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监测论文-黄云,刘永泓,辛学刚

在体监测论文-黄云,刘永泓,辛学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体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皮肤黑素瘤,生长过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高频超声

在体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黄云,刘永泓,辛学刚[1](2019)在《高频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在体监测裸鼠黑素瘤的动态发展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监测皮肤黑素瘤生长过程中的成像效果。方法将20只4周龄的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6)与对照组(n=4)。实验组:将0.2 mL A375人源皮肤黑素瘤细胞悬液经皮下种植于裸鼠背部;对照组:将等量的培养液经皮下种植于裸鼠背部。自接种后起,每天对裸鼠进行大体观察、小动物高频超声成像以及OCT成像,对所得图像进行量化分析,并记录肿瘤成瘤时间、肿瘤大小、体积、长径、厚径等信息,接种后第24天解剖裸鼠,切取肿瘤块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皮肤黑素瘤接种成功率为87.5%,结果经HE染色证实。OCT比高频超声更早探测到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在高频超声图像中可见点状或带状强回声信号,在OCT图像中出现真皮上层的扁平化,并且在高频超声与OCT中,CNR均逐步增强(P<0.05)。生长曲线图显示,与高频超声相比,OCT对厚径的测量更灵敏,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和OCT可在体监测皮肤黑素瘤的动态发展过程,且在不同发展阶段,成像效果不同。高频超声和OCT在肿瘤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影像学表现,可在研究肿瘤动态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影像模态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万群[2](2018)在《磁共振热成像实时监测在体猪肝局部热消融的初步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本研究应用磁共振PRF温度成像方法识别微波消融术后热边界,与术后病理图像做对照,评估应用实时磁共振温度成像引导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从而探讨实时监测在体猪肝微波消融的应用价值。2.对不同肝纤维化背景测量其T2*值,结合图像信噪比、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要求,优化热成像序列参数,并采用基于差分法无参考模型PRF位移法分析图像数据,评估温度及热剂量对肝纤维化背景上病灶消融过程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为肝癌合并肝纤维化患者提供一种实时准确的监测手段。研究方法:1.健康巴马小型猪:20头(体重:30-35Kg)纳入研究,其中10头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定期抽血查肝功能及肝脏彩超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2.不同纤维化背景下T2*值的测量及热成像序列参数调试3.术前扫描引导消融区靶向穿刺及微波消融4.磁共振热成像与数据后处理及常规序列采集5.肝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标本制取6.磁共振热成像实时监测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评估可行性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微波消融沉积的能量(包括电压、电流、输出功率及阻抗等),电极针的磁敏感伪影的宽度以及图像的SNR。准确性评价指标包括:术中温度图及热剂量图(TD240)及术后常规T1、T2及T1增强序列所测消融灶最大长径、最大短径及面积与病理标本上消融灶范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1.肝纤维化模型猪肝T2*值测量结果SO期平均T2*值为38.55(36.14,44.84),S1期平均T2*值为29.23(25.64,31.89),S2期为25.43(19.58,27.06),S3期为22.02(20.61,24.79),S4期为22.19(21.29,23.22)。通过序列优化,得到早期肝纤维化组(S1-S2期)的TE值为25ms,明显肝纤维化组(S3-S4期)的TE值为15ms。3.不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对微波消融电极针伪影的测量及消融前后热成像序列信噪比改变微波消融电极针的实际宽度为2.11m,在T1 tfl图像上宽度为2.7±0.4mm,在T2-haste序列图像上宽度为2.3±0.3mm,在磁共振温度成像序列幅度图上宽度为2.3±0.2mm。微波电极的伪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影响对消融区范围的观察。在热成像序列上,与加热前相比,加热时图像信噪比丢失为10.9%,图像质量较优。4.温度图及热剂量图(TD240)与常规序列上消融灶范围的比较消融后的区域在T1 tfl图像上为高信号,边缘可见低信号环;T2-haste图像上为低信号,周围可见环状稍高信号。T1增强扫描病灶中央未见明显强化,周围低信号环轻度强化。