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癌及癌旁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tathmin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及癌旁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顾春斌[1](2019)在《Stathmin因子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样本数目为30例的胃癌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Stathmin因子的阳性表达率,以及其阳性表达而反映出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从而为胃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Stathmin因子在3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推测实验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存在的某些关系。结果 Stathmin蛋白在分化程度较低的胃癌组织,即高度恶性的胃癌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在中分化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5,取α=0.05检验水准,Stathmin因子在各级别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thm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一定的表达强度,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存在联系,单就实验标本的肿瘤分化程度来看,Stathmin蛋白在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较高,与肿瘤恶性度呈正相关,但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考虑本实验由于标本数量较小,没有充分的说明性,且实验过程中不免存在人为和技术等各种误差,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另Stathmin因子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标志物,虽有研究证实其在消化道肿瘤组织中广泛存在,但在胃癌组织中的研究尚少,本实验数据及结果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4期)
田冬明,钟晨,黄敏,牛建华[2](2019)在《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Neuritin与TUBB3(ClassⅢβ-tubulin)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及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8例未经过放化疗的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Neuritin和TUBB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52/58)和43.1%(25/58),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9.0%(11/58)和12.1%(7/58),两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ritin与TUBB3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1,r=0.296)。结论:Neuritin和TUB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马秀丽,刘伟昌,冯园终,刘虎,陈庆明[3](2019)在《CD68和E-Cadher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相关性与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D68和E-Cadher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相关性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共方便选取胃癌患者116例,根据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将其分为术后复发组(52例)和术后未复发组(6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CD68和E-Cadher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胃癌组织的E-Cadherin及CD68阳性表达分别为61.5%、59.6%,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8.12,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胃癌旁组织E-Cadherin及CD68阳性表达分别为65.4%、78.8%,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12.12,P<0.05)。复发组胃癌组织中出现淋巴结转移、Ⅲ~Ⅳ期、浸润深度≥5 cm与没有淋巴结转移、Ⅰ~Ⅱ期、浸润深度≤5 cm,E-Cadherin及CD68的表达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及E-Cadherin的过表达可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15期)
田冬明[4](2019)在《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Neuritin与3型微管蛋白TUBB3(ClassⅢβ-tubulin)在晚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情况,分析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和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紫杉醇在胃癌患者化疗用药的耐药性,为胃癌患者提供新的个体化治疗理念方向。方法:收集胃癌根治术术后切除的58例未经过放化疗的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和胃癌组织及相应的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病理蜡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uritin和TUBB3的表达情况,并逐一分析它们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胃癌肿瘤组织中Neuritin的高表达率为89.7%(52/58),胃癌肿瘤组织中Neuritin的低表达率为10.3%(6/58)。邻近癌症的正常胃组织中Neuritin高表达率为19.0%(11/58),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中Neuritin低表达率为81.0%(47/58)。Neuritin在胃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400,P<0.05)。Neuritin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参数(年龄、性别、民族、浸润深度、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的存在与否)无关(均P>0.05)。(2)TUBB3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3.1%(25/58),TUBB3在胃癌组织中的低表达率分别为56.9%(33/58)。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中TUBB3高表达率为12.1%(7/58),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中TUBB3低表达率为87.9%(51/58)。TUBB3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2,P<0.05)。TUBB3胃癌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参数(年龄、性别、浸润深度、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远处转移的存在与否)无关(均P>0.05),但与民族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汉族病人中的高表达率为80.8%,维吾尔族病人中的高表达率为16.7%(χ~2=8.428,P=0.004<0.05)。(3)Neuritin与TUBB3蛋白两者在胃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关系:胃癌肿瘤组织中Neuritin与TUBB3共同高表达率43.1%(25/58),在胃癌组织中共同低表达率10.3%(6/58),胃癌组织中Neuritin表达阳性同时TUBB3低表达率为46.6%(27/58),胃癌组织中Neuritin低表达同时TUBB3高表达率为0%(0/58),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具有正相关性(P<0.05,r=0.296)。结论:(1)Neuritin与TUBB3蛋白在胃癌肿瘤组织及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邻近肿瘤的正常胃组织。(2)Neuritin与TUBB3蛋白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情况与临床参数(年龄、性别、浸润深度、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的存在与否)均无显着的相关性。