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张辉,黄海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张辉,黄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夷山,国家公园,活水源头,旅游环境承载力,生物多样性,风景名胜区,九曲溪,南京林业大学,角蟾属,蛙类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黄海[1](2019)在《活水源头涵养生态科研》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南京林业大学外籍教授凯文等人,在《ZOOTAXA》杂志上发表广义角蟾属一新种——雨神角蟾。该新种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系凯文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时意外所获,此后历经两年的搜寻和标本采集,最终鉴定得名。武夷山凭借丰富的物种、优良的遗传、多样的生(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9-04-15)

侯芳,王克勤,宋娅丽,李加文,艾祖雄[2](2018)在《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林分立地状况等的差异,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典型森林类型——华山松(Pinusarmandii)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林、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和常绿阔叶林各器官(叶、枝、干、皮和根)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该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揭示滇中亚地区各林分植被层的碳源-汇变化和土壤各层碳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含量在45.60%~57.60%之间波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生物量分别占植被层的56.46%~92.28%、1.12%~13.15%、0.003%~2.19%和6.21%~30.26%。各林分类型植被层碳储量大小表现为:华山松>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滇油杉>高山栎。(2)5种林分的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主要集中在0~30 cm表土层,占总碳储量的52.6%~79.8%;0~60 cm土壤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滇油杉>常绿阔叶林>华山松>高山栎>云南松。(3)5种林分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滇油杉>云南松>高山栎,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之和占总碳储量的95.1%~99.2%,林下植被层占比较低。华山松、滇油杉和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碳储量,云南松林和高山栎林植被碳储潜力较大,应通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碳密度,发挥其更大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吴安驰,邓湘雯,任小丽,项文化,张黎[3](2018)在《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中国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植物的调查数据,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探讨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随经纬度上升而下降,其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更为显着,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随经度上升变化不显着;(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特性、能量和水分因子的单因素相关关系并不一致。其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年均温、最冷月均温、温度年较差和潜在蒸散量的相关性最显着(P<0.01),Pielou指数与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实际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和郁闭度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能量和水分的共同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率最高,达到15%—42%;植物特性、能量和水分因子叁者共同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解释率次之,为14%—27%;植物特性与能量因子或水分因子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以及植物特性和水分因子独立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率较小,其中能量因子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单独解释率高于植物特性或水分因子。研究表明能量和水分共同作用是影响大尺度森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植物特性的差异对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戴巍,赵科理,高智群,刘康华,张峰[4](2017)在《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变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网格布点,采集了838个森林样地样本(土壤、枯落物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相关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和Moran's I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5.22 t/hm~2,其中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密度分别为27.34、108.89、1.79、1.38 t/hm~2。克里格空间插值和局部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呈现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与浙江省地形、地势较为一致,受海拔、树龄、森林类型、台风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77.19 Tg C,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03.88、656.20、10.84、6.27 Tg C,分别占总碳储量的23%、75%、1.3%、0.7%。在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中,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森林植被层的3.22倍,是整个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主要的贡献者。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大多数森林仍处于中幼龄林阶段,碳密度水平较低,但是中幼龄林生长速度较快,加强对全省中幼龄林的健康管理,是未来整体提升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程正霖,罗遥,张婷,段雷[5](2017)在《我国南方两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硫、氮和汞沉降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混合降水采样器,对江西千烟洲和湖南会同两个森林生态站的大气硫、氮和汞的湿沉降和穿透水沉降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在2013-12~2014-11的观测期间,千烟洲站降水中的SO_4~(2-)-S、NO_3~--N、NH_4~+-N和Hg的体积加权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89 mg·L~(-1)、0.957 mg·L~(-1)、0.401 mg·L~(-1)和12.5 ng·L-1,而穿透水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9 mg·L~(-1)、1.18 mg·L~(-1)、0.897 mg·L~(-1)和22.2 ng·L-1,穿透水浓度较降水有不同比例的增加.会同站穿透水中的元素平均浓度则分别为2.93mg·L~(-1)、1.60 mg·L~(-1)、0.502 mg·L~(-1)和22.0 ng·L-1.基于穿透水的千烟洲站大气硫、氮和汞的沉降量分别为3.56g·(m2·a)-1、3.02 g·(m2·a)-1和30.6μg·(m2·a)-1,会同站分别为6.18 g·(m2·a)-1、4.48 g·(m2·a)-1和37.3μg·(m2·a)-1,叁者均在夏季达到最高.汞的干湿沉降量相当,而硫和氮的湿沉降量在总沉降量中占主导地位.与硫沉降和氮沉降主要来自人为源不同,自然源对汞沉降的贡献较明显,特别是在会同站.(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陈亮[6](2017)在《亚热带地区叁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多时间尺度上对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相对较少。其次,目前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都还停留在单系统碳通量时间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上,缺乏与土壤呼吸的协同研究,这都制约了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以及控制机制的更深入了解。为准确估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变化以及为区域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参数调整。本文以毛竹(Phyllostchys edulis)林、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这叁种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涡度相关通量塔数据和土壤呼吸数据描述该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并用随机森林模型拟合碳通量,通过重要性得分来揭示环境因子对碳通量影响重要程度。