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逻辑论文-张波

墨经逻辑论文-张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墨经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墨经》研究,学术史,墨经逻辑,墨经数学

墨经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19)在《《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一文中研究指出《墨经》是中国第一部科学着作,其中蕴含丰富的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由《墨子》中《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组成,为广义《墨经》;前4篇为狭义《墨经》。本论文以《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学术史为研究对象,以1782年毕沅着手撰写《墨子注》、2009年张知寒主编《墨子志》重版为研究的起、止点,将这227年的历史划分为清中期(1782—1839)、晚清、民国、现代(1949—2009)四个时期,对180多位作者的近千篇着述围绕以下叁个问题进行阐释、分析、评述:首先,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晋朝鲁胜在《墨辩注序》中对概念“名”进行新的定义和具体说明。傅山在《大取篇释》中阐释是非、名实、同异逻辑思想,尤其重视对“名”概念的分析。清中期汪中研究语义的发展及“异名而同实”的问题。晚清时,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校注《墨经》逻辑文本,挖掘其中逻辑思想的因素;梁启超在《墨子之论理学》中,采用西方逻辑术语来比较分析《墨经》中的逻辑学知识,开创墨经逻辑义理研究和比较研究之先河。民国时西方逻辑学的引入,胡适、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杨宽、杜国庠等掀起研究《墨经》逻辑的热潮。胡适重点讨论《墨经》中的“说知”,并通过对中西印逻辑的比较来认识《墨经》的特点和优点;章太炎在论式上首次对中西印叁大逻辑体系进行探讨;章士钊采用西方逻辑知识来比较解释《墨经》思维形式理论、思维规律。同时学者围绕旁行句读、名墨关系、牒经字、治墨经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现代研究《墨经》逻辑的学者,大陆有詹剑锋、谭戒甫、伍非百、汪奠基、温公颐、孙中原等,港台有严灵峰、史墨卿等,国外还有末木刚博、李云九、葛瑞汉、李绍昆等,都认可中国古代有逻辑学,这一逻辑就是“名学”“辩学”。第二,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数学有什么差异?自从晚清邹伯奇发现《墨经》有中西算法以后,孙诒让等始用《几何原本》来释义《墨经》“中”“厚”等数学概念。民国时,章太炎亦分析“平”“圆”等概念,但未涉及叁角、勾股等形体,指出中西认识数学时存在差异:中国先应用,后解释原理,而西方与之相反。到现代,詹剑峰认为墨子心目中的点(端)、线(尺)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梅荣照认为释义《墨经》“平”为“同高”,确切;如采用《几何原本》来释义“平”为“平行”,不妥。可见,梅荣照认为中国几何学不同于《几何原本》,中国古代算学也异于古希腊数学,即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第叁,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清中期俞樾虽然否定、批判近代重学、光学源于《墨经》的观点,但至少能说明《墨经》有重学、光学萌芽。晚清邹伯奇最早认可《墨经》中有自然科学知识。陈沣用凹透镜、凸透镜等光学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尹桐阳用近代西方科学来阐释《墨经》中“力”“景”等知识。栾调甫从重力、光学等知识来阐释《墨经》中科学。现代学者方孝博、杨向奎、詹剑峰、姜宝昌、金秋鹏、钱临照、洪震寰、戴念祖等都认同《墨经》中有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如方孝博把狭义《墨经》所涉内容分为四类,第四类划归为自然科学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他还阐述《墨经》中的时空等10条物理基本概念、力学、光学各8条等。当今国内学界以至科学史界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对此观点,戴念祖等认为,中国古代虽缺乏阿基米德的数学方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演,但我国先人经验理论也是科学。另外,为深入分析、印证《墨经》中含有逻辑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对《墨经》中的“名”“端”“力”等3个概念进行再认识、再研究,从而证实它们实际蕴含着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知识的萌芽。最后,本论文概括、总结出180多位学者在长达227年间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时,所取得的3方面的显着成就,证实中国古代不仅有逻辑和科学,而且也有异于西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独特数学体系。同时也指出研究《墨经》时,在校本、方法、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在研究《墨经》时所得到3个启示:自由度、质疑和创新。本论文分析新时期《墨经》研究概况,展望《墨经》研究的未来远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李银屏[2](2018)在《浅述《墨经》中的逻辑基本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墨家学说不同于其他诸家的最大的特点是墨子及其后学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在逻辑学方面。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墨经》对这些思维规律都有相应的阐释。(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23期)

