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俞丹

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俞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尔通体,小型兽类,影响因素,ssrA

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文献综述

俞丹[1](2019)在《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巴尔通体流行株基因型,为有效预防控制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巴尔通体病发生和流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样本来源:2015-2016年,在云南玉龙鼠疫疫源地、剑川鼠疫疫源地和梁河鼠疫疫源地捕获野外小型兽类共2611只。将捕获的小型兽类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并记录捕获小型兽类的采样地点、季节、种类、性别、海拔、栖息环境等,无菌操作取小型兽类的肝脾,置于2.0 m L冻存管中,编号标记后,-40℃保存。2.样本抽样:采用分层抽样在采集的2549份肝脾样本中,抽取1605份样本作为巴尔通体感染检测对象。3.DNA提取:采用磁珠法微量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运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DNA。4.核酸浓度测定:若核酸浓度<50ng/μl或A260/A280比值<1.8或>2.1时,重新提取该样本DNA。5.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巴尔通体,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扩增巴尔通体非编码RNA基因(ssr A),根据标准曲线判定结果,若Cq<35为阳性,Cq值≥35为阴性,将阳性样本进一步采用普通PCR扩增ssr A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送公司测序,将测序所得序列放在NCBI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MEGA7.0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进化关系。6.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Epidata3.0录入,运用R软件,采用率进行统计描述,率的组间比较用χ2,Logistic回归分析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的影响因素。结果1.野外小型兽类分布:1605份野外小型兽类肝脾样本分别为玉龙550份,剑川648份,梁河407份。其中齐氏姬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及黄胸鼠样本量占优势,分别为471份、305份、157份、104份。不同地区优势鼠种不同,玉龙鼠疫疫源地和剑川鼠疫源地的优势鼠种为齐氏姬鼠、大绒鼠及中华姬鼠;梁河鼠疫疫源地的优势鼠种为黄胸鼠、斯氏家鼠及锡金小鼠。2.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在3目6科19属30种1605只野外小型兽类中,25种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为47.85%(768/1605)。其中短尾鼩属(短尾鼩)感染率为80.00%(20/25)、白腹鼠属(针毛鼠、社鼠、白腹鼠)为59.55%(53/89)、姬鼠属(齐氏姬鼠、中华姬鼠、大耳姬鼠)为55.01%(383/697)、小鼠属(锡金小鼠)为54.55%(24/44)、家鼠属(黄胸鼠、斯氏家鼠、褐家鼠、大足鼠)为51.22%(105/205)、长吻松鼠属(珀氏长吻松鼠)为47.62%(10/21)、鼩鼱属(高山鼩鼱、臭鼩鼱)为45.95%(17/37)、绒鼠属(大绒鼠、玉龙绒鼠、滇绒鼠、黑腹绒鼠)为36.34%(129/355)、麝鼩属(灰麝鼩、长尾大麝鼩)为32.35%(11/34)、毛猬属(毛猬)为32.14%(9/28)、巨鼠属(青毛鼠)为11.11%(1/9)、树鼩属(树鼩)为2.17%(1/46)。2只滇攀鼠和板齿鼠均感染巴尔通体,巢鼠、高山鼩鼱、赤腹松鼠、侧纹岩松鼠、滇绒鼠均未感染巴尔通体。3.地区:玉龙、剑川和梁河鼠疫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分别为50.91%(280/550)、39.97%(259/648)和56.27%(229/407),其中梁河鼠疫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显着高于玉龙和剑川疫源地(c2=29.74,(49)<0.05)。4.季节:野外小型兽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均有巴尔通体感染,感染率分别为47.63%(171/359)、56.52%(208/368)、44.99%(211/469)、43.52%(178/409),夏季感染率高于秋季和冬季(c2=15.71,(49)<0.05)。5.性别:雄性小型兽类巴尔通体的感染率(50.12%)显着高于雌性小型兽类(45.11%)(c2=3.99,(49)<0.05)。6.栖息环境:捕获野外小型兽类主要以林地、耕地、林地耕地交界、耕地灌丛交界和灌丛5种栖息环境,其中每种栖息环境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的感染率分别为51.16%(530/1036)、39.66%(92/232)、42.54%(77/181)、48.33%(58/120)、30.56%(11/36),林地感染率最高(c2=17.16,(49)<0.05)。7.海拔:随海拔升高,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呈升高趋势,但对其中某一海拔梯度具有高度适应性,具体情况为:玉龙鼠疫疫源地2400~2600m感染率为31.15%、2600~2800m为36.84%、2800~3000m为61.54%、3000米以上为48.87%,其中2800~3000m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最高(c2=18.44,(49)<0.05);剑川鼠疫疫源地2250~2450m感染率为35.56%、2450~2650m为38.05%、2650~2850m为47.97%,剑川不同海拔梯度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无差异(c2=5.31,(49)>0.05);梁河鼠疫疫源地1000~1200m感染率为48.72%、1200~1400m为39.50%、1400~1600m为78.18%、1600米以上为63.93%,其中1400~1600m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最高(c2=35.76,(49)<0.05)。8.影响因素: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与采样地区、季节、海拔、鼠种有关。与剑川疫源地相比,玉龙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增加1.44倍,梁河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增加9.16倍;以春季相比,夏季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增加1.32倍,秋季野外小型兽类感染率降低30%,冬季野外小型兽类感染率降低25%;以齐氏姬鼠相比,中华姬鼠巴尔通体感染率降低5%,大绒鼠巴尔通体感染率降低49%,黄胸鼠巴尔通体感染率降低45%,斯氏家鼠巴尔通体感染率降低59%,其它鼠种巴尔通体感染率降低64%;以1000~1500m海拔带相比,1500~2000m海拔带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增加2.21倍,≥3000m海拔带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增加1.27倍,2500~3000m海拔带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增加1.07倍,2000~2500m海拔带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降低33%。9.巴尔通体遗传进化分析:小型兽类中检测到的巴尔通体基因型包括罗莎利马巴尔通体(Bartonella rochalimae)、日本巴尔通体(Bartonella japonica)、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森林巴尔通体(Bartonella sylvatica)、马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rattimassiliensis)和Bartonella washoensis。结论1.云南玉龙鼠疫疫源地、剑川鼠疫疫源地及梁河鼠疫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为47.85%,且巴尔通体宿主具有多样性。2.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受采样地区、季节、海拔、鼠种四个因素影响。梁河鼠疫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最高,剑川鼠疫疫源地最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均有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夏季感染率最高;随海拔升高,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但对其中某一海拔具有高度适应性。3.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其中3种对人群致病。(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9-06-03)

