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想象论文-朱思静

个体想象论文-朱思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想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视角,想象情境,风险决策

个体想象论文文献综述

朱思静[1](2019)在《想象视角对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想象细节程度和想象结果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着各式各样不经相同的风险决策,在做出风险决策之前对情境进行想象和模拟会对最终做出的风险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想象情境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个体通过想象情境来在脑内对决策事件进行“预演”,从而来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风险认知,并做出最终的风险决策。不同的想象视角会使得个体对想象情境产生不同角度的认知,不同的风险认知也会影响个体做出不同的风险决策。想象情境的细节程度和事件最终的结果,也同样影响着个体的风险决策。本研究假设不同的想象视角、想象情境的细节程度和想象的事件结果会对个体风险决策产生交互影响。具体来说,想象的细节信息变化时,在第一视角的条件下,相比第叁视角,受到的影响更大,即具体的想象细节和简略的想象细节之间,在第一视角的条件之下差异更大;而当想象的抽象信息变化时,在第叁视角的条件下,相比第一视角,受到的影响更大,即当想象细节的抽象信息和具体细节新信息之间,在第叁视角的条件下差异更大。想象积极结果时,相比于消极结果,第叁视角想象的条件下,被试更容易做出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一视角的条件下,受到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的影响,相比于第叁视角,影响更小。此外,两种自我知觉信息会在不同视觉视角的条件之下对个体风险决策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仿真气球冒险任务范式来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实验1通过控制想象视角、想象的细节程度和想象结果来研究叁者对个体风险决策的交互影响。实验2通过控制想象情境中的抽象信息来验证不同想象视角和自我知觉信息的不同对个体风险决策的交互影响。结果显示:在第一视角的条件之下,个体更容易受到想象事件结果的影响,在事件结果为积极结果的时候,个体更愿意尝试并做出更加冒险的行为;而在想象过程中的细节信息更为具体的情况之下,个体更容易受到想象事件结果的影响,在想象结果为积极结果的时候,个体更愿意去进行冒险行为。在第叁视角的条件之下,个体更容易受到想象的过程中的抽象信息的影响,在想象过程中高概率成功的抽象信息让个体更容易进行冒险行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润泽,谭泽明[2](2018)在《《戊戌政变记》与政变图像建构: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戊戌政变的历史,既有史家的严肃考证版本,也有社会形成的集体记忆版本。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是一个主观性的历史故事,而非客观性的历史记录。本着政治宣传的目的,梁启超将丰富的个体想象融入到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奸臣当道、忠臣含冤的曲折历史故事。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文本建构了一个普遍性认识的记忆图像,成为近代中国关于戊戌政变集体记忆的重要蓝本,深刻影响了戊戌政变的历史图像建构。在这个集体记忆形成的历史中,文本作者、媒介、政治家和受众在集体记忆形成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相应作用,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报刊正悄然改变着传统中国的社会交往模式。包括语言、文字、报刊等在内的各种媒介形态,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进行融合,被赋予政治教化等功能,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权力代理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徐兆正[3](2018)在《历史理性,或个体的想象——评宁肯《中关村笔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宁肯在《中关村笔记》中,回顾了中关村的历史——起于冯康,讫于程维。这一审视,与其归结为一种回望,倒不如说这是他对时代的风潮与火焰从何处点燃,又将引向何方的回溯与辨识。因此,虽然此书是非虚构,却要比《北京:城与年》更近于文学的本质,也就是基于历史理性的个体想象。(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吴桂超[4](2017)在《小资产阶级:被压抑的个体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资产阶级"一词自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逐渐进入公共空间,其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文化场域"(布迪厄语),小资产阶级形象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断被书写的对象。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小资产阶级"新青年"到"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中,作为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相对立的"他者"形象,再到市场经济影响下都市大众文化中的"新小资",小资产阶级从最初作为社会阶层划分的社会(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7年04期)

梁维东[5](2015)在《《少年中国》月刊文学创作中个体与国家关系的想象性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中国》月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五四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份刊物,其中文学创作异常丰富,文学创作主题前后期变化明显,早期迎合个性解放潮流,文学创作倾向于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自我表现,后期民族危亡感加深,文学作品中更多地书写工农形象与抗争意识,呼吁建立共同体,从人的文学到革命文学的变迁过程正是暗合了五四知识分子个体与国家关系的重构过程。(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5年11期)

