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化合物论文-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

共轭化合物论文-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轭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轭亚油酸,半连续加热,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共轭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1](2019)在《半连续加热过程中共轭亚油酸挥发性化合物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异构体混合物,是一种人体无法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它天然存在于红花油和葵花油等植物油中。本文以共轭亚油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半连续加热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形成机制。为了消除不同温度下残留的风味物质,采用了一种优化后的新型的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萃取方法,以30、60、90、120、150、180、210℃为7个取样点检测共轭亚油酸在半连续加热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构成,共检测分析出60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3种、醇类8种、酮类7种、呋喃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8种、酸酯类5种和烷烃类6种。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热度图分析不同温度下共轭亚油酸挥发性成分组成情况,确定了不同挥发性物质出现的温度点和温度范围,特别是绝大多数醛类物质的生成温度都在12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张良东[2](2019)在《1,6-共轭加成反应在偕二芳基甲基化合物的绿色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偕二芳基甲基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该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抑制活性、细胞毒性等生物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文献报道中的经由对亚甲基苯醌的1,6-共轭加成反应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使用昂贵或有毒催化剂、添加剂和有机溶剂;2)原子经济性低;3)亲核试剂的种类存在局限(亲核试剂的种类大多局限在烯醇硅醚、1,3-二羰基化合物、亚膦酸酯等种类上,但芳基亚磺酸钠、负电子芳烃和N-取代哌嗪未涉及或极少涉及)。由此可见,以芳基亚磺酸钠、负电子芳烃或N-取代哌嗪等作亲核试剂和对亚甲基苯醌作亲电试剂,经由1,6-共轭加成反应高效绿色便捷地合成偕二芳基甲基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工作可概括为:1)设计并实现芳基亚磺酸钠与对亚甲基醌化物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硫杂-1,6共轭加成反应,构筑一类偕二芳基甲基砜类化合物。该反应合成了33种化合物,有机相反应产率在46%-92%,水相反应在42%-99%,反应收率良好,底物适用性广。该反应未使用金属催化剂,不需要无水无氧气操作,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绿色高效便捷合成。同时,我们对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产物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另外,我们对产物进行衍生,实现了由偕二芳基甲基砜类化合物到具有前手性碳原子的1,3-二羰基衍生物和非对称的叁芳基甲烷化合物的转化。2)设计并实现N,N-二甲基苯胺与对亚甲基苯醌在无溶剂条件下的1,6-共轭加成反应,构筑一类叁芳基甲烷化合物。该反应合成了16种化合物,产率在51%-94%,产率良好,在对亚甲基苯醌底物上适用性广。该反应未使用金属催化剂,不需要无水无氧操作,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高效绿色便捷合成。另外,我们将富电子芳烃的种类扩充到4-羟基香豆素,并对其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产物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之后,我们还将产物一步氧化得到4-(二芳基亚甲基)环己-2,5-二烯-1-酮骨架。3)设计并实现一种偕二芳基甲基哌嗪类化合物和叁芳基甲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步骤比文献报道的方法少,同时避免使用昂贵或危险金属催化剂和有机溶剂,反应后处理简便。(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6)