但是TUBB3与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Neuritin与民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Neuritin与TUBB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TUBB3与紫杉醇耐药相关,为胃癌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尚春香,董春霞,马海军,韩娜,张声林[5](2019)在《C-myc和LIN28B蛋白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反式激活活性蛋白(C-myc)与LIN28B mRNA、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法对60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myc、LIN28B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C-myc、LIN28B mRNA表达水平,统计分析C-myc、LIN28B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C-myc、LIN28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均明显升高(P<0. 01); C-myc、LIN28B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均明显升高(P <0. 01)。C-myc蛋白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 <0. 05); LIN28B蛋白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 <0. 05)。结论 C-myc、LIN28B蛋白及其mRNA均高表达于胃癌组织,二者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病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冀军,白雪峰,刘扬[6](2019)在《胃癌和癌旁组织微量元素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微量元素在胃癌发生中的影响作用。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诊断为胃癌的患者46例,选择癌变组织作为癌变组,选择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量两组组织样本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癌变组织的硒(Se)和镍(Ni)含量高于对照组、锌(Zn)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元素铬(Cr)、锰(Mn)、钴(Co)、铜(Cu)、砷(As)、锶(Sr)、钼(Mo)、镉(Cd)、锑(Sb)、铅(Pb)在两组组织中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元素Ni、Se和Zn的变化可能与胃癌发生有相关性,对诊断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胜胜[7](2019)在《喇叭水仙凝集素(NPL)及甘露糖受体(MR)阳性巨噬细胞在胃癌和癌旁组织表达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喇叭水仙凝集素(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 lectin,NPL)结合的甘露糖及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交互作用以及二者表达对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切除术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临床生存期随访资料的50例原发性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病例。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胃癌组织及相应10例癌旁组织中NPL和MR表达状况,分析NPL和MR阳性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表达特征,并探讨二者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胃癌间质组织内,NPL阳性染色见于巨噬细胞胞质或胞膜。NPL+巨噬细胞密度均值为29.32±13.76个/HPF。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NPL+巨噬细胞密度为20.14±7.41个/HPF。胃癌间质组织中NPL+巨噬细胞密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另外,NPL阳性染色还定位于胃癌实质细胞胞浆和癌细胞膜,阳性强度较癌旁正常组织显着差异,统计具有显着性(p=0.003);(2)胃癌实质细胞NPL表达强度与患者TNM分期显着相关(p=0.02),与其他临床病理学资料无相关性;(3)MR染色定位于胃癌间质巨噬细胞内,显示细胞质或细胞膜阳性。胃癌组织内MR+巨噬细胞密度均值为20.69±15.52个/HPF。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MR+巨噬细胞密度为7.56±2.86个/HPF。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R+巨噬细胞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型具有显着相关性(p=0.009,p=0.04),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资料均无相关性(p>0.05);(5)对胃癌间质组织内NPL+巨噬细胞与MR+巨噬细胞密度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呈负相关(p=0.009,r=-0.363);(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胃癌间质NPL+巨噬细胞高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高于NPL+巨噬细胞低表达组,经Log-rank时序检验,p=0.037;MR+巨噬细胞高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期显着低于MR+巨噬细胞低表达组患者,经Log-rank时序检验,p=0.003;联合检测分析NPL+/MR+间质巨噬细胞表达,发现~高NPL+/~低MR+组患者生存期最长,~低NPL+/~高MR+组患者生存期最短,经Log-rank时序检验,p<0.05;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0.048)、淋巴结转移(p<0.001)、远处转移(p=0.011)、TNM分期(p=0.039)、胃癌间质组织MR表达(p=0.007)和NPL表达(p=0.045)与病人预后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p=0.004)和胃癌间质组织MR表达(p=0.033)分别是胃癌病人独立预后因素,NPL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胃癌组织中NPL+巨噬细胞和MR+巨噬细胞密度均值均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推测甘露糖和MR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和侵袭过程;(2)胃癌组织中NPL和MR表达与部分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特性相关,NPL和MR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特性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标志之一;(3)本研究属于首次关于胃癌间质组织中NPL和MR表达相关性对比研究报道,我们发现,胃癌间质组织中NPL和MR表达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09,r=-0.363),推测甘露糖可能通过调控MR表达,影响胃癌的进展;(4)本实验发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等多种因素影响胃癌预后,其中淋巴结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胃癌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4);(5)胃癌间质组织中NPL和MR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MR表达是胃癌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3),检测胃癌组织中MR表达的有无或多寡有助于判断胃癌病人预后;(6)综合分析胃癌间质组织中NPL+/MR+表达,发现~高NPL+/~低MR+组患者生存期最长,~低NPL+/~高MR+组患者生存期最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提示胃癌组织内MR与其配体-甘露糖表达状态及相互作用,影响胃癌患者预后与转归。(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陈晓慧[8](2019)在《胃黏膜相关菌群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胃癌风险因素/临床病理参数/预后/胃功能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消化道系统中,胃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区域,胃酸分泌导致的高酸环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特征性。