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截省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截省句,谓词性空位成分,空语类
截省句论文文献综述
张昀,徐杰[1](2019)在《截省句中谓词性空位成分的特点与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特指问句中除疑问代词以外的其他所有句子成分皆被删略这类截省现象可以用"谓词性空位成分"来解释。截省句中省略的成分是"[_(CP)WH[_(IP)EC_p]]"结构中的IP部分,即除了那个在逻辑式中前置了的疑问代词以外的小句形式,而这个IP小句形式就是一个谓词性空位成分。此类句子在逻辑式层面发生了"移位"和"拷贝"前后两步隐性的句法操作。其中"移位"将疑问代词移至IP之前的句首位置,而"拷贝"则是根据"等同条件"将先行语的内容在预定的句法位置上将其复制出来,从而建构出截省句完整的逻辑表达式,实现其语义解读。跟英语截省句一样,汉语截省句也是一种包含谓词性空位成分的句法格式,两种语言的差别主要在于推导过程的不同和句法操作层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珩[2](2018)在《最简方案下汉语截省句的删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汉语中存在的一种省略句式——截省句。截省句最早由Ross(1969)提出,指一种语音形式不完备的省略句式。截省句的特点是在表层结构中,语音形式部分为一个疑问词或疑问词短语,而内部结构可还原为完整的句子,句子类型是一个疑问句。汉语尽管没有显性的形态标记,但从省略的允准条件及动词对论元的选择特征和句法表现来看,汉语截省句在句法层面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在形式语言学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截省句的解释主要有非结构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非结构分析法认为截省句中的疑问词独立存在,不经过完整疑问结构的删略操作。结构分析法则认为,截省句中的疑问词是句法操作后保留的成分,可进一步分为逻辑形式复制(LF-Copying)和语音形式删除(PF-Deletion)两种。前者认为截省句中遗留的疑问词为原位生成,通过复制先行小句以获得语义解读,而后者认为疑问词是由完整小句在语音层面的删略而残余的成分。但对英语截省句具有一定解释力的非结构和结构分析法,均不完全适用于汉语。当代形式语言学对汉语截省句的研究主要有叁种方法:移位分析法、分裂结构分析法和假截省句分析法。移位分析法继承语音形式删除的解释方式,试图以疑问词移位及其他成分删除的方式对汉语截省句进行分析。分裂结构分析法认为截省句是由分裂句变形而来。本文采用第叁种分析方法,由Adams(2004),Adams&Tomioka(2012)以及Wei(2004,2011)提出,认为汉语截省句的实质为假截省句,主要观点是认为汉语截省句存在名词性或事件性的空语类pro,在句法层面充当截省句的主语,句法表现类似照应语,其语义内容通过先行小句得以还原。首先,这种分析方法符合汉语“主语脱落”的特点。其次,汉语截省句中的疑问词不经过移位,而是原位生成,与先行小句的关联语在句法和语义上照应,符合经济性的原则。由于空语类pro的引入,音系层面的删除也不再必要,避免了建立疑问词移位基础上的删略分析与原位疑问词语言特点之间的矛盾。在假截省分析的框架之下,本文对汉语截省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提出并试图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与英语相比,汉语截省句有什么特点?(2)如何合理解释汉语截省句呈现出的特点及其与英语截省句的异同?(3)截省部分的语义内容是如何重建并得到解读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在省略句式上的相似和差异,旨在阐明英语截省句的分析方法对汉语不完全适用。同时,本研究问题对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地位、孤岛效应以及动词对论元的选择限制这叁方面进行研究:从述谓角度分析,本文认为“是”的出现是对非谓语化的疑问词提供支持,生成完整合法的截省句;对于孤岛效应,本文主要分析了左分支条件(LBC)的英汉差异,发现汉语对于左分支条件的克服范围比英语更广;在动词选择限制方面,汉英间的差异不明显。第二个研究问题试图在汉英截省句的差异的基础之上,对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功能进行解释,以及探究由疑问词“怎么(样)”构成的截省句不合法的原因,对以往文献中存在争议的语料在假截省分析方法下进行了解释和补充。最后一个研究问题旨在根据汉语截省句的句法表现,提出省略部分语义内容的还原机制。在语义层面,本文采用Chung et al.(2011)对英语截省句语义内容还原性的分析,对汉语截省句语义还原机制做出了合理的假设。通过研究及语料分析,本文发现英汉截省句的句法表现在先行小句、不定指关联语与语态一致叁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截省句中助词“是”在截省句的疑问词做论元时必须出现来帮助构成省略,做附接语则可选择性出现。此外,疑问词为“怎么(样)”的汉语截省句不合法,需要将省略的动词名词化或使用轻动词。在孤岛效应方面,汉语截省句比英语更容易克服左分支条件。根据语料观察,本文认为汉语截省部分的谓语动词多为感知类动词,同时只有语义上选择疑问句且句法上选择CP的谓词才能允准截省句的合法性。在假截省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发现句法层面表现为空代词的pro,作为截省句的主语,可以与先行小句的关联语或整个先行小句形成约束关系,以此获得语义解释。而整个截省句的语义解读,需要以先行小句为依托。本文认为截省部分的词汇选择必须与先行小句保持一致,先行小句中未经选配的词不允许出现在截省句中。对于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地位,本文与Wei(2004)的观点一致,认为助词“是”的出现取决于疑问词本身是否能够独立充当谓词,同时增加了新的语料与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1)