张宏泽[2](2019)在《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自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状况及多种因素对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影响,探讨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流行株基因多态性,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样本来源本研究于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捕获野外小型兽类2611只,对捕获的野外小型兽类进行肝、脾脏器样本采集,共获得2549份肝、脾脏器样本,通过分层抽样,1605份样本作为本次实验检测对象。2.DNA提取按照磁珠法微量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对野外小型兽类肝、脾脏器样本进行DNA提取,通过核酸浓度测定仪NanoDrop-1000对提取的样本DNA进行检测,不符合标准的样本DNA重新进行提取,对符合标准的样本DNA进行PCR扩增。3.PCR扩增采用巢式PCR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扩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片段扩增。4.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测序成功的样本基因序列片段通过登陆网站(https://blast.ncbi.nlm.nih.gov)利用BLAST中的“Sequence Similarity Searching”功能进行比对,并将相对应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序列进行下载,使用MEGA7.0生物软件建立相应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5.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应用Excel2007软件将鉴定后的野外小型兽类信息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应用R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hi-square Test,Fisher's Exact Test比较不同地区、鼠种、海拔梯度、性别、生境及季节间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情况,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1605只野外小型兽类样本涉及3目6科19属30种;其中,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数量最多,构成比占到29.35%(471/1605);其次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yus)构成比为19.00%(305/1605);其余鼠种构成比均小于10%。2.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0.93%(15/1605);梁河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3.19%(13/407)显着高于玉龙疫源地0.36%(2/550)和剑川疫源地0%(0/648)(c~2=30.493,(49)<0.001);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3.19%(13/407)显着高于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0.17%(2/1198)(c~2=26.888,(49)<0.001)。3.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共有5种野外小型兽类感染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齐氏姬鼠0.21%(1/471)、大绒鼠0.33%(1/305)、黄胸鼠5.77%(6/104)、斯氏家鼠4.88%(4/82)和大足鼠20%(3/15);构成比小于10%的鼠种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1.57%(13/829)显着高于优势鼠种0.26%(2/776)(c~2=7.434,(49)=0.006)。4.玉龙疫源地四个海拔梯度(2400~2600m、2600~2800m、2800~3000m及≥3000m)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0/61)、1.32%(1/76)、0%(0/104)及0.32%(1/309);玉龙疫源地不同海拔梯度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472)。剑川疫源地叁个海拔梯度(2250~2450m、2450~2650m及2650~2850m)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均为0。梁河疫源地四个海拔梯度(1000~1200m、1200~1400m、1400~1600m及≥1600m)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5.13%(6/117)、4.20%(5/119)、1.82%(2/110)及0%(0/61);梁河疫源地不同海拔梯度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219)。5.野外小型兽类在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1.95%(7/359)、0.27%(1/368)、0.64%(3/469)及0.98%(4/409),不同季节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130)。6.野外雌性和雄性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率分别为0.67%(5/747)和1.17%(10/852),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c~2=1.090,(49)=0.297)。7.在林地捕获的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1.45%(15/1036),而在耕地、灌丛、耕地林地交界以及耕地灌丛交界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均为0,不同生境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217)。8.进化分析表明,除来自玉龙疫源地YL-3-279样本外,其余阳性样本基因序列与中国东北(GQ412339.1)、俄罗斯(HM366583.1)、浙江(HM439430.1)、吉林(DQ449948.1)、加拿大(HG916766.1)、云南(MF134887.1)、安徽(EF211110.2)等地不同宿主动物(如鼠、蜱等)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聚在同一分枝;与日本(AB196721.1)及韩国(AF70699.1)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属一个大分枝,但相距较远;YL-3-279则单独聚在一分枝;其它无形体属成员湖北(HM538192.1)边缘无形体(A.marginale)及意大利(EF520690.1)中央无形体(A.centrale)聚在同一分枝;美国(DQ150682.1)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ii)则处于外围。这说明检出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具有基因多样性并存在一定地域差异。9.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显示:全部测序样本基因序列均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片段序列。结论1.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0.93%(15/1605),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显着高于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齐氏姬鼠、大绒鼠、黄胸鼠、斯氏家鼠和大足鼠感染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3.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感染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具有基因多样性并存在一定地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9-06-03)

