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张书端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张书端

导读:本文包含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世纪,都市电影,性别的解放,后女性主义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端[1](2019)在《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基于后女性主义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女性主义思潮在提出差异化的女性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和重构着男性气质,这在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表现尤为明显。在《失恋33天》《小时代》等电影中,"花美男""暖男"等男性形象大量涌现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男性情谊"比之以往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反映出都市社会中性别认同的多元化趋势,不过潜藏于文本深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电影的性别解放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4期)

叶晓娟,于元元[2](2019)在《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牺牲品——论《欲望号街车》中的女性和边缘性男性的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性别关系角度出发,以康奈尔多元男性气质理论中的支配性及从属性男性气质为主要理论依据,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叁个主要男性人物的男性气质,揭示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男性群体和他们所体现的男性气质以及与女性的关系,试图阐明和探究田纳西·威廉斯的男性气质观及其对支配型男性的批判和对从属型男性以及女性的同情,并揭示男性气质的可建构性。(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兵[3](2018)在《“新女性”阴影下的男性气质——哈格德小说中的性别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十九世纪晚期历险小说家赖德·哈格德的小说名作《所罗门王的宝藏》、《艾伦·奎特曼》、《她》、《阿莎归来》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英国出现的"新女性"的审视。哈格德小说中的"新女性"以其欲望、激情与权力欲、控制欲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家庭天使"形象,给男性带来诱惑与灾难,削弱了他们的男性气质。她们对父权制社会的安宁与秩序形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到当时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事业,表现了哈格德在"新女性"现象面前所感到的性别焦虑。(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陈亦水[4](2018)在《警匪片:男性气质笼罩下无处安放的女性角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近日上映的警匪题材电影《英雄本色2018》,将20世纪80年代香港原版中对男性气质的刻板性描写发挥到了极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则可谓“恶意满满”。创作者通过一味地彰显男性气质、贬低女性来实现建构“男英雄”形象的目的,暴露出男性的性别焦虑与(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8-02-13)