磁共振温度成像序列上病灶呈球形低信号。消融灶的最大短径及面积在T1 tf1、T2-haste、T1增强及温度图、热剂量图上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体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及NADH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大体标本上消融区域呈球形或类球形,质地较硬,中央呈灰白色(白区,Wz),病灶周边包绕红色的充血水肿带(红区,Rz),周围是正常肝组织。HE染色上难以清楚区分消融坏死范围与存活细胞的边界,而在NADH细胞活性染色上可以清楚辨别。6.磁共振热成像温度图与热剂量图(TD240)消融范围与病理的对比通过ROC曲线分析,温度值鉴别充血水肿区和凝固性坏死区的最佳cutoff值为57。,该温度值预测的面积与病理标本的白区和红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TD240显示的组织坏死区域与病理标本的白区和红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1.磁共振PRF温度成像引导在体正常猪肝微波消融是可行的,与T1-tf1、T2 HASTE以及T1+C等序列相比,TD240与病理标本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较高,可以准确描述消融灶的范围,可作为微波消融手术终点的评估方式。2.根据不同纤维化程度背景的T2*值优化热成像序列参数,并采用基于差分法无参考模型PRF位移法计算温度图及热剂量图,对微波消融术进行实时监测是可行的,可以准确地描述消融灶的大小。(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9-20)

庞恺[3](2018)在《循环肿瘤细胞的在体无创实时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肿瘤发生时多为器官局限性疾病,但最终几乎都会通过血液或淋巴传播到远处器官形成转移。大多数肿瘤患者死于转移性肿瘤,而非原发性肿瘤,肿瘤的转移成为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作为肿瘤转移标志越来越受到重视,CTC的数目可以用来评估肿瘤转移的进程,也可以作为肿瘤患者的预后判断、化疗药物的快速评估、肿瘤复发等的重要指标。目前CTC检测技术多为体外检测,依赖采血。主要是利用循环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学特征以及流式细胞技术等原理来捕获CTC。目前的这些方法均存在着复杂的样品制备和采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造成细胞的污染、漏检、假阳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且受到抽血量的影响,检测灵敏度受限,难以频繁采血实现动态监测,比如在肿瘤化疗疗程进行中的疗效评估等。为了解决现有离体检测CTC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进行了针对CTC在体无创实时监测的研究。该CTC在体检测技术结合了实时高速荧光影像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检测的概念来获取实时、高信噪比的肿瘤细胞信号来动态监测活体(小动物或人体)血循环内某个(某些)靶细胞群体的存在,如实体瘤血液播散后在血循环中的转移性肿瘤细胞,并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无需抽血,该技术能有效避免现有体外检测技术由抽血所引起的细胞污染、漏检、假阳性等问题,同时可以对同一实验个体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因此,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实时动态无损监测CTC,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发生转移的分子机制,为肿瘤转移的基础研究和诊断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技术手段。首先,论文在单一激光波长活体流式细胞仪的基础上,利用激光共聚焦的原理将不同波长的激光聚焦到同一平面上,研制了基于荧光标记的多波长活体流式细胞仪。我们利用基于荧光标记的多波长活体流式细胞仪通过对小鼠前列腺癌皮下肿瘤模型和原位肿瘤模型中CTC数量、肿瘤体积以及存活率的监测,发现了原位肿瘤模型循环系统中的CTC数量远高于皮下肿瘤模型循环系统中的CTC的数量,且成爆发式增长,皮下肿瘤模型循环系统内CTC的数量呈渐进式增长,肿瘤的体积也呈渐进式增长;皮下肿瘤模型小鼠的存活率也高于原位肿瘤模型小鼠。该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肿瘤生长微环境对肿瘤血源性转移造成的影响;同时发现原位肿瘤模型的肿瘤进展状况接近于临床表现,表明原位肿瘤模型更适合研究肿瘤的转移。以上基于荧光标记的活体流式细胞仪虽然为CTC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但是由于其检测还依赖于将肿瘤细胞进行体外荧光标记后注入体内,或在体内进行荧光标记,目前该技术仅局限于实验室动物研究,难以应用于临床。为了解决活体检测荧光标记的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了基于光声效应的无标记活体流式细胞仪。本研究利用黑色素瘤细胞和血液背景在近红外波段具有显着的吸收差异即光声信号的差异,以及近红外光/声信号在组织中的较小吸收/散射的特点,实现高灵敏、较大穿透深度的无标记活体检测。首先,我们对黑色素瘤细胞产生光声信号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理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激发光源的各项参数,通过对黑色素瘤细胞产生光声信号的特点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根据其特征确定了光声信号接收装置的参数,并对测得的细胞光声信号用小波去噪和平均去噪方法进行去噪处理及数据分析,发展了基于光声效应的无标记活体流式细胞仪。