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3](2018)在《N,N,-偶联共轭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合成了叁种新化合物,N,N-偶联四苯基双卟啉化合物(Por 1)及其Zn配合物(Por 2)和N,N-偶联甲基吡啶双卟啉化合物(Por 3)。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了这些卟啉化合物Por 1、Por 2和Por 3与ct-DNA的结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Por 1与DNA通过外部沟连和外部堆积模式结合。而Por 2与DNA则是外部沟连和插入模式结合,Por 3可以插入DNA之中,并且能借助于静电作用,与DNA的磷酸骨架进行结合。Por 1~Por 3与ct-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4×10~6L/mol、1.06×10~6L/mol和8.27×10~5L/mol。这些研究为后续的肿瘤细胞光动力活性测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潘厚合[4](2018)在《共轭扩展的环状多吡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酞菁,拥有18π电子体系的卟啉类似物。近年来,由于酞菁特殊的骨架结构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通过向酞菁环中心引入离子、改变轴向配体以及周边取代基团对酞菁进行筛选和组装,从而获得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光化学、电化学、光催化等功能的材料。众所周知,卟啉酞菁类配体可以与不同的稀土金属配位形成叁明治型结构。大π共轭体系、大环间的强烈π-π作用、镧系金属离子以及单电子自由基等特征,让三明治型配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气体传感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单分子磁体等方面有潜在应用。亚酞菁是酞菁的低聚物,含有叁个吡咯单元的14π电子芳香体系,具有碗状结构。最近这些年,亚酞菁作为新型功能染料受到了很多关注。在酞菁或者亚酞菁外围稠合额外的芳香单元能够有效调控它们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质,以期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功能性应用。对于叁明治型配合物也是同样如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新型酞菁、亚酞菁衍生物以及叁明治型酞菁配合物,并对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两例新型芘稠合的低对称性酞菁衍生物Zn[Pc(Pz-pyrene)(OC8H9)6]和Zn[Pc(Pz-pyrene)2(OC8H9)4]。通过各种谱学手段以及电化学方法对这些并芘酞菁衍生物的性质进行表征,而且还结合理论计算模拟了它们的电子结构。特别是得到了化合物Zn[Pc(Pz-pyrene)(OC8H9)6]的单晶结构,代表了第一例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的稠合芳香部分大于苯环的酞菁衍生物。(2)合成了一系列芘稠合的亚酞菁衍生物0~3,它们分别含有零、一、二和叁个芘单元。通过一系列谱学手段,包括MALDI-TOF、NMR以及电子吸收、磁圆二色性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而且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础上清楚地展示了化合物0和2的分子结构。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可以看出,随着稠合芘单元的增加,其相应的第一氧化和第一还原电位逐渐朝正向移动,这主要是由于吡嗪并芘部分的吸电子作用引起的。除此之外,理论计算结合电子吸收光谱和电化学分析揭示了稠合芘单元对电子结构的显着影响。(3)通过四硫富瓦烯前驱体和1,2-二氰基苯在半叁明治为模板的情况下混合环四聚形成和分离出一系列新型的叁明治型四硫富瓦烯稠合的杂双(酞菁)铕配合物 Eu(Pc)[Pc(TTF)n](n=1-4)(1、2-顺式、2-反式、3、4)。电子吸收光谱结果揭示了四硫富瓦烯稠合双层酞菁生色团对目标化合物电子结构的影响。电子自旋共振谱、红外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都证实了新制备的杂配配合物中未配对电子的存在。特别是,除了基于酞菁生色团的单电子氧化还原,通过循环伏安法还清楚地揭示了化合物1、2-顺式和2-反式、3、4分别对应的来自四硫富瓦烯部分的单电子、双电子、叁电子、四电子氧化过程,表明叁明治型配合物受到稠合四硫富瓦烯单元的显着影响。特别地,0和4的理论计算结合电子吸收光谱同样证实了稠合四硫富瓦烯单元对电子结构的调控。(4)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型十字形共轭五核酞菁。在DSPE-PEG2000-OCH3的帮助下,这种单分子材料组装成的水溶性纳米粒子(Zn4-H2Pc/DPNPs)在1064nm的NIR-II区域具有特征吸收,消光系数达到52 Lg-1cm-1,光热转换效率高达58.3%,并有强烈的光声信号。此外,体外和体内研究都表明了 Zn4-H2Pc/DPNP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且在第二近红外窗口有显着的肿瘤消融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何洪洲,杨凌辉,郑爱助,张灯青,李贤英[5](2018)在《含嘧啶基团的新型亲水性共轭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乙甘醇单甲醚为原料,制得化合物1和2; 1和2经取代反应制得1-【2-{1-[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甲基-3-[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丙氧基-3,5-二溴苯(3)和1-[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3,5-二溴苯(4); 3和4分别与双频那醇合二硼反应制得化合物5和6; 6与5-溴-2-碘嘧啶发生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制得化合物7; 5与7在铂催化下发生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共轭大环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ALDI-TOF-MS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刘梦云,谷天天,周敏,王康丽,程时杰[6](2018)在《共轭羰基化合物作为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钠(钾)离子电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是极具大规模应用潜力的新型电池体系。然而,受制于较大的钠(钾)离子半径,这两类电池电极材料的选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以共轭羰基化合物为代表的有机电极材料具有柔性的骨架结构,对阳离子半径选择性小,且结构多样、理论比容量高、环境友好,基于有机共轭羰基化合物构建的钠(钾)离子电池是未来"绿色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共轭羰基化合物的分类、储钠/钾性能及机理,重点探讨了羰基化合物作为储钠(钾)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最后,总结了羰基化合物作为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技术挑战以及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展望了有机共轭羰基化合物的发展方向以及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靳瑞发,赵丽娟[7](2018)在《基于共轭有机硼化合物的多功能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6种可作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发光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的π-共轭有机硼化合物。利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前线分子轨道、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电荷传输性质。通过前线分子轨道分析发现,所设计化合物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导致的电子跃迁具有明显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引入不同的π-共轭桥影响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能量、能隙、光学和电荷传输性质。同时,预测了所设计化合物的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π-共轭有机硼化合物有望成为性能良好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9期)

