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八旗蒙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前期,八旗蒙古,编设,考释
八旗蒙古论文文献综述
姜相顺[1](2018)在《清前八旗蒙古牛录、五牛录、固山编设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清代前期八旗蒙古牛录、五牛录、固山的编设进行考释,从学生时,所学及现在所见学者有关论述和一手史料出发,深入研究皇太极时代女真、满洲与蒙古关系中八旗蒙古牛录、五牛录、固山最初编设的时间。对八旗蒙古的提法加以肯定,对蒙古牛录最初出现史籍的时间加以支持;对蒙古五牛录的编设,以前的研究不确定,本文以现所见原始史料得出证据确切的新见;在八旗蒙古固山最初编设的时间问题上,更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看出以往学者忽视的记载,从而将以前学界确定的天聪九年二月说,提前为天聪八年十一月。(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李文益[2](2017)在《再论八旗蒙古编建中的“左右营”、“左右翼”与“蒙古二旗”——以乌讷格的主要事迹为中心汇》一文中研究指出后金政权内的蒙古人,可分为在八旗满洲编立前来附者和建元天命后附入者两类。其中后者按来归时的不同规模,又分为编入满洲旗下者和乌鲁特、喀尔喀两旗者。后金统治者树立了具有蒙古血统、又曾充任汗室家臣的乌讷格为旗帜人物,在其领导下,满洲旗内蒙古人被抽出组建了蒙古"左右营",并联合乌鲁特、喀尔喀两旗形成了蒙古"左右翼"。天聪六年九月,在兼并乌鲁特、喀尔喀二旗后为八旗蒙古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蒙古二旗"的含义已有所改易。(本文来源于《明清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德格吉日呼,常红梅,吴忠良[3](2016)在《清代八旗蒙古的官学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旗蒙古是清初巩固政权的基本重要军事力量之一,清廷对其教育格外重视。清廷在京师和各驻防地兴建各类蒙古官学和义学,以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清代八旗蒙古的官学教育对于清廷本身统治的稳固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Aaron,Albert,Molnar(杨亚伦)[4](2015)在《试论国家形成与蒙古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于蒙古历史身份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力图通过考量国家形成对蒙古身份构建的复杂影响,推翻过去对此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的概念。一直以来,在研究文献中,自蒙古帝国到清代的蒙古身份认同被想当然地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实际上,不论是蒙古人所属的政治形态,还是蒙古作为一个独立族群或是属于一个政权时所具有的民族成分,都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大量借鉴了弗莱德·斯皮尔(Fred Spier)和Virginia Tilley的理论,同时参考与国家形成相关的人类学、政治科学理论。其中,斯皮尔有关"制度"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将乍一看来对蒙古身份认同相互矛盾的种种阐释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做到多方兼顾,避免了以偏概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主要来自Nikolay Kradin和Tatiana Skrynnikova)以及Tilley的理论,则将联系政体的具体变化与演进,而这又与部分蒙古族群身份转变的模式密切相关。进而言之,笔者将在本文中论证政体的形成作为关键性事件,是以现有的身份认同矩阵为基础,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层面。本文利用叁个案例阐明国家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政治背景下对于蒙古族群的影响。第一个案例将蒙古国的形成至蒙古帝国的建立作为时间上的范围。笔者在这一章节中指出,与过去史料对于蒙古国建立过程的认知相反,亲缘关系并非当时蒙古民族身份的唯一决定因素。同时,这一章节还考察了由于归顺于这个新的政体的部落被从根本上认定为"蒙古人",第一个蒙古政权的形成是如何危及被归于"蒙古人"这个大身份之下的政权外人民的身份的。然而,已经形成的身份认同并不能被彻底抹去。各个部落的名称与血脉在早期仍然被保留下来,最后逐渐才在权力争夺中消逝。更重要的是,正是更早之前统治着蒙古大草原的克烈为蒙古新的政治身份的形成打下基础,旧有的身份认同从未被消除。第二个案例分析以投降明朝的蒙古人为主体,说明身处一个非蒙古人政权中的蒙古人民内心的身份矩阵所经历的独特转变。本章节意在表现与其他早期现代政权一样,明朝试图将统治范围内的所有民众进行分类管理。