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对活体小鼠体内循环黑色素瘤细胞进行了无标记、实时、动态监测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我们总结了小鼠体内的CTC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发现原发性肿瘤附近的动脉比远端动脉具有更高的检测效率。该结果证明了基于光声效应的无标记活体流式细胞仪可以实现对循环系统内黑色素瘤细胞的无标记检测。本研究使用CTC无标记光学定量检测,将黑色素瘤循环肿瘤细胞的光声信号作为活体流式细胞仪的检测信号,从而实现CTC无标记、在体、实时、动态监测,为有效解决活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虽然以上基于光声效应的活体流式细胞仪对小鼠循环系统内黑色素瘤细胞的监测结果证明了该技术进行在体无标记检测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前期的研究仍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在很多方面与临床应用仍有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光学系统的设计上,临床应用对光路的稳定性、小型化、便携性等要求更高。其次,在动物实验平台所采用的对待测血管进行图像导航以便精准定位的方法受人体皮肤较厚的影响在临床上无法对人体待测血管进行精准定位。第叁,在临床应用中,人体循环系统的血流速度、血管大小等和动物均有着一定的差异。最后临床系统中所采用激光要必须满足临床安全要求。因此为了将活体无标记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我们首先对基于光声效应的无标记活体流式细胞仪的光路进行微型化设计,我们采用微型双弯月透镜组和双胶合透镜组对激光光斑进行整形聚焦,设计了适合人体腕部佩戴的光声监测手环,从而形成一个可以佩戴在人体腕部,能对腕部血循环系统内的黑色素瘤细胞进行动态监测的可穿戴设备。其次,我们通过激光倍频技术将1064 nm波长的激发光进行倍频产生532 nm波长的激光,利用皮肤和血管被532 nm波长激光所照射产生超声信号的差异性,设计了信号导航系统,从而实现了对人体腕部待测血管的精准定位。最后,我们通过对人体的血管直径、血流速度、激光安全要求等参数进行理论计算与分析,最终确定了设备各个器件的技术指标,并利用该仪器对静态组织黑色素以及体外悬浮黑色素瘤细胞的光声信号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参数选择的科学性以及配套软件的实用性。设备的应用有望在临床上实现早期在体实时监测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黑色素瘤细胞,在帮助医生评估黑色素瘤转移状况,对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个体化疗效动态评估以及监测肿瘤的复发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7-01)

孙玉云,张健,郑营营,顾丙新,罗建民[4](2018)在《~(18)F-FACPET/CT在体监测肾癌脂肪酸代谢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由于肾细胞癌脂肪酸代谢异常升高,~(11)C-乙酸(~(11)C-acetate,~(11)C-AC)PET/CT显像已用于诊断肾细胞癌,能弥补~(18)F-FDG PET/CT显像在肾癌诊断方面的不足。然而,~(11)C的半衰期很短(t_(1/2)=20.4 min),极大地限制了~(11)C-AC PET/CT显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本实验旨在研究肾癌摄取~(18)F-氟乙酸盐(~(18)F-fluoroacetate,~(18)F-FAC)与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相关性,进而探讨~(18)F-FAC PET/CT分子影像是否能在体监测肾癌脂肪酸代谢的动态变化。方法:50只ACHN肾癌荷瘤裸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18)F-FAC micro PET/CT显像组(n=6)、免疫组织化学组(n=24)和生存期观察组(n=20)。其中每组又分为2个亚组,即实验组(10 mg/kg,依维莫司)和对照组(0.9%Na Cl溶液),连续处理14 d。在处理前(第0天)和处理后第5、10和15天行小动物~(18)F-FAC PET/CT显像,定量分析肿瘤与对侧大腿肌肉每克组织放射性占注射量的百分比最大值(the maximum of the percent injected dose per gram tissue,%ID/g_(max)),并计算靶本比(T/M)。在上述相同时间点,分别随机处死3只荷瘤裸鼠,获取肿瘤组织,进行FA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定量计算FAS表达水平。实验期间,每隔1天测量并记录荷瘤鼠肿瘤体积大小,观察荷瘤鼠死亡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结果:根据~(18)F-FAC PET/CT显像和定量分析,在第0、5、10和15天时实验组肾癌组织的~(18)F-FAC摄取值%ID/g_(max)分别为8.087±0.792、9.708±0.792、10.285±0.751和10.859±1.100,对照组分别为8.425±0.549、10.560±0.677、12.325±0.275和13.450±0.517,均有动态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F-FAC T/M和FAS表达也有类似的动态变化,而且相关性分析发现,~(18)F-FAC摄取与FAS表达具有良好的正向相关性(P<0.001)。