杨武金[3](2014)在《墨经逻辑:文本整理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墨经逻辑思想的考察,离不开对墨经文本的整理和研究。西晋鲁胜《墨辩注叙》至今仍然为阅读《墨经》文本的重要参考。《道藏》本为目前可见的《墨经》最原始版本。从乾嘉学派开始,《墨经》的文本整理和研究一直在向深入开展,学者们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孙诒让《墨子间诂》、高亨《墨子校诠》、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等,对于今天《墨经》的文本整理和研究非常重要。王赞源主编《墨经正读》,虽然尚存在不少"致命"缺陷,但也有许多"斩获",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谢丰泰[4](2014)在《《墨经》逻辑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广义的逻辑学说作出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古代中国关于论辩的宗旨和原则以及概念(名)判断(辞)和推理方面的理论和学说,在先秦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在后期墨家得到了很大发展,可惜在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中没有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但仍得不出中国没有逻辑形式理论或不发达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郑小康[5](2013)在《从《墨经》“悖”思想看墨家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常用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悖论也反映了逻辑的本质。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墨经》最能表明这一点。其中,记载了各种关于悖论的分析和论述。它们都是严格悖论的最早雏形,与此相通的是,在古希腊也同样产生了类似的悖论理论。这反应了人类早期的思想认识中的某种共有的东西。本文通过对墨家理论中的"悖"思想和其与古希腊悖论思想的对比分析,认为在早期人类思想中关于悖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在后世的逻辑发展演进中,中国和西方可以说是走的不同的道路,即由于现实的需要和汉语文字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国逻辑发展成为更倾向于事实的类比推理的逻辑,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形式的逻辑。(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史巍[6](2011)在《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墨经逻辑看殊相之“殊”——以《墨经·小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众且研究角度丰富。但综观而言,仍难言已打开了对概念、命题讨论的关系网。史宁中先生近年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史先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逻辑的挖掘思路对《老子》、《庄子》、《墨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典籍进行研读,以道、形、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术语展开继续研究,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本组文章努力尝试发现并进一步确证: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思辨性和大一统性的思想特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与西方哲学的思想逻辑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在发生时间上早于西方、在深刻性上高于西方、在理论形态上以辩证逻辑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这种研究对于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辨规律、思想特质、理论形态和发展脉络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人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开创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引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仇竹妮[7](2010)在《论墨经逻辑的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和古希腊传统逻辑是在逻辑思想的生成与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叁大逻辑传统。墨经逻辑是指后期墨家所阐述的名辩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的逻辑学说,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理论高度。在以往墨经逻辑的研究中,存在着重视逻辑共性而轻视个性,或注重逻辑个性而忽视共性的学术倾向。为此,本文立足《墨经》文本,从人类逻辑思维的通约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视角,解读墨经逻辑。通过对《墨经》中关于概念、命题、推理和规律等内容的考察,阐述墨经逻辑所具有的逻辑共性;从中国古代的思维传统和语言表达方式出发,思考墨经逻辑的反思方式,进而概括其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墨经逻辑与古希腊传统逻辑、古印度因明学有着不同的逻辑特性,主要表现为它以“故、理、类”为基本范畴,采用“设象寓理”的推论方式和经验思辩的说理方法,遵循实质类推的原则构建逻辑体系。墨经逻辑特征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墨家学者以自身的思维方式反思所处时代实际存在的思维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直觉性思维方式和意象性思维方式的制约;同时,论辩的场域、学术思想传统、古汉语等因素也对墨经逻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墨经逻辑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墨经逻辑的特征及其成因,其目的不在于对墨经逻辑进行价值评判,而在于对其进行事实判断,真实把握《墨经》逻辑思想的本然状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阮立平[8](2009)在《以言取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墨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谓墨家之徒“俱诵《墨经》”。《墨经》产生的年代,一说公元前五世纪(见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一说公元前四世纪或叁世纪(据孙治让《墨子闲话》序)。总之,和古代希腊最早的名实关系的讨论(从埃利亚派和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庶几同时。《墨经》“经、说、取”六篇而外,《墨子》中的其他着作如《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节用》、《非命》、《非儒》等,皆与《墨经》中的形名定义的内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都能够到处见到类比的逻辑形式,故《墨经》中的言语行为思想不仅体现在六篇中,还体现在《墨子》的其他着作中,诚然,以《墨经》六篇最为丰富、凝练和最为集中。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具体地说,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言语交际效果,说话人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意图,由此产生的。言语行为在古代已有萌芽。《墨经》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百科全书式的古代典籍,具有系统的论辩学理论,通常被称为墨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目前,我国言语行为学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对墨辩言语行为思想进行初步的挖掘、整理和探讨,有利于言语行为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墨辩现代价值的再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墨经》逻辑学的内容,及其成就。其次,对《墨经》逻辑学中的言语行为思想的研究是本文的中心部分。文章依次分析了“以言表意”、“言多方”、“言则悔”、“言必信,行必果”等言语行为。得出,墨子十分重视“语效行为”。认为,对于具有“语效行为”的言论要经常讲,而对于不具有“语效行为”的语言不要讲。墨家重视“言”,但他更注重他的“言”所产生的“行”这一结果,更看重人们对于他的学说和理论的接受和实行情况。墨子的言语行为就是要“以言取效”。然后,分析《墨经》逻辑学的言语行为思想对古代哲学的影响。墨家并不注重对推理的表现形式——语形学的研究,相反重视语言与现实(“名”与“实”、“言”与“行”)——语用学的研究,这样使得墨家没有离开“实”来研究“言”,没有脱离语义来研究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没有形成西方亚里士多德类型的逻辑学——语形间演绎推理系统。所以墨家的“以言取效行为”思想对形成中国古代逻辑特点有很大的影响。最后,总结《墨经》逻辑学的言语行为思想在当今的实践意义。墨子的言语行为思想告诉我们,说话必须要有根据,符合“国家人民之利”;说话应“择要而从事”;说出的话应当切实可行而且“口言之,身必行之”,言行一致,这样才能“以言取效”,起到“言则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11-01)