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对人体相关微生物组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弥补了既往研究依赖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局限性,并且从对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扩展到功能学、代谢组学的研究。微生物感染是胃癌(gastric cancer,GC)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一直是研究焦点。目前普遍认为慢性H.pylori感染导致了炎症和上皮结构、功能紊乱,这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尽管如此,只有1-3%的患者感染H.pylori后发展为胃癌,并且根除H.pylori后无法完全预防胃癌的发生。此外,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癌的级联癌变过程中,H.pylori的定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在胃癌进展后期H.pylori可能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目前研究已证实,胃内存在大量H.pylori以外的微生物种类,并且与胃黏膜病变密切关联。动物实验表明,非H.pylori微生物群在小鼠胃癌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类研究中,H.pylori的慢性感染或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如奥美拉唑,能够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值升高,这将有利于其它种类微生物的定植和生长,胃疾病相关的微生物过度生长打破了胃黏膜局部生态微环境的平衡,胃内累积的细菌代谢产物,例如亚硝化物质使胃中的亚硝酸盐和N-亚硝胺水平升高,这些升高的含氮化合物是重要的致癌物质。以上研究都证实H.pylori以外的其它微生物种类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潜在致病作用。迄今为止,我们对人体复杂的胃内微生物群与胃疾病的认识仍然有限。目前,已有少量研究探索了胃癌患者与非胃癌对照组人群之间胃微生物组的构成和功能的差异。然而,鲜有研究关注胃癌患者胃内局部微环境中黏膜相关菌群的特征、功能和生态作用网络,以及这些菌群特征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的内在关联,另外,除了H.pylori以外,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胃菌群种类至今尚未明确。研究目的:阐释来自同一个体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黏膜相关菌群的组成、功能和生态网络,在控制外部环境影响和遗传效应的前提下,探索黏膜相关菌群的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分布,同时探讨其与胃癌风险因素、临床病理参数、预后及血清胃功能的关联,从而探讨差异菌在胃癌发生、发展以及局部肿瘤微环境维持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与入组胃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病例的选择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例中筛选出62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离肿瘤部位至少5cm)共124个样本。提取组织样本基因组DNA,使用通用引物V4-V5区域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运用FLASH合并来自原始DNA片段的成对读数。对基于独特条形码的每个样品分配测序读数。使用UPARSE管道进行序列聚类分析。具有至少97%同一性的过滤读数被聚类到相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中。α多样性的分析包括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其中,群落丰富度运用Chao1和ACE指数评估,Shannon指数和系统发育树(PD-whole-tree)来评估菌群多样性。通过加权unifrac距离矩阵和Bray-Curtis评估β多样性,并通过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图来实现可视化。相似性(ANOSIM)和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ADONIS)评估β多样性的统计学差异。生态网络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构建,并利用Cytoscape实现可视化。利用PICRUSt预测黏膜相关微生物的功能。通过最接近的测序分类群指数(NSTI)评估预测基因组的准确性。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通路的富集分析。此外,预测的功能基因也被分类为直系同源群(COG),并通过STAMP在癌症和非癌症组之间进行比较,以鉴定在两组比较中区分细菌群落的基因功能。应用非参数t检验来确定COG的统计差异,利用Benjamini and Hochberg(BH)法对P值进行多重比较的错误发现率校正。线性判别分析(LEfSe)算法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来识别两组间微生物分类群和功能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胃癌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状态。吸烟史定义为每天至少1支,持续至少1年时间。饮酒史定义为平均每天量至少摄入50g酒精,且持续至少1年时间。根据病历资料及手术记录采集胃癌患者的详细临床病理信息,包括肿瘤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肿瘤分级、浸润深度、癌周淋巴细胞浸润状态、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淋巴结-转移(TNM)系统分期。监测的结局变量包括截止到2018年8月25日的随访周期中所统计的总体生存(OS)及死亡日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胃癌患者血清学胃功能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和胃泌素17(G17)。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菌群与胃癌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分类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连续型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用于菌群多样性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组比较,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用于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差异菌的分布的关联。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典型关联分析(CCA)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评判胃癌流行病学风险因素、血清胃功能指标与胃菌群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版(SPSS Inc.美国芝加哥I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P<0.05被界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非癌组织相比,癌组织中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生态作用网络更为复杂。2、癌组织中富集的菌群,主要以口腔相关细菌(包括消化链球菌,链球菌和梭杆菌等)为主,而在癌旁组织中产酸菌(包括乳酸乳球菌和短乳杆菌等)更丰富。3、胃微生物组的功能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癌组织中,菌群的嘌呤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反硝化作用增强,这与肿瘤微环境中能量代谢的增加和含氮化合物的增加相平衡的。4、H.pylori在癌组织中的丰度低于癌旁组织,H.pylori感染能够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5、60岁以上的胃癌患者癌组织中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增加。男性与女性胃癌患者癌组织中黏膜相关菌群相对丰度存在差异。6、与H.pylori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有更高的菌群多样性,两组之间菌群结构存在差异显着7、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黏膜相关微生物的菌群丰富度分别与淋巴细胞浸润量,Borrmann分型相关,菌群多样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显着关联。8、胃癌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肿瘤分期,淋巴细胞浸润量,Borrmann分型相关。癌旁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没有显着关联。9、胃癌患者黏膜相关菌群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关联。