肿瘤体积变化和生存期实验表明,实验组肿瘤体积生长明显缓慢,荷瘤鼠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35 d vs 23 d,P<0.01)。结论:肾癌摄取~(18)F-FAC与FAS表达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利用~(18)F-FAC PET/CT实现在体监测肾癌脂肪酸代谢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赵佳玮,吉雁鸿,唐志列[5](2017)在《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实时监测微针在体变化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由于可溶性微针更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和快速的溶解性,这种给药方式成为了一种更高效,对生物体伤害较小的给药技术。然而,直接的在体监测微针的释药过程仍然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提出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的方法来实时监测可溶性微针的在体溶解过程并由此评估药物的释放;以聚乙烯醇(PVA)和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物(PVA/PVP)为基质,制作了两种不同的可溶性微针,并通过计算微针作用于鼠耳后微通道横截面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来比较两种微针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可以通过OCT技术实时地监测微针的在体溶解过程并进行数量上的评估。并且,OCT图像也可以评估和比较不同材料的可溶性微针的性能。因此,OCT在实时监测可溶性微针在体给药过程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骁踊[6](2015)在《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的物理模型及临床运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有着飞速的进展,精确放疗成为目前放疗技术的主要手段。由于放疗技术精细化所提出的高要求,产生了更大的潜在治疗失误风险,对质量保证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EPID(Electronic Portal Image Device)的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不仅检测了加速器的执行误差和患者位置变化导致的剂量误差,还验证了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算法模型所导致的剂量计算误差,能够有效降低放射治疗的风险。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基于EPID的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进行了物理模型的建立,并和叁维水箱测量数据进行了比对;2)对基于EPID的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在均匀模体和非均匀模体中的剂量重建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和分析;3)运用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对实际患者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进行了在体剂量验证,对其临床运用结果进行初步分析;4)运用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对鼻咽癌自适应放疗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均匀模体中,系统重建与电离室测量结果的差异为(0.12±0.91)%;在Delta4模体中,叁维在体剂量验证系统重建剂量以及Delta4系统测量剂量和TPS结果比较的γ通过率(3mm/3%)分别为(94.18±1.69)%和(93.82±1.19)%,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295,p=0.783)。非均匀模体中,系统重建与电离室测量结果的差异为(0.03±0.85)%,和胶片测量结果比较的γ通过率(3mm/3%)为(95.24±1.62)%。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的叁维剂量重建结果是准确,可以运用于临床之中。实际患者的在体剂量监测中,12例患者的中心点剂量差别为(0.75±1.53)%,3mm/3%和3mm/5%标准下γ通过率分别为(89.11±3.24)%和(96.40±1.47)%。实际患者的在体剂量验证相对复杂,不能仅靠单一的γ通过率来判断计划是否符合标准,还需要结合DVH信息综合考虑。我们在国内率先运用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的方法对鼻咽癌的自适应放疗进行了初步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第20次治疗可能是鼻咽癌自适应介入的最佳时机。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能够真实反映患者靶区和危及器官实际剂量变化,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自适应介入的时机。(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12-01)