周永,吴义诚[3](2018)在《《截省句的原位解释》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语句省略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自觉遵守省力原则的体现。The In-situ Approach to Sluicing(《截省句的原位解释》)是日本语言学家June Abe教授撰写的一部关于截省句(sluicing)研究的专着,由John Benjamins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代表了理论语言学界对截省句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于涉及疑问词移位和孤岛条件限制,截省句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的热点,该书立足于这一(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智义,倪传斌[4](2016)在《汉语截省句再议——兼与傅玉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傅玉的相关研究将汉语论元类截省界定为移位截省,并认为"是什么""是谁"为含pro的假截省。本研究从调查和论证层面认为:傅的相关界定不符合汉语句法事实,pro假截省的设定违背了pro的相关句法属性。汉语截省结构的语义句法属性是:论元类截省由非定指DP焦点询问截省而来;非论元类截省由添加焦点询问截省而来。"是什么"和"是谁"也是截省结构,只有"是什么"中焦点标记语"是"为必须,因为名词指称"什么"不含焦点信息,不能实现焦点询问。本研究还探讨了傅文非论元类截省辖域解读句法推导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丽萍[5](2015)在《原位疑问词语言截省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成语法框架下研究原位疑问词语言截省句的主要思路进行了评介。文章把采用句法途径进行的研究总体上归纳为"移位说""分裂结构说"和"假截省句说"叁种思路,并简要介绍了采用语义途径进行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以上研究思路解释汉语事实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采用句法途径对汉语截省句进行的研究中,"假截省句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傅玉[6](2014)在《“小句左缘理论”框架下的英汉截省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句左缘理论"框架下,本文提出,现代汉语论元类特殊疑问短语以及非论元类特殊疑问短语截省句涉及不同句法操作,从而解释了汉语截省句在"萌生"上所体现出的与英语截省句的异同。此外本文认为,特殊疑问词"谁"和"什么"截省句涉及空主语pro,应被视为"假截省"结构,而短语类特殊疑问词截省句则涉及删除操作,类似于英语的截省结构,从而解释了"是"在前者中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余京京[7](2013)在《汉语截省句的句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宄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省略形式-截省句。这种句式在表面形式上是一个疑问词或疑问词短语,但实质上截省句的内部句法结构是一个完整的CP,其句子类型是一个疑问句。因此,截省句是一种语音形式不完备的省略句。截省句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研宄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最早的研宄始于Ross(1969)。此后,截省句作为一种省略句式,引起了学者们的研宄兴趣。截省句的研宄最早是以英语为研宄对象的,虽然自Chao (1987)以来,对汉语截省句的研宄开始增多,但总体上来说,研宄文献还是比较少。本文对汉语截省句进行了深入研宄,主要提出并解决以下叁个研宄问题:(1)汉语截省句是怎样表达的?(2)汉语截省句中的疑问残余是否存在不对称现象?(3)汉语截省句是否同英语截省句一样能够修复孤岛?第一个研宄问题涉及到汉语截省句的生成过程。目前,探讨截省句大致有两种方法:移位删略法(PF Deletion)和非移位复制法(LF Copying)。本文认为汉语虽然是疑问词非移位语言,但也存在显性移位,所以主张用移位删略法来解释汉语截省句,但与英语截省句不同的是,汉语截省句中疑问词(短语)发生的移位是焦点驱动的移位,汉语截省句是由疑问词焦点移位至[Spec, FP]后在语音层面删除后面的IP所生成的。同时,作者还发现通过焦点移位说,汉语表面的多重疑问删略句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关于第二个研宄问题,笔者认为汉语截省句中的疑问残余存在不对称现象:一方面,论元疑问词和附加语疑问词之间的不对称;另一方面,附加语疑问词“怎么样”和其他附加语疑问词之间的不对称,具体表现在附加语疑问词“怎么样”不能像其他附加语疑问词一样在汉语截省句当中出现。