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那些与明朝命运休戚与共的蒙古人。他们被赋予了一个官僚身份,称作"达",以此表明他们明朝、蒙古的双重身份。然而这一官僚政治身份并非理所当然。当时存在着一系列"胡、虏、蕃、寇、鞑靼"等外族身份,唯有朝中最忠诚的官员才有资格被授予"达"的称号。介于其间的则是"蒙古、鞑靼(有时)"这一身份。人们能够通过自身具体行为跨越这些身份之间的界限。此外,本章节还指出军户管理制度反映并加强了这种新的身份,虽然这一身份是被明朝强加于己的,当时的蒙古臣民却颇为合作地照其行事。另一方面,有关宁夏之役的研究告诉我们,明朝所强加于蒙古人的身份是极为灵活的,既可以被用作手段,也可以被当初目的。尽管如此,有明一代的蒙古人还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可见的群体,由于与明朝的从属关系,他们拥有着不同于草原上蒙古人的身份。最后一个案例研究分析了八旗蒙古。上一个章节主要强调了在早期现代国家官僚化的重要性及其对明朝所属的蒙古部落的影响,而本章节则注重探究了清朝皇权至上的意识形态与八旗制度对蒙古身份的作用。首先,笔者考察了在入主中原之前促成满蒙两族之间联盟的潜在的文化、政治共性。同为亚洲内陆民族,两者共有的骑射和狩猎传统为联盟提供了媒介。然而在定鼎中原以后,由于日益强大的皇权试图控制清朝族群成分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地方传统进行统治,蒙古八旗逐渐沦至从属地位。蒙古八旗虽然接受满洲人的统治,却仍被完全当作蒙古人来对待,可以说是一个特例。这就造成了如下境况:蒙古八旗与满洲八旗一样形成了所谓旗人的身份,但是同时保留了他们独特的蒙古身份,包括尚武精神、蒙语以及蒙古历史与血统。这一点可以从蒙古对清朝科举制度的参与中得到明证。在蒙古八旗的身份认同中,同时存在着旗人、蒙古人以及部分汉人文化身份。本章节的最后部分则于清朝蒙古身份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着手,这一层面对蒙古八旗产生影响:清朝时期蒙古身份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是藏传佛教,二是成吉思汗祭祀。两者结合使得清朝的皇权统治名正言顺,符合草原民族的传统。这些因素同时汇于清朝皇帝一身,更使得蒙古人发展出了新一层次的身份认同:蒙古的清朝人。最后,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历史族群身份,试图扼要阐述往往是极不准确的。任何一个特定族群的身份必须根据当时的特定历史情境做出解释。在蒙古身份认同转变这一具体案例中,国家的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政体之下都显示了对蒙古族群身份认同转变的巨大影响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9)
马运超[5](2014)在《刍论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12期)
景志辉[6](2014)在《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外场考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09期)
多洛肯[7](2013)在《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汉语文诗文创作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时代,蒙古人在继元朝之后掀起了第二次学习汉文化的高潮。这一时期蒙古文学家族汉文诗文创作呈现出了繁荣的态势,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养深厚、精通汉文并用汉文进行诗文创作的家族文学士子。在汉族家族文化的影响之下,蒙古文学家族以科举为目标,科举中第使家族的仕途命运长盛不衰。(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白莹[8](2012)在《八旗蒙古大员宝棻主政山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宝棻(1856-1913),京师八旗蒙古正蓝旗人,八旗蒙古中的名人之一,清末政治史上的重要疆吏。他出身文生员,先后在吏部和户部任职二十余载,而后被外放,历任四川川东道、江西督粮道、湖北按察使、直隶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江苏巡抚、河南巡抚。清灭亡后退隐,不久病故。本文仅对其主政山西期间的政绩做一研究。宝棻主政山西期间(1907.10-1909.12),正处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初期。在此期间,山西百姓较平稳地度过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致使社会民情相对稳定,也使得宝棻在山西施行的各项新政顺利进行。例如建立咨议局和自治研究所,举行地方选举,建立新型司法机构即各级审判厅和检察厅,设置调查统计局、清理财务局、官员考验处,在口外(即内蒙古)新设直隶东胜厅等。与此同时,宝棻继续扩充和编练山西的新式军队和巡警队伍,设置军队的司令部及有关机构,建立巡警的最高机构巡警道。并给新式军队和巡警装备新式武器。