刘伟时[8](2018)在《有机共轭化合物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光、电性能的齐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和紫精及其衍生物,可作为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的活性材料。电致变色器件在智能窗、汽车、信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中,作者设计、合成了系列有机共轭化合物,叁(4-(2′-噻吩基)苯)胺(3TPA),1,1′-二(乙基)-4,4′-联吡啶六氟磷酸盐([BP2E]2+2PF6-),1,1′-二(正辛基)-4,4′-联吡啶六氟磷酸盐([BP2O]2+2PF6-),1,1′-二(4-乙烯基苄基)-4,4′-联吡啶六氟磷酸盐([BP2VB]2+2PF6-),2,7-二(4-吡啶基)芴(FR2P),2,7-二((1-乙基)-4-吡啶)芴六氟磷酸盐([FR2PE]2+2PF6-),2,7-二(4-吡啶基)-9-芴酮(FN2P)和2,7-二((1-乙基)-4-吡啶)-9-芴酮六氟磷酸盐([FN2PE]2+2PF6-)。利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IR)对所合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与确认。所合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如下所示:测定了所合成有机共轭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循环伏安曲线(CV),得到了其最大吸收波长、带边波长、氧化还原电位以及荧光发射波长,计算了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能隙、HOMO和LUMO轨道能级及荧光量子效率。研究发现,相对于化合物溶液,化合物薄膜UV-vis的最大吸收峰波长发生了红移;研究中还发现,含有芴结构的类紫精化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比含有芴酮结构的类紫精化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高。在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基本光、电性能的基础上,利用真空蒸镀和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膜(P3TPA/WO3),以P3TPA/WO3复合膜作为活性材料,制备了电致变色器件,器件结构为ITO/活性层/电解质/Pt,在电化学掺杂和去掺杂时,P3TPA/WO3复合膜的颜色可以在黄色和灰绿色之间发生可逆变化。与WO3膜相比,P3TPA/WO3复合膜的着色和褪色时间分别减少了18.52%和25.71%,着色效率从WO3膜的43.45 cm2/C提高到52.89 cm2/C。利用UV-vis、CV和电致变色器件循环测试仪等对[BP2E]2+2PF6-、[BP2O]2+2PF6-和[BP2VB]2+2PF6-、FR2P、[FR2PE]2+2PF6-、FN2P和[FN2PE]2+2PF6-的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在电化学掺杂和去掺杂时,它们都能发生可逆的颜色变化。其中,[BP2E]2+2PF6-、[BP2O]2+2PF6-和[BP2VB]2+2PF6-能发生无色和蓝色的可逆变化,FR2P和[FR2PE]2+2PF6-能发生无色和棕黄色的可逆变化,FN2P和[FN2PE]2+2PF6-能发生浅黄色和灰色的可逆变化。在紫精中引入共轭的取代基,有利于提高其光学对比度、循环寿命和着色效率,同时减少电量损失,而引入烷基有利于提高其光学对比度和着色效率。相对于[BP2E]2+2PF6-和[BP2O]2+2PF6-,[BP2VB]2+2PF6-在620 nm处的光学对比度分别提高了5.49%和5.54%,循环寿命分别提高了15.87%和7.35%,着色效率分别提高了13.75%和6.91%,电量损失率分别减少了3.60%和2.10%。分子结构中含芴和芴酮的类紫精化合物的光学对比度和着色效率比紫精的光学对比度和着色效率低,但是其循环稳定性要比紫精好。与FR2P和FN2P相比,[FR2PE]2+2PF6-和[FN2PE]2+2PF6-在600 nm处的光学对比度分别比提高了27.99%和16.91%,循环寿命分别提高了3.60%和1.65%,着色效率分别提高了23.89%和14.03%,电量损失率分别减少了11.69%和41.46%。(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7-06)

