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引导系统中的类比例导引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强[1](2018)在《高超声速巡航目标防御制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速度快、机动能力强的特点,这使其作为进攻性武器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传统防空反导系统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难以进行有效地对抗防御。鉴于此类目标处于巡航段飞行时易于探测、跟踪的特点,论文对这种高超声速巡航目标的防御制导技术展开了研究。以空基拦截弹为研究对象,针对中远程导弹系统的作战方式及全程制导过程,重点探讨研究了小速度比条件下中、末制导交班区域、交班条件约束下的单枚拦截弹无动力飞行段中制导律、多枚拦截弹协同中制导律以及受多种复杂物理条件约束的末制导律设计等问题。从导引头交班和弹道交班两个方面,对拦截高速目标的中、末制导交接班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于导引头交班问题,结合末段比例导引的捕获区域与导引头开机时刻的视场范围,从而给出了拦截弹在交班时刻的有效交班区域。另一方面,在目标被捕获的前提条件下,为了确保两个制导段的平滑过渡,避免两段弹道在交接点附近产生跳变,根据有效交班区域所确定的最大容许航向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Hermite插值的中、末制导交接方法。将中、末制导交接班条件作为中制导的终端约束条件,对助推发动机燃料耗尽后的无动力制导飞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理论(Model Predicted Static Programming,MPSP)推导了最优控制能量消耗问题的解析算法,并将其作为拦截弹的指令修正制导律。考虑轨迹优化思想设计的制导律对初值猜测十分敏感,设计了另外一种基于圆弧内接角的中制导律。通过采用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方法,设计扰动控制量来补偿内接角动力学模型中扰动部分的影响。研究了多拦截弹在中制导阶段的协同问题。为了给多拦截弹在制导末段的齐射攻击提供合适的初始条件,提出了一种考虑中末制导交班约束的双层有限时间收敛协同中制导律。通过对沿弹目视线方向与垂直弹目视线方向的指令加速度进行分层次独立设计,使得多枚拦截弹可以同时到达各自的期望交班点且满足期望的交班角度约束条件。在沿弹目视线方向,在考虑未知扰动的情况下基于超螺旋(Super-Twisting,S-T)算法设计了有限时间收敛的自适应鲁棒制导律;在沿垂直弹目视线方向,结合MPSP迭代算法与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等效控制律。针对同时考虑攻击角度约束与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末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切换比例导引系数的两阶段制导方法。在指定的视线角切换条件下,每一阶段制导方案都采用比例导引类的制导律。两个阶段的制导指令是由两种指令加速度构成:在初始阶段的指令旨在控制导弹的视角达到最大限制,终段的加速度指令则是生成于切换后的比例增益。此外讨论了整个制导过程中弹目视线角和导弹视角变化的单调性。同时为了尽量减小切换瞬间加速度指令的跳变,选取了最小切换比例来确定两个阶段的制导增益。除了常规的舵偏角控制指令限幅以外,舵偏角的动态特性也会受到物理因素的限制。舵偏角旋转角速率在制导系统中对应了指令加速度的变化率。针对这一问题,论文研究了带有攻击角度约束和指令加速度变化率受限的加权最优制导律。采用导弹加速度的一阶导数作为控制变量替代传统的加速度设计了一种最优制导律。依据线性系统的加权最优解,设计的制导律通过加权函数实现了对加速度变化率的约束。
孟克子[2](2017)在《拦截高速机动目标的导弹导引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或未来战争中,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和机动再入弹道导弹为主的空中威胁具有高速机动特性,这促使拦截导弹向着高精度、快速机动和高速拦截方向发展。对于拦截隐身飞机而言,拦截导弹雷达探测距离缩短,这使得拦截隐身飞机与拦截高速机动目标对制导律设计的要求一致,均要求快速收敛。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研究拦截高速机动目标的导弹导引规律。考虑到三维目标-导弹相对运动方程的非线性特性以及中制导段的多约束条件,应用Gauss伪谱法设计了考虑交班距离、终端视线角、终端视线角速率和导弹过载等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中制导律。在设计中,引入剩余飞行时间的幂函数作为能量消耗的加权函数以使导弹过载在中制导结束时刻趋于零,实现中末制导顺利交班。最后,以反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为背景,对提出的最优中制导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指定的约束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并且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消耗加权函数的指数使中末制导交班时刻导弹过载收敛至零附近。考虑到传统的一阶滑模末制导律会产生抖振现象以及末制导过程持续的时间有限,结合非线性非二次型有限时间最优反馈控制、积分滑模和光滑ST(Super-twisting)算法,设计了三维的光滑有限时间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Lyapunov稳定性分析表明,提出的制导律能使制导系统在整个响应过程中都位于滑模面的邻域之内或先离开再在有限时间内返回至滑模面的邻域,最终能使目标-导弹切向相对速度在有限时间内收敛至零或零附近的邻域。