此外,分析了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并计算土壤呼吸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从月平均日变化来看,该叁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呈现“U”字型,白天为碳汇,晚上为碳源;从月尺度上看,毛竹林全年为碳汇,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1月和12月,表现为碳源。雷竹林在4月表现为碳源;毛竹林固碳率在8月达到最大值,雷竹林在11月达到最大值,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10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1.890%、25.213%和56.284%。雷竹林月均NEE(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和RE(生态系统总呼吸)与毛竹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月均NEE和RE均存在显着差异。天目山年总NEE和GEE(总生态系统交换量)最高,太湖源全年总RE最高。(2)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分别拟合叁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结果表明,模型训练阶段和模型测试阶段,随机森林模型均保持较高精度,说明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十折交叉验证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内部参数设置合理,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3)通过计算环境因子重要性得分表明,在月平均半小时尺度上,PAR是影响叁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的首要环境控制因子,而RH、VPD和T_S,SWC和T_S、T_A和T_S分别是毛竹林、雷竹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全年月平均半小时尺度上的次要影响因子。在月尺度上,T_A和T_S是叁种森林生态系统月尺度NEE、RE和GEE变化主要影响因子,此外VPD也对叁种森林生态系统月尺度碳通量有显着影响。(4)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季节变化明显,全年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毛竹林在6月达到峰值,其次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月),最后为雷竹林(8月)。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主要控制因子均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相关性均不显着。二元模型较一元模型精度均有提高,毛竹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最适模型为Model9,而雷竹林土壤呼吸最适模型为Model10。通过计算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贡献率表明,雷竹林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总呼吸最高,为62.834%;其次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贡献率为61.951%;最后为毛竹林,贡献率为43.498%。(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卞金莉[7](2017)在《泰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空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泰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泰山地区选取典型地段,分别于不同海拔建立了0.96 hm2的油松针阔混交林(160 m×60 m)和0.6 hm2的侧柏针阔混交林(100 m×60 m)两块长期动态监测大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样地内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树种间及优势树种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调整结构的角度,分析现有林空间结构特征,将其与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制订合理的经营目标及其技术措施,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目的。结果表明:泰山罗汉崖油松针阔混交林样地乔木层共调查到7个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重要值最大,为优势种,主要伴生种包括麻栎、刺槐、栓皮栎等。样地内主要树种油松和麻栎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型分布。油松种群在整个生长阶段除了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之外,总体呈随机分布,小树的聚集强度较弱。油松林种群大树与中树以及大树与小树,在小尺度上具有正关联性呈促进关系,其余各个生长阶段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相互独立。从群落演替趋势看,油松林生态系统目前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油松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种间关系结果为:泰山油松林内,油松种群小树和中树与麻栎种群在所研究的空间尺度上小尺度范围内呈负相关,整体呈显着不相关;油松种群大树与麻栎种群在所研究的空间尺度上小尺度范围内呈不相关,整体呈现显着负相关。油松针阔混交林的种间关系主要受油松大径级个体的影响,油松种群优势度明显。泰山罗汉崖侧柏针阔混交林乔木层样地共调查到6个树种,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为乔木层优势种,主要伴生种有麻栎(Q.acutissima Carruth)、黄连木(P.chinensis Bunge)等。侧柏针阔混交林样地内的主要树种侧柏和麻栎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型分布。侧柏种群总体呈随机分布,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侧柏种群内中树与小树以及中树与大树之间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相互促进生长,其余各个生长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相互独立。侧柏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种间关系结果为:泰山侧柏林内,麻栎种群小树和中树与侧柏种群在所研究的空间尺度上小尺度范围内呈负相关,整体呈显着不相关;麻栎种群大树与侧柏种群在所研究的空间尺度上小尺度范围内呈不相关,整体呈现显着负相关。侧柏针阔混交林的种间关系主要受麻栎大径级个体的影响。泰山森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由于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现保持的这些森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已经失去了原始林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树种种群内林下更新匮乏,有向大径级偏移的趋势。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内各树种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大树的空间格局影响,主要原因是大径级林木郁闭度高,不利于林下中小径级林木生长环境的形成,与之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因此,在以后的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实践中,可以采用抚育间伐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并辅助以及时更新幼苗幼树,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和促进森林演替和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申皓月,梅立永,毛子龙,杨道运[8](2016)在《深圳市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和碳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碳储量和碳循环监测是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建立深圳市森林碳储量和碳循环的监测方法,选取深圳市山地森林、园林绿地和红树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群落样方,进行碳储量和碳循环的实地监测,开展深圳市典型森林群落的碳密度和碳循环评估。碳密度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荔枝林、灌木林、榕树林、棕榈树林和红树林等11个具有代表性的群落样方,其生态系统碳密度在65.09~257.31t·hm~(-2)之间,其中,红树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大,为257.31t·hm~(-2),其次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为117.48 t.hm~(-2)和105.46 t.hm~(-2),灌木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小,为65.09 t.hm~(-2)。群落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结果表明,11种群落样方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即碳汇量)在0.02~3.37 t.hm~(-2)·a~(-1)之间,因此,研究中所选取的11个深圳市典型群落类型均表现为碳汇,其中,红树林的年碳汇量最大,为3.37 t·hm~(-2)·a~(-1),其次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为2.09 t.hm~(-2)·a~(-1)和2.66 t.hm~(-2)·a~(-1),相当于红树林的60%左右,园林绿地和灌木林的碳汇量较小,仅在0.02~0.08 t.hm~(-2)·a~(-1)之间碳汇资源评估不但可以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而且可以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6-10-14)