本文受Lin (1992)的启发,认为“怎么样”不能出现在汉语截省句中,而其他附加语疑问词却可以,是由于两者的句法位置不同:“怎么样”位于VP,所以它在PF层面被删略,而其他附加语疑问词位于IP。第叁个研宄问题涉及到汉语截省句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一直以来所有语言学者探讨和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孤岛修复效应。本文通过研宄得出结论:汉语截省句同英语截省句一样,也可以修复孤岛。本文支持Liu (2006)的观点,认为歧义、近邻原则及话语关联在孤岛修复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全面的研宄。最后,笔者对全文的研宄作了总结,总结了其成果和创新点,但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汉语截省句的理解,同时,本研宄对于语言教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4-26)
林立红[8](2012)在《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截省句疑问词在句法中有两个可选位置:CP指示语和FP指示语。这两个位置分别对应于两类TP删除,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焦点结构。"是"支持可以帮助被TP删除破坏的句法关系得以恢复或构建一种新的句法关系,在语音式上既可隐性存在,也可显性出现。焦点信息促成了"是"的句法操作及其显性实现。(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龙婵娟[9](2011)在《汉语截省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汉语截省句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基于叁个研究问题展开:(1)疑问残余在汉语截省句中是否存在不对称现象?(2)汉语截省句中关联语有何限制?(3)汉语截省句是否能够修复孤岛?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英语、日语和汉语截省句的研究文献,认为汉语虽然是原位疑问词语言,但也存在显性移位,所以主张用焦点移位法对其进行分析:焦点投射短语(FP)位于标句词短语(CP)与屈折词短语(IP)之间,疑问词先移至[Spec,FP]位置核查核心词F的强[+focus]特征,“是”是一个焦点标记,位于核心词F位置并允准IP省略。关于叁个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汉语截省句中论元疑问词和附加语疑问词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论元疑问词前“是”必须出现,附加语疑问词前则自由出现。关于附加语疑问词“怎么样”和其他附加语疑问词,研究也发现它们内部之间也存在不对称现象,表现在附加语疑问词“怎么样”不能像其他附加疑问词一样出现在截省分句中。本文认为这是因为两者的句法位置不同:“怎么样”位于VP而其他附加语疑问词位于IP,故而前者在PF层面被删略。关于第二个问题,Chung et al. (1995)认为截省句的关联语必须是无定的以提供变量给疑问算子约束:疑问代词、弱量化短语是合格的关联语,而专有名词、强量化短语、指示词不是。但研究发现有的专有名词和强量化短语可以是合格的关联语。本文结合Mats Rooth(1992,1996)的选项语义学和Merchant(1999)的省略-已知条件来解释这一现象:焦点关联语(focused correlate)和选言关联语(disjunctive correlate)激发了选项函数,生成了选项集,因而可以提供变量给疑问算子约束,并未违反空变量约束禁止条件。此外,先行分句和截省分句遵循省略-已知条件,因而此类截省句合法。关于第叁个问题,研究发现汉语截省句也有孤岛修复的作用。但当违反孤岛限制截省句中关联语为隐性时,该截省句无孤岛修复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话语关联在孤岛修复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对全文的研究作了总结,期待为汉语截省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证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4-20)
邱春安[10](2010)在《英语截省句的孤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截省句有合并截省句和萌生截省句两种类型,前者能违反句法中的各种孤岛条件,而后者却不能违背这些条件。循环线性化方案可以解释合并截省句的孤岛修复。假设wh-词从孤岛中被提取出来,经过非层级循环移位,最后落在[Spec,CP]位置,由此产生了互相矛盾的有序对,删除IP中所有的有序对的同时,也将一并删除这些矛盾的有序对,推导过程因而得以挽救。辖域平行条件则可以解释为什么萌生截省句不能修复孤岛。(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截省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研究汉语中存在的一种省略句式——截省句。截省句最早由Ross(1969)提出,指一种语音形式不完备的省略句式。截省句的特点是在表层结构中,语音形式部分为一个疑问词或疑问词短语,而内部结构可还原为完整的句子,句子类型是一个疑问句。汉语尽管没有显性的形态标记,但从省略的允准条件及动词对论元的选择特征和句法表现来看,汉语截省句在句法层面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在形式语言学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截省句的解释主要有非结构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非结构分析法认为截省句中的疑问词独立存在,不经过完整疑问结构的删略操作。