光滑ST算法保证提出的制导律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光滑的,不会产生抖振现象,易于实际应用。与传统最优制导律相比,提出的制导律无需估计剩余飞行时间,易于实施。最后,以反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为背景,通过仿真验证了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的强鲁棒性、有限时间快速收敛特性、近最优性和抖振抑制性能,并得到了较高的制导精度。考虑到导弹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对制导性能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将有限时间末制导律的研究扩展到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情形。设计了有限时间扰动观测器估计目标机动信息,给出了由目标机动引起的匹配和非匹配扰动的估计。为了抑制非匹配扰动的影响,基于非匹配扰动估计定义了修正状态。定义了关于修正状态的非线性积分滑模面,基于光滑ST算法和匹配扰动估计设计了考虑自动驾驶仪二阶动态特性的有限时间积分滑模末制导律。采用有限时间有界函数和Lyapunov方法证明了提出的制导律不仅能使滑模在有限时间内发生而且能使目标-导弹切向相对速度在有限时间之内收敛至零。另外,设计的制导律不仅不需要视线角速率导数信息而且无需目标机动加速度信息,易于实际应用。以反隐身飞机和反再入弹道导弹为背景的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制导律对目标机动和初始拦截条件变化具有强鲁棒性,能够实现有限时间快速收敛,能够有效补偿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影响和抑制非匹配扰动项的影响,在存在导引头测量噪声的情况下依然具有较高的制导精度。考虑到实际中导弹的可用过载一定是有限的,有必要设计考虑过载饱和约束的制导律。提出了保有限时间收敛的非线性辅助设计系统分析过载饱和约束的影响,基于辅助设计系统状态定义了补偿状态。基于补偿状态动态特性,结合有限时间最优反馈控制、积分滑模和光滑ST算法设计了三维的考虑过载饱和约束的光滑有限时间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以反隐身飞机和反再入弹道导弹为背景的仿真结果表明,提出制导律能够有效处理过载饱和约束且具有较高的制导精度。另外,为了处理过载饱和约束并补偿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三维非线性指令滤波backstepping末制导律。指令滤波器避免了由虚拟控制解析求导运算引起的“项数爆炸”现象以及不可测的反馈量的引入。在设计中,引入若干辅助设计系统分析指令滤波误差和过载饱和约束的影响以对其进行补偿。证明了指令滤波backstepping制导律下闭环制导系统的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性。仿真结果验证了其处理过载饱和约束和补偿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影响的有效性,拦截机动目标的良好鲁棒性和较高的制导精度。结合反馈线性化思想,将考虑自动驾驶仪二阶动态特性的导弹制导问题归结为扰动弱化线性输出反馈H∞控制问题。该控制问题最终被转化为两个LMI(linear matrix inequality)约束。提出的制导律仅需目标-导弹相对距离、目标-导弹接近速度和视线角速率三种信息,无需目标机动加速度及其界信息,易于实施。最后,通过反无人机和反机动再入弹道导弹两个具体例子对提出的制导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制导律对目标机动和初始拦截条件变化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制导精度。
郑晓华[3](2010)在《基于模糊逻辑的导弹制导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弹制导系统的功能是引导导弹以最大的命中概率击中目标。为确保制导的高精确和小制导误差,需要制导技术有自适应特性。因此,传统导引律的单一使用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拦截条件要求。本文以导弹制导律为研究背景,对模糊逻辑在复合制导和变结构制导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在导弹拦截中的二维运动学模型基础上,对比例导引、增广比例导引和Bang-Bang导引等基本经典导引律进行简单分析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理论吻合。其次,依据串联复合制导思想,针对基本经典导引律的各自特点,提出了一种复合了比例导引、增广比例导引和Bang-Bang导引等基本经典导引律的模糊复合制导律。为了解决实际应用时的目标机动加速度不可测的问题,设计了二阶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同时,为了消除干扰噪声,引入了基于fal函数反馈的跟踪微分滤波器。通过对模糊复合制导律和经典导引律的拦截性能仿真,可知模糊复合制导律的脱靶量和拦截性能均优于其它几种基本经典导引律。最后,根据视线角速率和相对接近速率等拦截信息,利用模糊逻辑对传统的常值增益系数的比例导引律进行改进,实现了变增益的模糊比例导引律。针对目标大机动的运动特性,将二维运动学模型推广到三维情况,并在此模型下推导出补偿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变结构制导律。基于模糊比例导引律和此变结构制导律,将模糊逻辑复合到变结构制导律的比例导引项和动态补偿项,可得模糊变结构的复合制导律。与常值变结构制导律相比,此模糊变结构制导律有很高的制导精度。同时,对比分析了常规变结构和模糊变结构制导律对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补偿的拦截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忽略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对导弹的拦截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将模糊逻辑与补偿动态特性的变结构制导律的模糊复合制导律在拦截性能方面均有所提高。