詹林盛[7](2014)在《活体荧光成像在体实时监测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基于小动物光学分子影像的肝炎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实时动态监测平台,在活体水平挖掘出病毒与宿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动态信息。方法:充分发挥小动物活体生物荧光和化学发光成像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分子成像报告基因分子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制备性能优异的适用于标记病毒基因组以及肝脏免疫信号分子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多功能、多靶点、高特异性分子影像探针,标记肝炎病毒基因组、宿主免疫系统并进行小动物活体分子影像监测。结果:1.活体成像监测HCV基因组在体内的表达:以荧光素酶(Luc)为报告基因标记HCV基因组,基于尾静脉高压转染技术和噬菌体整合酶体系建立了系列报告基因标记的可视化HCV功能基因小鼠体内表达体系,结合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实时、动态监测HCV功能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进而基于该模型体系开展了病毒性肝炎慢性化进程和致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体内筛选和评价。2.活体成像监测宿免疫信号分子及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针对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分子IFN-β、NFKB、Caspase-3、IRF-3二聚化等,以新型荧光素酶为报告分子,建立了系列天然免疫信号分子在模型动物体内表达调控及实时动态监测的新方法。通过活体双荧光成像建立了体内研究病毒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成像研究技术,为阐明病毒逃逸机体免疫监测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手段。结论:小动物活体多模式分子成像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将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反应作为一个真正的系统来研究,可为疾病发病机理、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定性、定位、定量信息,从而在整体层面提升病毒感染与免疫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王忍,钟自彪,付贞,张洋,杨自轩[8](2013)在《家兔肾脏在体低温机械灌注过程中血气的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温机械灌注过程中家兔内环境的变化趋势以便术中管理。方法家兔6只,作在体机械灌注组。麻醉成功后常规开腹,于肝肾之间解剖背主动脉、后腔静脉并阻断后腔静脉血流,在双侧肾动脉之间带线结扎阻断左肾动脉血流,保留右肾动脉血流;在肾脏水平以下解剖背主动脉、后腔静脉,并置管行冷灌注。低温机械灌注4小时后移除动静脉所置导管并缝合血管,开放所有被阻断的血流。术中每2小时检测一次静脉血气共3次,分别为术前(T1),术中(T2),术毕(T3)。结果机械灌注T1时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37±0.42,PCO2=24.26±1.10mmHg,BE=-14.67±2.52mmol/L,HCO3-=11.50±2.78mmol/L,Na+=143.67±7.09mmol/L,K+=3.7±0.36mmol/L,Ca+=1.07±0.15mmol/L。T2时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32±0.31,PCO2=20.30±1.09 mmHg,BE=-15.87±2.02 mmol/L,HCO3-=9.30±1.92 mmol/L,Na+=148.67±9.22 mmol/L,K+=3.9±0.40 mmol/L,Ca+=0.98±0.12 mmol/L。T3时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22±0.17,PCO2=16.30±1.09 mmHg,BE(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11-01)

陈加荣[9](2013)在《组织工程关节软骨再生修复的在体无创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关节软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关节清理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均存在明显的缺陷。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再生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但是作为组织修复执行者的种子细胞BMSCs移植后的在体迁徙分布、增殖及转归过程,目前尚无安全无创、实时动态的监测手段,因此难以明确外源性种子细胞在关节软骨缺损再生修复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新近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体示踪磁标记细胞技术为其提供了新思路。