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菜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声乐,练声曲,彝族,女高音
海菜腔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影[1](2019)在《创编中国声乐作品练声法于中国声乐演唱的思考与实践——以云南彝族“海菜腔”民歌《金银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声乐教育在自我发展历程中,一直在寻找最能适应中国人审美、符合中国人歌唱习惯的练声方式。文章以国内外练声法特征分析为切入点,梳理练声与歌唱的互相影响,并指出选择合适的练声曲对声乐学习有诸多优势。(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李成龙[2](2019)在《石屏县牛街镇海菜腔地域风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屏县牛街镇,是一个彝族群众聚集、民族文化浓厚的地区,这里是朴喇鼓舞的发源地,也是海菜腔的故乡,有着悠久的海菜腔演唱历史,且风格独特。但在此地,彝族群众对自己所演唱的海菜腔有着另一种称呼,将“海菜腔”称之为曲(汉语彝化方言发音“qi”)子,曲子即为海菜腔。石屏海菜腔以异龙湖中一种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亦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大扳浆”。主要盛行于石屏异龙湖周边乡镇及山区龙朋、牛街镇等地彝族群众中。同时,也为汉族喜爱,流传于建水、通海及个旧等地。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不仅得到媒体的争相报道宣传,学者争相研究论述,而且,还经常代表中国,赴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演出等等。俨然,海菜腔已经成了云南民族音乐的一张光鲜名牌。但是,作为滇南彝族四大腔之一的海菜腔,仍然受到了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多样的不同地域风格。而目前海菜腔的传承保护,则以偏概全,过于集中在龙朋镇海菜腔风格的研究和宣传之中。使得海菜腔的多样性音乐文化逐渐变为单一性音乐文化,丢失了它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格魅力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牛街镇海菜腔风格”的探究,并与“龙朋镇海菜腔风格”对比,论述牛街镇海菜腔的另一风格,拓展海菜腔的多样性地域风格;并遵循“非遗”保护工作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抢救牛街镇海菜腔这个即将消失的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期刊2019-06-30)
陈福丽[3](2019)在《浅析彝族“海菜腔”渊源及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菜腔"可谓是滇南江内彝族四大腔之首,是"原生"于石屏县异龙湖畔罗色湾、狮子湾及其附近地区的原生态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众性娱乐形式,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海菜腔"的由来、现状、存在意义,以及对彝调《长曲子》进行浅析,对其音乐背景、音乐本体、演唱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进一步折射出彝族海菜腔所呈现的特征,旨在对彝族"海菜腔"的艺术魅力有一定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文化和更好地保护彝族艺术精华。(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8期)
潘泸苗[4](2019)在《剖析彝族海菜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表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菜腔的本意是"海"上唱的腔,是彝族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发现的。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作为传统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剖析彝族海菜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表现形式,对其音乐的背景、演唱形式、音乐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并学以致用,在高校声乐课程学习中凸显其特色,让更多人关注民间唱法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8期)
胡艺兰[5](2018)在《彝族海菜腔的演唱技巧与艺术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和音乐载体,云南彝族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种类,而且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韵味,特别是"海菜腔"的演唱技巧和艺术风格更是别具一格,突出地展现了彝族民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彝族海菜腔进行介绍,分析海菜腔的演唱技巧和艺术风格,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彝(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20期)
孟雷[6](2017)在《彝族“海菜腔”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倒扳桨"等。"原生"于石屏县异龙湖畔罗色湾、狮子湾,南北东西辐射流传至牛街、龙朋、建水县曲江等地,形成"次生态""再生态"乃至"新生态"等多种形态。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歌唱比赛及与电影、电视剧的联姻等,海菜腔展翅腾飞,乃至走向世界,获得国内外老百(本文来源于《民族音乐》期刊2017年06期)