马德生[6](2015)在《民族国家想象视野下的个体生命塑造——《白鹿原》家族叛逆者的人性冲突与考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是民族国家主体性和个人主体性的双重创造。家族小说作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方式和资源,同样是对国家与个人双重主体创造的想象建构。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将个体命运融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并通过年轻一代家族叛逆者的个人生存形态,探讨了个人与家族、国家冲突导致的人性痛苦和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个体生命存在的焦虑与认同的困惑,以及历史演变的偶然性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艰难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张颐武[7](2013)在《“小时代”的新想象:消费与个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今年暑期《小时代》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连续上映,这变成了一个"事件"。(1)一面是粉丝的热捧,一面却是激烈的抨击。一面是电影院中的观影人流;一面是媒体的口诛笔伐;一面是飙高的票房,一面却是文艺爱好者和评论者尖刻的嘲讽。郭敬明导致了某种舆论的分裂。这种分裂贯穿于从纸媒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整个舆论。这里似乎一面是代际的分裂,年轻人和老一代在郭敬明的面前态度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在老一代抨击他的作品的时候,年轻的粉丝是支撑起他的最主要的人群。另一面是趣味方面的分裂,一面是有更为专业的文(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3年10期)

张涛[8](2013)在《“因公超速”就是权大于法》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7日晚,新浪微博上认证为“华藏寺高速交警”的官方账号发布消息称,在限速120公里的路段上抓拍到甘H00002牌照的越野车以194公里时速行驶,超速达61%。《新晚报》18日上午从武威市政府了解到,超速车确系武威市政府某位副市长乘坐的车辆,之所以(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3-03-23)

邢文花[9](2011)在《“改革话语”中对男性的想象性书写——试论张洁小说国家民族话语框架中个体主体身份建构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号召下和"人道主义"思想解放潮流中,对个人主体身份的建构成为文学表述的重要内容。但是改革开放实践是以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是以释放个体自我为立足点的,在当时关涉改革的叙事文本中,张洁及其同时代作家们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复制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话语,这种"改革"思维模式制约了他们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从而也决定了他们个体主体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创作。(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期刊2011年03期)

徐阿兵[10](2009)在《在集体记忆与个体想象之间——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政治苦难》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逝去。然而人们没有理由就此遗忘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专政、古拉格群岛、奥斯威辛集中营、原子弹爆炸,等等,不仅给人们的心灵蒙上了难以消散的阴霾,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自近现代(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09年06期)

个体想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戊戌政变的历史,既有史家的严肃考证版本,也有社会形成的集体记忆版本。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是一个主观性的历史故事,而非客观性的历史记录。本着政治宣传的目的,梁启超将丰富的个体想象融入到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奸臣当道、忠臣含冤的曲折历史故事。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文本建构了一个普遍性认识的记忆图像,成为近代中国关于戊戌政变集体记忆的重要蓝本,深刻影响了戊戌政变的历史图像建构。在这个集体记忆形成的历史中,文本作者、媒介、政治家和受众在集体记忆形成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相应作用,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报刊正悄然改变着传统中国的社会交往模式。包括语言、文字、报刊等在内的各种媒介形态,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进行融合,被赋予政治教化等功能,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权力代理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想象论文参考文献

[1].朱思静.想象视角对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想象细节程度和想象结果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王润泽,谭泽明.《戊戌政变记》与政变图像建构: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3].徐兆正.历史理性,或个体的想象——评宁肯《中关村笔记》[J].关东学刊.2018

[4].吴桂超.小资产阶级:被压抑的个体想象[J].长城.2017

[5].梁维东.《少年中国》月刊文学创作中个体与国家关系的想象性重构[J].传播与版权.2015

[6].马德生.民族国家想象视野下的个体生命塑造——《白鹿原》家族叛逆者的人性冲突与考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张颐武.“小时代”的新想象:消费与个体性[J].当代电影.2013

[8].张涛.“因公超速”就是权大于法[N].工人日报.2013

[9].邢文花.“改革话语”中对男性的想象性书写——试论张洁小说国家民族话语框架中个体主体身份建构的困境[J].当代小说(下).2011

[10].徐阿兵.在集体记忆与个体想象之间——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政治苦难[J].粤海风.2009

标签:;  ;  ;  

个体想象论文-朱思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