邵宗体,高子厚,张长国,浦恩念,段兴德[3](2018)在《云南玉龙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流行病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与动物鼠疫流行的关系。方法在丽江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核心区4个海拔带内选择林地和耕地2种生境,于2015年每季度对小型兽类开展群落生态学调查,测算小兽群落生态学指标,分析小兽群落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并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动物鼠疫流行特征。结果共捕获小兽1 575只隶属于4目6科12属22种,平均捕获率为19.84%,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群落的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44.19%、19.37%和14.35%;不同生境、不同垂直梯度、不同季节之间,捕获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耕地中小兽密度高于林地,IV垂直带(3 100m~)耕地和春季耕地的捕获率为最高,分别为40.12%和27.85%;林地小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耕地高,生态优势度较耕地低,小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垂直梯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呈上升趋势,而生态优势度则相反;不同垂直带两种生境之间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两种生境之间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疫源地既往动物鼠疫流行高发季节为春末夏初的4-5月,疫点分布以IV垂直带(3 100m~)农耕区为主。结论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小兽具有相对复杂的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生境和垂直梯度条件下的生态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异质性,并与当地鼠疫流行特征具有重要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周芸[4](2018)在《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不同疫源地、不同季节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探讨作为环境因子的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异同所能反应出的“叁块”鼠疫疫源地的性质及特征,丰富鼠疫自然疫源地基础研究资料,对研究云南鼠疫好发机制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明确玉龙鼠疫疫源地性质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鼠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横断山脉中段的玉龙县和剑川县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横断山脉南段的梁河县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作为采样地。2.土壤样品收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对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进行采样,每次采样约200 g,装于土壤微生物采样袋中,标号、标注带回实验室备检。3.实验室测量:鼠洞土壤样品实验室预处理后,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其钙(Ca)、铁(Fe)、锌(Zn)、铬(Cr)、铅(Pb)、锰(Mn)、镉(Cd)、铜(Cu)元素含量。4.资料整理和分析: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计算土壤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实际含量,经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计算、整理,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下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结果1.一般情况“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共采集鼠洞土壤样品634份,玉龙县野鼠鼠疫疫源地采集鼠洞土壤样品225份,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采集鼠洞土壤样品218份,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采集鼠洞土壤样品191份;“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类型均以富含铁元素的红壤为主要类型。2.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中Ca元素中位数分别为:85.40、308.56、0.00 mg/kg;Fe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569.07、1950.16、975.72 mg/kg;Z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5.64、4.02、2.04 mg/kg;Cr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09、3.06、0.71 mg/kg;Pb元素中位数分别为:3.61、29.56、22.80 mg/kg;M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23.01、212.97、80.43 mg/kg;Cd元素中位数分别为:0.00、2.02、2.94 mg/kg;Cu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92、1.08、0.51 mg/kg;野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中Ca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16.28、0.00 mg/kg;Fe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232.73、975.72 mg/kg;Z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4.74、2.04 mg/kg;Cr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73、0.71 mg/kg;Pb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1.02、22.80 mg/kg;M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16.31、80.43 mg/kg;Cd元素中位数分别为:0.24、2.94mg/kg;Cu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49、0.51 mg/kg。“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Fe元素含量最高,Ca、Mn元素含量次之,其中剑川县Ca元素含量最高、玉龙县次之、梁河县最低;野鼠、家鼠鼠疫疫源地均是Fe元素含量最高,野鼠鼠疫疫源地Ca元素含量较高仅次于Fe元素含量,家鼠鼠疫疫源地Ca元素含量最低。3.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玉龙县、剑川县、梁河县“叁块”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样品中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全一致(P<0.05),玉龙县和剑川县Ca、Mn两种元素含量无差异(Ca:P=0.076,Mn:P=0.173)外,其余六种元素含量均有差异(P<0.01),玉龙县和梁河县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剑川县和梁河县Cd元素含量无差异(P=0.350)外,其余七种元素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Fe、Zn、Cu叁种元素均是玉龙县含量最高,剑川县次之,梁河县最低,Ca、Mn两种元素均是玉龙县和剑川县含量最高且无差异,梁河县最低,Cd元素是剑川县和梁河县含量最高且无差异,玉龙县最低,Pb元素是剑川县含量最高,梁河县次之,玉龙县最低,Cr元素是剑川县含量最高,玉龙县次之,梁河县最低;野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样品中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野鼠鼠疫疫源地Ca、Fe、Zn、Cr、Mn、Cu六种元素含量高于家鼠鼠疫疫源地,Pb、Cd两种元素含量低于家鼠鼠疫疫源地。不同季节各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春季和秋季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叁地鼠洞土壤样品中Ca元素含量无差异外(春季:P=0.189,秋季:P=0.092),叁地Fe、Zn等其他七种金属元素含量不全一致(P<0.05),夏季和冬季叁地鼠洞土壤样品中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全一致(P<0.05);不同季节野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样品中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一致(P<0.05)。各疫源地不同季节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叁地不同季节鼠洞土壤样品中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全一致(P<0.05);野鼠、家鼠鼠疫疫源地不同季节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一致(P<0.05)。4.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季节分布玉龙县Fe、Zn、Cr、Mn、Cu五种元素冬季含量最高,Ca、Pb、Cd叁种元素秋季含量最高,剑川县Ca、Zn两种元素夏季含量最高,Fe、Pb、Cd叁种元素秋季含量最高,Cr、Mn、Cu叁种元素冬季含量最高,梁河县Fe、Zn、Cr、Mn四种元素春季含量最高,Pb元素夏季含量最高,Ca、Cd两种元素秋季含量最高,Cu元素冬季含量最高;野鼠鼠疫疫源地Fe、Zn两种元素春季含量最高,Ca元素夏季含量最高,Pb、Cd两种元素秋季含量最高,Cr、Mn、Cu叁种元素冬季含量最高,家鼠鼠疫疫源地Fe、Zn、Cr、Mn四种元素春季含量最高,Pb元素夏季含量最高,Ca、Cd两种元素秋季含量最高,Cu元素冬季含量最高。5.疫源地金属元素相关分析玉龙县、剑川县、梁河县叁地Ca、Fe等八种金属元素含量经相关分析,各金属元素间具有相关性,多呈正相关关系,玉龙县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34-0.735之间,剑川县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43-0.668之间,梁河县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54-0.677之间,叁地均是Fe元素与其余七种金属元素几乎都有相关关系,玉龙县和剑川县Ca元素多与其他金属元素有相关关系,梁河县Ca元素与其他金属元素几乎无相关关系。6.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随季节变化趋势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均有随季节性变化的趋势,分布类型多样,随季节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前峰低后峰高或前峰高后峰低等分布类型,各金属元素含量随季节波动性大,部分元素会出现激增激降现象,如玉龙县钙元素含量春季到夏季、秋季到冬季出现一次剧增、一次剧降现象,短期内元素含量波动性较大,就总体而言,玉龙县和剑川县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高峰季节为秋冬季、梁河县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高峰季节为夏冬季。结论1.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中均富含Ca、Fe元素,Fe元素含量最高,且远高于其他七种金属元素含量。2.玉龙县和剑川县两地各元素构成比较相似且含量相近,二地多数元素含量无差异,提示玉龙县鼠疫疫源地与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极为相似;梁河县与二地各金属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且多数金属元素含量小于玉龙县和剑川县。3.疫源地土壤中金属元素间具有相关性,多呈正相关关系,Fe元素与其余七种金属元素几乎都有相关关系,玉龙县和剑川县Ca元素多与其他金属元素有相关关系,梁河县Ca元素与其他金属元素几乎无相关关系。4.野鼠鼠疫疫源地与家鼠鼠疫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野鼠鼠疫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多高于家鼠鼠疫疫源地(除Pb、Cd两元素)。5.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有随季节性变化的趋势,金属元素含量高峰季节与鼠疫流行季节大体吻合,提示今后应密切监测对比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的波动,同时要连续对比监测其含量的变化与疫源地活跃程度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8-05-08)

