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刘欣,彭莉岚,冯鹏元,张扬,邓瑞平

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刘欣,彭莉岚,冯鹏元,张扬,邓瑞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亚铜,多元醇法,形貌控制

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彭莉岚,冯鹏元,张扬,邓瑞平[1](2018)在《多元醇法形貌可控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铜、乙酸铜、乙酰丙酮铜为原料,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合成制备了氧化亚铜立方体、微球、空心球、核壳结构等微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元素组分及吸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铜源、反应时间、和多元醇类型对氧化亚铜微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对产物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产物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简单低廉的多元醇合成法,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相貌的氧化亚铜微纳米结构。对制备形貌可控的氧化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佳兴,张剑锋,赵文杰,李渊,李赫[2](2015)在《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释放速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涂料中氧化亚铜纳米颗粒作为防污剂在海水中存在释放速率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化学还原法,通过控制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和pH值制备出具有不同形状和粒径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表征所合成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形状、粒径以及物相,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考察多种形状和粒径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在人工海水中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对于形状而言,球形释放速率最快,其次为正八面体,立方形释放速率最慢;在同一形状下,粒径越小释放速率越快,其中球形粒径在398.5nm的释放速率最快,立方形粒径在801.5nm的氧化亚铜释放速率最慢。(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李哲[3](2014)在《纳米碳及其氧化亚铜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准一维功能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长径比,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力学、热学、光学、催化等性能,是较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体。但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很强的范德华力,很难在基体中均匀分散和有效结合,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利用湿化学方法分别构建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与氧化亚铜复合体系,并探索了其光催化性能。本文首先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为载体的Co催化剂,并在740℃下催化分解乙炔/氮气混合气体合成多壁碳纳米管。研究了影响碳纳米管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度,时间和pH值等)。并且对所制得的碳纳米管用硝酸和氢氟酸进行了纯化处理。对制备出来的碳纳米管样品用透射电镜进行了形貌表征。经纯化后的样品同样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此法可以生产高质量和较高产量的多壁碳纳米管。其次,运用明胶对纯化碳纳米管进行预包覆,在其表面引入丰富的活性基团。在此基础上,采用溶液法原位制备了氧化亚铜/碳纳米管超细复合球,对产品用扫描电镜进行了形貌分析,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嵌镶在几百纳米至一微米的氧化亚铜球中。分析了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在复合球成形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复合球的形成机理。探讨了微波加热功率、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质量比对复合球形貌的影响,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碳材料的嵌入,克服了光生电子迁移过程中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的问题,提高了光催化效率。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铜盐的球形粉末,并通过煅烧工艺得到碳纳米管/石墨烯球负载氧化铜/氧化亚铜颗粒的复合物。扫描和透射研究结果证明形成碳纳米管/石墨烯球,并在球表面均匀分布大量的纳米颗粒,给出了这种结构的成形过程示意图。探讨了低温煅烧温度、碳纳米管与氧化石墨烯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质量比对复合物形貌的影响,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球复合纳米催化颗粒,可进一步提高铜的氧化物的光催化效果,同时还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7-10)