徐国栋[4](2008)在《战斗机空战对抗及战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战斗机作战效能研究在航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战效能评估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综合性、前沿性技术。战斗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武器系统,综观战斗机研制过程,其作战效能,在论证战斗机的战术技术指标、性能,评审新机研制方案,作战模拟以及军事分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讨论了用于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的方法,重点讨论了空战仿真方法。依据空战仿真方法,建立了战斗机空战效能评估系统结构模型,给出了战斗机空战仿真系统总体设想和框架。然后,讨论了用于空战仿真系统的飞机飞行动力学模型(FDM)、雷达、火控系统、武器系统(导弹)等建模问题,其中雷达、火控系统及武器系统的建模以功能性建模为主。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新一代具有跨平台、通用性、可灵活配置及高可扩展特性等特点的空战仿真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以快速、便捷建立各类飞行器及机载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空战仿真和战效分析。最后,应用两个算例初步验证了该空战仿真系统。本文还对所用到的XML技术、Python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模块化等先进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研究表明,XML等先进建模及程序设计技术在飞行动力学仿真及战效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冯志刚,杨希祥[5](2007)在《反舰导弹最优滑模制导律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比例导引法攻击机动目标的不足,建立了三维空间中反舰导弹和目标的相对运动模型,在研究反舰导弹攻击非机动目标的最优制导律基础上,利用俯仰和偏航两个平面相叠加的方法,结合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工程上易于实现的三维模型下的反舰导弹最优滑模制导律。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导引律在攻击机动目标时制导精度高、脱靶量小,导引控制过程具有良好的动态性,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比例导引律。
张剑波[6](2007)在《预警机引导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的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军事作战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即将转向信息化的战争,要求战场上各种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和协调。预警机集空中预警、指挥、控制、通讯和电子战等功能于一身,是空中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现代空战的基本战术思想是:空中预警机发现空中目标,指挥引导已方战斗机进行空战。 利用预警机指挥战斗机进行空战,在发达国家已经运用到实战中,它们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较落后,正是基于此情况,本文对预警机引导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进行了飞行仿真的初步研究。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 分析预警机在空中遂行任务时的巡航路线,建立预警机相应的飞行仿真模型,然后完成双平行线飞行航迹的模拟;阐述了预警机的作用和系统的组成及目前预警的发展情况;实现预警机雷达对于目标信息数据的测算以及目标信息的转换。 (2) 分析研究战斗机在预警机引导下攻击目标的近距离和远距离两个过程。在战斗机的远距导引阶段先对传统的纯比例(PPN)导引和纯碰撞攻击进行仿真,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种基于时间最优(OPG)的导引,实现战斗机远距离时间最短、燃料消耗最少的导引;在战斗机的近距导引阶段分析了矩阵对策法和类比导引,来实现战斗机的最佳优势占位。 (3) 对空空导弹的中制导和末制导进行研究。在导弹的中制导阶段推导出最优预测的比例导引;在导弹的末制导阶段,基于最优控制理论,推导出一种变系数的比例导引律。 (4) 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预警机引导战斗发射空空导弹的仿真模型分成几个主模块和子模块,并分别设计了预警机、目标、战斗机、导弹等的飞行程序。在设定的初始条件下,对预警机引导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的飞行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对相应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可视动态飞行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整个过程的模型是可用的,得到的导引方法和制导律能满足要求。