赵琦[9](2018)在《水溶性共轭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传感、成像与抗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共轭化合物(聚合物/寡聚物)具有光敏性、侧链易修饰性及良好的水溶性,共轭聚合物还具有基于“分子导线”的信号放大等特性,近年来在生物传感、细胞成像、药物释放、光动力治疗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合成了多种新型的共轭化合物,建立了新的传感方法,将“自组装”策略引入到生物传感和抗菌应用中,实现了 ATP的高选择性荧光传感、对细胞或细菌生物膜中一氧化氮的快速成像,以及实现了对人体致病菌和植物致病菌的高效、广谱光动力杀菌,还实现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的杀菌。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基于共轭聚合物组合探针及多点作用的ATP检测研究本工作将“自组装”策略应用于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传感体系中实现了ATP的高特异性检测。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了苯硼酸修饰的新型中性水溶性共轭聚合物PPE-PBA作为能量受体,阳离子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PFP-NMe3+作为能量供体,建立了基于该两种共轭聚合物的组合探针。在ATP存在时,PPE-PBA侧链的苯硼酸基团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与ATP中核糖的邻位羟基结合,PFP-NMe3+带正电的季铵盐侧链通过静电作用与ATP中带负电叁磷酸结合,ATP作为桥梁,通过多点作用拉近了两个聚合物之间的距离,自组装形成PPE-PBA/ATP/PFP-NMe3+超分子复合物。当激发PFP-NMe3+时,由于PFP-NMe3+的发射光谱与PPE-PBA的吸收光谱具有良好的重迭,即发生从PFP-NMe3+到PPE-PBA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通过检测FRET效率即可实现对ATP的定量分析,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5μM。此外,组合探针对ADP、AMP、UTP、GTP、CTP、核苷、糖类、焦磷酸和其它干扰离子都没有明显的响应,证明这一基于“自组装”策略及多点作用的共轭聚合物组合探针对ATP的检测不仅具有较低的检出限,而且具有优异的选择性。该方法为设计基于“自组装”策略的共轭聚合物组合探针提供了新的思路。2.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探针的细胞或细菌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超快速检测本工作合成了侧链为邻苯二胺功能化修饰的新型阳离子水溶性共轭聚合物PBFB-PDA-NMe3+,实现了对A549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内源一氧化氮的快速成像。将邻苯二胺基团引入PBFB-PDA-NMe3+一方面可以通过光致电子转移作用淬灭共轭聚合物主链的荧光,另一方面可以特异性的捕获一氧化氮并与之反应生成苯并叁氮唑,阻断光致电子转移过程使PBFB-PDA-NMe3+的荧光恢复。该探针对一氧化氮具有超快的响应时间,60秒内即可实现检测,检出限为1.3 μM。该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好,5 μM的探针与A549细胞孵育培养24小时后,细胞的活力仍在85%以上。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探针应用于A549细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内源一氧化氮的成像,结果表明在15分钟内即可获得理想的成像效果,比所有报道的NO成像方法用时都要短。通过共定位成像发现探针主要分布在A549细胞的细胞质中。此外,PBFB-PDA-NMe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具有高效的光动力杀菌活性,150 nM的聚合物即可达到90%以上的杀菌活性。该研究为NO的快速检测及NO相关的疾病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为基于NO的信号传导研究提供了新平台。3.新型阳离子水溶性共轭寡聚物OTE在杀菌调控方面的应用设计并合成了新型水溶性共轭寡聚物OTE,并研究了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的杀菌活性。对其光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OTE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为396 nm。在白光辐照下,OT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青枯雷尔氏菌(植物病原菌)的半数抑制浓度IC5G分别为8,13,24和52 ng/mL,均远远低于目前所有已经报道的光敏剂的杀菌用量,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在避光条件下,仅需要180 ng/mL的OTE在30 min内就可以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效特异性杀菌,杀菌率大于99%。抗菌机理研究表明,光照下OTE产生的单线态氧或活性氧物质是杀死细菌的主要因素,而避光下主要是OTE的“V”型结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特异性破坏,导致细菌细胞内容物泄露从而杀死细菌。