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感知差异论文-张丹

群体感知差异论文-张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感知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文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群体差异

群体感知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1](2019)在《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群体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旅游者及旅游活动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的是,旅游者热衷于把旅游活动中的所感所想分享到各大网络平台,这种方式不仅直观的表达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真实的感知,也成为其他游客获取旅游信息及对旅游目的地认知的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以太白山景区为例,以网络游记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本地游客(陕西省内游客)与外地游客(陕西省外游客并包括港澳台游客)对太白山景区的形象感知差异。在总结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太白山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理论框架。首先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叁个维度分析了太白山景区感知形象的内容和特征。借鉴扎根理论将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得出8个范畴,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得到包括旅游吸引物、景区环境、旅游活动和接待设施和服务4个主范畴。分析不同群体对文本内容8个范畴的情感倾向,整体以积极为主。将不同群体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得到整体感知。通过对感知形象的结果分析,提出提升意见,以优化太白山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认知形象维度来看,两个群体的认知维度是一致的,分别为旅游吸引物、景区环境、旅游活动以及接待设施和服务,表明这4个维度对两个群体构建认知形象皆具有重要的作用;(2)旅游吸引物、景区环境皆为不同群体最核心的认知形象;(3)本地游客对太白山人文景观的感知程度稍高于外地游客,主要原因是太白山的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宗教、诗词等不容易被游客感知的领域,游客感知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游客,才能获得完整而深入的形象感知;(4)不同群体之间对旅游服务的认知形象在所有类目中差值最大,这表明本地群体的目的的形象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外地群体的评价则比较客观;(5)利用Rost CM6对文本进行情感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本地游客情感形象以中性情绪为主,积极情绪较高,消极情绪比例较小;外地游客则积极情绪最高,消极情绪稍高于本地游客。游客的积极情感形象集中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服务,而对住宿条件、基础设施和价格水平却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6)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太白山景区的积极评价均超过消极评价,表明游客对太白山景区的印象较佳,总体形象感知较好;本地游客的积极评价高于外地游客,则说明外地游客的评价则相对客观,本地游客的评价会有情感倾向成分。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均没有明确表示不会再来的游客,说明游客对太白山景区的满意度较高,整体评价较好。本文重新确立了游客作为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从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的角度入手,有别于传统的从景区开发、旅游区域规划、区域营销等旅游供给方的角度进行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网络游记,相比于传统的调查问卷等数据获取模式,网络游记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客观开放,理性可靠;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配合,运用网络文本分析和词频分析法,并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法,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粒,马莹爽,马泽[2](2018)在《不同群体对审计质量属性感知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质量的技术与服务质量双维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审计市场主体对审计质量属性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利益诉求或期望,进而影响供需各方的行为抉择。研究将服务质量纳入审计质量量表,检验审计人员、财务报告编制人员和财务报告使用人员对于审计质量属性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审计质量属性是一个多维结构,由服务质量和技术质量所组成。审计技术质量包括:事务所规模、客户经验、与客户沟通、对客户经济依赖。审计服务质量包括:关注客户利益及非审计服务。同时,叁类群体对审计质量属性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作为审计市场评价主体的财务报告编制人员和财务报告使用人员对审计质量的期望与要求未能得到审计师的有效关注。(本文来源于《南大商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代兰海,薛东前,黄晶,宋永永,马蓓蓓[3](2018)在《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四类街道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五个维度构建社区生活环境感知评价指标体系。以555份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语义差别法、熵值法、加权求和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多种方法,分析西安市四类街道社区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空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四类社区在生活环境要素感知、类别感知和综合感知上均存在空间差异;四类社区生活环境感知空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城市规划生产了感知空间差异,户籍类型加剧了感知空间差异,住房性质促进了感知空间差异,社区空间的历史基础强化了感知空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5期)

