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物候论文-琚煜熙,刘国顺,哈登龙,刘丹,岳伟

自然物候论文-琚煜熙,刘国顺,哈登龙,刘丹,岳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物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独花兰,物候,繁殖,群落特征

自然物候论文文献综述

琚煜熙,刘国顺,哈登龙,刘丹,岳伟[1](2019)在《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独花兰物候·繁殖及分布的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发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有14处独花兰野外分布,对各个分布区的群落、立地条件等进行调查,筛选出独花兰在保护区的最适生长环境;对独花兰物候及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可知,独花兰营养生长期约8个月,开花率63.2%,结实率5.6%;并对独花兰濒危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独花兰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翠花,苏芬,李红梅[2](2019)在《气候变化对湟源农作物及自然物候生育期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湟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66~2015年气温、降水以及1980~2017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及自然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湟源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显着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8℃;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8.86mm;②稳定通过0℃和10℃的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的趋势;③在当地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小麦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长期缩短;④自然物候对气候变化表现不同,表现出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后趋势,整个生长期延长;⑤整个农作物和物候的生育期与年平均气温与降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但阶段性降水和温度对物候期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张晓萱,崔耀平,刘素洁,李楠,付一鸣[3](2019)在《自然植被物候遥感提取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开展植被物候的研究涉及到物候提取方法这一基本问题,但当前不同方法的优劣尚无定论,亟待开展不同方法的综合评价。本研究利用2009年的叶面积指数数据,基于18种植被物候遥感提取组合,联立23个地面站点的物候观测数据,利用偏差等5个定量指标综合评价不同遥感提取组合对植被生长季开始时期(SOS)、结束时期(EOS)和长度(LOS)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基于SG-Sa 0.1(SG滤波法+阈值为0.1的季节性振幅法)组合能够较好地提取地面23个站点的总体植被物候;针对单个物候期,SOS、EOS和LOS的最优方法分别为SG-Sa 0.1、SG-Sa 0.3和DL-Sa 0.1,但提取结果与地面观测物候日期的最小偏差均超过5 d,显示了利用时间分辨率为8 d的遥感数据提取植被物候可以达到的精度水平; SOS、EOS和LOS各自最优与对应的最差方法提取的物候期差值分别可达到-51.55、19.06和86.33 d,说明选取适宜遥感提取方法的重要性。此外,遥感提取物候和地面观测物候不能完全匹配,采用多重评价方法,特别是偏差一致性方法可以有效选取出最优的遥感提取组合。(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功,周森[4](2016)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杜鹃物候观测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兴隆山保护区杜鹃属植物大多分布于海拔3 000m左右,为适生于冷湿生境的植被类型,是亚高山针叶林带与高山草甸之间的稳定原生群落,在植被垂直带中占有一定地位。本文以分布于兴隆山马衔山地区的高海拔野生杜鹃为研究对象,通过2012—2015年连续4a对其发芽期、芽膨大期、展叶期、开花期、结果期、果实成熟期的观测记录研究,初步掌握了其物候格局,提出了加强当地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杜鹃花属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10期)

封敏,李再明,邱炳文,王重洋,罗钰涵[5](2016)在《21世纪初中国农作物与自然植被物候时空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小波方法对2001~2012年MODIS EVI时序数据进行平滑,基于动态阈值法提取我国植被物候信息,探讨农作物和自然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第一季农作物开始、峰值和结束日期主要以华北平原为中心随海拔的上升而推迟,而自然植被物候更早20d左右,且随海拔的上升先推迟后提前;(2)物候在时序上有显着变化的第一季区域,43.98%开始日期、52.83%峰值日期呈现提前趋势,多在开始晚、结束早的西南区及东北与内蒙古交界处,其余区域开始、峰值日期及81.80%结束日期呈推迟趋势,发生在开始早、结束晚的黄土高原及双季农作区;农作物物候推迟幅度小于自然植被。(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年05期)

林磊,任义方,孔成刚,王国强,匡汉祎[6](2016)在《自然物候观测对象选取和观测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阐述了如何正确选取自然物候观测点,然后分析了选取自然物候观测对象角度须考虑的5个方面,最后总结了如何选取自然物候观测时间和物候观测时需注意的事项。(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6年18期)