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IO),作为负性磁共振对比剂,用于标记移植细胞后能够在MRI下显着性降低T2加权像的图像信号,明显地区分出外源性的标记细胞与原位组织的未标记细胞,从而间接的反映出外源性细胞的分布及迁移情况。但是对于BMSCs的标记而言,摄取这些SPIO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单位细胞载铁量不足,且其分裂速度较快导致单位细胞的载铁量被迅速稀释,使现有的SPIO产品难以满足长期动态MR监测BMSCs的影像对比剂要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新型SPIO材料。目的本课题以我关节外科中心既往对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所获得的重要进展为基础,查阅最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新型可控降解性SPIO的制备、体外SPIO标记骨髓MSCs适宜方法、磁标记种子细胞生物相容性评价、MR成像在体示踪磁标记种子细胞的技术方法研究,并以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示踪技术为对照,完成其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实验应用研究,以期延长MR监测移植种子细胞的时间,为在体示踪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分布、迁移及转归提供一种实时、安全、无创、有效的新技术,为组织工程软骨相关产品的临床应用提供即时监测及疗效评定的方法。方法1.新型可控降解性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研制根据Sun等人的方法合成SPIO纳米颗粒。采用乳液挥发法对制备出来的晶体Fe3O4核心使用PEI进行表面修饰,制备出新型可控降解性的PEI/SPIO。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eroseopy,SEM)、动态光散射(Dynamichghtscattering,DLS)检测颗粒大小,通过磁感应强度检测、弛豫率检测鉴定新合成颗粒的超顺磁性和核磁应用特征。2.新型SPIO磁标记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可行性研究采用梯度离心法从猪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BMSCs,用不同浓度的PEI/SPIO(4μg/ml、6μg/ml、8μg/ml、10μg/ml、12μg/ml)标记第叁代BMSCs,孵育时间为24h,以未标记BMSCs为对照。透射电镜检查鉴定细胞内的SPIO颗粒,普鲁士染色测定其标记率;原子吸光光谱仪检测细胞内铁含量;胎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情况;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磁标记BMSCs在诱导液中培养3w,鉴别SPIO标记BMSCs的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能力:分别进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选择3.0T MR扫描仪自旋回波加强序列(SET2*WI序列)分别对不同浓度SPIO(4μg/ml、6μg/ml、8μg/ml、10μg/ml、12μg/ml)标记的BMSCs按5×10~6、1×10~6、5×10~5、1×10~5、5×10~4、1×10~4、5×10~3细胞浓度进行MR成像。3.SPIO标记的BMSCs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在体MRI示踪研究实验动物选择18只贵州小香猪,随机分为3组,A组:缺损处移植SPIO、GFP双标记BMSCs+II型胶原凝胶复合物(n=6);B组:缺损处移植单纯GFP标记的BMSCs+II型胶原凝胶复合物(n=6);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n=6)。A组为实验组,B组为阳性对照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建立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将SPIO和GFP双重标记的BMSCs(A组)或单纯GFP标记的BMSCs(B组)与1ml II型胶原水凝胶混合体外制备组织工程软骨,然后移植到动物模型的软骨损伤区,于术后4w、8w、12w及24w四个时相点应用磁共振扫描,对膝关节软骨缺损区SPIO标记的BMSCs进行监测。24w后处死动物,行普鲁士蓝染色、番红-O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GFP观察鉴定SPIO颗粒及对软骨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1.新型可控降解性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研制在有机相中热分解乙酰丙酮铁的方法合成Fe304磁性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检测粒径大小为15nm-20nm,经X射线衍射仪检测并与国际粉末衍射标准联合会出版的PDF标注卡片进行比较,确定为四氧化叁铁晶体结构。经聚乙烯亚胺包被后制成粒径大小为79±28nm,饱和磁化率为48emu/g,T2弛豫率为323Fe mM/s,表面正电荷40mv,溶液终浓度为1.3275mg/ml的PEI/SPIO溶液。2.