,失于温煦,阴寒内生,寒凝血瘀,或化热损伤脉络,而形成水肿,出现蛋白尿和血尿。正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谓:“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医方考》说:“下焦之病,责于湿热。”刘完素也认为“湿气先伤人阳气,阳气伤不能通调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滥必为水实”。可见湿邪既是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形成蛋白尿的重要致病因素。湿邪贯穿于肾脏病的始与终,在选用中药上要祛湿不伤正,慎用苦寒之品,即使必须要用也得中病即止,否者败伤脾胃而变生它病。湿邪长久不祛,往往形成湿浊,二者都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浊邪停滞瘀积,导致机体停垢纳污,难于祛除,最终形成浊毒,从而加重人体的损伤,出现氮质血症,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因此在祛湿的同时防止浊毒出现,须选用一些排浊之品。
3风邪是形成蛋白尿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有发病快,传变快的特点。风性开泄,易导致肾脏开合失常,封藏失职,则精微外泄,而形成肾风。包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风邪易与寒、湿、热夹杂致病,也是肾病病情缠绵难愈或者进一步加重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祛风药多具有轻扬剔透之性,有缓解免疫反应的作用。对一些长期蛋白尿难于消失的肾病患者,使用一些祛风药物,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许多中医临床医家喜欢使用荆芥、防风、羌活、僵虫、蝉蜕等。现代研究发现祛风类中药具有活血通络,能改善微循环,改善变态反应之功效。
4瘀血内阻,肾络受损是蛋白尿形成的癥结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指出了多种内伤杂病随着病情的进展,病邪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病变的过程。络病痼结难解,治疗上甚为困难。肾病病程较长,病邪日久入络,潜伏于内,气血瘀滞不畅,加之三焦气化失常,出现肾络痹阻,瘀血内停。肾脏疾病多为水液代谢失常,水肿是非常常见症状,水可致瘀。水湿停滞,阻碍气血的运行而形成血瘀。同时血瘀阻络道,津停外为水肿,水瘀互阻,相互为害。《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离经之血亦为瘀血”。现代医学发现肾脏疾病存在肾脏微循环的高凝状态,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肾小球的纤维化和硬化,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贯穿肾脏疾病的始终。因而从瘀论治至关重要。在中药的选用上多以活血利水为主如益母草、泽兰、茜草等。
5病案举例
胡桂芳,女,42岁,系统性红斑狼疮10年,长期服用洛丁新、强的松以及羟氯喹。2012年3月21日初诊:因红斑狼疮反复,小便常规出现潜血3+,蛋白3+,24h蛋白定量210g。遂求助中医治疗。见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粗糙,颜面见红斑,眼睑轻度浮肿,口苦、失眠、心烦,小便频数,无尿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以《金匮要略》瓜蒌瞿麦丸加味治疗:天花粉15g,瞿麦15g,茯苓15g,附片10g,山药20g,菊花20g,枸杞20g,蒲黄15g,益母草30g,青蒿20g,黄精15g,泽兰15g,黄芪30g,寄生20g,川断20g,鹿衔草30g,栀子12g,僵蚕12g,血余炭12g。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十日后复查小便常规潜血1+,蛋白1+,效不更方,继续上方15剂。后复诊潜血消失,蛋白定量048g。随诊至今,间断服用前方中药,病情稳定。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肝细胞膜G蛋白恢复胰岛素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减少肝糖原的异生及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促进肌细胞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增强了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具有降低FFA和减轻体重的作用。
实验结果提示:拔罐治疗葡萄糖耐量受损可以改善体重、腰臀比、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INS、HOMA-IR等指标,对腹部脂肪的改善尤为明显,虽然二甲双胍也能明显减轻体重,但对腹内脂肪影响不及拔罐治疗,二组改善内脏脂肪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过治疗对比发现拔罐疗法不良反应轻微,对肝肾功能无影响,易被接受,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钱荣立译.WHO专家咨询报告.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王克安,李天麟,向红丁,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285
[3]钱玲,施侣元,程茂金.糖耐量低减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3):230231
[4]陆菊明,潘长玉,田慧,等.二甲双胍和食物纤维在糖耐量减低人群向2型糖尿病发展中的干预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6):340341
[5]KnowlerWC,Barrett-ConnorE,FowlerSE,etal.Reductionintheinci-denceoftype-2diabeteswithlifestyleinterventionormetformin[J].NEnglJMed,2002,346(6):93403
[6]何玲娜,田丰伟,李宁.神阙八阵穴闪罐治疗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6):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