张小龙[7](2007)在《空战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航空武器系统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对空战仿真模型从设计方法到功能实现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和开发多机、多武器系统的空战仿真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多机空战在很多方面和一对一空战是相同的,而最显着的差别就在于面对多个敌方目标需要根据我方资源为各个友机进行目标分配,因此可以先建立一套一对一空战仿真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目标分配模型的方法来最终建立多机空战仿真模型。同时,由于多机空战仿真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分性,所以可对所建立的空战仿真模型进行模块化。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空战仿真模型的核心部分—机动决策模型,并设计了具体的机动动作库;然后又分别对目标识别、机载武器、火控系统和空战效果评估各功能部分进行了研究和建模;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对一空战仿真模型,并运行具体的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研究并设计了基于优势矩阵函数法和基于遗传算法的目标分配算法,并通过仿真对上述算法进行了验证; 3.研究了计算机虚拟样机技术,然后在已有的分布式虚拟样机设计环境下,依据分层模块化设计思想,通过DLL库中编写的模块实现了多机空战仿真模型各功能部分的模块化; 4.运用已实现的各模块,搭建了具体的多机空战仿真模型,并通过运行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 模块化的空战仿真系统主要是根据实际空战中战机的物理设备及空战仿真建模目的来划分模块,所以有很强的实用性,直接面向空战仿真领域的模块化建模可以大大缩短以后工程中建模仿真的时间,更好的促进以后对空战效能评估工作的进行。
欧建军,张斌,寇英信[8](2005)在《寻的导弹导引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寻的导弹的导引问题,建立了导弹和目标相对运动关系的数学模型,推导给出了导弹拦截非机动目标时的最优制导律和拦截机动目标时的最优滑模制导律。通过数字仿真,比较了比例导引律、最优导引律和最优滑模导引律的优缺点。
欧建军,于雷,张兵[9](2005)在《机载雷达系统测距算法》文中提出给出了机载雷达系统独立判定接近距离及接近速度的多回路跟踪测量器的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论证分析。基于最优控制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研究了跟踪测量器的最优调节算法,并分析给出了该算法的权重系数选定原则和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推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利用上述算法可为研究机载雷达系统跟踪高度机动的目标问题提供参考。
欧建军,赵英杰,温锐[10](2003)在《测量误差对导引精度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给出了较有使用前景的改进的比例导引法——类比例导引法的数学模型,重点分析了自动导引系统各测量误差对系统导引精度的影响程度,对指导作战决策和相关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自动引导系统中的类比例导引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引导系统中的类比例导引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超声速巡航目标防御制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临近空间防御系统及防御飞行器发展概况 |
1.2.1 传统空天防御反导系统发展概况 |
1.2.2 空基拦截网络中心机载防御单元 |
1.2.3 预警探测系统发展概况 |
1.3 技术发展概况 |
1.3.1 交互式多模型目标跟踪 |
1.3.2 单枚拦截弹精确制导技术 |
1.3.3 多导弹协同拦截制导技术 |
1.4 核心问题与研究思路 |
1.5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小速度比条件下中末制导交接问题研究 |
2.1 引言 |
2.2 中末制导交班区域 |
2.2.1 基于“碰撞三角形”条件的零控交班 |
2.2.2 广义顺\逆轨拦截制导 |
2.2.3 基于比例导引的有效交班区域 |
2.2.4 数值仿真 |
2.3 中末制导弹道交接规律 |
2.3.1 弹道平滑 |
2.3.2 交接段制导律 |
2.3.3 交接过渡段时间 |
2.3.4 数值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交班条件约束的无动力飞行段中制导律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理论的指令修正制导律设计 |
3.2.1 MPSP技术方法 |
