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血血小板聚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梗死,全血连续计数法,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
全血血小板聚集论文文献综述
梁金霞,邱志维,孔令恩,李才明,刘集鸿[1](2016)在《全血连续计数法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血连续计数法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2例,分别于入院时(未服用氯吡格雷),服用氯吡格雷1、3天采用全血连续计数法和光学比浊法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结果叁个时间段全血连续计数法检测的MAR均低于光学比浊法(P均<0.05);入院时全血连续计数法与光学比浊法的MAR无明显相关性(r=0.324,P>0.05),服用氯吡格雷1、3天,二者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2、0.647,P均<0.05)。结论全血连续计数法是检测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患者MAR的一种较好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20期)
陈传平,方士英,彭成,陈乃东[2](2014)在《金樱子总黄酮对大鼠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樱子为原料,用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金樱子总黄酮,设计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及体外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实验,分别用低(0.06g/kg)、中(0.12g/kg)、高(0.24g/kg)3种不同浓度的金樱子总黄酮作受试对象,并用丹参、阿司匹林为参考,探讨金樱子总黄酮对大鼠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浓度的金樱子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且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P<0.05或P<0.01),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吴小利,李健,向代军,刘一凡,张洪瑞[3](2013)在《PL-11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PLT-11血小板聚集仪电阻抗原理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这一新方法的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①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相关文件,测试PL-11血小板聚集分析仪的日间、批内、批间的不精密度,准确性,携带污染率及线性性能。②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到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患者100例,同时采用PL-11电阻抗法和临床比较公认的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添加诱聚剂前两次检测的PLT的重复性,用散点图、相关系数表示。结果①PL-11电阻抗法和LT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良好,r=0.62,P<0.01;②2个时间点的重复性较好,PLT(r=0.95,P<0.01);③各项检测的结果都符合CLIA’88的要求,其中检测的高值、低值质控品的PLT、RBC、MCV、MPV的日间、批内、批间不精密度的CV<5%,高值、低值的总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ble,CV)分别为PLT(3.00&1.68),RBC(1.63&2.16),MCV(1.30&0.75),MPV(1.40&1.46);RBC、PLT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1.16%,1.02%,均<1.5%;PLT在40~800×109/L、RBC在0.3~6.0×1012/L的线性良好,r均>0.995;准确性实验,四大参数偏倚符合文件要求。结论 PL-11血小板聚集仪电阻抗原理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性能良好,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方法。该仪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人为影响因素小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2期)
刘峰林,王瑞琼,金辉[4](2012)在《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使用条件筛选与操作规程编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排查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测定数据出现负值的原因,旨在建立仪器测定样品的测定条件,制定仪器规范的操作规程。基于全血加入聚集剂ADP后在仪器测定电极间形成血栓,增大电极间电阻的原理,取SD大鼠全血ADP诱导聚集,观察仪器显示数据变化值,筛选仪器测定条件建立操作规程。(本文来源于《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乔蕊,李蕾,张捷[5](2011)在《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访14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个月,使用电阻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健康志愿者电阻法检测结果的分布范围为ADP6~13Ω;AA5~14Ω;胶原10~18Ω。10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2h后,以ADP为诱导剂,电阻法测定其中8例结果为0Ω,其他2例分别为3和7Ω;光学法测定结果分布为31%~74%之间。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预后良好的121位ACS患者,治疗1周后的电阻法测定结果分布为,ADP1~10.9Ω;AA0Ω;胶原5~18.8Ω。治疗6个月后电阻法测定结果的分布为,ADP0~7Ω;AA0Ω;胶原3~16Ω。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以ADP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Fbg、T-chol和LDL水平具有相关性;与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胶原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具有相关性,与Fbg、LDL、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AA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所有参数没有相关性。结论: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用于评价血小板对药物反应性的试验。(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6期)
刘文,刘慧明,丁航,梁念慈[6](2010)在《田七总皂苷对兔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田七总皂苷对凝血酶或ADP诱导的兔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兔全血与田七总皂苷孵育5min,然后用凝血酶或ADP作用1min,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观察兔全血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田七总皂苷50、100和200μmol/L作用兔血小板后,用凝血酶诱导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39%、60%和61%;用ADP诱导时抑制率分别为65%、79%和60%。结论田七总皂甙对凝血酶和ADP诱导的兔全血血小子板聚集都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魏绍春,任军,苏爱美,冯秀,杜慧贞[7](2010)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在复方丹参协同阿司匹林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常见病高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和全球一样占第一位,每15s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22s就有一人心脑血管疾病致残。心脑血管疾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与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的黏附聚(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刘文,段宁,张莹,覃燕梅,梁念慈[8](2009)在《柚皮素硫酸酯对兔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柚皮素富含于柚子中的黄烷酮类化合物,它具有广泛的药理学特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活性,但是,柚皮素不溶水,极大地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和体内给药途径。理论上,在力求保持其活性结构的情况下,将柚皮素改造成水溶性的衍生物,这衍生物可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药物。本文用柚皮素作为母体分子,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4-18)
