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靶标论文-余江清

诊断靶标论文-余江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诊断靶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癌诊断,肺癌分型,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

诊断靶标论文文献综述

余江清[1](2019)在《基于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的肺癌诊断及分型生物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癌是全球主要的致死癌症之一,早期诊断可提高其生存期,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为临床应用探索新的诊断标记物提供机会。本论文首先以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分型)为研究对象,鉴定区分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组织分型的组织代谢物。在此基础上,以肺癌患者/健康组的血清样品为研究对象,筛选获得肺癌诊断和分型相关的血清标志物(组合),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1.基于核磁共振(~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首先分析47例肺癌组织(30例腺癌、17例鳞癌)及相对应癌旁组织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和相关网络,找出与肺癌诊断及分型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2.建立差异代谢物相关通路代谢物的液质联用(UPLC-MS/MS)定量检测方法,具体条件如下:ACQUITYUPLC液相色谱系统串联XevoG2-XS QTof质谱系统、ACOQUITYUPLC?BEHHILIC(2.1×100nm,1.7μm)色谱柱分离柱、电喷雾离子源(ESI)、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等。3.扩大样本量,对肺癌患者、健康对照组血清、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胆碱及嘌呤代谢通路上的相关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对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代谢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筛选对肺癌诊断及分型都较好的代谢物组。结果:1.通过肺癌组织~1H NMR的代谢组学分析,肺癌组织/癌旁及分型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乳酸和甜菜碱等,表明通过测定甲基化相关代谢物变化可能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分型。2.建立胆碱及嘌呤代谢通路相关19种化合物的UPLC-MS-MS的定量方法。3.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嘌呤类物质的含量普遍上升。联合腺嘌呤、次黄嘌呤、肌苷和乙酰肉碱4个指标,其AUC为0.985。腺癌与鳞癌相比,胆碱相关代谢通路上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联合组织中腺苷、鸟嘌呤、乙酰肉碱和肉碱含量为变量,可有效地对腺癌组织及鳞癌组织进行区分,其AUC为0.981。4.肺癌/健康组血清样品中黄嘌呤核苷、尿苷、鸟苷、腺嘌呤、腺苷、鸟嘌呤、尿酸、肌苷、胆碱、肉碱、肌酐、二甲基甘氨酸,乙酰肉碱和胱硫醚差异显着。联合血清鸟苷、腺嘌呤、尿酸和胱硫醚为组合变量,其鉴别诊断肺癌的AUC为0.993,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大于85%。5.联合血清S-腺苷甲硫氨酸、CEA和SCC可以鉴别诊断腺癌与鳞癌,AUC为0.959,Logistic预测准确度为88.4%;联合血清黄嘌呤、NSE和SCC可鉴别鳞癌与小细胞肺癌,AUC为0.978,Logistic预测准确度为93.2%;联合血清CEA、NSE和S-腺苷甲硫氨酸可鉴别诊断腺癌与小细胞肺癌,AUC为0.989,Logistic预测准确度为96.7%。结论:本学位论文以非靶标和靶标代谢学技术发现和定量体液生物标志物组、筛选变量和建立诊断模型的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部分胆碱和嘌呤类代谢物可作为肺癌诊断、分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值得加大临床样本进一步研究和确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佳瑶,王春庆[2](2018)在《微小RNA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工具及治疗靶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微小RNA(miRNA)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骨质疏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转录后调节因子。miRNA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有助于维持骨稳态。异常的miRNA信号传导可导致骨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骨质疏松症。miRNA可被分泌到循环中并具有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潜力,基于此种特性,miRNA有望成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工具和治疗靶标,也将代表未来的研究方向,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吴文俊[3](2018)在《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的叁维体系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超声、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学检查及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甲状腺中心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606例,整理超声图像及报告,应用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进行分类,选取直径≥1cm或直径<1cm伴有超声恶性征象的结节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采用Bethesda分类报告系统对甲状腺结节性质做出判断,并与手术病理诊断和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所有结节的TI-RADS和Bethesda分类,各个类别中恶性结节所占的比例。比较TI-RADS分类、FNAC-Bethesda和两者联合检查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比较叁种方法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2.对于FNAC-Bethesda分类方法未能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170例,进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学检查(CNB),以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或部分患者再次FNAC/CNB联合超声随访的结果为结局,统计CNB对于这部分性质不明的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绘制ROC曲线,比较CNB与FNAC的诊断效力。3.对具有超声影像学可疑恶性征象的甲状腺结节进行FNAC检查,同时对穿刺标本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对照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和临床随访情况,统计在影像学高危的甲状腺结节中BRAF~(V600E)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对超声影像学高危而Bethesda I~III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1.对有完整资料的4814枚甲状腺结节进行回顾,TI-RADS 2~5类结节分别为3.7%、47.7%、47.5%和1.7%,其中4a、4b和4c分别占38.7%、7.0%和1.8%;Bethesda I~VI级结节比例分别是13.3%、59.0%、6.4%、0.7%、15.3%和5.0%;以TI-RADS分类和Bethesda分类来评价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9.73%、81.72%,特异性分别为66.02%、99.