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矮生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梨,矮生,性状决定位点PcDw,SNP标记
矮生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李炜,田义轲,王彩虹,白牡丹,侯董亮[1](2015)在《通过HRM技术筛查与梨矮生性状决定位点PcDw紧密连锁的SNP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果树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筛查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SNP标记,对目标基因的精细定位具有重要意义。以‘矮生梨’(Pyrus communis L.‘Aishengli’)与‘茌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hili’)的F1杂交分离群体共215个单株为试材,参考苹果基因组的序列设计26对适合HRM分析的引物,依据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原理,通过高通量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筛选到两个与决定梨矮生性状的Pc Dw基因连锁的标记CNqau012和CNqau039,二者与目标位点的连锁距离分别是13.3 c M和2.3 c M。对CNqau012和CNqau039的扩增子测序分析表明,在矮生型与普通型中都存在一处单核苷酸变化(分别是G/A和C/T)。这些标记的获得对Pc Dw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韩俊岩,李柱刚,王珣,李晓娟,王秀君[2](2012)在《南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要介绍了南瓜的矮生性状,总结了对南瓜矮生性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南瓜属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2年06期)
韩世明,王志强,牛良,李钰婷,刘淑娥[3](2010)在《桃半矮生性状的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普通型油桃品种‘晴朗’为母本、半矮生型油桃‘SD9238’后代——‘中油桃14号’为父本杂交的141个F1代单株为试材,对半矮生性状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研究。通过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用位于桃基因组上的56对SSR引物进行了筛选,获得一个与桃半矮生性状相关的SSR标记CPDCT23,该标记在普通型上表现为显性,在半矮型上表现为隐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标记对F1代单株性状预测的正确率为92.2%,为进一步开展有关控制该半矮生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4期)
王深浩[4](2010)在《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的比较定位及其矮生性状的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矮化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发掘并研究矮生基因一直是农业科研关注的重点之一。目前,葫芦科作物矮生基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矮生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以及矮化机理分子水平的研究还较少。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是葫芦科瓜类作物中罕见而又极其有价值的基因,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的图位克隆对其后续的矮化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黄瓜基因组框架图为葫芦科作物重要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平台。本研究对中国矮生南瓜进行了外源和内源激素试验,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利用黄瓜基因组序列信息,对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进行了比较定位。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对无蔓4号矮生南瓜进行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6-BA)和腐胺(putrescine)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外源激素均不能使无蔓4号矮生南瓜由矮生型恢复至野生型;对回交9代的近等基因系中国矮生南瓜和中国蔓生南瓜进行内源激素赤霉酸(GA3)、霉素(GA4)、生长素(IAA )、玉米素核苷(ZR)、茉莉酸(JA-ME)和脱落酸(ABA )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中国矮生南瓜和中国蔓生南瓜植株中各内源激素水平较为接近,说明中国南瓜矮生突变体不属于激素缺陷型,很可能属于激素不敏感型;2.中国矮生南瓜的主蔓与叶柄对赤霉素(GA3)的应答机制不一样,表现为外源赤霉素(GA3)能明显促进矮生南瓜的叶柄伸长生长,但是却不能明显促进主蔓的伸长生长。3.我们把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连锁标记SCAR3-398的南瓜特异片段测序,将SCAR3-398的南瓜特异片段序列在黄瓜基因组中比对后,比较定位至黄瓜5号染色体的端粒区域;4.利用黄瓜基因组序列,我们开发了与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紧密连锁的新的PCR标记IF5-3629、IF5-2和SSR19719,这些标记不仅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而且为Bu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5.在南瓜矮生基因Bu比较定位的黄瓜5号染色体端粒区域里,发现了与赤霉素相关的3个基因,并且发现黄瓜主蔓节间长度的QTL位点和黄瓜瓜把长短性状连锁的标记CSWTA04也存在于该区域;6.根据上述结果,我们提出了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很可能与赤霉素相关的假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0-06-01)
石云素,于永涛,宋燕春,刘志斋,黎裕[5](2010)在《一个新矮生玉米种质资源矮生性状QTL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新发现的玉米矮生种质资源矮2003×冀257构建的255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14个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852.1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7.42cM。2006年在北京与海南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鉴定了255个F2:3家系成株期株高。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控制玉米株高性状的遗传位点进行QTL检测。在两个不同环境下均检测到相同的控制玉米株高的QTL位点3个,分别位于第1和第2条染色体。其中在第1染色体上的1.10~1.11区段存在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与dwarf plant8(d8)位置相近,在北京和海南环境下分别能够解释株高表型变异的50.5%和37.5%,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效应。深入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QTL位于已知的d8基因下游20~30cM的染色体区间,这可能是玉米中控制株高的一个新基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黄河勋,林毓娥,梁肇均,于远,王瑞[6](2009)在《南瓜矮生性状遗传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矮生作物抗倒伏,适宜密植,又可不搭架,用工少,节约生产成本。因此,作物矮生性状的利用在育种上备受关注。2004年在试验田印度南瓜材料中发现有矮生植株,由于矮生植株没有雌花,所以用矮生植株的花粉与同区的长蔓植株杂交,下一代的株系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长蔓植株,另一种是出现有长蔓(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0)