孟雷[7](2017)在《彝族海菜腔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的海菜腔是滇南四大腔之首,是石屏县异龙湖附近的原生态民歌,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海菜腔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相关专家的关注。本文对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的历史由来、未来发展、现今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海菜腔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制定了合理的规划方案,使云南彝族的海菜腔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苏毅苗[8](2017)在《海菜腔“曲子师傅”现象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从海菜腔传播的原点“异龙湖区域音乐文化现象”切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曲子师傅"是海菜腔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曲子师傅"以自身特有的行为方式传承并完善着海菜腔,而海菜腔在区域文化中的社会影响及其自身发展的历程,也不同程度地反哺和滋养着"曲子师傅",同时也撞击着曲子师傅的观念与行为。曲子师傅与海菜腔的互动,构成了滇南彝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曲子师傅"与海菜腔在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的维度中互为依存。本文以音乐学研究为基点,以人类学视野为方法,探析曲子师傅在"吃火草烟"民俗活动中对海菜腔的个人维护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解读曲子师傅现象所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为滇南彝族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7年02期)
杨旭东[9](2016)在《让海菜腔唱响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就像他们身边的树木花草,听他们在大山上自由地歌唱,那歌声天然而清澈,自由而开朗。他们的歌声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让我们领略了一种有些陌生的民族风情,让都市里的人感受到一股久违的清新之风。"在第12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李怀秀和李怀福姐弟俩以一曲原汁原味、地道纯正的《金鸟银鸟飞起来》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赞许,并最终获得了原生态唱法的金奖。从此,(本文来源于《云岭先锋》期刊2016年12期)
费晓辉[10](2016)在《浅谈石屏彝族海菜腔的由来、形成、存在形式和传承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海菜腔是石屏民族传统艺术优秀文化的代表,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石屏彝族海菜腔的传承发展"被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对长期研究而暂时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热点问题,在总结我国多年在这方面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对彝族海菜腔的传承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海菜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屏县牛街镇,是一个彝族群众聚集、民族文化浓厚的地区,这里是朴喇鼓舞的发源地,也是海菜腔的故乡,有着悠久的海菜腔演唱历史,且风格独特。但在此地,彝族群众对自己所演唱的海菜腔有着另一种称呼,将“海菜腔”称之为曲(汉语彝化方言发音“qi”)子,曲子即为海菜腔。石屏海菜腔以异龙湖中一种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亦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大扳浆”。主要盛行于石屏异龙湖周边乡镇及山区龙朋、牛街镇等地彝族群众中。同时,也为汉族喜爱,流传于建水、通海及个旧等地。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不仅得到媒体的争相报道宣传,学者争相研究论述,而且,还经常代表中国,赴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演出等等。俨然,海菜腔已经成了云南民族音乐的一张光鲜名牌。但是,作为滇南彝族四大腔之一的海菜腔,仍然受到了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多样的不同地域风格。而目前海菜腔的传承保护,则以偏概全,过于集中在龙朋镇海菜腔风格的研究和宣传之中。使得海菜腔的多样性音乐文化逐渐变为单一性音乐文化,丢失了它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格魅力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牛街镇海菜腔风格”的探究,并与“龙朋镇海菜腔风格”对比,论述牛街镇海菜腔的另一风格,拓展海菜腔的多样性地域风格;并遵循“非遗”保护工作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抢救牛街镇海菜腔这个即将消失的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菜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清影.创编中国声乐作品练声法于中国声乐演唱的思考与实践——以云南彝族“海菜腔”民歌《金银鸟》为例[J].艺术教育.2019
[2].李成龙.石屏县牛街镇海菜腔地域风格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
[3].陈福丽.浅析彝族“海菜腔”渊源及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9
[4].潘泸苗.剖析彝族海菜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9
[5].胡艺兰.彝族海菜腔的演唱技巧与艺术风格研究[J].牡丹.2018
[6].孟雷.彝族“海菜腔”生态研究[J].民族音乐.2017
[7].孟雷.彝族海菜腔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J].艺术科技.2017
[8].苏毅苗.海菜腔“曲子师傅”现象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从海菜腔传播的原点“异龙湖区域音乐文化现象”切入[J].中国音乐学.2017
[9].杨旭东.让海菜腔唱响世界[J].云岭先锋.2016
[10].费晓辉.浅谈石屏彝族海菜腔的由来、形成、存在形式和传承发展[J].艺术科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