10、多种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分布菌群与胃癌患者胃功能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主要见于普雷沃氏菌属,消化链球菌和链球菌等口腔相关细菌。11、血清学胃功能指标中G17和PGR,是与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黏膜相关胃微生物群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宿主胃黏膜内环境参数。结论:1、胃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黏膜相关菌群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两组在分类学、功能学和生态网络中均存在显着差异。2、口腔相关细菌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微环境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3、幽门螺杆菌的定植能够改变黏膜相关菌群的多样性,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4、癌组织中黏膜相关菌群的多样性与胃癌患者年龄相关。5、黏膜相关微生物的丰富度、群落结构差异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有相关性,但与预后无显着关联。6、胃癌患者血清胃功能指标G17和PGR与黏膜相关菌群微生物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刘勇,王斌,陈思思,胡培[9](2019)在《TOP2a、Nek2及RRM1在胃癌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2a(TOP2a)、丝/苏氨酸激酶NIMA相关激酶2(Nek2)、核苷酸还原酶亚基1(RRM1)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60例胃癌癌组织(观察组)、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 Top2A、NEK2、RRM1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op2A、NEK2、RRM1阳性率分别为66. 67%、65. 00%、83. 3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0. 00%、13. 33%、1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胃癌组织Top2A表达与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P <0. 05),NEK2表达与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P <0. 05),RRM1表达与患者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显着相关(P <0. 05);胃癌组织Top2A表达与NEK2、RRM1均呈正相关(P <0. 05)。结论胃癌癌组织中TOP2a、Nek2及RRM1高表达,且叁者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或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TOP2a、Nek2及RRM1有利于肿瘤发生、进展评估,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高慧茹[10](2018)在《8-OHdG/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GST-π及8-OHdG在慢性胃炎组织、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的表达水平,研究二者在不同阶段胃组织中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为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内镜及外科手术取检并经病理确诊的慢性胃炎组织40例,癌前病变组织(肠上皮化生45例,不典型增生25例)70例,胃癌组织80例。将以上病例进行数据归纳整理,分类蜡块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确定病变组织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各组中GST-π及8-OHdG表达;最后利用SPA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胃癌患者GST-π及8-OHdG表达在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及在各组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8-OHdG、GST-π阳性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组中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在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OHdG表达在低-未分化腺癌表达较高-中分化腺癌组高,而GST-π则相反,二者表达在III、IV期较I、II期显着升高,有淋巴结转移组则更高。(2)8-OHdG及GST-π在慢性胃炎组、癌前组、胃癌组中表达水平呈逐渐递增趋势,且每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8-OHdG及GST-π在慢性胃炎组、癌前组、胃癌组中表达水平且呈正相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癌患者在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上,8-OHdG与GST-π表达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二者均与胃癌侵袭性行为的产生进展有关,有助于临床判断胃癌患者恶性情况;反之在分化程度上,二者表达的差异性,提示二者在胃癌恶性程度中表达并不同步。(2)二者在胃癌发展阶段中阳性表达呈逐渐递增趋势,提示两者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临床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3)二者在慢性胃炎组织、胃癌前病变组织、胃癌各组中表达均呈正相关性,证明某种调控关系共同作用于胃癌的发生、演进,故临床可联合检验二者表达水平以早期诊断、治疗胃癌。(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8-06-01)
胃癌及癌旁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检测Neuritin与TUBB3(ClassⅢβ-tubulin)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及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8例未经过放化疗的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Neuritin和TUBB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52/58)和43.1%(25/58),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9.0%(11/58)和12.1%(7/58),两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ritin与TUBB3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1,r=0.296)。结论:Neuritin和TUB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癌及癌旁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顾春斌.Stathmin因子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田冬明,钟晨,黄敏,牛建华.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农垦医学.2019
[3].马秀丽,刘伟昌,冯园终,刘虎,陈庆明.CD68和E-Cadher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相关性与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9
[4].田冬明.Neuritin与TUBB3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石河子大学.2019
[5].尚春香,董春霞,马海军,韩娜,张声林.C-myc和LIN28B蛋白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6].冀军,白雪峰,刘扬.胃癌和癌旁组织微量元素水平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7].刘胜胜.喇叭水仙凝集素(NPL)及甘露糖受体(MR)阳性巨噬细胞在胃癌和癌旁组织表达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9
[8].陈晓慧.胃黏膜相关菌群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胃癌风险因素/临床病理参数/预后/胃功能的关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9].刘勇,王斌,陈思思,胡培.TOP2a、Nek2及RRM1在胃癌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10].高慧茹.8-OHdG/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及意义[D].河北北方学院.2018
标签:Stathmin因子; 免疫组织;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