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226100
“玩”是孩子的天性。为孩子创设各种艺术游戏,可以增添艺术学习的乐趣,更利于培养其艺术学习的兴趣。
我任教的是二、三年级艺术课。教学中,孩子们对于游戏的热爱可以说大于一切,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采用了很多艺术游戏——儿歌游戏、舞蹈游戏、节奏游戏、木偶剧游戏、音乐擂台等等,既活跃了艺术课堂,又使孩子们的艺术学习充满了趣味和灵动。
一、民俗感的童谣游戏
为了让学生更亲近和了解传统民俗文化,需要在一个更具传统背景的环境中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海门童谣“一大麦、两大麦、三大麦,三三开大麦,噼噼啪、噼噼啪,原来麦子啥人吃,原来麦子地主吃,现在麦子啥人吃,现在麦子自己吃”时,我让孩子们手抓手,手拍手,在相互边说边拍的游戏中,可以让孩子们在一次一次轻快的节奏游戏中领略海门童谣的趣味。
又如,艺术教材“小时候的歌”单元中的《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我让孩子面对面,有节奏地边朗读边做动作,张开五指,说“大牛”时伸大拇指,“二牛”时伸食指,“三牛”时伸中指……依次伸出手指,当说到“要!”的时候,孩子们就“石头、剪子、布”,谁输了谁就弯下小指头……
欢声笑语顿时充满了艺术课堂,天真活泼的童趣在艺术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趣味感的舞蹈游戏
艺术课程中的舞蹈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孩子们对于舞蹈的兴趣却是各有差异的。纯粹的舞蹈学习,他们会认为太繁复、太枯燥乏味。
那么,怎样让舞蹈成为艺术学习中学生乐于关注的焦点呢?这就要让学生真正地发自内心去热爱它,这样才能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其实,我们只要将纯粹的舞蹈稍做改动,就能使其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舞蹈立刻成为了诠释儿童音乐最好的工具。
如二年级音乐教材中的集体舞《西伦达》,这个舞蹈游戏可以较好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学生围圈舞蹈,当唱到“我叫声西伦达哪,请你跨进圆圈来”时,单数的孩子拉双数的孩子走进圈内,双数在圈内,与外圈孩子面对面;当唱到“说声再见你就走开”时,双数孩子向左迈一步换舞伴……这样依次类推,孩子们在舞蹈游戏中兴趣高涨地一次一次地感受音乐的快乐和伙伴的友谊。
同样,在歌曲《郊游》中,可以让学生排成两排,在唱到“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时,面对面,手搭山洞,队伍末尾的学生,按节奏边唱边穿过山洞走向前方,依次两个两个携手穿过山洞,这种韵律感十足的舞蹈游戏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律动感和合作性是十分有益的。
三、生活感的节奏游戏
儿童节奏教学不能光是枯燥的朗读与拍打,它更应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在游戏中去体会。
如三年级《艺术》教材中的“做做游戏,练练节奏”中关于“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是教材中的一大难点,我就是利用音乐游戏,循序渐进地加大练习难度,逐步使学生掌握这一节奏的。
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采用双脚踩节奏的方式来做“爸爸、儿子一起散步”的节奏游戏,即“爸爸走一大步,儿子要走两小步”。这时,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是“爸爸”,一组是“儿子”,“爸爸”组的学生跺脚节奏为四分音符,“儿子”组的学生跺脚节奏为八分音符,两组合作,多次练习后就形成了一个两声部的节奏练习。
第二步,将这样分两组的二声部练习改为由学生个体单独完成,脚上打衡拍(四分音符为一拍),手上打节奏(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即儿子的节奏),这种复杂节奏的表现方式,对学生手脚协调能力和节奏感的掌握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两种不同时值的音符的认识,让学生用双手进行这样的两部节奏练习,双手拍腿,一手拍四分节奏,一手拍八分节奏。
在这样充满趣味、层层递进的节奏游戏中,学生不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还从中领略了音乐游戏的魅力和价值,提高了他们的节奏能力,充分认识掌握了“四分、八分音符”。
四、亲近感的布偶戏游戏
卡通的毛绒玩具给孩子们的感觉就是亲近和可爱,让毛绒玩具在歌唱教学中鲜活起来,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可以更加拉近老师和孩子的距离。
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小动物的歌曲,如:《大白象》、《我当老师》、《动物说话》等等,都可以采用布偶戏游戏来辅助教学。在我的艺术教室里,收集了两种布偶,一种是指偶,一种是袋偶,在音乐教学中我依靠着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布袋偶,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歌唱场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属于自己的歌唱舞台,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让游戏成为艺术课堂中的一部分,让我们的艺术课堂更加趣味与灵动,让孩子们更加留恋我们的艺术课堂,让他们永远喜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