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3.50%、97.28%,阴性预测值为86.91%、93.16%,准确性分别为70.53%和94.14%;联合以上两种检查来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敏感性为85.15%,特异性94.77%,阳性预测值82.04%,阴性预测值93.10%,准确性91.68%。叁种评价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05、0.884和0.898。TI-RADS分类方法的诊断效能低于Bethesda分类和两者联合诊断(P<0.01)。2.对于初次FNAC联合TI-RADS未能明确诊断的183枚甲状腺结节,CNB的未诊断率为4.3%,对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敏感性为80.28%,特异性为97.75%,阳性预测值96.61%,阴性预测值86.13%,曲线下面积为0.844,高于FNAC的曲线下面积为0.640(P<0.05)。CNB对于Bethesda I、III类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90.48%,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82.61%,准确性为86.67%,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2例患者通过CNB确诊弥漫大B淋巴瘤。3.对于具有1个或者1个以上超声恶性征象的高危甲状腺结节733枚,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在Bethesda I~VI类的分别为35.1%、29.5%、85.4%、0%、87.1%和92.9%;在Bethesda I、III类结节中,BRAF~(V600E)突变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30%,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97.67%,阴性预测值42.85%,准确性为90.00%。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44例Bethesda II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结节接受手术治疗,42例病理结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95.5%)。【结论】1.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的重要的筛选手段,TI-RADS分类有利于对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分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FNAC。FNAC和FNAC联合TIRADS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比TI-RADS高,能为甲状腺结节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处理策略的制定。2.CNB对于FNAC难以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诊断率明显提高,能为这部分结节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评估结节的良恶性更为准确,是FNAC的有力补充。3.BRAF~(V600E)基因突变对超声影像学高危甲状腺结节诊断效能高,是FNAC的重要补充。该突变检测对于防止Bethesda I~III类影像学高危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漏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汪靖,王进,曾家豫[4](2018)在《核酸适配体结合蛋白质靶标的亲和力表征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是通过体外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获得,并能够和蛋白质靶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核酸适配体不但具有抗体的识别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良性能,目前已应用于分析检验、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以及临床诊断价值。因此,核酸适配体针对蛋白质靶标并在蛋白质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核酸适配体应用性能的优劣取决于与其靶标蛋白质的亲和力与特异性。本文主要综述核酸适配体对蛋白质靶标的亲和力表征方法,以及在药物研发、肿瘤检测、生物成像以及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鹏[5](2017)在《丝绸之路病的诊断靶标筛选与转化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之路病又叫白塞病,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范畴。丝绸之路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但具有地区高发性,此病多发于古丝绸之路一带的国家,在中国、土耳其和日本等尤为常见。因为整体发病率不高,尤其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很低,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西方国家主流科研机构的重视,导致该病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到目前为止该病仍然处于叁无状态,即没有临床检测方法、没有治疗手段、没有对发病机制的基本认识。尤其是该病的诊断问题,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有超过40%的病人需要花费5年以上时间才能第一次得到该病的明确诊断,目前临床上仍然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去判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病自身抗体的认识和相关研究仍显薄弱。对很多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而言,自身抗体都是很重要的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文献表明,一些自身抗体在丝绸之路病的发病进程中也同样发挥一定作用。但截至目前,国内外均没有能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丝绸之路病特异性自身抗体被发现。鉴此,本课题致力于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综合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蛋白质组学手段,高效筛选出若干丝绸之路病候选自身抗体靶点,继而通过分子、细胞、组织、动物等多生物学水平全面验证,挑选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特异性靶点,并进一步联合国内各地本病知名医院,探索上述自身抗体的转化医学研究,同时探究这些自身抗体在该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分子机制和病理价值。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1)采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获得丝绸之路病自身抗原;2)筛选其他可用于自身抗原鉴定的候选靶细胞;3)发现Anneixn A2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丝绸之路病病理关键自身抗原;4)构建个体化全蛋白质组芯片,并在丝绸之路病自身抗原筛选中成功应用;5)建立可用于丝绸之路病新靶点预测分析的生物信息学平台;6)将随机肽库应用于该病自身抗体的结合表位研究;7)引进高分辨率生物质谱技术,高效筛选丝绸之路病候选靶点;8)提出丝绸之路病发病中患者体内自身抗体和微生物感染的可能关系;9)通过与多家临床叁甲医院合作,对该病优选出的检测靶点进行临床转化应用探索。结果表明,采用这一系列系统生物学组合方法,能够高通量快速筛选出大量丝绸之路病的候选自身抗抗原。本实验室通过与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山西大医院等国内知名的丝绸之路病临床医院开展合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真实临床测试和转化医学研究,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和病理探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5)