3.2.2 中制导段拦截弹模型 |
3.2.3 中制导律设计 |
3.2.4 数值仿真 |
3.3 基于圆弧内接角的中制导律设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内接角及其动力学分析 |
3.3.3 制导律设计 |
3.3.4 稳定性证明 |
3.3.5 数值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有限时间一致性的协同中制导律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双层协同中制导律设计 |
4.3.1 多智能体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 |
4.3.2 沿视弹目线方向的指令加速度设计与分析 |
4.3.3 垂直弹目视线方向的指令加速度设计 |
4.4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导引头视场角及攻击角约束的末制导律设计 |
5.1 引言 |
5.2 考虑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两阶段制导律 |
5.2.1 问题描述 |
5.2.2 切换策略分析 |
5.2.3 制导律实现 |
5.2.4 数值仿真 |
5.3 指令加速度变化率受限的加权最优制导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线性系统的加权最优解 |
5.3.3 有终端攻击角度约束的制导律设计 |
5.3.4 数值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拦截高速机动目标的导弹导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中制导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末制导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经典末制导律 |
1.3.2 现代末制导律 |
1.4 基于ST算法的滑模末制导律 |
1.5 考虑导弹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末制导律 |
1.6 考虑过载饱和约束的末制导律 |
1.7 H_∞末制导律 |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中制导律 |
2.1 引言 |
2.2 导弹制导基础知识 |
2.2.1 相关坐标系 |
2.2.2 坐标转换矩阵 |
2.2.3 导弹运动方程 |
2.2.4 目标运动方程 |
2.2.5 目标-导弹相对运动信息计算公式 |
2.3 三维目标-导弹相对运动方程 |
2.4 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中制导律设计 |
2.4.1 制导方程 |
2.4.2 多约束条件及性能指标 |
2.4.3 Gauss伪谱法 |
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的光滑有限时间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 |
3.1 引言 |
3.2 制导方程及制导律设计目标 |
3.3 名义有限时间最优末制导律 |
3.3.1 非线性有限时间最优反馈控制 |
3.3.2 名义有限时间最优末制导律设计 |
3.4 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 |
3.4.1 制导律设计 |
3.4.2 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有限时间积分滑模末制导律 |
4.1 引言 |
4.2 制导方程及制导律设计目标 |
4.3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制导方程 |
4.4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有限时间末制导律 |
4.4.1 有限时间扰动观测器设计 |
4.4.2 制导律设计 |
4.4.3 稳定性分析 |
4.5 平面制导律在三维拦截中的应用 |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过载饱和约束的三维非线性末制导律 |
5.1 引言 |
5.2 考虑过载饱和约束的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 |
5.2.1 问题描述 |
5.2.2 名义饱和最优末制导律设计 |
5.2.3 饱和近最优积分滑模末制导律设计 |
5.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 考虑过载饱和约束及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末制导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制导律设计 |
5.3.3 稳定性分析 |
5.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输出反馈H_∞末制导律 |
6.1 引言 |
6.2 输出反馈H_∞控制理论 |
6.3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制导方程 |
6.4 输出反馈H_∞末制导律 |
6.4.1 输出反馈H_∞末制导问题描述 |
6.4.2 输出反馈H_∞末制导律设计 |
6.5 平面制导律在三维拦截中的应用 |
6.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模糊逻辑的导弹制导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制导律的发展状况概述 |
1.3 复合制导的研究现状概述 |
1.4 模糊逻辑在制导律中的应用概述 |
