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连续螺旋折流板,热力设计,最大流速比
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陈贵冬,戴仁坤,王秋旺[1](2018)在《基于最大流速比的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热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管壳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中央空冷系统等工业领域中运用极为普遍,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一种换热效果更好的新型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换热器的热力设计环节直接影响换热器的实际使用,然而由于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公开文献中对于该新型换热器的热力设计环节研究较少。在传统弓形折流板设计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将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经验关联式进行对比,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最大流速比的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热力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压缩机油冷器与中央空调系统干式蒸发器两个设计实例的测试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靠性。该设计方法能够简化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流程,并为工业实际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8年05期)
许倍强,李志文,张慧芳,张恭运,卢恩明[2](2018)在《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工艺条件,设计研究了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采用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特别是对于压力损失有严格要求的工况,通过提高壳程的流速,可以使总传热系数提高30%以上,同时可以降低壳程的阻力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8年07期)
杨程,杨红平,王涛[3](2017)在《连续拼接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内流场与温度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压降大、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安装制造成本高的缺点,提出一种连续拼接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基于流体力学基本原理与周期性充分发展模型理论,对连续拼接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场与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雷诺数在2 000~10 000范围内,当螺旋角为70°时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最好,且是同尺寸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15~21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推导出了连续拼接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对流换热系数与压降的准则数关系式。(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崔玉清,赵爽,吴卫伟[4](2016)在《一种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目前国内外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定了较合适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螺旋角。将一种已有的弓形折流板的间距用Aspen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找出换热性能比最好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折流板间距。并在参考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用计算出的最优间距设计出了一种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本文来源于《有色冶金节能》期刊2016年04期)
刘敏珊,许伟峰,王永庆,王丹,靳遵龙[5](2015)在《变角度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优化结构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进口螺旋流动未充分发展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种变角度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模型,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方程对两种折流板形式的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对换热器传热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角度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能够减小壳程进口螺旋流动未充分发展段长度,增加壳程整体螺旋流动强度和流体流动传热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性,强化换热器传热.螺旋角为10°+20°和15°+25°的变角度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较常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分别提高7.10%~7.54%和2.88%~4.05%.(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杜婷婷,杜文静,王红福,程林[6](2014)在《椭圆管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布管方式对壳侧传热和阻力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椭圆管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叁角形横置和竖置与同心圆环状和发散状四种布管方式,用ANSYS CFX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叁场协同原理分析其壳侧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同心圆环状布管流场最易形成旋转流动,壳侧压降最小;以叁场协同原理作为评价标准得出,同心圆环状布管综合性能最优,其它依次是叁角形竖置布管、叁角形横置布管、同心发散状布管。(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豪[7](2014)在《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运行效果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纯碱企业重碱车间压缩机中、末冷却器壳程换热管间堵塞、结垢等弊端,采用螺旋折流板管束代替弓形折流板管束。运行结果表明,相对于后者,前者具有更长的使用周期,且能维持较高的换热效率,其加强了防垢能力,降低了压力降。(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26期)