胡德荣[6](2016)在《多数儿童白血病起源出生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胡德荣)我国科研人员新近找到儿童白血病起源的诊断标志物,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白血病领域专业顶尖刊物《白血病》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为胚胎起源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特异性靶标,对进一步研究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最(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6-12-15)

Sahm,F,Schrimpf,D,Jones,D,T,李晓玲,王行富[7](2016)在《二代测序在常规脑肿瘤诊断中可促进整合诊断及确定可行的治疗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神经肿瘤的预后和预测性分子标记数量逐步增多,对神经病理样本进行全面分子分析的需求明显增加。因此,作者开发了一个特定的基于富集/杂交-捕获原理的二代测序(NGS)基因板(gene panel),它包含了近期发现的脑肿瘤中存在变异的130个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和部分内含子及启动子区域,可以检测出单核苷酸变异,基因融合和拷贝数变(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陈雪梅[8](2014)在《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子靶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BACE1、sRAGE、APOEε4基因型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89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组26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组50例,血管性痴呆组13例,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液中BACE1、sRAGE、APOE基因型的水平。结果认知障碍各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及脑卒中组,血清sRAGE含量明显下降,BACE1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李晓雅,苏长青[9](2014)在《MicroRNAs:非小细胞肺癌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重要的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18~22个核苷酸、在动植物中广泛存在、高度保守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其起源的相应正常细胞之间存在miRNAs表达谱的差异,不同类型或不同进展状态非小细胞肺癌之间miRNAs表达谱也有其特异性,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候选指标。利用miRNAs调控靶基因表达的原理,还可以发现或设计更优化的肿瘤治疗模式。深入研究miRNA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为筛选NSCLC分子诊断指标并据此建立靶向干预策略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期刊2014年09期)

