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自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荣格,自性化,马斯洛,自我实现企业管理者人格成长
人格自性论文文献综述
宣峰[1](2017)在《企业管理者的人格成长——“自性化”与“自我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性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概念,表达了"心灵的发展",并认为自性化的人是整合的、区别于他人的、成为他自己的、真正和谐的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是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是自我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也是个人的良好成长与发展;"自性化""与自我实现"是不同心理学理论对类似的发展阶段的描述;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人格的自我完善,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企业,有利于社会。(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7年12期)
刘丹[2](2016)在《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普特迈塞外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格理论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系列动态的、有组织的特征,这些特征独特地影响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认知﹑动机和行为”。(Ryckman,2008:4)本文将辛西娅·欧芝克的作品《普特迈塞外传》置于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试对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进行分析。首先为逃避不堪的现实,缓解失衡的人格,普特迈塞选择进入幻想,摘下过度发展的人格面具,释放压抑的本我。然而本我的过度发展导致其心中隐藏的暗影被激起,在超我的道德教化下,她意识到要控制暗影的发展。随后她不断强大自我、克服本我和超我的双重压力,使其人格达到平衡状态,并且能够对其心灵进行反思,最终实现了自性。通过分层论述普特迈塞的人格发展,本文将阐述人格的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揭示主人公做出各种荒诞行为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欧芝克以普特迈塞的心路历程为例,意在提醒犹太人民要坚守传统道德,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告诉人们追求完美、迷恋偶像应该适度,不能因此失去自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晓巍[3](2015)在《克莱尔的人格面具与自性——《越过种族线》的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越过种族线》中主人公克莱尔的人格特征,通过剖析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在克莱尔的心路历程中的反映,揭示她在冒充白人之后又主动回归黑人社会是其努力摆脱人格面具实现自身自性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杜娟[4](2015)在《从荣格自性化理论解读《激情》中亨利的人格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激情》是她的第叁部作品,并于1987年荣获小说类约翰·卢威连莱斯奖。这部小说标志着温特森的写作风格从早期具有自传性质、并置于真实生活中的喜剧,转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奇幻以及抒情类别的小说。与她的第一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虽然获得的关注更少,但是却更值得研究。由于其同性恋作家的身份,温特森作品的研究经常从同性恋视角展开,她奇幻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游戏又让她的作品贴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标签。她的一些主要作品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与成熟为主题,所以这些作品被当作成长小说来研究。然而,很少有评论家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一一白性化的视角研究这些作品。荣格认为自性化是人类发展的中心过程,一旦这个过程得以完成,人们就可以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与平衡,成为一个和谐、成熟、负责任的个体。自性化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自我。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迭。一个人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才能完成自性化。在《激情》中,主人公亨利辗转从部队到威尼斯再到疯人院,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他满怀雄心与期望加入了部队。由于厌倦执行拿破仑毫无意义的命令,他对部队生活失望透顶,再也不想充当一名服从的、冷酷无情的士兵。最终他顿悟了,逃离了部队,这也标志着他抛弃了自己的人格面具。在越过第一个阶段后,亨利需要去面投射在厨师身上的阴影。与厨师相同的是,他自己也想在性方面表现暴力;与厨师不同的是他的道德标准又阻止他这么做。最后在压抑了阴影多年后不可抑制地爆发,杀死了厨师,被送进了疯人院。然而在这里他成功地控制了内在的暴力倾向,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在自性化的第叁个阶段亨利要面对自己的阿尼玛。阿尼玛指的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这些特征常常投射于男人所喜欢的女人身上。亨利的阿尼玛投射到军妓维拉内拉的身上,因此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和依赖,然而却不能从这个女人身上获得爱的回报。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后,亨利最终处理了与维拉内拉的关系,这说明他完成了自性化的第叁个阶段。当以上叁个阶段完成以后,亨利形成了自我,成为了一个和谐、成熟、负责任的个体。小说中记录的亨利的旅程不仅是身体的旅程,也是一段心理成长的旅程。在旅程的最后,他完成了自性化。从荣格自性化理论解读这部作品不仅能给读者展示亨利精神旅程的全部面貌,同时也能够拓展人们对于温特森作品的研究视野。(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3)
吴志梅[5](2012)在《摆脱人格面具到达自性——对《归宿》的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归宿》中主人公赫里奥特的人格特征。通过论述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在主人公身上的人格反映,揭示主人公前往小岛的探索之行实际上正是他努力摆脱人格面具到达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他从肉体磨难升华为精神磨难的历程。(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0期)
戈丹[6](2010)在《王维的人格面具与自性觉悟》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维,字摩诘,是活跃在盛唐的一位伟大诗人。东坡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谷道"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却说,摩诘,自然为诗,没有雕琢,他亦官亦隐,既有政治谋略,也有冲淡平和,常则真诚待人,偶亦曲意逢迎,八面玲珑的人格魅力外围,始终笼罩着一层薄纱。在中国诗坛史上,(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0年09期)