潘世成,祁军,张学炎,陈蕾,王静[7](2016)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华北珍珠梅物候期对水热条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为蔷薇科珍珠梅属植物,具有抗病虫害等生态价值,是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灌木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华北珍珠梅2004-2007年及2012-2015年9种物候特征的观察,分析了华北珍珠梅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物候期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北珍珠梅的春季物候期多数呈现推迟趋势,而秋季物候期主要呈现提前趋势,整个生长季的时间每年缩短达15.49d。华北珍珠梅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与4月份的平均气温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发芽期与2月份降水量,抽枝期与5月份降水量以及果实膨大期与7月份降水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而果实成熟期与10月份降水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受水热条件影响的华北珍珠梅生长季的缩短不仅会降低其生长繁殖,也会减少灌木层的郁闭度,不利于生活在灌木层的动物,如濒危物种马麝(Moschus sifanicus)等的栖息。(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祁军,王静,潘世成,刘瑞,孟秀祥[8](2016)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优势植物的物候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区域内的植物物候变化对探索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51—2014年的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年来,兴隆山地区的日均温呈逐年上升趋势,累积增温0.92℃,年降水量逐年下降,平均减少率为83.09 mm?(10a)~(-1)。通过对比2004—2007年和2012—2015年间两时间段内的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等14种植物物种的开花等8种物候现象的发生时间发现,有42.86%的观测物种的物候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鲜黄小檗最为显着。鲜黄小檗物候期都呈推迟趋势。华北珍珠梅的春季物候期推迟,秋季物候期提前,其生长季减少率为15.49 d?a~(-1)。在保护区的植被管理实践中,应特别加强对华北珍珠梅的保育。(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郑周涛,朱文泉,周夏飞,张东海,姜涛[9](2015)在《中国自然植被物候特征遥感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土地覆盖分类数据以及植被-气候分类或分区数据均未考虑各类型或各分区单元内的植物物候差异,也没有排除各分区单元内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从而不利于单独考察植被物候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基于1km分辨率的多年SPOT-VGT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序数据,首先依据植被信号强度、植被季相变化强度以及受人为干扰程度将中国自然植被按物候特征划分为极明显、明显、较明显和其他4个一级类别;并进一步利用能够较好反映NDVI时序数据形状特征的光谱角余弦作为相似性测度方法,根据物候相似性对极明显、明显、较明显这3个一级类别分别聚为9、15、7个二级类别;最后采用7个物候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评价分类效果.结果表明,同已有的植被-气候分类或分区数据(生物气候区、生态区、植被区划、IGBP土地覆盖分类、生态物候区)相比,本文构建的植被物候二级类别具有更为一致的物候特征,该物候分类结果可为植被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植被物候地面监测站点选址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S1期)

李铮,柏延臣,何亚倩[10](2015)在《遥感叶面积指数产品提取自然植被物候期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候是指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物候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遥感叶面积指数(LAI)产品包含了主要的物候信息,并广泛应用于植被物候的监测。了解不同数据产品在提取植被物候信息上的差异是评价遥感产品对物候期监测适用性的重要方面。以东北叁省为研究区域,使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法进行数据平滑,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MODIS、CYCLOPES和GLASS叶面积指数(LAI)产品的生长季开始时间(SGS)、生长季结束时间(EGS)和生长季长度(LGS)。研究表明:MODIS和GLASS产品提取的SGS、EGS和LGS比较接近,整体上一致性较好;CYCLOPES产品提取的SGS多数情况下晚于MODIS和GLASS产品而EGS早于MODIS和GLASS产品。通过可利用的实地物候观测数据验证表明:MODIS和GLASS产品提取林地的SGS与物候观测值比较接近,EGS略晚于物候观测值,CYCLOPES产品提取的林地的SGS和EGS更加可靠。(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5年06期)

自然物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湟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66~2015年气温、降水以及1980~2017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及自然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湟源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显着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8℃;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8.86mm;②稳定通过0℃和10℃的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的趋势;③在当地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小麦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长期缩短;④自然物候对气候变化表现不同,表现出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后趋势,整个生长期延长;⑤整个农作物和物候的生育期与年平均气温与降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但阶段性降水和温度对物候期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物候论文参考文献

[1].琚煜熙,刘国顺,哈登龙,刘丹,岳伟.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独花兰物候·繁殖及分布的群落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张翠花,苏芬,李红梅.气候变化对湟源农作物及自然物候生育期影响分析[J].青海科技.2019

[3].张晓萱,崔耀平,刘素洁,李楠,付一鸣.自然植被物候遥感提取精度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9

[4].王功,周森.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杜鹃物候观测调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6

[5].封敏,李再明,邱炳文,王重洋,罗钰涵.21世纪初中国农作物与自然植被物候时空差异[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6

[6].林磊,任义方,孔成刚,王国强,匡汉祎.自然物候观测对象选取和观测方法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

[7].潘世成,祁军,张学炎,陈蕾,王静.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华北珍珠梅物候期对水热条件的响应[J].草业科学.2016

[8].祁军,王静,潘世成,刘瑞,孟秀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优势植物的物候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球环境学报.2016

[9].郑周涛,朱文泉,周夏飞,张东海,姜涛.中国自然植被物候特征遥感分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李铮,柏延臣,何亚倩.遥感叶面积指数产品提取自然植被物候期对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5

标签:;  ;  ;  ;  

自然物候论文-琚煜熙,刘国顺,哈登龙,刘丹,岳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