蔡慧颖[9](2016)在《小兴安岭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估算森林的碳储量和生产力对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原始阔叶红松(Pinuskoraiensis)林、谷地云冷杉林、白桦(Betulaplatyphylla)次生林、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类型转换(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影响,量化处于衰退状态的谷地云冷杉林的固碳能力,并结合特定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不同碳库(植被碳库、碎屑碳库和土壤碳库)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4种森林生态系统(阔叶红松林、白桦次生林、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储量差异显着,其中阔叶红松林的碳储量最高,为315.4 t C·hm-2。土壤有机碳储量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比例最高(55-70%),其次是植被碳储量(28-43%),碎屑碳库最低(2-6%)。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显着低于阔叶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4种森林生态系统之间总NPP没有显着差异,但其分配(地上部分NPP(NPPA)和地下部分NPP(NPPB))却显着不同。凋落物(44%-60%)和细根(43%-47%)生产分别是NPPA和NPPB的最大组分。4种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人工林(328.0 gC·m-2·yr-1)的NEP最高,其次依次是阔叶红松林(311.9 gC·m-2·yr-1)、白桦次生林(231.1 gC·n-2·yr-1)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187.9gC·m-2·yr-1)。(2)2011年谷地云冷杉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268.14 tC·hm-2,其中植被、碎屑和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74.25 tC·hm-2、16.86 tC·hm-2和 177.03 tC·hm-2。2006-2011 年,乔木层碳储量从80.86 t C·hm-2减少到71.73 t C·hm-2,优势树种冷杉(Abiea ephrolepis)、云杉(Picea spp.)和兴安落叶松的碳储量年均减少比例分别为0.5%、2.7%和3.7%。森林NPP为4.69tC hm-2.yr-1,NPPB与NPPA的比值为0.56,凋落物是总NPP的最大组分。森林生态系统中2个主要碳输出途径土壤异养呼吸和粗木质残体(CWD)分解的年通量分别为293.67和119.29gC·m-2·yr-1。森林NEP为55.90gC·m-2·yr-1。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衰退状态的谷地云冷杉林仍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3)处于演替初期阶段的白桦次生林的植被碳储量和NPPA均仅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与其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而处于演替后期阶段的阔叶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和NPPA受林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共同影响,植被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驼峰型分布(P<0.05);NPPA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但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则是驼峰型格局(P<0.05)。研究结果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林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与植被碳储量和NPPA的关系受到森林演替阶段的影响。(4)CWD作为谷地云冷杉林碎屑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碳储量为13.25 t C·hm-2,其中云杉、冷杉和兴安落叶松的CWD碳储量分别为3.59、2.61和3.06 tC·hm-2。不同腐烂等级下CWD碳储量呈近正态分布,多集中在Ⅱ和Ⅲ等级,分别占总量的42.7%和35.4%。不同径级的CWD碳储量也呈近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30-40 cm和40-50 cm径级上。干中折断、拔根倒、枯立木和干基折断为谷地云冷杉林CWD碳储量的主要存在方式。CWD碳储量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随着林分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和胸高断面积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与林分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5)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平均值为70.13 g·kg-1,变异系数为54.93%,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SOC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变化尺度为18.0 m。随着采样密度的降低,SOC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变弱,空间分布格局越来越趋于均质化。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表层SOC空间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依次是凋落叶干重、加权的倒木腐烂等级和土壤pH值,4个因子共同解释了 SOC空间变异的51.9%。SOC与倒木体积不存在显着关系,而与其加权的腐烂等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倒木的腐烂程度而非倒木的数量对于SOC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未发现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对表层SOC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9-01)