韩海琴[5](2017)在《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男女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艾米斯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争议性的小说家,长期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的恶名。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色男欲女形象,对情色、暴力与死亡的渲染无以复加,被女权主义者指责为“色情主义者”、“性别歧视主义者”和“厌女主义者”。他本人对上述批评和指责不以为然,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围绕“厌女症”和“女权主义”的交锋,则涉及到艾米斯对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中性属问题的关注。艾米斯备受争议的文坛声誉也与他对性属主题的呈现有很大的关系。探讨艾米斯如何通过对情色、暴力和死亡现象的描写来书写性属主题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男女间性是性属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艾米斯小说所蕴含的重要主题。把艾米斯的小说放置到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从性属的角度对之进行解读,可以为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情色、暴力和死亡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艾米斯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质。本论文选择艾米斯在20世纪80、90年代和新世纪创作的五部小说,即《金钱》(1984)、《伦敦原野》(1989)、《夜行列车》(1997)、《怀孕的寡妇》(2010)和《莱昂内尔·阿斯博》(2012),以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性属理论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本表层的情色、暴力和死亡现象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分析艾米斯对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男女间性的书写,探讨他如何解构父权制社会中的性属刻板印象和本质主义性属观,如何呈现男女间性的性属理想,进而全面而又清晰地把握艾米斯小说的性属主题,及其与后现代消费社会、男权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本论文包括引论,正论和结论叁部分。引论部分论证了从性属的角度解读艾米斯小说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提出了文本表层的情色、暴力和死亡现象是艾米斯呈现性属主题的重要工具的观点。第一章从《金钱》和《伦敦原野》中的情色现象和暴力现象入手,探讨艾米斯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书写。在这两部小说中,艾米斯通过对“色男”的性消费和“暴力男”的性属暴力的戏剧性描述,复现并消解了支配性男性气质。“色男”塞尔夫的性消费强化了他作为“成功者”的男性形象,彰显了由财富、权力、地位等所谓成功要素构成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但塞尔夫由“款爷”到“乞丐”的“变形记”和由男性到女性的“变性记”,对支配性男性气质构成了极大的讽刺,展现了性属的流动性和多元性。“暴力男”基思出身于工人阶级,性属暴力是他建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重要方式。但暴力的双向破坏性也决定了建立在性属暴力基础之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必然破灭。艾米斯塑造的“色男”形象和“暴力男”形象,具有强烈的反讽性,隐含着他对支配性男性气质以及对后现代消费社会中欲望商品化、情感缺失和人性堕落的嘲讽与批判。第二章从小说《夜行列车》和《伦敦原野》中的死亡现象入手,探讨艾米斯对从属性女性气质的颠覆性改写。死亡是女性人物反抗父权制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有着深刻的颠覆内涵。艾米斯在两部小说中通过对“天使”詹妮弗的自杀和“荡妇”妮可拉的被谋杀的戏剧性描写,以戏仿的写作策略改写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天使、荡妇形象,消解了父权制社会刻板的女性性属认知。“天使”的自杀和自杀中的情色意味,以及“荡妇”策划的他杀式自杀,“谋杀”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天使和荡妇形象,消解了父权制社会和传统侦探小说中的从属性女性气质。也就是说,艾米斯通过对“正面”人物的反写和对“反面”人物的正写的写作方式,利用戏仿的写作策略解构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社会想象和角色期待,以看似屈从与迎合的文化姿态颠覆了刻板的女性性属认知模式。在对从属性女性气质的颠覆性改写中,艾米斯为女性气质注入了女性关怀和女性救赎的新元素,凸显了女性的道德制高点和女性的生命意识与救赎意识。第叁章分别围绕《莱昂内尔·阿斯博》、《夜行列车》和《怀孕的寡妇》中的“娘娘腔”、“女汉子”和“超男女郎”形象分析艾米斯对男女间性的跨界书写。在《莱昂内尔·阿斯博》中,“娘娘腔”德斯既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又拥有体现男性社会价值的事业。他建立的伙伴型家庭以两性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取代了围绕男性统治建立的传统家庭。在德斯建立的伙伴型家庭中,“暴君”式的家长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细腻,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慈父。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对情感、美德等所谓女性价值的认同,以及他对自身女性气质的积极发掘,把他打造成一个温柔而又强大的男性。德斯有着强烈的“弑父”愿望,他的“弑父”实质上是对父权制社会中压迫性的男性气质的否定和摈弃。德斯的自我雌化体现了艾米斯对男性走向男女间性的性属理想的思考。在《夜行列车》中,“女汉子”迈克·胡力汗警探有着男性化的装扮、男性化的语言和男性化的心理,她刻意表现出来的男性化特征是自我雄化的结果。迈克在警探行业的精明能干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魅力,体现了女性在“男性领域”内的价值创造。但她对女性自我的雄化遮蔽了女性的性属美和性属价值,给她带来了不少的性属尴尬。与迈克刻意否定女性性属特征的做法不同,《怀孕的寡妇》中的“超男女郎”置身于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浪潮中,她们刻意张扬女性的性属美,在举止行为中比男性更为男性,展现了女性的性自信和性属自信。她们对男性的超越彰显了女性内在的男性气质,但也把她们卷入了性属困境的漩涡之中。“女汉子”的自我雄化和“超男女郎”对男性的超越体现了艾米斯对女性走向男女间性的性属理想的探索。艾米斯对父权制社会中支配性男性气质、从属性女性气质的批判和解构以及对男女间性的探讨,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性属本质主义观和男尊女卑的性属等级秩序,表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不是一种本质性存在,也不是一个排他性的封闭结构,而是一种性属立场,一个流动的、开放的、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男女间性。男女间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男女间性中,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多寡不具备价值上的优劣或等级上的高低。不过,在对性属主题的呈现过程中,艾米斯对情色、暴力和死亡的渲染以及反讽、戏仿的写作策略,也表明他与后现代消费社会、男权意识形态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同谋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袁洋[6](2016)在《解析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男性气质书写——以耶利内克的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下,男性气质书写成为女性文学创作及其批判的新方向。主要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考察男性气质的书写特征,对传统父权文化对男性气质的塑造进行深入挖掘,旨在以耶利内克的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为例,探析男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周珍[7](2016)在《《爱玛》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着名的女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相比于其他多产的作家,奥斯汀只有6部完整的小说,但是她的作品风靡全球,深受读者喜爱,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因此她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她的作品中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揭示和小说中一贯的完美结局,值得深入研究。《爱玛》被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奥斯汀把小说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看作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她自己认为爱玛将会是唯一一个只有自己喜欢的人物,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正是爱玛不完美的人格和充满男性气质的特征使得她与众不同,因此小说也深受读者喜爱。论文主体总有叁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叁位女性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简·菲儿费克斯、哈丽埃特·史密斯不同类型的男性气质:爱玛独立思考、追求平等社会地位,简勇敢追爱、也保持独立自我,哈丽埃特虽易于动摇,却最后忠于自己的选择。第二部分从这叁位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因素,教育经历和经济背景来分析其男性气质形成的原因。第叁部分探讨奥斯汀在创作时的矛盾心理:鉴于18世纪女性作家的地位,为了发表作品,作者既渴望女性有所觉悟,又要迎合男性对于理想女性的期望。这篇论文力图通过分析《爱玛》中叁位女性角色不同的男性气质及其形成原因,以期深入探讨作者创作时的内在矛盾。由于一些家庭和社会因素,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个人特征、社会关系、家庭权威和择偶标准都异于传统女性。这叁位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表明了奥斯汀在父权社会的矛盾处境,渴望挣脱父权束缚成为独立女性,又难以离开为女性提供庇护的男权社会。(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01)

