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现象论文-邱丹,吴玉杰

互文现象论文-邱丹,吴玉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文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锋文学,封面图像,语图互文现象

互文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邱丹,吴玉杰[1](2018)在《先锋派文学作品封面图像的“语图互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诞生以来,"先锋"二字对于批评界而言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词汇。在先锋派文学中,我们感受到了顺应时代而急遽变化的现代思维,它复杂而多元、破碎而又充满迷魅。但长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作品的封面图像研究,还缺乏探索。而封面作为一种图像,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更参与着作品意义的生成,构画着读者阅读与阐释的灵感牵引与格局。文章主要从"语图互文"的角度来进行先锋派文学作品的封面图像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韩艳梅,陈建平[2](2018)在《语言景观之跨文化互文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国文本或符号被引入本国语言景观时,经历文本再语境化和文化再语境化,可称之为语言景观的跨文化互文现象。本研究基于"语篇历史法"和"再语境化"等理论框架,分析叁百余个多语标识牌,探讨这些标识牌如何借助文本、体裁和非语言符号的再语境化实现跨文化互文,并归纳出语言景观跨文化互文的主要形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语码混合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语言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文化层面,挖掘语码混合作为语言景观跨文化互文现象的文化动因和形成机制,探索其在文化开放性、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指标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8年02期)

王婷玉[3](2017)在《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又叫“文本间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所谓互文性就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选择吸收和转化,作者对文本的选择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传递了作者自身意识形态的取向或反映了一定的权力关系。因此该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起了批评性话语分析(CDA)的广泛关注。批评话语分析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关注于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叁者相互关系。互文性作为批评话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种语言殖民现象,即通过语言渗透来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并控制大众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同时互文性也揭示了文本怎样在特定情形下有选择地使用话语秩序,而话语秩序的变化是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反映。目前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互文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官方文件、广告以及教育类语篇等,主要体现了维权者(强势群体)援引道德规范,专家话语以及主流社会话语等实现话语合法化,对弱势群体进行权力操控。从批评话语的角度看,以上大众语篇中的互文性在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趋势以及揭示权力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灰段子,即黑色幽默,一般是以负面社会事件为主题,对人们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灰段子总是以隐藏和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隐含的话语特征使得互文性成为灰段子中的常见现象。然而鲜有人从批评话语角度探讨灰段子或灰段子中的互文现象。因此本文将对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做一个试探性探索,旨在批判灰段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引导读者对灰段子采取审视和批判的态度。依据辛斌关于互文性的分类,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理论并采用费尔克劳夫的叁维分析法,本文将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43则(选自不同网站,博客,百度贴吧以及论坛)有关房价、教育、就业等网络灰段子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灰段子作者如何通过互文手段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进行权力诉求,从而引发大众共鸣并控制大众意识形态。本文拟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灰段子的互文现象隐含着怎样意识形态?2.灰段子的互文现象隐含着怎样权力关系?3.灰段子的互文现象是如何体现非合法化的?通过对以上叁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总结:首先,从概念元功能角度出发,通过对词语分类系统和及物性系统进行分析,旨在揭露灰段子互文现象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本文从重新词化和过分词化两个方面对词语分类系统进行阐释。其中创作者通过改编固定词语或俗语,转化原有词的语法结构等方式进行重新词化并赋予新词反面消极以及讽刺意义,反映了灰段子创作者抨击时弊以及对现实无奈的自嘲的意识形态。过分词化中的互文现象则揭示了灰段子创作者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及其对社会事件中不公平现象的调侃。另外,通过对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灰段子的概念功能使用了大量的物质过程(220次,占所有过程的60.6%)。大量的物质过程使得事件更客观并接近事实。目标是物质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目标的互文现象对强调和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从人际元功能角度出发,对直接引语以及语气和情态表达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灰段子互文现象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在直接引语中的互文现象中,创作者通过构建虚拟人物对话以及引用相关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话语对权力阶层的不道德和不端行为进行直接抨击,同时丑化权力阶层并损害权力阶层的权威性。在语气和情态表达的分析过程中,创作者通过情态动词以及语气助词等调侃的手段对权威权力及其言行话语进行互文改造和戏谑,从而降低权力阶层的正统性,达到挑战和弱化权威权力的作用。第叁,灰段子的创作者通过在互文上呈现权利阶层的负面内容来贬低对方从而实现非合法化。灰段子互文现象的非合法化否定了权力阶层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反映了创作者对权力阶层的对抗。因此,灰段子创作者通过夸张夸大的互文手段放大了权力阶层的错误和社会矛盾,反映了他们对现实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警醒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灰段子中社会矛盾的放大和社会常态的偏离,容易使人们充满悲观抱怨情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灰段子左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使意志不坚定的读者误入歧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权力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团结。面对当下灰段子的普遍传播和流行,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人们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这些垃圾段子的侵蚀。因而对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有助于创作者更好的应用互文性来淡化社会负能量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使受众对类似语篇有更深的批判性理解。(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曹彦普[4](2017)在《论Moment in Peking中互文现象的无本回译》一文中研究指出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大约1900至1938年的中国,地点以北京为主,苏杭为辅,围绕姚、曾、牛叁大家族的盛衰,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传统习俗,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这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关于中国的小说,语言能指和文化所指发生了偏离,译回汉语时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译。许多学者意识到了此类回译的特殊性,但是众说纷纭,命名不一,比如“特殊的回译”、“文化的回译”、“文化还原”、“复译”等,亟需统一认识。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王宏印教授在深入研究林语堂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译基础上提出“无本回译”。该理论的提出不但丰富了回译的内涵,还为此类语言能指和文化所指发生偏离作品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在研究回译基础上,以典型作品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为例,指出“无本回译”的特殊性,探讨其定义、范围、特点及重要性等问题,旨在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这部以中国为题材的英文小说中有大量的引用、典故、习语等互文现象,这些互文现象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的,那么如何译回汉语呢?本文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分类,即显性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成构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并结合Moment in Peking,选取两个风格迥异的译本——《京华烟云》(张振玉译)和《瞬息京华》(郁飞译),前者忠实于本土文化,后者忠实于英文原着,从引用、典故、戏拟、解释和习语五个方面分析显性互文性现象的汉译,从体裁、风格和典型互文本——《红楼梦》叁个方面分析成构互文性现象的汉译。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这些互文现象在两个汉译本中的再现情况,本文提出了翻译此类作品的叁个原则,即互文最佳、归化为主和适度创造,期望丰富无本回译理论并对此类以中国为题材的英文小说的汉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立,张铁山[5](2016)在《从突厥“叁大碑”的“互文”现象看其韵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厥"叁大碑"作为古代突厥民族的文献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语言和文学价值。在"叁大碑"的语句运用方面,很多地方都用了"互文"这种最能代表诗歌特点的修辞手法,呈现出诗歌的韵律特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叁大碑"碑文的"诗体"性质。文章以互文修辞作为切入点,对互文修辞手法在"叁大碑"中的运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一窥古代突厥人文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对以往"叁大碑"的翻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娜,廉睿[6](2016)在《论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女性小说中的互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间的互文是海外华文文学中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小说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也具有文本建构的互文性这一特征。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女作家主要包括张翎、李彦和曾晓文等的小说,既存在内部互文特征,又有外部互文特征。这种互文现象不但丰富了小说的话语内涵,而且使小说创作具有了一种多声部对话的"复调"性质。(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吴昊[7](2015)在《论韩东诗歌创作中的“自身互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韩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诗集《白色的石头》(1992)、《爸爸在天上看我》(2002)、《重新做人》(2013)。每一部新集与旧集之间,都隔了十年的漫长光阴。这种诗歌创作上的"空白期",并不意味着韩东中途放弃过对缪斯女神的追求,十年只不过是韩东在诗歌创作路上一个沉潜的阶段。正是在"蓄势"的过程中,韩东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开始浮出水面。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树杈间的月亮》(1995)到最近的长篇小说《中国(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5年11期)

