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学习者论文-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

口译学习者论文-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译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料库,口译,停顿,差异

口译学习者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1](2019)在《学习者口译产出中的停顿——一项基于中国大学生口译语料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停顿是口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判断口译产出是否流利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口译语料库(PACCEL-S)中的高、中、低叁个不同水平组109个汉英口译样本中的停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学习者汉英口译产出中有声停顿发生率高于无声停顿;在水平差异对比中,高水平与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与低水平组在两类停顿上均存在显着差异,中等水平与低水平组在有声停顿上存在显着差异;停顿的发生率与口译水平之间存在关联,当学习者的口译水平达到一定差距时,水平越高停顿发生率越低;性别差异的对比中,不同性别学生在有声停顿的发生率上差异显着,女学生倾向于多用停顿填充词;停顿位置上,停顿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前,可以推断实词提取困难是导致学习者汉英口译产出中停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邓宁宁[2](2019)在《口译学习者语料库建设及其对MTI培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料库,即真实文字文本或语音文本的合集,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常用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口笔译研究始于1980年代,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语料库被用作语言比较和翻译批评的工具(Laviosa,2002)。Baker在1993年和1995年发表了两篇开创性的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两篇论文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开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今,基于语料库的口笔译研究发展迅速,口笔译语料库的设计与建设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有许多研究者采用了口笔译语料库作为研究方法,建立了众多对公众开放或自用的语料库。其中,口译语料库的设计与建设始于1990年代。根据Setton(2011,p.33)的观点,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是“直觉、调查或实验室实验的替代和补充”。口译语料库的建立需要转写源语文本和口译员或口译学习者产出的目标文本。而对于口译学习者语料库来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平行语料库,它汇编了来自口译学习者真实的口译产出文本;通过标注,它能够提供有关语言特征、超语言特征、副语言特征和口译策略的信息。因此,建设口译学习者语料库有利于改进口译教学,推进口译研究。然而,与基于语料库的笔译研究相比,尤其是和基于语料库的笔译学习者语料库相比,国内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且语料多来自于政府招待会,不能匹配市场的口译人才需求。本文尝试自建口译学习者语料库,转写涉及多个话题的源语文本和MTI在校生产出的目的语文本。在此过程中,本文会借助讯飞输入法的语言识别功能,将音频文件转写为文本。同时,本文会设计一个包括专业口译员修改意见的参考译文子语料库,供学生反思。自建学习者语料库是为了探究口译效果不佳的背后原因。张威(2015)认为,副语言作为口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口译策略的选择和口译产出的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因此,本文还会关注副语言的标注,考察副语言对口译产出质量的影响。至于自建语料库的副语言标注体系,本文会参考由张威主持建设的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Chinese Interpreting Learners Corpus,简称CILC)的副语言标注体系,包括停顿、填充、音量等。总之,本文会搜集来自MTI在校生的真实口译语料并进行副语言标注,通过自建语料库探究副语言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剖析口译质量不佳的原因,为MTI的培养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4)