薛晋波[4](2013)在《氧化亚铜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半导体材料具有许多金属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己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等诸多领域。Cu20是一种少有的能被可见光激发的p型半导体材料,其禁带宽度约为2.0eV,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以及催化剂和气敏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对Cu20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电沉积和湿化学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Cu20微纳米结构,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以Cu20作为光敏化剂,制备了Cu2O-TiO2和Cu2O-ZnO异质结,探讨了异质结微观形貌和结构对其光吸收和光电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脉冲电流的方法在单一的Cu(Ac)2电解液中制备了不同形貌的Cu20。通过改变电解液的状态可以实现八面体状和树枝状Cu20颗粒的可控制备。在静止的电解液中形成的是八面体状的Cu20颗粒,而在搅拌的电解液中形成的是树枝状的Cu20颗粒。通过对树枝状的Cu20颗粒显微结构进行表征,发现树枝状Cu20颗粒的每个分支都是沿着<110>方向生长的,基于此提出了树枝状Cu20颗粒在搅拌的电解液中的形成机理。在沉积过程中,首先是Cu原子析出,并沿着<110>密堆方向生长形成Cu晶格,然后O原子扩散进入Cu晶格形成Cu20晶格,最终形成沿着<110>方向结晶生长的树枝状Cu20颗粒。此外,八面体状Cu20薄膜和树枝状Cu20薄膜具有不同的半导体特性。八面体状Cu20薄膜表现出p型特性,而树枝状Cu20薄膜表现出n型特性,这一结果为设计用于太阳能电池的Cu20同质p-n结提供帮助。(2)通过恒压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光滑平整的Cu20纳米晶薄膜。实验中发现,在Cu(Ac)2电解液中加入硫脲提高了Cu20的成膜性,这是因为硫脲起到两方面作用:1)作为Cu20的异质形核质点,提高了电沉积过程中Cu2O的形核率;2)作为Cu20晶核长大的抑制剂,减小Cu20的生长速率。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沉积电位为-0.1V(vs.SCE)和硫脲浓度为0.5mM时,得到的Cu2O薄膜质量最好。通过光吸收和光电流测试,结果表明Cu20纳米薄膜可以吸收550nm左右的可见光,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见光响应和光电流值,但是光电流随着时间延长发生明显的衰减。(3)采用室温湿化学的方法,在NaOH, N2H4·H2O和Cu盐的体系中快速地制备出了Cu2O纳米颗粒。在制备过程中,NaOH的量对Cu2O形貌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没有NaOH加入时,Cu2O为纳米颗粒团聚而成的球状颗粒;随着NaOH的加入Cu2O纳米颗粒变得较为分散,而当NaOH的量继续增加时,Cu2O纳米颗粒会继续发生团聚,变为纳米颗粒团聚而成的八面体颗粒。在制备过程中,N2H4·H2O对Cu2O形貌控制起到的作用不大,主要是改变Cu2O纳米颗粒的大小及团聚程度。随着N2H4·H2O的加入Cu2O纳米颗粒的尺寸减小,但是团聚程度增加。在整个制备体系中,溶剂对Cu2O形貌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控制水和乙醇的比例,实现了Cu2O由球状向八面体状的转变。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Cu2O形貌会经历由球状纳米颗粒团聚体,到八面体纳米颗粒团聚体,再到光滑的八面体转变过程。整个转变过程,是由Ostwald ripen (OR)和Oriented attach (OA)两种经典的生长机理共同作用的。(4)通过阳极氧化和脉冲电流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Cu2O-TiO2异质结。在沉积Cu20的过程中,电解液的状态对Cu20的形貌有着很大的影响。相同的沉积电流密度下,在静止的溶液中形成的是八面体Cu2O,而在搅拌和超声扰动的溶液中形成的是枝状Cu2O。在静止溶液中,随着沉积电流密度的增加,光吸收强度和光电流值都会增加。在搅拌和超声溶液中,随着沉积电流密度的增加,光吸收强度和光电流值都是先增大后减小。这与枝状晶和八面体晶的形貌和结晶度有关。另外,通过阳极氧化结合恒压电沉积的方法制备出TNTs@Cu2O同轴异质结。TiO2纳米管表面存在肋骨状形貌的TiO2纳米颗粒和在沉积Cu2O时硫脲的加入对形成同轴异质结起到关键作用。TNTs@Cu2O同轴异质结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有明显的光吸收和光电流响应。与普通Cu2O-TiO2异质结相比,其光电流响应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短路电流值,比普通的异质结大数十倍。(5)通过脉冲电流和恒压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Cu2O-ZnO异质结。在电沉积ZnO的过程中,ZnO主要出现两种不同形貌,一种是片状的ZnO,一种是圆锥状的ZnO。通过调节电沉积中的电解液浓度,电流密度以及沉积时间,探讨了不同形貌ZnO的形成机理。通过对Cu2O-ZnO异质结的光吸收和光电流测试,可知制备的异质结在可见光范围内有明显的光吸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有明显的可见光响应和光电流值,但是Cu2O-ZnO异质结稳定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卫玲,李凡,蓝天日,高有辉[5](2008)在《空芯纳米氧化亚铜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辐照法,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还原Cu2+离子,制备出空芯纳米氧化亚铜颗粒,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六次甲基四胺对颗粒形貌的影响.制得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微波辐照法制备的氧化亚铜颗粒具有空芯球状结构;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减少,构成空芯球的纳米颗粒由球状过渡为片状,且粒径逐渐增大.