王凌[8](2015)在《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叁国演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小说插图的绘图者们热衷于通过对最具"孕育性"顷刻的把握、特殊的时空分割方式以及独具意蕴的静态绣像描画以达到最真实、准确再现文字信息的目的;而插图对故事场景进行的带有情感倾向的取舍、图题的褒贬寄寓以及有意无意的图、文不符现象,又表明绘画者试图对小说作出符合自身审美习惯解读的努力。在插图本小说中,文字与图像之间呈现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明清以来各插图本《叁国演义》,正是明清插图小说语-图互文规律的代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王丽丹[9](2015)在《当代俄罗斯剧作家奥·博加耶夫剧作中的互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戏剧文学,绝无先例地步入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经典反思的繁荣阶段。剧作家集体重温经典,以另类的书写方式对经典作品、经典作家乃至历史人物进行重读、重构、解构。其中在颠覆、创新经典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俄罗斯剧作家当属奥·博加耶夫。本文从博加耶夫剧本对历史人物及经典作家的反讽性解读上进行探讨,试图说明,这一全新的历史人物文化符号的流行勾勒出俄罗斯人颠覆经典、游戏传统、否定曾经的价值观的精神现状。(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5年03期)

李晖[10](2015)在《《山居秋暝》的英译与互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维或许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西译过程中出镜率最高的一位诗人。以美国作家兼译者温伯格和墨西哥诗人帕斯1987年合作辑录的译诗论集《观读王维的十九种方式》(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为例,仅《鹿柴》就有英译13种、(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5-05-20)

互文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国文本或符号被引入本国语言景观时,经历文本再语境化和文化再语境化,可称之为语言景观的跨文化互文现象。本研究基于"语篇历史法"和"再语境化"等理论框架,分析叁百余个多语标识牌,探讨这些标识牌如何借助文本、体裁和非语言符号的再语境化实现跨文化互文,并归纳出语言景观跨文化互文的主要形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语码混合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语言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文化层面,挖掘语码混合作为语言景观跨文化互文现象的文化动因和形成机制,探索其在文化开放性、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指标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文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邱丹,吴玉杰.先锋派文学作品封面图像的“语图互文”现象[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韩艳梅,陈建平.语言景观之跨文化互文现象研究[J].中国外语.2018

[3].王婷玉.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7

[4].曹彦普.论MomentinPeking中互文现象的无本回译[D].天津商业大学.2017

[5].王立,张铁山.从突厥“叁大碑”的“互文”现象看其韵律特征[J].民族文学研究.2016

[6].李娜,廉睿.论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女性小说中的互文现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吴昊.论韩东诗歌创作中的“自身互文”现象[J].文艺争鸣.2015

[8].王凌.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叁国演义》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王丽丹.当代俄罗斯剧作家奥·博加耶夫剧作中的互文现象[J].俄罗斯文艺.2015

[10].李晖.《山居秋暝》的英译与互文现象[N].文艺报.2015

标签:;  ;  ;  

互文现象论文-邱丹,吴玉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