宋毅芳[3](2019)在《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现象主要影响因素实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口译事业逐渐发展以来,有关口译的方方面面受到了研究学者和口译从业人士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一个尤其重要的基本议题就是口译的质量评估。回顾口译研究历史,学者们就口译质量提出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流利性作为口译产出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成为评价标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MTI口译专业学生在交替传译的学习及训练过程中,其口译流利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出其相应的口译质量及水平,因此流利性应当成为口译专业学生加以重视的训练方面。然而,口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译员精力的多重分配。在口译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常出现大量的非流利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其口译质量。基于以上背景,本实验试图探究如下叁个问题:MTI口译专业学生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非流利产出主要有哪些表现?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学生出现非流利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改善学生口译非流利现象的策略有哪些?为探索以上问题,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辅以调查问卷以及个人访谈的研究方法,以陕西师范大学MTI口译专业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结合上述叁种研究方法,本文作者收集到多项数据。经过详细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在汉英交替传译中,MTI口译学习者出现了大量的非流利现象,主要包括有声停顿,无声停顿,重复以及自我修正。并且停顿的次数要远高于另外两种非流利表现。第二,针对以上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得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词汇提取困难,逻辑分析混乱,双语句法结构转换困难,以及记忆及笔记信息提取受阻。第叁,基于前人相关专业研究的实践支撑,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到的数据,本文作者探讨了叁种改善策略,即语块学习法,视译练习以及笔记法。最后,本文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加深口译专业学生对口译流利性的重视,并对相关口译教学和口译学习产生一定的启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译训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卫洁[4](2019)在《口译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吉尔(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和西伯(Seeber)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依据,对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进行研究。为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英汉视译中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出现的停顿现象是什么?(2)英汉视译中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停顿现象的差异是什么?(3)英汉视译中导致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停顿现象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采用以测试法和实验法为主,以回顾访谈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为辅的综合性实证研究设计。本研究针对中国东北某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叁年级学生和翻译专业研究生口译方向学生,经过语言及口译测试,分别确定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探讨两组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停顿现象的差异并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叁种停顿类型对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英汉视译表现中的停顿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级学习者比初级学习者发生较少的停顿现象。与此同时,本研究结合两组学习者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学习者停顿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信息辨析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策略使用能力不同。本研究从视译的角度,部分验证了口译认知负荷理论。此外,本研究能够帮助提高视译的产出质量,并对今后视译的研究、实践、教学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卫洁,于心荟[5](2019)在《口译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吉尔(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采用以测试法和实验法为主、以回顾访谈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为辅的综合性实证研究设计,对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两组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停顿现象的差异,并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叁种停顿类型对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英汉视译表现中的停顿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级学习者比初级学习者发生较少的停顿现象。与此同时,结合两组学习者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学习者停顿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信息辨析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策略使用能力不同。本研究从视译的角度,部分验证了口译认知负荷理论。此外,能够帮助提高视译的产出质量,并对今后视译的研究、实践、教学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启亮[6](2019)在《翻转课堂下口译学习者的同伴反馈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伴反馈是二语写作和口笔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只有少数研究关注翻转口译课堂下同伴反馈的应用。相比于传统口译课堂,翻转口译课堂能更好赋能学习者。本研究通过对比两个班的同伴反馈类型分布,旨在探讨口译学习者同伴反馈表现。笔者在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六周同伴反馈实验,参与研究的对象为两个班的61名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转课堂下,学生需要在课前观看口译技巧讲解的课程视频、完成小测并学习其他课前补充材料;传统课堂下,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口译技巧、回答问题并在课后学习补充材料。笔者在两个班中各选取一名学生的课堂口译表现,交叉发至两个班进行匿名评估。利用修订后的同伴反馈编码方案(Tsai&Liang,2007),笔者将收集好的数据在情感、认知和元认知层面进行分析。此外,笔者对学生的课堂展示和口头产出进行录音和记录,并借助Henri(1992)构建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分析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加工。最后,笔者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两个班中认知加工深度和同伴反馈表现之间的关系。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两个班均产出较多情感(支持)、认知(直接更正)类反馈,较少元认知类反馈,同伴反馈表现并无呈现明显差异。然而,传统班学生比翻转班更多使用了涉及深度加工的高级思辨技巧(如“深度阐释”、“策略”)。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示,情感、认知类反馈产出与认知加工深度无关,而翻转班的元认知类反馈产出受浅层和深层认知加工的共同影响,传统班则只受深层认知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表明,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认知加工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评估的能力;两班的情感、认知类反馈表现无异,原因是反馈内容很少需要课堂学习的认知努力结果,而元认知类反馈表现无异说明其不仅仅受认知加工深度影响。本研究的启示为:在有初学者的口译课堂中,应慎重使用翻转课堂和同伴反馈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9-03-15)

胡怡[7](2019)在《汉译英交替传译笔记对翻译学习者口译忠实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调查汉译英交替传译笔记对翻译学习者的口译忠实度影响,分析了翻译学习者口译笔记的记录特点、存在问题以及他们对口译笔记的认知情况,以期对口译教学和翻译学习者口译学习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06期)