1.5 变结构在导弹制导律中的应用概述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导弹拦截数学模型和基本导引律分析 |
2.1 引言 |
2.2 空间拦截中的坐标系 |
2.3 导弹拦截过程的数学模型 |
2.3.1 导弹质心平动方程 |
2.3.2 目标的质心平动方程 |
2.3.3 重力加速度 |
2.3.4 视线角及其速率 |
2.4 相对运动的数学描述 |
2.5 基本导引律分析 |
2.5.1 比例导引律 |
2.5.2 增广比例导引律 |
2.5.3 Bang-Bang 导引律 |
2.5.4 仿真分析 |
2.5.5 选择导引律的准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基本导引方法的模糊复合制导律 |
3.1 引言 |
3.2 模糊复合制导律 |
3.2.1 模糊控制器 |
3.2.2 串联模糊复合制导律设计 |
3.3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目标加速度估计 |
3.4 基于fal 函数的滤波器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变结构的模糊制导律 |
4.1 引言 |
4.2 模糊比例制导律 |
4.2.1 比例导引的增益的选择 |
4.2.2 基于比例导引的模糊制导律 |
4.2.3 仿真分析 |
4.3 补偿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变结构制导律 |
4.3.1 拦截问题的数学描述 |
4.3.2 基于变结构的制导律设计 |
4.3.3 非量测状态信息的估计 |
4.3.4 基于变结构的模糊制导律 |
4.3.5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战斗机空战对抗及战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战斗机作战效能研究概况 |
1.3 空战对抗仿真方式 |
1.4 飞行仿真技术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 |
2.1 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2.2 空战仿真方法 |
2.2.1 飞机及导弹运动方程 |
2.2.2 机载武器系统仿真 |
2.2.3 机载雷达仿真 |
2.2.4 目标击毁概率模型 |
2.2.5 空战动作决策仿真 |
2.2.6 飞机控制模型 |
2.2.7 目标选择和分配 |
2.2.8 机动策略 |
2.2.9 战果统计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战斗机空战仿真系统 |
3.1 空战基本模式 |
3.2 空战仿真系统 |
3.2.1 空战仿真系统总体构想 |
3.2.2 空战仿真系统结构及功能 |
3.3 空战仿真系统实现的技术思想 |
3.3.1 模块化构建与面向对象技术 |
3.3.2 XML 建模技术 |
3.3.3 Python 语言与飞行机动动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空战仿真系统各子系统模型 |
4.1 飞机本体模型 |
4.1.1 飞机质心运动方程一般形式 |
4.1.2 机体轴系中的质心运动方程 |
4.1.3 飞机转动方程 |
4.2 火控模型 |
4.3 雷达模型 |
4.4 导弹模型 |
4.4.1 导弹的比例导引律 |
4.4.2 导弹的攻击区 |
4.4.3 导弹的仿真流程 |
4.5 空战结果统计模型 |
4.6 小结 |
第五章 空战仿真结果 |
5.1 概述 |
5.2 算例一:1 对1 空战 |
5.2.1 空战仿真初始态势 |
5.2.2 仿真过程描述 |
5.2.3 仿真结果 |
5.3 算例二:2 对2 空战 |
5.3.1 空战仿真初始态势 |
5.3.2 仿真过程描述 |
5.3.3 仿真结果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预警机引导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预警机发展历史现状 |
1.3 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实例 |
1.4 战斗机导引技术研究 |
1.5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飞行仿真的意义 |
1.7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空中预警机飞行仿真模型 |
2.1 预警机系统组成 |
2.2 预警机的功能组成 |
2.3 预警机飞行仿真模型 |
2.3.1 动力学方程 |
2.3.2 运动学方程 |
2.3.3 气动力计算 |
2.4 双平行线型飞行仿真模型 |
2.5 双平行线型飞行航迹 |
第3章 目标飞行仿真模型 |
3.1 目标飞行仿真模型 |
3.1.1 动力学方程 |
3.1.2 运动学方程 |
3.2 目标飞行仿真航迹 |
第4章 引导战斗机空战 |
4.1 引导战斗机的过程 |
4.2 预警机远距引导的目标信息测算及转换 |
4.2.1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4.2.2 距离和方位的转换 |
4.2.3 速度的求解 |
4.2.4 航迹偏角和航迹倾角的求解 |
4.2.5 目标高度的测算 |
4.3 战斗机仿真数学模型 |
4.3.1 动力学方程 |
4.3.2 运动学方程 |
4.3.3 气动力计算 |
4.3.4 推力模型 |
4.3.5 战斗机运动的控制变量 |
4.4 战斗机无引导运动轨迹 |
4.5 战斗机向目标空域的远距离引导 |
4.5.1 追踪攻击 |
4.5.2 纯碰撞攻击 |
4.5.3 纯比例导引 |
4.5.4 时间最优导引律 |
4.6 战斗机的近距离机动导引 |
4.6.1 矩阵对策 |
4.6.2 类比例导引 |
4.7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发射空空导弹的研究 |
5.1 空空导弹概述 |
5.2 空空导弹仿真数学模型 |