氧化亚铜颗粒属于立方晶型,其吸收峰出现在430 nm附近,对应的禁带宽度约为2.58 eV,尺寸效应导致了明显的蓝移现象.(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武慧芳[6](2007)在《氧化银、银、氧化亚铜微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向异性是单晶的一个基本性质,不同的表面具有不同的原子密度,展现出不同的性质,因此对于同一种材料,控制其形貌和裸露表面可调控它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纳米材料,不仅形貌对纳米材料的性质有影响,尺寸及尺寸的分布对纳米材料的性质也有影响。例如,与大块材料相比,SiC纳米材料的吸收光谱存在“蓝移”现象,而NiO纳米材料与大块材料相比吸收光谱存在“红移”现象。但是如果颗粒的尺寸不是单分散的,就很难对纳米材料的性质作定性分析,因此调控纳米材料的形状和尺寸及尺寸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正是基于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以调控微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合成不同裸露晶面的晶体为目标,制备了一些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和金属材料,并就其机理进行探索。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采用液相沉淀法,利用银氨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合成了不同形貌、不同尺寸的氧化银微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了XRD、SEM、HRTEM、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表征,同时分析了反应物比例、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氧化银颗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并且考察了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烯吡咯啉酮(PVP)两种表面活性剂对氧化银颗粒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降低,氧化银颗粒的形貌由八面体、削角八面体过渡到立方体;并且随着浓度的降低,氧化银颗粒的尺寸逐渐减小。随着氢氧化钠浓度的增加,氧化银八面体、削角八面体和立方体变成了以八面体、削角八面体和立方体为框架的花状结构。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静置时间的延长,氧化银十八面体转化为十二面体;分析表明,氧化银十八面体是动力学稳定的结构而十二面体是热力学稳定的结构,动力学稳定的形貌可以通过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升高变成热力学稳定的形貌。二、在常温条件下,以硝酸铜为原料,以聚乙烯吡咯啉酮(PVP)为表面活性剂,利用硼氢化钾的还原作用,设计合成了重要的半导体氧化亚铜微纳米材料,对其进行了XRD、SEM、HRTEM的表征;对其形状变化和尺寸控制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考察了微量氯离子对氧化亚铜颗粒形貌的影响,对其生长机理进行了探索,初步考察了氧化亚铜颗粒不同颜色间的差别。叁、用液相沉淀法,采用银氨溶液和聚乙烯吡咯啉酮(PVP)溶液制备了银纳米片和银多重孪晶,并对其进行了XRD、SEM、HRTEM表征,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银形貌的影响,常温下得到有尾巴的片,从片的高分辨图中得到了1/3{422}晶格相,说明1/3{422}衍射点的出现是由于层错引起的;在温度升高时得到银多重孪晶,说明多重孪晶是热力学稳定的,而片是动力学稳定的,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7-05-01)

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涂料中氧化亚铜纳米颗粒作为防污剂在海水中存在释放速率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化学还原法,通过控制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和pH值制备出具有不同形状和粒径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表征所合成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形状、粒径以及物相,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考察多种形状和粒径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在人工海水中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对于形状而言,球形释放速率最快,其次为正八面体,立方形释放速率最慢;在同一形状下,粒径越小释放速率越快,其中球形粒径在398.5nm的释放速率最快,立方形粒径在801.5nm的氧化亚铜释放速率最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欣,彭莉岚,冯鹏元,张扬,邓瑞平.多元醇法形貌可控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颗粒[J].应用化学.2018

[2].王佳兴,张剑锋,赵文杰,李渊,李赫.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释放速率测定[J].中国表面工程.2015

[3].李哲.纳米碳及其氧化亚铜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D].湖南大学.2014

[4].薛晋波.氧化亚铜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5].卫玲,李凡,蓝天日,高有辉.空芯纳米氧化亚铜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武慧芳.氧化银、银、氧化亚铜微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控制[D].厦门大学.2007

标签:;  ;  ;  

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论文-刘欣,彭莉岚,冯鹏元,张扬,邓瑞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