在新式文化和教育方面,宝棻继续办理和健全已经成立的新式学堂,同时筹建了多个军事、警务和新式高等学堂,建立了新式公共图书馆。在司法方面,宝棻对清政府重新起草的刑律提出修改意见,使该新刑律颁布前部分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还促使清政府改定了对流放犯人的刑罚方式。宝棻主政山西时期,清廷和全国各省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山西也同样出现了财政危机。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走出困境,宝棻也大胆地尝试了。主政期间,他还处理了不少重要政治事务,如贻谷经济案件、接待达赖喇嘛、在山西实行严厉的禁烟等等。在重要的经济事务中,他支持山西绅商振兴地方煤矿生产、降低产品成本,筹办同蒲铁路,减轻盐商的赋税,等等。总之,宝菜主政山西时期正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逐渐向近代社会制度迈进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宝菜尽职尽责,与当地官员一起平稳地完成了地方政府各个新式机构的建立和改革,较好地处理了重要的政治事务,扶植地方经济向近代化发展。在清朝即将灭亡之际,宝棻的政绩虽无力挽其于即倾,但毕竟对山西地方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6-03)
张永江,陈力[9](2010)在《入关前八旗蒙古科举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叁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叁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0年02期)
刘金德,王苗苗[10](2010)在《叁十年来大陆学者对八旗蒙古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余年来,广大满族史、蒙古族史、清史学者对八旗组织叁足之一的八旗蒙古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内容涉及八旗蒙古的建置过程、八旗蒙古的科举教育和汉文着作家政治思想以及八旗蒙古与满汉等民族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八旗蒙古是八旗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清朝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故此对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仍将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八旗蒙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金政权内的蒙古人,可分为在八旗满洲编立前来附者和建元天命后附入者两类。其中后者按来归时的不同规模,又分为编入满洲旗下者和乌鲁特、喀尔喀两旗者。后金统治者树立了具有蒙古血统、又曾充任汗室家臣的乌讷格为旗帜人物,在其领导下,满洲旗内蒙古人被抽出组建了蒙古"左右营",并联合乌鲁特、喀尔喀两旗形成了蒙古"左右翼"。天聪六年九月,在兼并乌鲁特、喀尔喀二旗后为八旗蒙古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蒙古二旗"的含义已有所改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八旗蒙古论文参考文献
[1].姜相顺.清前八旗蒙古牛录、五牛录、固山编设考释[J].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8
[2].李文益.再论八旗蒙古编建中的“左右营”、“左右翼”与“蒙古二旗”——以乌讷格的主要事迹为中心汇[J].明清论丛.2017
[3].德格吉日呼,常红梅,吴忠良.清代八旗蒙古的官学教育[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
[4].Aaron,Albert,Molnar(杨亚伦).试论国家形成与蒙古认同[D].南京大学.2015
[5].马运超.刍论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J].兰台世界.2014
[6].景志辉.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外场考试探究[J].兰台世界.2014
[7].多洛肯.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汉语文诗文创作述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3
[8].白莹.八旗蒙古大员宝棻主政山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9].张永江,陈力.入关前八旗蒙古科举考[J].北方论丛.2010
[10].刘金德,王苗苗.叁十年来大陆学者对八旗蒙古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