李慧敏,赵凤梧,李爱国,彭海城,杨建忠[7](2009)在《高粱-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了5个株高达82.7~143.5cm的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了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茎秆节间数目发生变化,新种质茎秆节间数为8~13节,较母本的17节减少4~9节,降低范围为23.53%~52.94%。猜测与一种新的矮秆基因———茎秆节间数目减少基因有关,该基因参与植株发育过程并控制植株高度。(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嵇怡[8](2008)在《黄瓜矮生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_s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葫芦科重要成员之一,是世界上继番茄、白菜和洋葱之后的第四大被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株高是黄瓜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黄瓜品种按植株高矮分为蔓生品种和矮生品种两大类型,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是蔓生黄瓜品种,但矮生黄瓜具有株型紧凑,无须整枝,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资源,适于进行简易覆盖设施栽培,在各类设施栽培中可成倍提高种植密度,且只需简易的搭架和吊绳,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特殊的优势在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培育植株高度适宜的“理想株型”正引起黄瓜育种家的关注。本研究以矮生黄瓜与蔓生黄瓜为试验材料,运用性状遗传体系分析方法对黄瓜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黄瓜矮生品系D8与蔓生品系JIN5杂交并自交得到的F2代为试材,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法寻找与黄瓜矮生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采用ISSR和SRAP的分子标记方法构建黄瓜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对黄瓜矮生性状、第一雌花开花期等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矮生黄瓜D8和蔓生黄瓜JIN5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C1、BC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株高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株高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因此,在黄瓜育种实践中在早世代对株高选择有效。2.以黄瓜矮生品系D8与蔓生品系JIN5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法寻找与黄瓜矮生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一条与黄瓜矮生性状相关的多态性引物UBC818,连锁关系分析表明,该标记与黄瓜矮生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1.1cM。根据对该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了1对引物,将ISSR标记成功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UBC818-S。此SCAR标记可以在黄瓜苗期快速、准确、简便地鉴别出长矮生植株,从而为黄瓜矮生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技术基础。3.应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全长831.6cM的黄瓜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平均间距为12.7cM,其中标记间最小遗传距离为4.8cM,最大遗传距离为22.3cM。运用WinQTLCart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CIM)法对黄瓜株高、第一雌花开花期等进行了QTL定位,检测到控制黄瓜株高性状的QTL位点2个,黄瓜平均节间距的QTL位点1个,第一雌花开花期的QTL位点7个。本研究的结果和检测到的QTL为进一步进行黄瓜株型育种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8-05-01)
陈学好,嵇怡,缪旻珉[9](2007)在《黄瓜矮生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矮生(dw)黄瓜是较为特殊的黄瓜品种,其植株矮小,节间短。与蔓生黄瓜相比,矮生黄瓜在植物学性状上除具有自封顶、植株矮化性状外,与蔓生型黄瓜无明显差异;在生物学方面,矮生黄瓜具有早熟、雌花节率高、结果集中、生长期短等特性。因此,矮生黄瓜适于进行简易覆盖设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关文波,郭锐,谢国生,曾汉来,张端品[10](2007)在《矮杆培矮64S特异矮生性状表达与激素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株高基因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在不同发育期间存在差异。外源激素处理后矮秆基因型的 GA_3和 IAA 的含量在苗期和分蘖期高于高秆基因型,而在拔节期远低于高秆基因型。分蘖期和拔节期 ABA 的含量在矮秆型中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5-01)
矮生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要介绍了南瓜的矮生性状,总结了对南瓜矮生性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南瓜属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矮生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炜,田义轲,王彩虹,白牡丹,侯董亮.通过HRM技术筛查与梨矮生性状决定位点PcDw紧密连锁的SNP标记[J].园艺学报.2015
[2].韩俊岩,李柱刚,王珣,李晓娟,王秀君.南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概述[J].中国瓜菜.2012
[3].韩世明,王志强,牛良,李钰婷,刘淑娥.桃半矮生性状的SSR标记[J].分子植物育种.2010
[4].王深浩.中国南瓜矮生基因Bu的比较定位及其矮生性状的生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5].石云素,于永涛,宋燕春,刘志斋,黎裕.一个新矮生玉米种质资源矮生性状QTL的定位[J].作物学报.2010
[6].黄河勋,林毓娥,梁肇均,于远,王瑞.南瓜矮生性状遗传研究初报[C].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7].李慧敏,赵凤梧,李爱国,彭海城,杨建忠.高粱-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J].核农学报.2009
[8].嵇怡.黄瓜矮生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_s初步定位[D].扬州大学.2008
[9].陈学好,嵇怡,缪旻珉.黄瓜矮生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10].关文波,郭锐,谢国生,曾汉来,张端品.矮杆培矮64S特异矮生性状表达与激素含量的变化[C].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标签:梨; 矮生; 性状决定位点PcDw; SNP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