赵秋芳[5](2017)在《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季节消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的分布和构成以及季节消长规律,探讨“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性质、结构及其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方法1.研究对象:以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和玉龙县野鼠鼠疫疫源地为调查区域,根据疫源地生态地理景观条件在梁河县疫源地和玉龙县疫源地分别选取4个海拔梯度段,剑川县疫源地选取3个海拔梯度段,每个海拔梯度段选择2~3个研究样点作为调查对象。2.鼠形动物取样:每个研究样点采用布夹法进行野外捕鼠,春夏秋冬各一次,共计四次,选择时间为3月、7月、10月和12月。使用花生作为诱饵。每个样点布放不少于200个鼠夹,晨起收集捕获的鼠形动物,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及计数。3.鼠形动物寄生蚤取样:捕获的鼠形动物带回实验室后用乙醚麻醉,置于白色方盘内用梳检法采集其体表寄生蚤,置于75%乙醇的微量离心管内室温保存,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4.资料整理与分析:采用Excel 2010对资料进行整理,计算捕获密度、染蚤率、蚤指数等;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r)探索鼠密度与寄生蚤的关系;卡方(χ2)检验用于比较捕获密度和染蚤率的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比较鼠形动物鼠种和寄生蚤蚤种的构成情况。结果1.梁河县鼠疫疫源地调查区域内,共捕获鼠形动物663只,隶属于3目5科11属16种,捕获密度为7.97%;寄生蚤94匹,隶属于4科5亚科8属9种,染蚤率为8.30%,总蚤指数为0.14。其中黄胸鼠、斯氏家鼠和锡金小鼠为优势鼠种,构成比分别为30.62%、18.40%和11.46%;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偏远古蚤和长形病蚤指名亚种为优势蚤种,构成比分别为39.36%、28.72%和13.83%。鼠形动物捕获数量和捕获密度以秋季最高(219只,10.30%),夏季最低;寄生蚤获蚤匹数、染蚤率和蚤指数以春季最高(33匹,17.69%,0.25),夏季最低。鼠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随季节变化呈下降趋势,生态优势度呈上升趋势;寄生蚤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随季节呈不典型变化趋势,均匀性指数呈单峰分布。2.剑川县鼠疫疫源地调查区域内,共捕获鼠形动物1069只,隶属于3目5科11属17种,捕获密度为21.29%;寄生蚤618匹,隶属于3科5亚科6属9种,染蚤率为27.60%,总蚤指数为0.58。其中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优势鼠种,构成比分别为45.74%、33.12%和11.60%;方叶栉眼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优势蚤种,构成比分别为46.93%和28.48%。鼠形动物捕获数量和捕获密度以秋季最高(283只,23.86%),夏季最低;寄生蚤获蚤匹数、染蚤率和蚤指数以春季最高(260匹,45.14%,1.01),秋季最低。鼠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分布,均匀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呈不典型变化趋势;寄生蚤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随季节变化呈“V”型分布,均匀性指数随季节变化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呈下降趋势。3.玉龙县鼠疫疫源地调查区域内,共捕获鼠形动物884只,隶属于3目6科12属19种,捕获密度为17.98%;寄生蚤484匹,隶属于3科6亚科7属9种,染蚤率为24.77%,总蚤指数为0.55。其中齐氏姬鼠、中华姬鼠、大绒鼠和大耳姬鼠为优势鼠种,构成比分别为34.95%、17.99%、16.06%和11.76%;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和云南栉眼蚤为优势蚤种,构成比分别为34.09%、25.41%、14.46%和12.19%。鼠形动物捕获数量和捕获密度以秋季最高(309只,23.37%),春季最低;寄生蚤获蚤匹数、染蚤率和蚤指数以冬季最高(198匹,35.75%,1.03),秋季最低。鼠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随季节变化呈“V”型分布,生态优势度指数呈单峰分布;寄生蚤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随季节变化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丰富度指数呈单峰分布。4.在梁河县鼠疫疫源地调查的四个季节中,鼠密度和寄生蚤无显着相关关系(r=0.40,P=0.60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鼠密度和寄生蚤无显着相关关系(r=-0.40,P=0.600);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鼠密度和寄生蚤无显着相关关系(r=-0.80,P=0.200)。“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形动物捕获密度有差异(χ2=525.95,P=0.000);鼠形动物染蚤率有差异(χ2=96.73,P=0.000)。剑川县与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鼠种及其寄生蚤蚤种构成均不一致(P=0.0005)。结论1.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优势种为黄胸鼠,寄生蚤优势种为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均于冬季分布优势明显。2.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优势种为齐氏姬鼠,于秋季分布优势明显;寄生蚤优势种为方叶栉眼蚤,于春季分布优势明显。3.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优势种为齐氏姬鼠,寄生蚤优势种为特新蚤指名亚种,均于夏季分布优势明显。4.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群落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季节分布特征有集中趋势,与疫源地鼠疫暴发流行的时间性密切关系,可考虑以其为鼠疫暴发流行的一个监测预警指标。5.综合对比分析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分布和构成以及季节消长规律,玉龙县鼠疫疫源地与剑川县鼠疫疫源地极为相似。(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7-05-30)