新型SPIO磁标记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可行性研究磁标记细胞普鲁士染色显示细胞标记率随标记浓度增加而增加,8μg/ml标记时细胞标记率达到(97.45±3.15)%,与10μg/ml、12μg/ml标记时无统计学差异;透射电镜检查显示致密铁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胞浆内;原子吸光光谱仪检测显示细胞内铁随标记浓度增加而增加,至8μg/ml时达到峰值,随着SPIO浓度的继续增加,细胞内铁反而下降;胎盼蓝染色证实8μg/ml以下SPIO浓度标记对BMSCs活性无明显影响;MTT法绘制生长曲线表明8μg/ml以下SPIO浓度标记对BMSCs增殖能力无显着影响;与未标记BMSCs相比,适宜浓度的SPIO标记的BMSCs的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及成脂肪分化潜能未受影响。体外3.0TMR扫描结果提示:5×10~6、1×10~6、5×10~5、1×10~5、5×10~4个标记细胞低信号强度表现与未标记细胞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信号强度衰减率(△SI)随细胞浓度增加而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SPIO标记的BMSCs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在体MRI示踪术后4w,A组MRI(SET2*WI序列)显示软骨缺损区域有明显低信号改变,周围的滑膜组织及关节间隙中未见类似低信号区域,B组缺损区域未见信号变化,C组见缺损区域软骨下骨出现信号增高。术后8w,A组MRI显示软骨缺损区域低信号改变仍较为明显,周围的滑膜组织及关节间隙中未发现类似低信号区域。术后12w软骨缺损处低信号改变较4w和8w减弱,但与B组信号仍有显着差异,周围的滑膜组织及关节间隙中偶有发现类似低信号区域,C组软骨下骨信号增高更加明显。术后24w,A组MRI显示软骨缺损区域低信号改变程度明显减弱,低信号范围亦显着缩小,B、C组较12w未见明显信号变化。术后4w、8w、12w与24w软骨缺损修复区SI值两两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大体及组织学分析发现:术后24w,A组及B组:为透明样软骨修复,表面平整,和周围软骨整合紧密、厚度相近,细胞密度稍大,A组缺损区域可见植入物内散在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及大量GFP表达,两者分布基本一致,B组可见GFP阳性细胞,未见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C组(空白对照组):为纤维样组织,表面毛糙,细胞外基质排列紊乱。结论1.成功合成了新型可控降解性的聚乙烯亚胺包覆的SPIO,理化检测结果表明,新材料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和核磁应用特征(饱和磁感应强度和T2弛豫率)。2.PEI/SPIO能直接标记BMSCs,适宜浓度(≦8μg/ml)时磁标记对细胞活性、增殖及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标记细胞在3.0TMR SET2*WI序列上能产生特征性的低信号改变,体外MRI示踪PEI/SPIO标记BMSCs方法可行,最低检测阈值为5×104/cm~3。3.PEI/SPIO标记BMSCs移植至关节软骨缺损区后可以在3.0TMR SET2*WI序列上产生特征性低信号改变至少24w;MRI体内示踪PEI/SPIO标记BMSCs技术可实时、动态监测外源性BMSCs在活体膝关节软骨区域内的分布、迁移情况,为在体示踪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在体生物学行为提供一种实时、安全、无创、有效的新技术,为组织工程软骨相关产品的临床应用提供即时监测及疗效评定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蔡钰太,李泽峰,林江伟[10](2013)在《基于蓝牙和智能手机的在体脉搏监测仪》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该课题仅仅是利用了脉率这一生理参数作为代表,我们都可以把血氧、心电、心率、呼吸等无创生理参数利用蓝牙传输数据到智能手机上实时显示出来。方法:本设计利用目前已有成熟技术的单片机芯片AT89S52和蓝牙模块HC-06设计基于蓝牙技术与智能手机的脉搏无线监测系统。此项研究将先进的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应用于生理参数监护中,使大量数据的传输由有线变为无线、实时、可移动。结果:由病人随身携带可连续记录脉搏信号的便携式采集信号控制器,在采集的数据将同时传输到智能手机上,实现实时监测,若该参数超过或低于预设值,智能手机就会自动报警,监护服务器端就会响应。结论:因此能广泛适用于运动监测、医院移动监测、家庭健康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3年01期)

在体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1.本研究应用磁共振PRF温度成像方法识别微波消融术后热边界,与术后病理图像做对照,评估应用实时磁共振温度成像引导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从而探讨实时监测在体猪肝微波消融的应用价值。2.对不同肝纤维化背景测量其T2*值,结合图像信噪比、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要求,优化热成像序列参数,并采用基于差分法无参考模型PRF位移法分析图像数据,评估温度及热剂量对肝纤维化背景上病灶消融过程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为肝癌合并肝纤维化患者提供一种实时准确的监测手段。研究方法:1.健康巴马小型猪:20头(体重:30-35Kg)纳入研究,其中10头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定期抽血查肝功能及肝脏彩超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2.不同纤维化背景下T2*值的测量及热成像序列参数调试3.术前扫描引导消融区靶向穿刺及微波消融4.