张红博[9](2009)在《全血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方法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影响机体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血栓性疾病中,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对血栓的形成、预防和治疗监测有着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是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能够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较多,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比浊法(Turbidimetric platelet aggregometry,TPA )。TP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是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和科研中最常用的方法,过去被人们认为是金标准。此法应用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根据PRP与PPP之间的差异,利用光学原理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但此方法也存有许多不足,如此法应用的富血小板血浆需离心制备,离心过程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及活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测定结果;并且此方法可能受到血液中的某些因素如血脂等的影响。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 IPA)是一种较新型的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它使用电学原理,利用全血进行检测,它克服了TPA的某些缺陷,在临床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TPA和IPA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将针对不同人群,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180例,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人15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60.54±9.61)岁。排除患有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多器官衰竭、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血脂高低分为两组:高血脂组(胆固醇CHOL>5.72mmol/L和/或甘油叁酯TG>1.72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64mmol/L)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62±8.85)岁;正常血脂组(CHOL≤5.72mmol/L且TG≤1.72mmol/L且LDL-C≤3.64mmol/L) 9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0.50±10.13)岁。另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预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此对照组人群排除患有除PSVT以外的其它任何疾病,且2周内未应用任何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两周内无室上速发作,血脂水平正常。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5.33±14.19)岁。所有病人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抽取后的血液样本分别分为2份注入抗凝管,均由柠檬酸钠抗凝,1小时内送至我院凝溶血实验室和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分别用TPA和IPA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两方法选用的诱导剂均为ADP(二磷酸腺苷)10μmol/L。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变量构成比分布差异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两变量相关性采取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采用MedCalc9.0统计软件进行TPA与IPA的一致性分析(Kappa一致性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结果:⑴各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对照组TPA法结果为(52.90±10.36)%,IPA法为(11.20±3.27)Ω;高血脂组TPA法为(50.13±12.85)%,IPA法为(7.75±4.40)Ω;正常血脂组TPA法为(51.40±12.98)%,IPA法为(8.00±3.73)Ω;全体研究对象(总体组)TPA法为(51.55±12.55)%,IPA法为(8.02±4.07)Ω。⑵各组中TPA与IPA两方法检测结果比较:①TPA与IPA两方法检测结果构成比:根据两方法检测结果各划分了四个百分位区间(0-25%、25%-50%、50%-75%及75%-100%):对照组两方法检测结果各百分位区间的构成比分布未见明显差异(χ2=0.079,P>0.05);但正常血脂组(χ2 =23.93,P<0.05)、高血脂组(χ2=38.40,P<0.05)及总体组(χ2=76.54, P<0.05),两方法检测结果各百分位区间的构成比分布存在明显差异。②TPA与IPA两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对照组直线相关分析两方法结果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相关程度一般(r=0.50),为非高度线性相关(r<0.70);正常血脂组直线相关分析两方法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和对照组相比,相关程度较低(r=0.48),同样为非高度线性相关;高血脂组相关程度更低(r=0.39,P<0.05),为低度线性相关(r<0.40);总体组直线相关分析两方法虽也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相关程度较低(r=0.45),也为非高度线性相关。③两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 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对照组、正常血脂组和总体组,两方法虽存在一致性关系,但一致性均较弱(K分别为0.26、0.13、0.08,均小于0.40,P<0.05);而高血脂组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方法不存在一致性关系(K=0.02, P>0.05)。结论:TPA和IPA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相关程度不高,欠缺高度线性相关性,且一致性关系也较弱。尤其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人两方法相关和一致性程度更差,因此在临床中不建议两方法替代使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乔蕊,王京,李蕾,张捷[10](2007)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比较全血电阻法和经典的血浆光学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程度的重复性。采用全血电阻法,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为诱导剂,检测30名健康志愿者和60例服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采用 Kappa 分析比较全血电阻法和经典的血浆光学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的一致性。结果全血电阻法的平均 CV 值为4.8%,优于血浆光学法(CV 值为7.7%)。采用全血电阻法,分别以 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为诱导剂,健康志愿者的平均聚集程度分别为(9.6±3.4)Ω、(10.4±2.8)Ω和(13.5±2.2)Ω。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的患者,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95%的患者血小板聚集程度为0Ω。服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ADP 为诱导剂,t=2.391,P<0.05;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t=4.057,P<0.01;胶原为诱导剂 t=2.047,P<0.05)。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抑制剂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显着低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t=3.646,P<0.01)。另外,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开始时间,有比健康志愿者延长的特点。经 Kappa 分析,表明全血电阻法和经典的血浆光学法两种方法检测患者对阿司匹林(Kappa=1)和氯吡格雷(Kappa=0.67)两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效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采用全血电阻法和多种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能力对帮助临床判断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辅助个体化用药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全血血小板聚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金樱子为原料,用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金樱子总黄酮,设计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及体外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实验,分别用低(0.06g/kg)、中(0.12g/kg)、高(0.24g/kg)3种不同浓度的金樱子总黄酮作受试对象,并用丹参、阿司匹林为参考,探讨金樱子总黄酮对大鼠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浓度的金樱子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且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P<0.05或P<0.01),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血血小板聚集论文参考文献
[1].梁金霞,邱志维,孔令恩,李才明,刘集鸿.全血连续计数法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6
[2].陈传平,方士英,彭成,陈乃东.金樱子总黄酮对大鼠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14
[3].吴小利,李健,向代军,刘一凡,张洪瑞.PL-11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3
[4].刘峰林,王瑞琼,金辉.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使用条件筛选与操作规程编写[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
[5].乔蕊,李蕾,张捷.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1
[6].刘文,刘慧明,丁航,梁念慈.田七总皂苷对兔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
[7].魏绍春,任军,苏爱美,冯秀,杜慧贞.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在复方丹参协同阿司匹林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
[8].刘文,段宁,张莹,覃燕梅,梁念慈.柚皮素硫酸酯对兔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C].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9].张红博.全血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方法学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09
[10].乔蕊,王京,李蕾,张捷.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