魏兆飞[6](2017)在《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空间分布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明确不同海拔梯度上鼠形动物的组成与分布,并对“叁块”疫源地鼠形动物的群落组成及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疫源地之间存在的关联,并为进一步确立玉龙鼠疫疫源地性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在云南“叁块”鼠疫疫源地分别选取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作为鼠疫疫源地调查地点,其中剑川县选取3个海拔梯度,玉龙和梁河县分别选取4个海拔梯度,并在每个海拔梯度林地生境选取2~3个样区进行野外鼠形动物的调查取样工作。2.鼠形动物取样:按季节对每个疫源地分别开展4次调查,每个海拔梯度布夹不少于200个。晨起收集鼠夹及捕获的鼠形动物,每个鼠形动物对应一个鼠袋并放入冷藏箱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鉴定。3.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实验室鼠形动物鉴定的原始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建立“叁块”鼠疫疫源地整体及不同海拔梯度鼠形动物群落分布的数据库,并计算相应群落生态学指标并进行分析。应用SPSS和R软件进行生态学指标的Spearman相关分析,并对“叁块”疫源地间鼠形动物物种分布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1.在云南“叁块”鼠疫疫源地野外共捕获鼠形动物2616只,捕获密度为14.33%,涉及3目6科19属30种。其中玉龙鼠疫疫源地捕获鼠形动物884只,捕获密度为17.98%,由3目5科12属18种构成;剑川疫源地捕获鼠形动物1069只,捕获密度为21.29%,由3目5科11属17种构成;梁河疫源地捕获鼠形动物663只,捕获密度为7.97%,由3目5科11属16种构成。2.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以齐氏姬鼠、中华姬鼠、大绒鼠和大耳姬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34.95%、17.99%、16.06%和11.76%,总体上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在不同海拔梯度均呈优势分布;捕获数量和捕获密度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大,鼠形动物的丰富度和生态优势度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多样性和均匀度则呈现降低趋势。海拔3000m以上区域鼠形动物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I<0.4),玉龙绒鼠仅在该区域分布并呈现优势种地位。3.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45.74%、33.12%和11.60%,其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在各海拔均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且各海拔梯度间鼠形动物群落组成高度相似(I>0.79)。生态优势度与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在海拔2450~2650m区间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表现最低,鼠形动物捕获量和捕获密度最高。4.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以黄胸鼠、斯氏家鼠和锡金小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30.62%、18.40%和11.46%;各海拔梯度上黄胸鼠呈单一优势鼠种分布;随海拔梯度升高,优势鼠种的野鼠种类及数量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多样性则呈现升高趋势,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5.总体上,家鼠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物种多样性高于野鼠自然疫源地,但丰富度较低;家鼠疫源地鼠形动物与野鼠疫源地存在部分交叉,其中家鼠鼠疫源的优势鼠种黄胸鼠在野鼠疫源地均有捕获;野鼠疫源地间鼠形动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I=0.6892),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P=0.0005)。结论1.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群落在3000m以上区域存在较高异质性,玉龙绒鼠在该区域分布并为优势种,但由不同海拔梯度上鼠形动物群落分布看,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该疫源地优势宿主动物。2.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不同海拔梯度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在各海拔均呈现明显优势,各海拔梯度鼠形动物群落生态结构高度相似。3.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不同海拔梯度呈现黄胸鼠单一优势种分布,随海拔梯度升高,优势种的野鼠属性增强。4.整体空间上,家鼠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多样性高于野鼠鼠疫疫源地,而丰富度相反;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剑川县野鼠疫源地。鼠形动物存在部分交叉,其中野鼠疫源地捕获的黄胸鼠在家鼠疫源地表现为优势种,提示家鼠疫源地宿主动物可能是由野鼠鼠疫疫源地迁徙、演变而来。5.玉龙县与剑川县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群落分布较为相似,且“两块”鼠疫疫源地均表现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优势鼠种分布,目前可以认为“两块”疫源地属于同一块疫源地类型。(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7-05-30)

