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栋[1](2014)在《小尾寒羊矛形双腔吸虫病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临床诊疗中,笔者曾诊治小尾寒羊矛形双腔吸虫病一例,现报告如下:1概况天津地区某养殖户共养殖190只小尾寒羊,种羊于三年前购自国内某省某地,该地为该畜主的家乡,种羊购入时约15 kg,购入后自繁自养。羊群常规免疫口蹄疫疫苗、三联四防菌苗,30天前羊群曾连续7 d口服伊维菌素驱虫,当前饲养全程为放牧,饮用水源为放牧时所经过的养鱼池水。近来羊群中部
李敏敏,王溪云[2](1997)在《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和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透射电镜详细研究寄生在牛瘤胃中的同盘科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精子形成及精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发现侧肠锡叶吸虫精子发生,形成过程和形态与过去研究过的多数吸虫种类相同,不同处仅在中央间体最外侧一对条带是由颗粒组成。该吸虫染色体为染色质纤维反复折叠形成的多级螺旋围中央轴区缠绕而成。染色质纤维直径为107~179A,其组成的环长0.43~0.50μm,染色体的整体形态,基本结构,空间构筑与其他各门类动物相同,仅染色质纤维直径相对较细。文中还对吸虫精子发生与吸虫系统进化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唐嘉玉[3](1996)在《中华双腔吸虫精子的超微结构》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 Tang et Tang, 1978)的精子结构,探讨了它与其他复殖吸虫间的异同。结果表明:本种的成熟精于为细线状,共分为头部、中部和尾部,具两根并生的、结构为9+1的轴丝。细胞核的致密程度有区域上的变化,细胞质较多,电子密度高,具一个线粒体,在单轴丝区域未观察到异常二联管及外周微管。
唐超,姜昌富[4](1986)在《湖北省双腔吸虫三新种记述(复殖目:双腔科)》文中认为 近几年来,我们在进行湖北省蠕虫区系调查中,收集到一些吸虫标本,经整理发现双腔科吸虫三新种,分别隶属于平形属Platynotrema,陆蠕属Lutztrema及阔盘属Eurytrema。模式标本存于武汉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标本测量数据以毫米为单位。
李敏敏[5](1982)在《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文中研究表明 斜睾目Plagiorchidea,双腔科Dicrocoeliidae吸虫寄生于陆生高等动物的消化系统,如肠道、肝脏和胰脏。有些种类能引起牛、羊严重寄生虫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Yamaguti(1971)记载本科共320种。近年来不断有新种报道。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1980年已达407种。因此弄清双腔科的适应与进化,不仅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双腔吸虫病的防治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小尾寒羊矛形双腔吸虫病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剖检病变 |
3 实验室显微观察 |
4 诊断 |
5 防治措施 |
6 结果与体会 |
6.1 结果 |
6.2 体会 |
(5)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腔科吸虫的生活史及其系统地位 |
1.生活史 |
2.双腔吸虫的中间宿主 |
3.双腔科及其与近缘科的关系 |
4.双腔科在吸虫系统中的地位 |
二、双腔类与终宿主间进化的关系 |
三、宿主脏器的发育与双腔吸虫寄生部位变化的关系 |
四、不同寄生部位对寄生虫形态结构组织器官的影响 |
1.体形 |
2.吸盘 |
3.肠管 |
4.生殖腺 |
五、双腔吸虫的起源间时 |
六、双腔科的分类系统 |
结语 |
四、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尾寒羊矛形双腔吸虫病的诊治体会[J]. 徐国栋. 中国动物保健, 2014(04)
- [2]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和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J]. 李敏敏,王溪云. 动物学报, 1997(01)
- [3]中华双腔吸虫精子的超微结构[J]. 唐嘉玉. 动物学报, 1996(04)
- [4]湖北省双腔吸虫三新种记述(复殖目:双腔科)[J]. 唐超,姜昌富. 动物分类学报, 1986(04)
- [5]双腔吸虫科的进化和分类[J]. 李敏敏. 动物学研究, 1982(S2)
标签: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