结构分析法则认为,截省句中的疑问词是句法操作后保留的成分,可进一步分为逻辑形式复制(LF-Copying)和语音形式删除(PF-Deletion)两种。前者认为截省句中遗留的疑问词为原位生成,通过复制先行小句以获得语义解读,而后者认为疑问词是由完整小句在语音层面的删略而残余的成分。但对英语截省句具有一定解释力的非结构和结构分析法,均不完全适用于汉语。当代形式语言学对汉语截省句的研究主要有叁种方法:移位分析法、分裂结构分析法和假截省句分析法。移位分析法继承语音形式删除的解释方式,试图以疑问词移位及其他成分删除的方式对汉语截省句进行分析。分裂结构分析法认为截省句是由分裂句变形而来。本文采用第叁种分析方法,由Adams(2004),Adams&Tomioka(2012)以及Wei(2004,2011)提出,认为汉语截省句的实质为假截省句,主要观点是认为汉语截省句存在名词性或事件性的空语类pro,在句法层面充当截省句的主语,句法表现类似照应语,其语义内容通过先行小句得以还原。首先,这种分析方法符合汉语“主语脱落”的特点。其次,汉语截省句中的疑问词不经过移位,而是原位生成,与先行小句的关联语在句法和语义上照应,符合经济性的原则。由于空语类pro的引入,音系层面的删除也不再必要,避免了建立疑问词移位基础上的删略分析与原位疑问词语言特点之间的矛盾。在假截省分析的框架之下,本文对汉语截省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提出并试图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与英语相比,汉语截省句有什么特点?(2)如何合理解释汉语截省句呈现出的特点及其与英语截省句的异同?(3)截省部分的语义内容是如何重建并得到解读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在省略句式上的相似和差异,旨在阐明英语截省句的分析方法对汉语不完全适用。同时,本研究问题对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地位、孤岛效应以及动词对论元的选择限制这叁方面进行研究:从述谓角度分析,本文认为“是”的出现是对非谓语化的疑问词提供支持,生成完整合法的截省句;对于孤岛效应,本文主要分析了左分支条件(LBC)的英汉差异,发现汉语对于左分支条件的克服范围比英语更广;在动词选择限制方面,汉英间的差异不明显。第二个研究问题试图在汉英截省句的差异的基础之上,对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功能进行解释,以及探究由疑问词“怎么(样)”构成的截省句不合法的原因,对以往文献中存在争议的语料在假截省分析方法下进行了解释和补充。最后一个研究问题旨在根据汉语截省句的句法表现,提出省略部分语义内容的还原机制。在语义层面,本文采用Chung et al.(2011)对英语截省句语义内容还原性的分析,对汉语截省句语义还原机制做出了合理的假设。通过研究及语料分析,本文发现英汉截省句的句法表现在先行小句、不定指关联语与语态一致叁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截省句中助词“是”在截省句的疑问词做论元时必须出现来帮助构成省略,做附接语则可选择性出现。此外,疑问词为“怎么(样)”的汉语截省句不合法,需要将省略的动词名词化或使用轻动词。在孤岛效应方面,汉语截省句比英语更容易克服左分支条件。根据语料观察,本文认为汉语截省部分的谓语动词多为感知类动词,同时只有语义上选择疑问句且句法上选择CP的谓词才能允准截省句的合法性。在假截省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发现句法层面表现为空代词的pro,作为截省句的主语,可以与先行小句的关联语或整个先行小句形成约束关系,以此获得语义解释。而整个截省句的语义解读,需要以先行小句为依托。本文认为截省部分的词汇选择必须与先行小句保持一致,先行小句中未经选配的词不允许出现在截省句中。对于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地位,本文与Wei(2004)的观点一致,认为助词“是”的出现取决于疑问词本身是否能够独立充当谓词,同时增加了新的语料与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截省句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昀,徐杰.截省句中谓词性空位成分的特点与性质[J].语言研究.2019
[2].张珩.最简方案下汉语截省句的删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3].周永,吴义诚.《截省句的原位解释》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
[4].张智义,倪传斌.汉语截省句再议——兼与傅玉商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
[5].刘丽萍.原位疑问词语言截省句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6].傅玉.“小句左缘理论”框架下的英汉截省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
[7].余京京.汉语截省句的句法[D].湖南大学.2013
[8].林立红.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成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9].龙婵娟.汉语截省句研究[D].湖南大学.2011
[10].邱春安.英语截省句的孤岛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