蔡文凤,张福新,王国良,张正飞,梁云[7](2015)在《云南丽江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鼠体蚤的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小型兽类鼠体蚤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为鼠疫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在丽江玉龙县18个自然村和古城区9个自然村范围内,按鼠疫监测方案进行鼠疫监测,捕获小型兽类,梳捡鼠体蚤后,根据形态学特征对蚤进行种类鉴定;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蚤种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结果此次共捕获鼠体蚤2 831只,包括3科9属11种,其中特新蚤指名亚种占53.87%、方叶栉眼蚤占27.27%、棕形额蚤占7.77%、缓慢细蚤占7.74%,其余7种蚤占3.35%;鼠体蚤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0.194 2~1.458 9、均匀性指数(Pielou)0.280 2~0.922 9、优势度指数(Simpson)0.038 1~0.907 6、丰富度指数(Margalef)0.215 8~1.260 3。结论云南丽江鼠疫疫源地中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本文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邬锦,张海鹏,郭英,陈双艳,段然[8](2015)在《云南部分鼠疫疫源地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云南部分鼠疫疫源地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采集剑川、梁河两县鼠类盲肠,对其进行培养,通过菌落聚合酶链反应初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生化鉴定确定菌株并作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915份标本中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5株,总检出率为3.83%,分离株包含1株致病株、34株非致病株。3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全部为生物1A型,1株致病株为1A/O∶9生物血清型,毒力基因为(ail+、yst A-、yst B-、yad A-、vir F-、rbfc-),非致病株血清为O∶5、O∶8及未分型,毒力基因为(ail-、yst A-、yst B+、yad A-、vir F-、rbfc-)。结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间流行,分离菌株血清型别较为多样,分离到的致病株缺乏典型毒力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尚未发现鼠间的流行。(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5年03期)