并且细胞毒性研究表明,OTE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为致病菌的高效治疗及特异性治疗提供了新方法。4.共轭寡聚物自组装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杀菌、抑菌方面的应用在工作叁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合成了侧链修饰D-苯丙氨酸的新型共轭寡聚物OTE-D-Phe。通过“自组装”策略,将 Fmoc-L-Phe(9-fluorenylmethyloxycarbonyl-L-phenylalanine)和OTE-D-Phe按照5:1混合制备了低分子质量自组装凝胶。在溶液中,自组装凝胶不仅可以有效吸附溶液中的细菌,而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光动力杀菌活性,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具有特异性暗杀活性。在固体界面上,如将凝胶滴加在布块上,同样显示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光动力杀菌活性和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的暗杀活性。此外,自组装凝胶还能特异性的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达到抑菌的效果。本工作通过“自组装”策略制备的共轭寡聚物低分子质量自组装凝胶,在污染水体的净化及医药抗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俊娜[10](2018)在《共轭离子化合物掺杂氧化石墨烯空穴注入层对OLED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ing-Emitting Devices)是以有机材料为活性层,在电场驱动下载流子复合并辐射发光的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凭借其体积小、质量轻、视角宽、分辨度高、可柔性显示等优异性能以及其在平板显示器中的潜在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受到极大关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载流子注入型器件,从电极到发光层的载流子注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器件的性能,空穴注入层是OLED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空穴注入层进行改性、修饰是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主要手段。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使之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易于溶液加工性,且氧化石墨烯能带隙的大小可通过氧化程度来调节,这些特殊性质使氧化石墨烯可以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本课题采用氧化石墨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空穴注入层,并采用离子化合物对氧化石墨烯进行修饰,分析了复合空穴注入层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第一部分以小分子荧光分子8-羟基喹啉铝(Alq_3)为发光层,探索了氧化石墨烯作为空穴注入材料的合适条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厚度、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氧化程度、与之匹配的空穴传输层。通过改变氧化石墨烯浓度和多次旋涂,可得到全面覆盖且表面形貌良好的氧化石墨烯薄膜,结果证明以最适宜厚度氧化石墨烯制备的器件电致发光性能最大亮度达到6606 cd/m~2,流明效率达到2.85 cd/A;然后利用紫外光还原氧化石墨烯法改变氧化石墨烯的氧化程度,结果证明紫外还原后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空穴注入层对电致发光性能的促进作用,器件最大亮度提高98%至8470 cd/m~2,效率提高225%至4.79 cd/A;我们选用TPD、NPB用作器件的空穴传输层,结果表明以NPB为空穴传输层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均比TPD好,亮度提高50%至11170 cd/m~2,流明效率提高98%至8.09 cd/A。本文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的最佳器件结构为基础,研究了共轭离子化合物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对其空穴注入能力的影响。共轭离子化合物通过π-π堆积作用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果表明共轭离子化合物的掺入可以改善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当还原氧化石墨烯中N,N-二甲基二吖啶硝酸盐掺杂量为10wt%时,相比同组未掺杂器件亮度提高7%至7759 cd/m~2,流明效率提高40%至5.37 cd/A;器件性能随还原氧化石墨烯中N,N-二甲基吖啶甲基对苯二酸盐掺杂量增加而提升,以4wt%N,N-二甲基吖啶甲基对苯二酸盐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时,相比同组未掺杂器件亮度提高120%至19950 cd/m~2,流明效率提高250%至15.46 cd/A。