林龙飞[7](2009)在《“爱”与“心”的启示:克里希那穆提“人格自性”说的美学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之一,基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一生的言行都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核心思想包括主张“真理是无路之国度”,人既不能通过模式化教条化的规范发现真理,也不能真正掌握真理,但人可以与真理相逢,并且可以无时无刻不与真理相逢在当下。这需要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光”,开放心灵,“点亮自性之光”,带着自己的经验教训去接触真理,不借助任何中介,不轻信不盲从,去观察现实生活的种种情境,从中开掘自己的智慧,破除个人已知的牢笼,去除成见,从约定俗成概念的误区中解脱,发现生命的真相,实现现实人生的幸福,而唯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根本的推动力量。他的教说指向着“如何去思考”,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恐惧的超越,并继而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进入爱和幸福的当下。对于国内学界,克里希那穆提可以说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思想者,仅在教育学的角度对他的只言片语稍有涉猎,对其思想进行的美学研究严重缺席。克里希那穆提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不仅破除了长久以来的美学研究“我—他”的主被动关系视角,以“我—你”的互动审美关系为思想原则,而且将“我—你”关系深化发展,使这一互动同在的关系应用于人与其自身的对话,给我们带来启发:关系本体的顺利建构包括其意义的发挥,都离不开人类个体人格的“自性”或曰“自明”,“人格自性”是对关系本体论有基础性影响的美学范畴。本文即尝试以“文化人格美学”的理论视角,着眼于克里希那穆提对于“人格自性”这一范畴的阐释,对其既深刻切入人生现实又富有超越性的哲学美学思想进行探析,以期从中发掘出个体生命的自在状态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美学关系。本文分为叁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人格自性”的内涵;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从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核心的两个范畴即“心”和“爱”切入,展开探讨“人格自性”的外延,分析其美学意味和在现实实践中的可能;第叁部分简单探讨“人格自性”对于当下所具有的现实及理论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李曙光[8](2009)在《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的人格双性化现象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心理学界研究了叁十多年,中间也有所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而且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深层次的内涵。而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格自性化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象内涵的阐释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同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裴秀娟[9](2009)在《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野性的呼唤》的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主人公巴克在由狗到狼的蜕变过程中体现出来了叁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它们恰好是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的具体阐释。(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温金玉[10](1992)在《自性即佛的人格本体论——禅宗伦理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太热衷于抽象本体论的探讨,而相对注重人生哲学的研究。其实,中国思想史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学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的特殊类型就是“伦理型”,即从伦理生活中提炼某种意识,使其上升到本体的地位,又反过来为伦理思想提供理论根据。哲学上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用来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论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来证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禅宗完全继承了这一(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1992年05期)
人格自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人格理论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系列动态的、有组织的特征,这些特征独特地影响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认知﹑动机和行为”。(Ryckman,2008:4)本文将辛西娅·欧芝克的作品《普特迈塞外传》置于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试对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进行分析。首先为逃避不堪的现实,缓解失衡的人格,普特迈塞选择进入幻想,摘下过度发展的人格面具,释放压抑的本我。然而本我的过度发展导致其心中隐藏的暗影被激起,在超我的道德教化下,她意识到要控制暗影的发展。随后她不断强大自我、克服本我和超我的双重压力,使其人格达到平衡状态,并且能够对其心灵进行反思,最终实现了自性。通过分层论述普特迈塞的人格发展,本文将阐述人格的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揭示主人公做出各种荒诞行为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欧芝克以普特迈塞的心路历程为例,意在提醒犹太人民要坚守传统道德,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告诉人们追求完美、迷恋偶像应该适度,不能因此失去自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自性论文参考文献
[1].宣峰.企业管理者的人格成长——“自性化”与“自我实现”[J].新经济.2017
[2].刘丹.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普特迈塞外传》[D].吉林大学.2016
[3].王晓巍.克莱尔的人格面具与自性——《越过种族线》的原型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4].杜娟.从荣格自性化理论解读《激情》中亨利的人格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吴志梅.摆脱人格面具到达自性——对《归宿》的原型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戈丹.王维的人格面具与自性觉悟[J].文学界(理论版).2010
[7].林龙飞.“爱”与“心”的启示:克里希那穆提“人格自性”说的美学观照[D].曲阜师范大学.2009
[8].李曙光.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的人格双性化现象阐释[J].当代青年研究.2009
[9].裴秀娟.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野性的呼唤》的原型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温金玉.自性即佛的人格本体论——禅宗伦理研究之二[J].道德与文明.1992
标签:荣格; 自性化; 马斯洛; 自我实现企业管理者人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