连宏宇[9](2010)在《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鼠、蚤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鼠疫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以滇西北野鼠鼠疫疫源地的剑川、兰坪和鹤庆叁县农耕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选择9个样区进行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就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田鼠、蚤类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与地理环境因素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共采获小型兽类753只,隶属于5科11属21种(亚种),其中,齐氏姬鼠(占52.99%)和大绒鼠(占20.32%)为优势种;(2)共获蚤类478只,隶属于3科12属18种(亚种),特新蚤(占29.08%)、方叶栉眼蚤(占21.34%)、和棕形额蚤(占20.92%)为优势种;(3)小型兽类及蚤类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有一定的关系;(4)小型兽类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步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rense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分布格局,γ-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5)蚤类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步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Sorense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带变化规律呈现了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6)小型兽类生物量与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r=0.894,P<0.01),而与多样性指数、密度均不相关;小型兽类生物量与蚤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不相关;(7)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在叁种温层中的分布总趋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在中暖层;蚤类物种丰富度在低热层、中暖层和高寒层农耕区的变化总趋势是呈逐渐增高趋势,最大峰值在高寒层。结论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鼠、蚤类多样性沿海拔或温层的分布均呈单峰分布格局,多样性的高峰位于中海拔(约2,000-2,900m)梯度带。研究认为:在此区域内宿主及其寄生蚤的高多样性对鼠疫疫源地的长期保存、降低疾病流行的成因、条件和机制有利。(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期刊2010-06-03)

张恩民[10](2009)在《根据鼠疫耶尔森菌的遗传学特征分析云南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也有1500年的历史,生化表型上都非单一群体,同时鼠疫菌的染色体又在不断的发生基因水平上的改变,是一类进化比较活跃的细菌。目前已有近10株鼠疫菌的全基因组已被测序,为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005年,在云南省玉龙县鹿子自然村先后发现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病人5例,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重症肺炎”,后确诊为“肺鼠疫”。卫生部及云南省卫生厅决定由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5个专业技术部门组成联合调查队对玉龙县是否存在着鼠疫疫源地进行自然生态、宿主、媒介、血清学及病原学的系统调查。重点以玉龙县黄山镇鹿子村为中心,向周围的村庄进行放射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大绒鼠和齐氏姬鼠是优势鼠种,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为主要媒介,指示动物犬和猫血清中鼠疫F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达到23.5%和26.4%,并且在自毙鼠和蚤中分离到5株鼠疫菌。根据此调查结果,判定了玉龙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我们对此次调查中分离到的鼠疫菌(D106004)提取了DNA,并选择来自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剑川菌株D182038)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西藏那曲菌株Z176003)的鼠疫菌作为对照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编码序列(CDS)预测。通过对D182038,D106004,CO92,KIM,91001,Nepal516,Antiqua,Pestoides F等8株鼠疫菌基因组上CDS的两两比较,建立了默认编码序列(Default)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玉龙和剑川鼠疫菌的CDS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剑川菌株和玉龙菌株的CDS在总体COG分类的构成上无明显差别,但在结合其他菌株形成的Default数据库中,可以看到两株鼠疫菌的CDS在COG簇的构成上存在着具体的差别。同时,我们用鼠疫疫苗EV76的高表达蛋白序列与玉龙、剑川鼠疫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云南玉龙菌株D106004和剑川菌株D182038的“高表达基因”比较接近,但玉龙菌株和剑川菌株在部分高表达基因上有着具体的差异。在有差别的56条蛋白序列中,玉龙菌株有24条蛋白序列可能被大量表达,剑川菌株有16条蛋白序列可能被大量表达。这些均提示,玉龙和剑川鼠疫菌在高表达基因上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玉龙和剑川菌株在进化过程中独自进化造成的。通过对玉龙与剑川鼠疫菌CDS和高表达蛋白序列遗传学特征的比较,发现它们可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但是在进化过程中两者又各自有独特的特征。玉龙与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同一种类型,但又相对独立活动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这种独立性是由于两片疫源地在地理上的阻隔形成的。且这种独立性的存在已经相当久远,因而表现为鼠疫菌株间多位点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09-06-30)