磁共振热成像与数据后处理及常规序列采集5.肝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标本制取6.磁共振热成像实时监测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评估可行性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微波消融沉积的能量(包括电压、电流、输出功率及阻抗等),电极针的磁敏感伪影的宽度以及图像的SNR。准确性评价指标包括:术中温度图及热剂量图(TD240)及术后常规T1、T2及T1增强序列所测消融灶最大长径、最大短径及面积与病理标本上消融灶范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1.肝纤维化模型猪肝T2*值测量结果SO期平均T2*值为38.55(36.14,44.84),S1期平均T2*值为29.23(25.64,31.89),S2期为25.43(19.58,27.06),S3期为22.02(20.61,24.79),S4期为22.19(21.29,23.22)。通过序列优化,得到早期肝纤维化组(S1-S2期)的TE值为25ms,明显肝纤维化组(S3-S4期)的TE值为15ms。3.不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对微波消融电极针伪影的测量及消融前后热成像序列信噪比改变微波消融电极针的实际宽度为2.11m,在T1 tfl图像上宽度为2.7±0.4mm,在T2-haste序列图像上宽度为2.3±0.3mm,在磁共振温度成像序列幅度图上宽度为2.3±0.2mm。微波电极的伪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影响对消融区范围的观察。在热成像序列上,与加热前相比,加热时图像信噪比丢失为10.9%,图像质量较优。4.温度图及热剂量图(TD240)与常规序列上消融灶范围的比较消融后的区域在T1 tfl图像上为高信号,边缘可见低信号环;T2-haste图像上为低信号,周围可见环状稍高信号。T1增强扫描病灶中央未见明显强化,周围低信号环轻度强化。磁共振温度成像序列上病灶呈球形低信号。消融灶的最大短径及面积在T1 tf1、T2-haste、T1增强及温度图、热剂量图上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体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及NADH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大体标本上消融区域呈球形或类球形,质地较硬,中央呈灰白色(白区,Wz),病灶周边包绕红色的充血水肿带(红区,Rz),周围是正常肝组织。HE染色上难以清楚区分消融坏死范围与存活细胞的边界,而在NADH细胞活性染色上可以清楚辨别。6.磁共振热成像温度图与热剂量图(TD240)消融范围与病理的对比通过ROC曲线分析,温度值鉴别充血水肿区和凝固性坏死区的最佳cutoff值为57。,该温度值预测的面积与病理标本的白区和红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TD240显示的组织坏死区域与病理标本的白区和红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1.磁共振PRF温度成像引导在体正常猪肝微波消融是可行的,与T1-tf1、T2 HASTE以及T1+C等序列相比,TD240与病理标本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较高,可以准确描述消融灶的范围,可作为微波消融手术终点的评估方式。2.根据不同纤维化程度背景的T2*值优化热成像序列参数,并采用基于差分法无参考模型PRF位移法计算温度图及热剂量图,对微波消融术进行实时监测是可行的,可以准确地描述消融灶的大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体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云,刘永泓,辛学刚.高频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在体监测裸鼠黑素瘤的动态发展过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2].杨万群.磁共振热成像实时监测在体猪肝局部热消融的初步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3].庞恺.循环肿瘤细胞的在体无创实时监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孙玉云,张健,郑营营,顾丙新,罗建民.~(18)F-FACPET/CT在体监测肾癌脂肪酸代谢动态变化[J].中国癌症杂志.2018

[5].赵佳玮,吉雁鸿,唐志列.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实时监测微针在体变化的应用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7

[6].王骁踊.叁维在体剂量监测系统的物理模型及临床运用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2015

[7].詹林盛.活体荧光成像在体实时监测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8].王忍,钟自彪,付贞,张洋,杨自轩.家兔肾脏在体低温机械灌注过程中血气的监测[C].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2013

[9].陈加荣.组织工程关节软骨再生修复的在体无创监测方法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3

[10].蔡钰太,李泽峰,林江伟.基于蓝牙和智能手机的在体脉搏监测仪[J].医疗装备.2013

标签:;  ;  ;  ;  

在体监测论文-黄云,刘永泓,辛学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