刘佳[4](2016)在《基于感知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群体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知距离是指个人根据其所记忆的信息以及他个人的认识,所估计的从某地到另一地点的距离。它是一种由社会心理过程形成的情境约束,是个人对两地间实际距离的主观认识,其发展或变化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在旅游活动中,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已有研究证明感知距离对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作用要明显强于实际距离的影响作用。提出感知距离的度量标准将有助于解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但迄今为止,感知距离的远近标准以及不同感知距离标准的游客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群体差异研究尚属空白。研究基于感知距离标准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群体差异,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内容,而且为旅游市场细分提供一种新思路,对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具有实践指导价值。鉴于此,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以杭州为案例地,以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感知距离的远近标准,并依据感知距离标准对游客进行群体划分,分析不同感知距离标准的群体特征,然后研究不同感知距离标准的游客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群体差异,主要结论为:(1)提出了中国人的国内旅游感知距离远近标准,即“很近”:直线距离≤160km、时间距离≤1.5h的空间范围,“近”:直线距离160-400km、时间距离1.5-8h的空间范围, “远”:直线距离400-1550km、时间距离8-36h的空间范围, “很远”:直线距离≥1550km、时间距离≥-36h的空间范围。(2)依据感知距离远近标准将游客群体划分“偏小”、“适中”、“偏大”叁个群体。感知距离标准“偏小”的群体特征为:收入、学历均偏低,性格偏内向,对目的地有情感的偏少,旅游次数较少,旅游经验较欠缺,旅游目的为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的偏少;感知距离标准“偏大”的群体特征为:收入、学历均偏高,性格偏外向,对目的地有情感的偏多,旅游次数较多,旅游经验较丰富,旅游目的为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的偏多;感知距离标准“适中”的群体特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3)不同感知距离标准的群体对杭州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存在显着差异。感知距离标准“偏小”的群体对杭州旅游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及意动形象的评价较低,感知距离标准“偏大”的群体对杭州旅游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及意动形象的评价较高,感知距离标准“适中”的群体对杭州旅游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及意动形象的评价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提出了感知距离的远近标准,并提出用感知距离标准划分游客群体的思路,发现不同感知距离标准群体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关文静[5](2016)在《基于不同居民群体长白山风景区旅游门户城镇居民感知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景区旅游门户城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结果能为旅游门户城镇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规划建议,对风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白山风景区旅游门户城镇二道白河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分析二道白河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不同居民群体的感知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旅游门户城镇居民的满意度和促进风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的现状。第叁章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第四章是研究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区概况、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样本的获取以及研究方法的设计。第五章以长白山风景区旅游门户城镇二道白河镇为研究对象,用SPSS软件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详细分析了二道白河镇居民对旅游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上的感知,研究了不同居民群体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第六章得出研究结果并提出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1)长白山风景区旅游门户城镇不同群体的居民都已认识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发展现状不是很满意。2)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增加,提高本地区知名度,增加与外界文化交流机会,使本镇绿地得到保护等方面影响的满意度较高。居民认为当地黄赌毒现象不多,犯罪率不高,不需要给予过多的关注。3)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在增加休闲游憩机会和减轻水体污染等方面的影响可以容后解决。居民对旅游发展在加重本地居民贫富差距,带来物价过快上涨,房价快速提高以及生活垃圾和交通状况等方面影响的满意度很低。4)永久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感知都非常强烈;非永久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满意度很低。5)旅游相关从业者对旅游发展现状的总体满意度高于非旅游相关从业者;非旅游相关从业者对旅游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使多数人受益和增强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影响的满意度很低,这类居民群体认为旅游的发展在加快本地居民贫富差距方面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刘佳,吴晋峰,吴宝清,吴玉娟[6](2015)在《中国人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及群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感知距离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满意度以及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由感知距离定位图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中国人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及不同常住地、性别、学历和年龄群体差异。主要结论为:中国人对距离远近感知标准为:直线距离≤200km、时间距离≤4h感知"很近",直线距离200—400km、时间距离4—8h感知"近",直线距离400—700km、时间距离8—13h感知"远",直线距离700—1000km,时间距离13—20h感知"很远",直线距离≥1000km、时间距离≥20h感知"遥远";常住地交通便利程度、性别、学历、年龄都在影响着人们对距离远近的判断。本文首次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丰富了感知距离研究内容,研究结论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5年06期)

赵渺希,钟烨,王世福,戴牧风[7](2014)在《不同利益群体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以广州恩宁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广州恩宁路为例,通过定量统计比较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揭示了居住者、旅游者、经营者叁类利益群体对街道空间意象感知的显着差异性。基于对街道空间的使用目的的不同,各利益群体在街道评价中均对自己需求的功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其次,在空间感知方面旅游者对于街道空间的感知均优于居住者、经营者,且更贴近于历史街区的要素特征;再次,认知地图方面,居住者、旅游者、经营者对街道功能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从而导致叁类群体在街道空间认知层面的相对扭曲与变形。研究最后提出,在全球性流动空前提高的时代,基于本地居民福祉的场所是维系地方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应引起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01期)

方正[8](2006)在《论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感知危险差异——基于中国消费者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产品伤害危机会让顾客感知到危险,但是尚未研究青年顾客和老年顾客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感知危险差异。本研究运用了现场实验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青年顾客相比,产品伤害危机会使老年顾客感知到更多的危险。这就意味着,产品伤害危机会对老年顾客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考虑集、品牌资产等营销变量产生程度更高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06年05期)

群体感知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计市场主体对审计质量属性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利益诉求或期望,进而影响供需各方的行为抉择。研究将服务质量纳入审计质量量表,检验审计人员、财务报告编制人员和财务报告使用人员对于审计质量属性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审计质量属性是一个多维结构,由服务质量和技术质量所组成。审计技术质量包括:事务所规模、客户经验、与客户沟通、对客户经济依赖。审计服务质量包括:关注客户利益及非审计服务。同时,叁类群体对审计质量属性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作为审计市场评价主体的财务报告编制人员和财务报告使用人员对审计质量的期望与要求未能得到审计师的有效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感知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丹.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群体差异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吴粒,马莹爽,马泽.不同群体对审计质量属性感知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质量的技术与服务质量双维度检验[J].南大商学评论.2018

[3].代兰海,薛东前,黄晶,宋永永,马蓓蓓.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四类街道社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4].刘佳.基于感知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群体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关文静.基于不同居民群体长白山风景区旅游门户城镇居民感知差异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6].刘佳,吴晋峰,吴宝清,吴玉娟.中国人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及群体差异[J].人文地理.2015

[7].赵渺希,钟烨,王世福,戴牧风.不同利益群体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以广州恩宁路为例[J].人文地理.2014

[8].方正.论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感知危险差异——基于中国消费者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

标签:;  ;  ;  

群体感知差异论文-张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