贾剑波[10](2016)在《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运动过程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与水关系研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为了研究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运动过程与运动机制,本文以北京山区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等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利用首都圈森林生态定位站的长期的实地观测和隔水控光试验对几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运动过程进行研究,并通过冠层结构指标和生理指标特征变化以及与水分运动的响应关系进一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运动的机制,力求揭示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内林水关系全部水文过程和部分生理驱动机制,同时为指导该地区生态功能导向性森林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8-2015年北京山区年降水量约539.64mm,略低于北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80mm),降水相对变率和变异系数较小。以小于30mm的小雨或中雨为主(占年场次的80%);对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大雨和暴雨(占年降水量的50%);水平降水主要由植物表面和土壤表面的凝结水和表层土体吸附水构成。非生长季土壤吸附水为水平降水的主体,而生长季以凝结水为主,两个组分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呈现相反的规律,年水平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5%,非生长季的平均为24.0±1.5mm,而生长季只有8.0±0.5mm。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风速与水平降水量呈现负相关;80cm土层处存在土壤水分亏损,在针叶林中表现明显。(2)树干液流速率与蒸腾速率晴天变化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趋势,蒸腾量与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空气温度相关性最高。北京山区全年蒸腾量约500mm左右,生长季蒸腾量约占全年的80%;土壤日蒸发量在介于0.68~1.51mm之间,高于枯落物蒸发量,生长季土壤蒸发量在100mm左右。典型晴天下蒸散日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生长季蒸散量大于非生长季,侧柏全年蒸散量约为570mm左右,生长季450mm左右,占全年70%以上。空气温度、冠层净辐射、土壤含水量、相对湿度等与蒸散量相关性高。(3)乔木体内储水呈现季节性变化,生长季内储水量随时间逐渐减小,而非生长季相反。乔木体内日净储水量0-0.04mm之间,乔木体内储水呈现季节性变化,生长季内储水量随时间逐渐减小,而非生长季相反;土壤层(每层20cm)储水量全年在15-30mm之间,表土壤储水量在6、7、8月波动较大,而对于下层土层而言,各层常年稳定在20mm上下;根际区全年平均68mm左右;对根际区上升日平均补给量1.7mmm;从水量平衡来看,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5年平均水分输入量为543.26-600.44mm,输出量为562.56-621.76mm,研究期内垂向水量收支大致平衡。(4)冠层气孔导度、大气水汽通道调控系数与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在日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从月季变化来看,差异性不大,生长季的变化幅度略微高于费生长季。阔叶的冠层气孔导度高于针叶林地。温度、相对湿度和VPD与冠层气孔导度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仅限于一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对水平降水、土壤含水量起到部分调控;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导度呈负相关关系,且气温控制其峰值的大小,辐射控制峰值出现的时段。(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林分立地状况等的差异,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典型森林类型——华山松(Pinusarmandii)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林、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和常绿阔叶林各器官(叶、枝、干、皮和根)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该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揭示滇中亚地区各林分植被层的碳源-汇变化和土壤各层碳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含量在45.60%~57.60%之间波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生物量分别占植被层的56.46%~92.28%、1.12%~13.15%、0.003%~2.19%和6.21%~30.26%。各林分类型植被层碳储量大小表现为:华山松>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滇油杉>高山栎。(2)5种林分的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主要集中在0~30 cm表土层,占总碳储量的52.6%~79.8%;0~60 cm土壤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滇油杉>常绿阔叶林>华山松>高山栎>云南松。(3)5种林分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滇油杉>云南松>高山栎,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之和占总碳储量的95.1%~99.2%,林下植被层占比较低。华山松、滇油杉和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碳储量,云南松林和高山栎林植被碳储潜力较大,应通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碳密度,发挥其更大碳汇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辉,黄海.活水源头涵养生态科研[N].福建日报.2019

[2].侯芳,王克勤,宋娅丽,李加文,艾祖雄.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8

[3].吴安驰,邓湘雯,任小丽,项文化,张黎.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8

[4].戴巍,赵科理,高智群,刘康华,张峰.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17

[5].程正霖,罗遥,张婷,段雷.我国南方两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硫、氮和汞沉降量[J].环境科学.2017

[6].陈亮.亚热带地区叁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7].卞金莉.泰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空间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8].申皓月,梅立永,毛子龙,杨道运.深圳市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和碳循环研究[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6

[9].蔡慧颖.小兴安岭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生产力[D].东北林业大学.2016

[10].贾剑波.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运动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标签:;  ;  ;  ;  ;  ;  ;  ;  ;  ;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张辉,黄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