石晓晓[8](2015)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的出现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形象始自于《楚辞》,在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中形成创作潮流,并在二十世纪初的早期鸳鸯蝴蝶派作家笔下得到继承发展。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在各种现代思潮影响下,对文学传统的扬弃和新文学创作中,此类人物在五四时期的创造社诸君笔下显现出新的内涵,而同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此类形象虽具有区别于男性作家创作的特异性,仍然是一种女作家的男性书写;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小说创作中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在革命小说和家庭小说中的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质是,他们一般是被教育、被转变的对象;四十年代伴随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和妇女解放风潮的再兴起,小说中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又有了新的时代意蕴。通过对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的梳理,发现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的书写流变是一种文学乃至思想、文化方面现代性的体现。因为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意识而存在,是一种对“人”的压迫,而并非简单的性别压迫,被压迫者在受害的同时还不自觉地为它的运行而服务,此类形象在文学书写中便呈现这种态势。所以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完成任重而道远,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价值绝非社会革命能够取代。(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5-05-29)

王欣欣[9](2015)在《女性作家与“男性气质”——《金色笔记》中女性作家的成长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倡[10](2014)在《西方视角及中国摇滚乐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摇滚音乐被视为一个性别化了的领域,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摇滚音乐。在中国的摇滚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乐手,而这种音乐类别也是被男性气质所笼罩着的。中国女性在摇滚乐当中仅仅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根据性别身份的关联性,有人认为女性在摇滚乐中受到了边缘化的待遇是由于中国的男性正处在一场男性气质的危机之中,而造成这种危机则是来自西方霸权男性气质对中国男性气质的异化。以崔健的《一无所有》、新裤子乐队的《龙虎人丹》以及挂在盒子上乐队的《Shanghai》为例,通过文学批评中对文本分析的手段来检测这叁首歌词中所表现出的西方视角、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叁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性别身份的构建上彼此之间的影响,可以发现:第一,西方霸权男性气质的存在并没有给中国摇滚乐带来一场有关中国男性气质的危机;第二,西方视角在叁首歌中的出现均是为达到批判现代化和西方化的目的而出现的;第叁,从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摇滚乐中男性乐手对女性形象性别歧视化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女性摆脱了革命时期被男性化了的女性形象以及推进传统女性气质的回归以及女性的性解放;最后,随着以挂在盒子上乐队为首的女性摇滚乐手的崛起使得女性逐渐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4年S1期)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性别关系角度出发,以康奈尔多元男性气质理论中的支配性及从属性男性气质为主要理论依据,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叁个主要男性人物的男性气质,揭示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男性群体和他们所体现的男性气质以及与女性的关系,试图阐明和探究田纳西·威廉斯的男性气质观及其对支配型男性的批判和对从属型男性以及女性的同情,并揭示男性气质的可建构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书端.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基于后女性主义视角的考察[J].电影新作.2019

[2].叶晓娟,于元元.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牺牲品——论《欲望号街车》中的女性和边缘性男性的悲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陈兵.“新女性”阴影下的男性气质——哈格德小说中的性别焦虑[J].外国文学评论.2018

[4].陈亦水.警匪片:男性气质笼罩下无处安放的女性角色[N].中国妇女报.2018

[5].韩海琴.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男女间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袁洋.解析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男性气质书写——以耶利内克的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6

[7].周珍.《爱玛》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8].石晓晓.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研究[D].新疆大学.2015

[9].王欣欣.女性作家与“男性气质”——《金色笔记》中女性作家的成长之路[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刘倡.西方视角及中国摇滚乐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

标签:;  ;  ;  ;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论文-张书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