李利平[10](2014)在《抗瓜氨酸化变性IgG抗体与CCP抗原特异性T细胞作为RA诊断靶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典型由抗原驱动及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AID),其特征为外周血中可检测出大量针对自身靶抗原的抗体以及抗原特异的T、B淋巴细胞。RA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病变主要涉及外周的小关节,最终会导致性关节破坏、畸形,甚至功能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并控制病情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RA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诊断过去多参考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但特异性较差。2000年荷兰学者Schellekens用环瓜氨酸肽(CCP)作为抗原,建立检测抗CCP抗体的ELISA法用于RA诊断,显示了很强的疾病特异性。因而蛋白质的瓜氨酸化在RA发病中的意义越来越引起重视。RA的发病还涉及到一组重要的免疫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类为白细胞抗原(HLA)。遗传学研究表明,RA的易感基因为HLA-DR4(其中涉及到HLA-0405、0404、0401等诸多亚型),并可以作为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据此认为RA发病的启动环节首先是致病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的HLA/DR分子提呈至细胞表面,以结合T细胞受体(TCR)形成抗原肽—HLA-DR4-TCR叁分子的复合物,进而活化致病性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AST),激活下游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特定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一过程被认为是RA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目的建立检测抗瓜氨酸化的热聚合(变性)兔IgG (Cit-AgRIgG)特异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CCP抗原特异性T细胞(CCP-AST)的流式细胞术(FCM),明确抗Cit-AgRIgG抗体与CCP-AST细胞在RA患者、其他疾病与健康人群中的阳性检出水平,对其在RA临床诊断与应用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将纯化兔IgG置于62℃恒温水浴箱中进行热聚合变性,用肽基精氨酸脱亚胺基酶(PAD)作用使其瓜氨酸化(citrullination, Cit)制成Cit-AgRIgG,鉴定其与抗CCP抗体的结合活性,将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抗Cit-AgRIgG抗体的间接ELISA法,进行方法学考核和临床病例标本检测,同时与RF检测(用未瓜氨酸化的AgRIgG作为包被抗原)和常规抗CCP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对。以PerCP-Cy5.5标记的链霉亲合素(SA)结合生物素化CCP,作用于外周血T细胞,建立检测CCP-AST细胞的FCM分析技术,结果以CD3+CD4+CD8细胞群中CCP-TCR+细胞为CCP-AST细胞。评价其与抗CCP抗体的相关性,及与其他血清学指标检出结果的关系。探索CCP-AST细胞与抗Cit-AgRIgG抗体对RA的诊断性能。结果AgRIgG抗原经PAD在Ca2十存在下催化L-精氨酸生成L-瓜氨酸(瓜氨酸化)后,除保留与RF的结合特性,还增加与抗CCP抗体的结合活性。以瓜氨酸化AgRIgG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检测抗Cit-AgRIgG抗体ELISA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其批内和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5%和9.5%;特异性阻断抑制试验显示,Cit-AgRIgG、AgRIgG与CCP抗原阻断抑制率最高分别为80.0%、65.9%、25.0%。临床检测结果发现抗Cit-AgRIgG抗体在RA中的阳性率(敏感性)为79.3%(138/174),显着高于其他疾病(χ2=444.6,P<0.001)与健康对照组(χ2=186.0,P<0.001)。此时诊断RA的特异性为96.2%(692/719)。该抗体与抗AgRIgG抗体(RF)在RA中的敏感性(77.6%,135/174)无显着性差异(产0.149,P>0.05),但与RF特异性(91.9%,661/719)差异显着(χ2=11.952,P<0.01)。抗Cit-AgRIgG抗体在RA中的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7%和95.1%;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2.66和0.215;Youden指数为0.75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抗体对RA的诊断性能为中等偏上水平(AUCROC值=0.890)。在174例RA和127例健康对照者中,抗Cit-AgRIgG抗体与RF同时阳性者134例,同时阴性者160例,总符合率97.7%,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989,P<0.01)并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53)。与此同时,抗Cit-AgRIgG与抗CCP抗体同时阳性者125例,同时阴性者151例,总符合率为91.7%,结果亦呈正相关(r=0.660,P<0.01)与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33)。优化并确定了CCP-AST测定的流式细胞术最佳实验方案及反应条件,以CD3+CD4+CD8"淋巴细胞群中识别CCP-TCR+细胞作为CCP-AST细胞。研究发现RA患者的CCP-AST细胞阳性检出结果为(1.51+0.96)%,显着高于非RA患者组(0.39±0.18)%(P<0.01);CCP-AST检出结果中,系统性红斑狼疮(0.57±0.15)%、其他自身免疫病(0.48+0.16)%、其他无关疾病(0.27±0.06)%与健康对照组(0.26±0.09)%间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在RA患者组中,抗CCP抗体阳性者CCP-AST阳性率为(1.74±1.02)%,显着高于抗CCP抗体阴性者(0.9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CCP抗体阴性者又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CP-AST细胞检出率与抗CCP抗体水平值显着相关,相关系数(r)=0.7348(P<0.01,n=27),其回归方程为:Y=0.0041X+0.6318。以ROC曲线确定CCP-AST细胞的临界参考值(以所测实验肽减对照肽的差值大于0.815为CCP-AST细胞增高),确认27例RA患者中有19例CCP-AST细胞检出结果增高(70.3%),其中同时伴抗CCP抗体阳性者15例(55.6%)。两指标≥1项增高或阳性者23例(85.2%)。与CCP-AST检出率未升高组比较,升高与未升高组间C4浓度差异显着(P<0.05),但RF、C3、CRP、血沉及ASO水平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抗Cit-AgRIgG抗体ELISA测定方法,方法特异、敏感、可靠,且该抗体兼有RF与抗CCP抗体的双重特性。检测抗Cit-AgRIgG抗体水平可作为RA诊断的一种新参考指标。采用PerCP-Cy5.5标记链酶亲合素结合生物素化的CCP,可实现对CCP-AST细胞的标记和检测。联合检测CCP-AST细胞与抗Cit-AgRIgG抗体可有效提高RA的诊断水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4-18)

诊断靶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对微小RNA(miRNA)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骨质疏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转录后调节因子。miRNA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有助于维持骨稳态。异常的miRNA信号传导可导致骨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骨质疏松症。miRNA可被分泌到循环中并具有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潜力,基于此种特性,miRNA有望成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工具和治疗靶标,也将代表未来的研究方向,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诊断靶标论文参考文献

[1].余江清.基于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的肺癌诊断及分型生物标志物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王佳瑶,王春庆.微小RNA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工具及治疗靶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

[3].吴文俊.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的叁维体系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D].苏州大学.2018

[4].汪靖,王进,曾家豫.核酸适配体结合蛋白质靶标的亲和力表征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5].陈鹏.丝绸之路病的诊断靶标筛选与转化医学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

[6].胡德荣.多数儿童白血病起源出生前[N].健康报.2016

[7].Sahm,F,Schrimpf,D,Jones,D,T,李晓玲,王行富.二代测序在常规脑肿瘤诊断中可促进整合诊断及确定可行的治疗靶标[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

[8].陈雪梅.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子靶标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9].李晓雅,苏长青.MicroRNAs:非小细胞肺癌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重要的靶标[J].中国肿瘤.2014

[10].李利平.抗瓜氨酸化变性IgG抗体与CCP抗原特异性T细胞作为RA诊断靶标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诊断靶标论文-余江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