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民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安,坊上回民,语言适应,社区发展
回民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董洪杰[1](2019)在《西安坊上回民社区的形成与发展——从语言适应视角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社区形成与发展的标记性符号。西安回民社区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唐宋侨民期、元代双语期、明代汉语通用期、清代及现代方言变体发展期和当代多元变体共存期五个重要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人口流动而引发的语言接触和语言适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语言适用不仅促成了坊上回民从"侨民"到"回民"的身份转换,还标记了回民社区稳定成型的重要历史节点。(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杨帆[2](2018)在《言语社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张掖市回民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我们从言语社区的角度出发,对张掖市回民街言语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做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回族和东乡族在家庭、工作或学习单位及一般公共场所等交际场合下普通话、张掖话、东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普通话和东乡语在这个言语社区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志强,胡一可,王垒[3](2018)在《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10期)
王慧卿[4](2017)在《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回民社区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现象学作为前沿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视域,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当代中国回民社区的空间形态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在经历了从"蕃坊"到"随处入社"、从"依肆而市"到"围寺而居"的历史变迁后,回民社区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寺坊格局,这与回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崇商传统等因素紧密相关。从建筑现象学视角审视可以发现,以清真寺为文化景观的场所中心是民众深层文化心理的呈现;以商业街为辐射轴线的线性空间是族群职业特点的彰显;以街巷为网络层次的骨架结构是寻求生活便利的结果;以住宅区为闭合边界的居住领域是回族文化认同的选择。从历史脉络和社会人文维度探讨回民社区空间形态,有利于传承区域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化多样性、实现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宏宪[5](2017)在《居民依赖的当家人——记定州市回民街第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跃辉》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定州市南城区第二社区,崭新的居民楼气派敞亮,老式的居民住宅精致典雅,无论新老居民区,街巷绿植茂盛,文化、健身设施齐全,居民生活和谐安乐。居民们纷纷夸赞社区的一位好干部,正是他的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才有了社区今天的大好局面,他就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张跃辉。强基固本带班子2004年,张跃辉高票当选为回民街第二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上任之初,面对涣散的"两委"(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纪实)》期刊2017年11期)
梁馨月,马云松[6](2017)在《回民社区:多民族共建共享精神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每年9月定为沈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本文来源于《沈阳日报》期刊2017-09-18)
张梅[7](2017)在《浅析沈阳市回民社区居民文化消费》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得到不断的发展,居民自身对文化消费产生高度的认同,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新需求,这些因素促进了社区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7年09期)
董洪杰[8](2016)在《演进中的语言共同体——西安坊上回民语言社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坊上是西安城区内的回族聚居区,属于一个独特的语言社区,当地回民使用的汉语不同于汉民。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回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一外部因素与回民独特的历史、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共同作用,使回民语言社区的语言变异模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夏丹丹,刘颖[9](2015)在《城市多民族和谐社区构建研究——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城市多民族和谐社区构建背景,介绍了沈阳市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建设现状,提出了多民族和谐社区构建对策。要促使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和谐社区构建;创新社区管理方式,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推进和谐社区的构建;增强民族间的信仰尊重;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加强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平等;运用微信平台,促进和谐社区构建。(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5年13期)
费磊,刘颖[10](2015)在《“新四化”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的社区融入研究——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建设是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基础和前提,新四化大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方法亟需改善,创新民族工作新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创新民族工作新形式应以少数民族城市社区融入中经济、政治、心理等多方面为基础,突破法制、社会保障、信息化、文化心理等瓶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民族工作发展的各项改革。(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回民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我们从言语社区的角度出发,对张掖市回民街言语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做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回族和东乡族在家庭、工作或学习单位及一般公共场所等交际场合下普通话、张掖话、东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普通话和东乡语在这个言语社区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民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董洪杰.西安坊上回民社区的形成与发展——从语言适应视角探究[J].唐都学刊.2019
[2].杨帆.言语社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张掖市回民街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3].王志强,胡一可,王垒.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8
[4].王慧卿.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回民社区空间形态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张宏宪.居民依赖的当家人——记定州市回民街第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跃辉[J].党史博采(纪实).2017
[6].梁馨月,马云松.回民社区:多民族共建共享精神家园[N].沈阳日报.2017
[7].张梅.浅析沈阳市回民社区居民文化消费[J].纳税.2017
[8].董洪杰.演进中的语言共同体——西安坊上回民语言社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夏丹丹,刘颖.城市多民族和谐社区构建研究——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
[10].费磊,刘颖.“新四化”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的社区融入研究——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