5.2.1 导弹动力学方程 |
5.2.2 运动学方程 |
5.2.3 气动力计算 |
5.2.4 推力计算 |
5.2.5 导弹运动的飞行过载 |
5.3 相对目标运动方程组 |
5.4 导弹导引律研究 |
5.4.1 空空导弹中制导导引律 |
5.4.2 空空导弹末制导导引律 |
5.5 空空导弹弹道仿真 |
第6章 飞行仿真软件设计 |
6.1 软件设计 |
6.1.1 设计思想 |
6.1.2 设计目标 |
6.1.3 界面设计 |
6.1.4 软件的系统框架 |
6.2 仿真模型及系统结构 |
6.2.1 仿真模块的设计 |
6.2.2 模型的数据结构 |
6.2.3 类的设计 |
6.3 仿真算例及结果显示 |
6.3.1 仿真实施流程 |
6.3.2 仿真算例初始化 |
6.3.3 算例结果显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1.发表论文 |
2.获奖情况 |
致谢 |
(7)空战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空战仿真模型的研究背景 |
1.3 空战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模块化 |
1.3.1 建模方法 |
1.3.2 模块化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空战仿真模型中机动决策和动作库模型的建立 |
2.1 飞机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 |
2.2 空战机动决策模型的建立 |
2.2.1 机动决策方法 |
2.2.2 基于专家系统的空战机动决策模型的实现 |
2.3 空战仿真机动动作库的设计 |
2.3.1 常用的机动动作库设计方式 |
2.3.2 设计原理 |
2.3.3 设计实例 |
2.4 小结 |
第三章 空战仿真模型其他功能部分的建模研究 |
3.1 目标识别模型 |
3.1.1 功能 |
3.1.2 模型的建立 |
3.2 导弹模型 |
3.2.1 导弹运动学方程 |
3.2.2 导弹模型的建立 |
3.3 机载火控系统模型 |
3.4 空战结果评估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一对一空战仿真系统的建立 |
4.1 设计特点和应用 |
4.2 设计细节 |
4.2.1 机种信息的输入 |
4.2.2 辅助计算子程 |
4.3 一对一空战仿真算例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空战仿真的目标分配模型 |
5.1 目标分配的定义 |
5.2 目标分配的数学模型 |
5.2.1 优势函数的建立 |
5.2.2 目标分配的数学描述 |
5.3 多机协同目标分配的算法 |
5.3.1 基于优势函数矩阵法的目标分配 |
5.3.2 基于遗传算法的目标分配 |
5.4 目标分配算例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多机空战仿真模型 |
6.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6.2 模型建立思路 |
6.3 各功能部分的模块化设计 |
6.4 多机空战仿真模型的建立 |
6.5 多机空战仿真算例 |
6.5.1 算例I |
6.5.2 算例II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I 部分源程序 |
附录II 多机空战仿真模型模块化软件截图 |
(8)寻的导弹导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的建立 |
2 最优导引律 |
3 最优滑模导引律 |
4 仿真分析及结论 |
(9)机载雷达系统测距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算法原理 |
1.1 初始模型的选择和论证 |
1.2 最优调节器的合成 |
1.3 性能指标的权重系数选定 |
2 仿真结果 |
3 结束语 |
四、自动引导系统中的类比例导引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超声速巡航目标防御制导技术研究[D]. 张浩强.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拦截高速机动目标的导弹导引规律研究[D]. 孟克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3]基于模糊逻辑的导弹制导律应用研究[D]. 郑晓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3)
- [4]战斗机空战对抗及战效分析研究[D]. 徐国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5]反舰导弹最优滑模制导律仿真研究[J]. 冯志刚,杨希祥. 飞行力学, 2007(03)
- [6]预警机引导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的仿真研究[D]. 张剑波.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1)
- [7]空战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开发[D]. 张小龙.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1)
- [8]寻的导弹导引规律研究[J]. 欧建军,张斌,寇英信. 电光与控制, 2005(02)
- [9]机载雷达系统测距算法[J]. 欧建军,于雷,张兵.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5(02)
- [10]测量误差对导引精度的影响分析[J]. 欧建军,赵英杰,温锐.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3(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