张威[8](2019)在《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语言信息标注:策略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口译实践与效果评价对口译信息对应的特殊要求,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CILC)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元功能理论为基础,结合口译语境分析,尝试对口译语言信息进行分类、分层标注。分类标注涉及概念、人际、语篇等叁类信息对应,确定口译语言信息的完整性;分层标注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类型,明确口译语言信息的对应状态。利用口译信息的分类、分层标注,便于对口译信息进行整体性量化评估,也利于考察口译策略与口译效果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高彬[9](2019)在《英汉交替传译笔记中的语言选择发展规律——基于口译学习者的横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比初级、中级和高级口译学习者的英汉双向交替传译笔记,对笔记语言选择策略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横向分析。结果表明:源语是叁组受试的口译双向笔记的主导语言,口译学习者专业水平越高,译语比重越大。叁组受试口译笔记量的差异反映了受试源语加工能力和口译技巧的高低,体现了不同口译方向语言转换的认知消耗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9年01期)

黎芷若[10](2018)在《口译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初学者与高级学习者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监控的口译研究迄今为止大都集中于对语言产出的监控,很少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口译者的自我监控。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展开,旨在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口译学习者在口译学习和实践中的自我监控意识进行比较。调查问卷显示,虽然初学者的自我监控量表得分略高于高层次学习者,但二者的自我监控水平并无显着差异。口译学习者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可由此得到一些启发和建议,包括即兴表演能力的锻炼,口译过程中的声音控制以及注重他人反馈。(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2-07)

口译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料库,即真实文字文本或语音文本的合集,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常用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口笔译研究始于1980年代,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语料库被用作语言比较和翻译批评的工具(Laviosa,2002)。Baker在1993年和1995年发表了两篇开创性的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两篇论文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开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今,基于语料库的口笔译研究发展迅速,口笔译语料库的设计与建设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有许多研究者采用了口笔译语料库作为研究方法,建立了众多对公众开放或自用的语料库。其中,口译语料库的设计与建设始于1990年代。根据Setton(2011,p.33)的观点,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是“直觉、调查或实验室实验的替代和补充”。口译语料库的建立需要转写源语文本和口译员或口译学习者产出的目标文本。而对于口译学习者语料库来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平行语料库,它汇编了来自口译学习者真实的口译产出文本;通过标注,它能够提供有关语言特征、超语言特征、副语言特征和口译策略的信息。因此,建设口译学习者语料库有利于改进口译教学,推进口译研究。然而,与基于语料库的笔译研究相比,尤其是和基于语料库的笔译学习者语料库相比,国内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且语料多来自于政府招待会,不能匹配市场的口译人才需求。本文尝试自建口译学习者语料库,转写涉及多个话题的源语文本和MTI在校生产出的目的语文本。在此过程中,本文会借助讯飞输入法的语言识别功能,将音频文件转写为文本。同时,本文会设计一个包括专业口译员修改意见的参考译文子语料库,供学生反思。自建学习者语料库是为了探究口译效果不佳的背后原因。张威(2015)认为,副语言作为口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口译策略的选择和口译产出的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因此,本文还会关注副语言的标注,考察副语言对口译产出质量的影响。至于自建语料库的副语言标注体系,本文会参考由张威主持建设的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Chinese Interpreting Learners Corpus,简称CILC)的副语言标注体系,包括停顿、填充、音量等。总之,本文会搜集来自MTI在校生的真实口译语料并进行副语言标注,通过自建语料库探究副语言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剖析口译质量不佳的原因,为MTI的培养提供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译学习者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学习者口译产出中的停顿——一项基于中国大学生口译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教学.2019

[2].邓宁宁.口译学习者语料库建设及其对MTI培养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宋毅芳.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现象主要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陕西师范大学.2019

[4].卫洁.口译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5].卫洁,于心荟.口译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徐启亮.翻转课堂下口译学习者的同伴反馈表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7].胡怡.汉译英交替传译笔记对翻译学习者口译忠实度的影响研究[J].校园英语.2019

[8].张威.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语言信息标注:策略及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9].高彬.英汉交替传译笔记中的语言选择发展规律——基于口译学习者的横向研究[J].中国翻译.2019

[10].黎芷若.口译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初学者与高级学习者的对比研究[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2018

标签:;  ;  ;  ;  

口译学习者论文-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