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自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状况及多种因素对野外小型兽类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影响,探讨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流行株基因多态性,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样本来源本研究于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捕获野外小型兽类2611只,对捕获的野外小型兽类进行肝、脾脏器样本采集,共获得2549份肝、脾脏器样本,通过分层抽样,1605份样本作为本次实验检测对象。2.DNA提取按照磁珠法微量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对野外小型兽类肝、脾脏器样本进行DNA提取,通过核酸浓度测定仪NanoDrop-1000对提取的样本DNA进行检测,不符合标准的样本DNA重新进行提取,对符合标准的样本DNA进行PCR扩增。3.PCR扩增采用巢式PCR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扩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片段扩增。4.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测序成功的样本基因序列片段通过登陆网站(https://blast.ncbi.nlm.nih.gov)利用BLAST中的“Sequence Similarity Searching”功能进行比对,并将相对应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序列进行下载,使用MEGA7.0生物软件建立相应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5.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应用Excel2007软件将鉴定后的野外小型兽类信息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应用R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hi-square Test,Fisher's Exact Test比较不同地区、鼠种、海拔梯度、性别、生境及季节间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情况,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1605只野外小型兽类样本涉及3目6科19属30种;其中,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数量最多,构成比占到29.35%(471/1605);其次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yus)构成比为19.00%(305/1605);其余鼠种构成比均小于10%。2.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0.93%(15/1605);梁河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3.19%(13/407)显着高于玉龙疫源地0.36%(2/550)和剑川疫源地0%(0/648)(c~2=30.493,(49)<0.001);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3.19%(13/407)显着高于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0.17%(2/1198)(c~2=26.888,(49)<0.001)。3.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共有5种野外小型兽类感染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齐氏姬鼠0.21%(1/471)、大绒鼠0.33%(1/305)、黄胸鼠5.77%(6/104)、斯氏家鼠4.88%(4/82)和大足鼠20%(3/15);构成比小于10%的鼠种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1.57%(13/829)显着高于优势鼠种0.26%(2/776)(c~2=7.434,(49)=0.006)。4.玉龙疫源地四个海拔梯度(2400~2600m、2600~2800m、2800~3000m及≥3000m)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0/61)、1.32%(1/76)、0%(0/104)及0.32%(1/309);玉龙疫源地不同海拔梯度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472)。剑川疫源地叁个海拔梯度(2250~2450m、2450~2650m及2650~2850m)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均为0。梁河疫源地四个海拔梯度(1000~1200m、1200~1400m、1400~1600m及≥1600m)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5.13%(6/117)、4.20%(5/119)、1.82%(2/110)及0%(0/61);梁河疫源地不同海拔梯度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219)。5.野外小型兽类在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1.95%(7/359)、0.27%(1/368)、0.64%(3/469)及0.98%(4/409),不同季节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130)。6.野外雌性和雄性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率分别为0.67%(5/747)和1.17%(10/852),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c~2=1.090,(49)=0.297)。7.在林地捕获的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1.45%(15/1036),而在耕地、灌丛、耕地林地交界以及耕地灌丛交界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均为0,不同生境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49)=0.217)。8.进化分析表明,除来自玉龙疫源地YL-3-279样本外,其余阳性样本基因序列与中国东北(GQ412339.1)、俄罗斯(HM366583.1)、浙江(HM439430.1)、吉林(DQ449948.1)、加拿大(HG916766.1)、云南(MF134887.1)、安徽(EF211110.2)等地不同宿主动物(如鼠、蜱等)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聚在同一分枝;与日本(AB196721.1)及韩国(AF70699.1)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属一个大分枝,但相距较远;YL-3-279则单独聚在一分枝;其它无形体属成员湖北(HM538192.1)边缘无形体(A.marginale)及意大利(EF520690.1)中央无形体(A.centrale)聚在同一分枝;美国(DQ150682.1)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ii)则处于外围。这说明检出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具有基因多样性并存在一定地域差异。9.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显示:全部测序样本基因序列均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片段序列。结论1.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0.93%(15/1605),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显着高于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齐氏姬鼠、大绒鼠、黄胸鼠、斯氏家鼠和大足鼠感染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3.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感染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具有基因多样性并存在一定地域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参考文献

[1].俞丹.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大理大学.2019

[2].张宏泽.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调查[D].大理大学.2019

[3].邵宗体,高子厚,张长国,浦恩念,段兴德.云南玉龙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

[4].周芸.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D].大理大学.2018

[5].赵秋芳.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季节消长分析[D].大理大学.2017

[6].魏兆飞.云南“叁块”鼠疫自然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空间分布及对比分析[D].大理大学.2017

[7].蔡文凤,张福新,王国良,张正飞,梁云.云南丽江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鼠体蚤的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

[8].陈邬锦,张海鹏,郭英,陈双艳,段然.云南部分鼠疫疫源地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及鉴定[J].疾病监测.2015

[9].连宏宇.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D].大理学院.2010

[10].张恩民.根据鼠疫耶尔森菌的遗传学特征分析云南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性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

标签:;  ;  ;  ;  

云南家鼠疫源地论文-俞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