杨建锋,陈贵冬,曾敏,王秋旺[8](2013)在《旁路挡板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流动换热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一个周期,采用周期性充分发展模型对不同的旁路挡板数量和宽度对换热器壳侧流动换热性能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随着旁路挡板数量增加,在相同挡板宽度和相同质量流量条件下,壳侧换热系数提高9.3%~41.7%,同时压损升高37.5%~189.7%;2)随着旁路挡板宽度增加,在相同挡板数量和相同质量流量条件下,壳侧换热系数提高1.6%~34.5%,同时压损升高11.1%~146.6%。(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宋素芳[9](2013)在《套管双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新型套管双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套管将壳程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壳程无折流板,外壳程采用连续螺旋折流板。建立了换热器的叁维模型,采用分离式求解器,SIMPLE算法,k-湍流模型,借用CFD软件FLUENT对套管双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传统弓形折流板及传统单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壳程进口流速下,套管双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压力降比弓形折流板和单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降低平均值分别为62.17%和22.76%,传热速率比这两种换热器均提高了25.98%和21.79%,单位传热量的压力降相比于这两种换热器降低平均值分别为68.93%和38.69%。(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4期)
曹兴[10](2012)在《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器是在化工、石油、轻工、冶金、能源与动力等许多工业部门中使用的一种通用工艺设备。在各种换热器中,管壳式换热器由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应用最为广泛。鉴于管壳式换热器在工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改进传统的壳程结构以提高其效率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正是基于此而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换热设备。本文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等方面对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特点进行研究,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推导了螺旋角、搭接量、螺距之间的计算关系,得到了折流板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基于一定的简化与假设,建立了螺旋层流流动的数学模型,对轴向、切向及径向速度分量的特点作了分析,对流体与折流板之间的受力情况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实际流动模型,将壳程实际螺旋流动分为螺旋流动主流流路、漏流流路、旁流流路等相互独立的流路,分别对各流路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计算区域的物理模型,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使用RNG κ-ε湍流模型对换热器壳程与管程的流动与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螺旋流动雷诺数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状态。螺旋角对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各物理量分布及传热与阻力性能等具有相似的影响规律:壳程螺旋通道可分为入口阶段、螺旋流动阶段及出口阶段,螺旋角不同时,各阶段的变化规律不同;轴向速度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而降低,螺旋角越大,均匀性越好;同流量下壳程表面传热系数与压降均随螺旋角的增大而降低,而单位压降下的表面传热系数随螺旋角的增大而增加;熵产数随螺旋角的增大而降低,而且螺旋角越大,换热器最佳运行雷诺数越低。搭接量是搭接螺旋折流板特有的结构参数。交错搭接时,轴向速度在搭接点前后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抛物线形分布;同流量下,随搭接量的增大,表面传热系数与压降均增大,而单位压降下的表面传热系数减小;熵产数与换热器最佳运行雷诺数均随搭接量的增大而增加。通过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相邻搭接螺旋折流板之间的叁角区与搭接区漏流导致壳程流动偏离连续螺旋流动,增大了流体的轴向反混,加剧了轴向速度在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存在与螺旋角有关的转折雷诺数,在转折雷诺数前后,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不可逆损失的相对大小不同。在对1/4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其折流板的1个螺距由6块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组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邻折流板轴向周边重迭的结构有效地减轻了叁角区漏流,轴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更加均匀。与1/4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表面传热系数更高,压降更低,同时熵产数更低,不可逆损失更小。从场协同理论的角度分析,新型搭接螺旋折流板结构使壳程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以及速度场与压力梯度场之间均有着更好的协同性,从而实现高效低阻的强化传热目标。拟合得到了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1/4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及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努塞尔数关联式与壳程阻力因子关联式,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与校核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更好的壳程综合性能,通过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11-26)
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工艺条件,设计研究了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采用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特别是对于压力损失有严格要求的工况,通过提高壳程的流速,可以使总传热系数提高30%以上,同时可以降低壳程的阻力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陈贵冬,戴仁坤,王秋旺.基于最大流速比的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热力设计[J].工业加热.2018
[2].许倍强,李志文,张慧芳,张恭运,卢恩明.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研究[J].压力容器.2018
[3].杨程,杨红平,王涛.连续拼接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内流场与温度场模拟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7
[4].崔玉清,赵爽,吴卫伟.一种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J].有色冶金节能.2016
[5].刘敏珊,许伟峰,王永庆,王丹,靳遵龙.变角度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优化结构的数值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
[6].杜婷婷,杜文静,王红福,程林.椭圆管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布管方式对壳侧传热和阻力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7].李豪.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运行效果浅析[J].化工管理.2014
[8].杨建锋,陈贵冬,曾敏,王秋旺.旁路挡板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流动换热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
[9].宋素芳.套管双壳程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
[10].曹兴.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