本文第叁部分将发光层由小分子荧光换成钙钛矿发光材料CH_3NH_3PbBr_3,先通过在钙钛矿前驱体中添加辛二胺溴酸盐提升钙钛矿薄膜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荧光强度相比未掺杂的薄膜增强了很多,其中掺杂比例为n(CH_3NH_2Br):n(辛二胺溴酸盐)=50:50时,荧光强度最高。然后以rGO掺杂共轭离子化合物作为空穴注入层,掺杂长链胺盐的钙钛矿发光器件亮度为185 cd/m~2,而未掺杂的纯钙钛矿发光器件在空气中很快衰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共轭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偕二芳基甲基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该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抑制活性、细胞毒性等生物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文献报道中的经由对亚甲基苯醌的1,6-共轭加成反应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使用昂贵或有毒催化剂、添加剂和有机溶剂;2)原子经济性低;3)亲核试剂的种类存在局限(亲核试剂的种类大多局限在烯醇硅醚、1,3-二羰基化合物、亚膦酸酯等种类上,但芳基亚磺酸钠、负电子芳烃和N-取代哌嗪未涉及或极少涉及)。由此可见,以芳基亚磺酸钠、负电子芳烃或N-取代哌嗪等作亲核试剂和对亚甲基苯醌作亲电试剂,经由1,6-共轭加成反应高效绿色便捷地合成偕二芳基甲基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工作可概括为:1)设计并实现芳基亚磺酸钠与对亚甲基醌化物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硫杂-1,6共轭加成反应,构筑一类偕二芳基甲基砜类化合物。该反应合成了33种化合物,有机相反应产率在46%-92%,水相反应在42%-99%,反应收率良好,底物适用性广。该反应未使用金属催化剂,不需要无水无氧气操作,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绿色高效便捷合成。同时,我们对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产物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另外,我们对产物进行衍生,实现了由偕二芳基甲基砜类化合物到具有前手性碳原子的1,3-二羰基衍生物和非对称的叁芳基甲烷化合物的转化。2)设计并实现N,N-二甲基苯胺与对亚甲基苯醌在无溶剂条件下的1,6-共轭加成反应,构筑一类叁芳基甲烷化合物。该反应合成了16种化合物,产率在51%-94%,产率良好,在对亚甲基苯醌底物上适用性广。该反应未使用金属催化剂,不需要无水无氧操作,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高效绿色便捷合成。另外,我们将富电子芳烃的种类扩充到4-羟基香豆素,并对其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产物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之后,我们还将产物一步氧化得到4-(二芳基亚甲基)环己-2,5-二烯-1-酮骨架。3)设计并实现一种偕二芳基甲基哌嗪类化合物和叁芳基甲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步骤比文献报道的方法少,同时避免使用昂贵或危险金属催化剂和有机溶剂,反应后处理简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轭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半连续加热过程中共轭亚油酸挥发性化合物形成机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张良东.1,6-共轭加成反应在偕二芳基甲基化合物的绿色合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

[3].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N,N,-偶联共轭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8

[4].潘厚合.共轭扩展的环状多吡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5].何洪洲,杨凌辉,郑爱助,张灯青,李贤英.含嘧啶基团的新型亲水性共轭大环化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8

[6].刘梦云,谷天天,周敏,王康丽,程时杰.共轭羰基化合物作为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8

[7].靳瑞发,赵丽娟.基于共轭有机硼化合物的多功能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J].功能材料.2018

[8].刘伟时.有机共轭化合物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赵琦.水溶性共轭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传感、成像与抗菌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刘俊娜.共轭离子化合物掺杂氧化石墨烯空穴注入层对OLED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

标签:;  ;  ;  ;  

共轭化合物论文-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