杨武金[9](2009)在《墨经中的逻辑和辩证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墨经中的逻辑和辩证法是不可分离的,逻辑推论的成立必须符合各种条件的整体性要求,墨经逻辑否定逻辑矛盾,但却承认辩证矛盾。墨经逻辑是多种逻辑的统一体,虽然在主要内容上属于形式逻辑,但整个地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强的超协调逻辑,即辩证逻辑。(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李勇[10](2009)在《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诸子百家中,墨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该学派与儒家在当时被称为“儒墨显学”。墨家学派同儒家学派一样,不仅提出了在当时社会面临重大变革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更重要的是,墨家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逻辑学说,由现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组成,史称“墨经逻辑”。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是该学说的核心部分。“名、辞、说”大体上可以对应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同时,该理论也有一些自己特有的内容。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名、辞、说”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墨经逻辑研究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墨经逻辑产生的时代背景、墨经逻辑原典整理、墨经逻辑的现代研究,从宏观上对墨经逻辑做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这一部分对“名、辞、说”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本文的核心重点内容。这一章又分为四节。第一节是对“名、辞、说”理论的概述,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探讨了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的概念、具体形式等问题。第叁部分:对“名、辞、说”理论的评价。我们今天来研究“名、辞、说”理论,首先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标准和依据就是和墨经逻辑大致同时代产生的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这一部分通过该理论与西方传统逻辑中相关理论的比较,从文化的角度对“名、辞、说”理论做出了分析和评价。通过以上叁部分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得出叁点较为明确的结论:首先,以“名、辞、说”理论为核心的墨经逻辑表明在中国古代确实是有逻辑的,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其次,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是形成“名、辞、说”理论特殊性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从语言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逻辑的本质。第叁,以“名、辞、说”理论为核心的墨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逻辑之所以有巨大的差异,归根到底还是两种逻辑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墨经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墨家学说不同于其他诸家的最大的特点是墨子及其后学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在逻辑学方面。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墨经》对这些思维规律都有相应的阐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墨经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李银屏.浅述《墨经》中的逻辑基本规律[J].山西青年.2018

[3].杨武金.墨经逻辑:文本整理与研究[J].职大学报.2014

[4].谢丰泰.《墨经》逻辑思想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郑小康.从《墨经》“悖”思想看墨家逻辑[J].职大学报.2013

[6].史巍.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墨经逻辑看殊相之“殊”——以《墨经·小取》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1

[7].仇竹妮.论墨经逻辑的特征及其成因[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阮立平.以言取效[D].西南大学.2009

[9].杨武金.墨经中的逻辑和辩证法[J].职大学报.2009

[10].李勇.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标签:;  ;  ;  ;  

墨经逻辑论文-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